孟子思想对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

2016-03-16 23:39赵建玲
关键词: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赵建玲

(安徽大学 社会与政治学院, 安徽 合肥 230601)

孟子思想对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

赵建玲

(安徽大学 社会与政治学院, 安徽 合肥 230601)

摘要:孟子是战国时期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孟子“舍生取义” 学说和对“圣人”理想人格的追求,对当代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有着借鉴和启示作用,孟子“以天下为己任”的使命感和进取精神,也有利于培养大学生的责任意识。

关键词:孟子思想;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孟子是战国时期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孟子继承并发展了孔子的思想,号称“亚圣”,受到人们顶礼膜拜。孟子热爱教育,十分重视教育的作用,把教育英才作为人生三大“乐事”之一。“教育”一词,亦最早见于《孟子·尽心上》:“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1]大学生就是当代社会的“英才”,也是社会主义事业继承者和建设者。孟子学说对当代大学生道德教育和人格塑造有着重要借鉴和启发意义。

一、辨别义利是非,树立正确价值观

“仁”是儒家学说的核心。孔子主张“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论语·卫灵公》),又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2]。孟子继承并发展了孔子“取义成仁”的学说,仁、义并重。仁是心理上善与不善的道德问题,义是行动上该与不该的是非问题。“仁,人心也;义,人路也。舍其路而弗由,放其心而不知求,哀哉!”(《孟子·告子下》)在孟子看来,不施仁义而放纵自己,实为可哀、可叹之事。

孟子见梁惠王,梁惠王问:“叟,不远千里而来,亦将有以利吾国乎?” 孟子回答:“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王曰:“何以利吾国?”大夫曰:“何以利吾家?”士庶人曰:“何以利吾身?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孟子·梁惠王上》)

孟子认为,如果人人都以逐“利”为目标,则国家处在危险境地,推行“仁义”才是立国之本。在义利关系上,孟子认为“义”高于“利”,义是最高原则,“惟义所在”(《孟子·离娄下》),惟义是从,惟义是取。他说:“生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孟子·告子上》)生命诚然可贵,但与义相比,生命更为重要,更有价值。在孟子看来,“仁义”才是人们崇高的精神追求,为了正义事业,可以“舍生取义”,随时奉献生命[3]。正因为如此,孟子表现出极大的自信和执着,不畏艰险,宣传自己政治主张。他说:“晋楚之富,不可及也,彼以其富,我以吾仁;彼以其爵,我以吾义,吾何慊乎哉。”(《孟子·公孙丑下》)

孟子距今已二千多年,其重义轻利、舍生取义的奉献精神,激励一代又一代人们为了国家和民族利益前赴后继,勇于牺牲,对于当代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培养也有借鉴意义。当前我国处在社会转型时期,市场经济发展和国际风云变幻,使得社会热点、难点问题也随之增多。经济快速发展造成贫富差距加大,各种社会思潮侵袭到校园,以及就业压力造成心理的不适,直接影响到大学生的是非观念和价值判断,大学生思维敏捷,接受外界信息快,鱼龙混杂的各种信息也会给大学生带来困惑,“大学生在受益于网络的同时,网络也给其带来消极的影响”[4]。在这种情况下,正确引导大学生辨别是非,加强集体主义和爱国主义教育,提升他们的判断识别能力尤为重要,而义利问题也成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不可回避的问题。

当代大学生肩负着振兴中华民族的历史重任,也是未来的希望。树立正确的义利观,才能培养大学生高尚的品德,促进他们身心健康和综合素质的提升。受到各种思潮影响,部分大学生在价值取向上存在错误的偏差,在“义”和“利”取舍问题上陷入两难境地,甚至背信弃义事件时有发生。“君子犯义,小人犯刑,国之所存者幸矣!”(《孟子·离娄上》)大学生是祖国的未来,继承和发扬孟子的义利观,有助于消除大学生中存在的“拜金主义”“个人至上”等错误观念,树立奉献国家、服务社会的伟大理想。国家在发展,社会在不断前进。当国家和社会需要之时,大学生应该明辨义利是非,义无反顾、毫不犹豫地摈弃个人利益,奉献全部力量。

