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用“留白”,促进学生阅读再创造
——以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为例

2016-03-16 20:38郭红莲朱晓东
文教资料 2016年17期
关键词:阅读者留白高中英语

郭红莲 朱晓东

(赣南师范大学 外国语学院,江西 赣州 341000)

巧用“留白”,促进学生阅读再创造
——以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为例

郭红莲朱晓东

(赣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江西赣州341000)

根据接受美学的文本理论和格式塔心理学派“完形压强理论”,高中英语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应尊重学生作为阅读者的主体地位,通过巧妙“留白”,即读前巧妙设疑,凸显教材空白;读中放权于学生,留出时间与思维空白;读后拓展阅读,再创造时空的方式促进学生阅读再创造。

留白高中英语阅读再创造

根据接受美学文本理论,阅读文本是一个开放的、充满意义空白的召唤结构,召唤阅读者进行阅读再创造。即阅读者调动个人情感、经历、体验和已有图式对文本进行意义建构,填补其意义空白,只有这样文本才有意义。格式塔心理学派提出了“完形压强”理论,认为人们看到有缺陷、不完美的东西,内心会不自觉地产生一种驱动力,驱使自己去使之完善,达到心理平衡。根据这两个原理,在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中,教师应有目的地留置“空白”,促使学生对阅读文本进行填补,进行阅读再创造。即在阅读课中剔除教师“满堂灌”,思想和时间“包办”,转而采用“留白”的手段,留出学生思考的时间之白,留出学生思维的空间之白,即阅读文本的意义空白(语义空白、内涵空白和价值空白)。

然而,目前我们的高中英语阅读教学过分重视词汇和语法知识的讲解,阅读停留在认读、理解阶段;即便有时对文本进行意义解读,大部分英语教师也是不自觉地把学生思维框定在自己、教材和权威的“标准”范式内。阅读课基本上是教师讲、学生听,学生是教师居高临下地讲授及其承载的思想灌输和知识灌输的对象。如果不彻底解构过度预制和过度封闭的授受型课程与教学范式,就不可能释放学习者的主动精神和创造才华(潘涌,2011)。由此可见,高中英语教学急需“留白”(时间留白和思维留白),通过留白,激发学生“填补”压强,引导学生通过合作、交流、质疑、探究的方式填补文本与自身“空白”,进行阅读再创造,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如何有效留白,进而真正有效地实现阅读再创造?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方面入手。

一、转变观念:剔除功利性,留一片阅读净土;转变课堂的主体,还一个鲜活读者。

剔除阅读功利性。英语阅读理解在英语各种考试所占分值都很大,英语阅读课往往就成了英语阅读理解模拟考试,教师则成了考试解题技巧传授者。阅读的过程成了查找阅读理解的问题答案的过程;阅读后的分析也多是把一篇文章中的难词、长句肢解出来解释一番,然后再无深入。英语阅读彻底成为提高考分的阅读,其中的功利性赤裸裸。古人云:“欲速则不达。”这样的阅读失去了阅读的感悟、精髓。学生在这样的阅读中是一种被动的浅层次阅读,阅读成了应付。长远来看,学生非但不能真正提高阅读能力,还会失去阅读的兴趣与阅读中深度学习、思考的能力。

转变阅读课堂的主体。1970年,德国康斯坦茨学派重要代表沃尔夫冈·伊瑟尔在《文本的召唤结构》一文中提出了召唤结构(response inviting structures)这一重要的概念。沃尔夫冈·伊瑟尔认为,“文学文本自身包含许多不确定点和‘空白',它召唤读者与文本之间互为主体,相互沟通,参与文本意义的构建过程”。缺少了阅读者的参与,没有了阅读者感悟、理解、再创造,离开了读者对其空白点的填补,作品就成了无意义的文字组合。只有有了读者的再创造,文本才有了真正的意义,有了新鲜活力,这就奠定了读者的主体地位。这种理论要求我们应从以作者为中心转向以读者为中心,由关注作品本身转为关注读者的接受。在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中,教师不能再片面地以阅读的作品为主体,以教师为主体,而应该以阅读者即学生为主体。以阅读者为主体体现在两方面:停止本本主义,以鲜活的阅读者为中心;舍得“留白”——留出学生阅读再创造的时间与空间,停止对学生课堂时间的不必要的占用和对学生思考的包办。

二、落实措施:巧用留白,真正实现阅读再创造。

1.读前留白——巧妙设疑,凸显教材空白;适时收口,留出阅读再创造空间。伊赛尔说:“作品的意义只有在阅读的过程中才能产生,它是作品和读者相互作用的产物。”只有当读者在阅读过程中结合自己个人经历,调动自己已有图式,融入自身的情感,以自己个性化的思考方式,从自己特有的审美角度诠释作品内容,填补作品的“空白”之时,作者的创造和读者的再创造才会合而为一,文本才成为真正的作品。为了更好地促进阅读者对文本进行再创造,教师应在准确把握学生“最近发展区”的基础上,激活学生相关背景知识,生活经验和情感体验,搭建支架;教授一定得阅读技巧与思维方法,创设问题情境,使学生动脑、动手、动口,以跃跃欲试的亢奋心态参与研读活动;巧妙设疑,把阅读文本中“空白”适当暴露给学生,激发学生的“填补”热情。

在读前教师切忌面面俱到,说得太多、太细,过度包办,无形中为学生划定思考空间与灌输思维定式,箍制学生思维,助长学生懒于动脑的惰性。教师应适时收口,点到为止,为学生留出思维空白。

2.读中留白——放权于学生,该出口时就出口;适时接力,拓展阅读再创造深度。在阅读过程中,学生对文本必然有不同的兴趣点与不同的解读。这是因为学生的精神状态、审美层次、价值追求、文化认同、人格境界等,新课程强调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都会在阅读中加以体现。高中英语阅读主体——高中学生有着不同的家庭背景、不同的学习经历、兴趣爱好,使用不同的阅读方法,拥有不同的思维方式、审美习惯,因而在阅读教学中要考虑到阅读主体的多样性,允许并鼓励阅读多元化,为学生的阅读权利“留白”,放权于学生,丰富阅读再创造。

(1)留给学生选择空白。学生的个体差异性决定了学生多阅读文本关注点差异性。阅读教学必须允许并鼓励这种差异性、多样化,尊重学生的个性。在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阅读水平、兴趣爱好选择阅读材料;自主选择文本中自己认为有价值的问题进行思考、探究;选择自己喜欢的段落、词语和句子进行仔细品味与研读。鲁洁教授曾明确指出:“我们的教材中留出了大量的空白,为学生表达思想和感情、进行创造活动提供方便。”阅读文本本身即充满了值得探究的问题,在阅读过程中应鼓励学生独立或合作探究。在探究中学习,在探究中发现,从而到达理解的新境界。

(2)还给学生话语空间。传统的高中英语阅读教学,教师过分关注学生对文章中生词、短语及句型知识的认读,学生是知识的填鸭对象。即便有时对文章的内容理解进行探讨,教师们不自觉地人为地把学生的思维框定在教师与教材的“标准”范围内,学生并没有自由发表意见看法的机会,严重压抑制了学生的思维自由与阅读创造性。事实上每一篇文章都是一个开放的充满空白、需要填补的召唤结构,学生由于自身的个体差异,如生活阅历和社会实践等,理应得出对文本的属于自己的个性化解读,这正是阅读再创造的过程,也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必经过程。英语教师应该学会适时收口,停止对学生思维进行划圈、设限的“布道”,把话语的空间留给学生。把话语权还给学生意味着教师要停止对课堂的“过度灌输”,减少对学生思考时间与思维空间的挤占;意味着给学生留出最大限度的思维想象、尽情言说空间,激起学生“填补、完善”空白的欲望;把话语权留给学生意味着教师要鼓励学生基于自身的社会阅历,认知水平和思维习惯、阅读水平,在阅读中加入自身的体验与感受,对阅读文本进行个性化的多元解读,哪怕他们的解读并不成熟。教师这时不妨奉行“伏尔泰主义”,尊重学生的自由话语权,构建更民主、有效的师生对话。