二、追求理想人格,培养高尚情操

孟子重视道德教育,认为做人首先要树立道德理想。《孟子·尽心上》记载:“王子垫问曰:‘士何事?’孟子曰:‘尚志。’曰:‘何谓尚志?’曰:‘仁义而已矣……居仁由义,大人之事备矣。’”“尚志”就是树立理想,这个理想就是实行仁义,以仁义为心,行仁义之事。孟子把具备这种高尚道德的人,称作“君子”“大丈夫”。“君子”在《论语》中孔子多次提到,与“小人”相对。孟子不仅多次使用“君子”一词,还创立“大丈夫”一词。《孟子·滕文公下》:“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在孟子看来,大丈夫要坚持人格独立,奉行自己的原则,不会因富贵、贫贱和强权而屈志,始终保持个人尊严,“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孟子·尽心上》)。

大丈夫既是人格尊严的体现,也是实现理想人格的基本原则。为实现理想人格,孟子提出:“存其心,养其性。”(《孟子·尽心上》) 孟子认为,人性是善良的,这是人区别于动物的最根本的特征。《孟子·告子下》云:“人性之善,犹水之就下也。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人人都具有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这就是“四端”。“四端”是人人具有的本性,“四端”发展起来,就是仁、义、礼、智等四种道德规范,即“四德”。但“四德”并非人人具备。孟子对滕文公说:“人生皆有善性,但当充而用之。”(《孟子·滕文公上》)人之所以为恶,是由于“利欲熏心”,受到“外欲”影响,“四端”没有得到充分发展,“庶民去之,君子存之”(《孟子·离娄下》)。君子“存心养性”,故能保持这种善性,将“四端”发展成为“四德”。“存心养性”还需要寡欲,并经过长期的磨炼和修养过程。“养心莫善于寡欲” (《孟子·尽心下》) ,要尽可能减少乃至杜绝各种物质利益对心灵的侵袭,始终保守最高道德准则和境界。

在《孟子》中,理想人格的最高境界就是“圣人”。孟子解释说:“圣人,人伦之至也。”(《孟子·离娄上》)圣人站在道德的至高点上,但圣人并非企望而不可及的。尧舜是上古圣人,只要人们愿意认真去做,并且努力去做,“人皆可以为尧舜”,(《孟子·告子下》)“圣人之于民,亦类也。”(《孟子·公孙丑下》)孟子希望人们以尧舜为榜样去塑造自己的道德人格,实现人生的价值。为什么普通人不能成为圣人呢? “有是四端而自谓不能者,自贼者也。”(《孟子·公孙丑上》)孟子认为这是由于不良环境的浸染和个人努力欠缺造成的。

孟子认为人的自我完善是社会人际关系和谐的必要条件,也是理想人格实现的基本条件。因此,他十分重视“修己善其身”(《孟子·尽心上》),做到“改过迁善”,也就是强调道德观念上的自重与自律[5]。孟子认为,人只有通过“修己善其身”才能不断提高自身修养和道德水平。《孟子·滕文公上》云:“人之有道也,饱食暖衣,逸居而无教,则近于禽兽。”如果人们仅仅满足于饱食暖衣,放纵私欲而不加约束,则无异于禽兽。只有不断“改过迁善”,才能成为具备理想人格的“君子”。

当前科技发展日新月异,国际形势也错综复杂。大学生作为未来社会建设的人才,不仅需要有过硬的本领,更应该有心系祖国建设、勇于奉献、公而忘私的高尚品德。尽管今天与孟子的时代社会环境不同,其理想人格的标准也不一样,但是对于理想人格的追求则并无二致。孟子云:“人皆可以为尧舜。”又云:“君子之守,修其身而天下平。”(《孟子·尽心下》)对大学生来说,应该积极进取,提升道德修养,使自己成为道德高尚的人,才能更好地进行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如何做到这一点?孟子学说很有启发性。首先,需有远大的理想和抱负,“尚志”,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其次,孟子主张人要“存心养性”,做到“寡欲养心”,大学生经受住外界利欲的诱惑,这样才能锲而不舍,持之以恒,提高精神境界。第三,要磨练意志,不畏艰难困苦。任何事业的成功,必须经历过一番困苦,要经得住“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的磨练。这样才能培养大学生不畏困难的坚毅品质,面对挫折时能振作精神,勇往直前。