(3)有效留白——呼唤教师在阅读过程中始终到位。留白阅读课堂并不等于教师可以放松休闲、无所事事,恰恰相反,留白的阅读课堂,教师需要高超的教学艺术和教学智慧。教师要着力提高课堂的预见性、生成性,使自己的语言更加精炼,更具有协调性、启发性;提升自己监管、调控整个课堂的技巧与艺术,加强教师的主导作用。当学生有疑难时,教师要做一个激励者,激励学生克服困难,继续深入探究;教师要做帮助者,提供到位而不越位的帮助。当学生发表见解时,教师要做倾听者,有宽容的心态,让学生说出自己对文本的独特理解,在交流、碰撞中提高。教师只能作适时的点拨;教师要做追问者,适时而有力地追问,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填补”心理,拓展思维深度;教师要做接力者,使用接力话语,帮助学生跑好自己的“那一棒”,适时传给“下一棒”同学。在阅读教学对话中,师生都应积极投身到教学活动中,共同创设真诚交往的情境,积极营造民主和谐、共同创造的精神氛围,使创造在对话中生成,在交流中重组,在共享中提高。

3.读后留白——余音绕梁,无限延伸阅读再创造时空。

一堂好课应该不仅是一个完美的结束,更是学生学习的新开端,应该把学生引向更广阔的阅读创造空间,把阅读再创造延伸到课外。例如笔者在教授高中英语人教版Book 2U-nit1“Culture Relics reading——In Search of the Amber Room”时,阅读完reading后,有学生认为没有必花大量的人力物力重修琥珀屋,有学生认为有必要重建琥珀屋,有学生则关注被德军抢去的琥珀屋到底现在在哪等。对于学生的种种看法,笔者引导学生去图书馆或网上找相关书籍资料阅读,找出各自的答案与依据,然后在三天后的阅读分享会上陈述自己的阅读所得与见解,学生积极响应,为自己感兴趣的问题寻求答案,为分享会准备材料。通过这样的方式,一方面,尊重学生的阅读者主体地位,尊重学生对文本的不同理解,营造民主、平等、和谐的课堂气氛,让学生敢于发表自己的观点。另一方面,激励学生从各个角度进行独立思考,把阅读延伸到课外,激发学生自身的探究创造能力,培养学生求真、务实和创新的学习能力。

三、结语

阅读是一种个性化的再创造。学生要进行阅读再创造,需要教师“留白”——留出学生阅读思考的时间,留出学生进行个性化加工阅读材料的思维空间。让学生体验阅读的愉悦;感悟阅读的精髓;领略阅读之美,进而促进学生阅读再创造。

[1]姚斯·霍拉勃.接受美学与接受理论[M].沈阳,辽宁出版社,1987.

[2][德]伊瑟尔.金元浦,著.周宁,译.阅读活动与审美反应理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205.

[3]杨青松.教学艺术论[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11.

[4][苏]瓦·阿·苏霍姆林斯基,著.杜殿坤,译.给教师的建议[M].教育科学出版社,1984.

[5]姚文放.文学理论[M].南京:江苏出版社,2000.

[6]牟锡钊.给学生表现的机会[J].素质教育,2004(3):47-48.

[7]潘涌,杨培培.积极语用:为真语文教学注入科学内涵[J].语文建设,2015(8).

[8]周宏俊.英语教学中学生主体性的体现[J].教学月刊·中学版,2011(12):14-17.

[9]郑平丽.高中英语的学科特点及学习方法[J].林区教学,2013.

[10]王建军.艺术留白,让思维在想象中绽放[J].英语广场,2015(6):146-147.

2015年度赣南师范学院研究生创新专项资金项目(YCX15A019)。

猜你喜欢
阅读者留白高中英语
《物见:四十八位物件的阅读者,与他们所见的世界》评介
阅读者的春天
“青春阅读者”——教师读书会纪实
为什么有些人能成为终身阅读者
高中英语诗歌创作教学探索与实践
高中英语诗歌创作教学探索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