三、培养责任意识,敢于担当大任

孟子生长在战国时代,诸侯兼并混战,民生困苦。孟子反对诸侯战争:“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争城以战,杀人盈城。此所谓率土地而食人肉,罪不容于死”(《孟子·离娄上》)主张以“不嗜杀人”的“仁义之师”(《孟子·梁惠王上》),使人心主动归附,实现天下统一,因而不畏艰难而奔走游说于各国。尽管其主张并没有被诸侯所采纳,孟子仍乐此不疲。他自豪地说:“夫天未欲平治天下也,如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也?”(《孟子·公孙丑下》)孟子期望人们要积极参与社会,要有责任感和使命感,勇于承担责任,这样才能“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 (《孟子·尽心上》)。

孟子认为,承担社会责任必须有坚定的意志,有必胜信心和进取精神,付出艰苦的劳动,才能完成使命,实现理想人格,即所谓:“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 (《孟子·告子下》)人只有经过艰苦的磨练,才能有更加坚定的意志,才能不屈不挠地完成伟大的事业。孟子提倡积极进取,要求对事业锲而不舍,坚持到底,无论在任何情况下,都要奋发有为。《孟子·尽心上》有一个形象生动的比喻:“有为者辟(譬如)若掘井,掘井九仞而不及泉,犹为弃井也。”要完成一项事业,必须坚持不懈,不能半途放弃,否则前功尽废,一事无成。

大学生是社会主义建设的中坚力量,也是国家的未来。作为社会主义事业的继承者和建设者,必须有远大的理想和抱负,有过硬的本领和强烈的使命感,自觉承担起建设国家的重任。在当前市场经济条件下,由于受到社会上各种不良思想的侵袭和干扰,某些大学生只注重个人利益得失而不愿奉献,缺乏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不思进取,不愿意付出艰辛的劳动。在孟子看来,一个承担天下重任的人,如果不能经受心灵、性情以至筋骨皮肉等种种困苦的考验和磨练,就不可能增长才干,更谈不上完成事业了。孟子以“天下为己任”的责任感和为之不屈不挠的精神,有利于激发大学生的爱国热情,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也有助于日后积极参与社会,建设国家。当代大学生应该将培养和加强社会责任感,将个人的理想追求“融入到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的伟大进程中”[6],这样才能大有作为,实现人生的价值。

孟子的教育思想虽然以封建伦理道德为根本,但他所提倡的“舍生取义”“惟义所在”和对理想人格的追求、“以天下为己任”的进取精神和责任意识,对于中华民族精神文化发展和凝聚力的形成,起到了重大作用,而对当代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促进身心健康发展,具有启发和借鉴作用。在当前高校思想教育中,要充分挖掘传统文化中的精华,教育大学生勇于担当,发奋图强,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努力践行社会主义价值观,以天下为己任,积极进取,无私奉献,成为具有高尚道德情操的社会主义建设者。

参考文献:

[1] 杨伯峻.孟子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2000:309.

[2] 朱熹.四书章句集注[M].北京:中华书局,1983:73.

[3] 杨泽波.孟子评传[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8:15.

[4] 杨福和,冯雪莲. 从孟子“天人合一”思想看大学生不可或缺的友善美德[J]. 前沿,2015(11):41-44.

[5] 苏丽娜,郑佳林.论孟子的理想人格及其对大学生素质教育的启示[J].中国环境干部管理学院学报,2010,20(2):74-76,80.

[6] 王长恒.孟子“修身”思想对大学生自我教育的启示[J].高校辅导员学刊,2015,7(4):15-18.

Enlightenment of Mencius Thought to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of Contemporary College Students

ZHAO Jianling

(School of Sociology and Political Science, Anhui University, Hefei 230601, China)

Abstract:As a great thinker and educator in the Warring States Period, Mencius with his thought of “sacrificing life for the sake of righteousness” and his pursuit of ideal personality of “sage” sets a good example for contemporary college students to form positive views of life and values. And his sense of responsibility, namely “serving people worldwide as one’s duty”, is also beneficial for college students to cultivate responsibility consciousness.

Key words:Mencius thought; contemporary college students;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收稿日期:2016-02-29

作者简介:赵建玲(1966- ),女,安徽金寨人,安徽大学社会与政治学院辅导员,政工师。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2463 (2016)03-0113-03

猜你喜欢
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浅析微信对当代大学生的影响
当代高校大学生诚信缺失的原因与对策分析
当代大学生人际交往的特点
当代大学生正义观培育的路径探析
《一见钟情》现实意义简析
当代大学生的科学人生价值观念探析
优化国有企业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路径研究
高职学院大学生信仰迷失的原因及对策
加强思想政治课在大学慕课开放课程的地位研究
浅析红色文化与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