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莞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分析

2016-03-16 06:36吴祥宇
东莞理工学院学报 2016年1期
关键词:生产性服务业集中度转型升级

吴祥宇

(东莞理工学院 城市学院,广东东莞 523419)



东莞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分析

吴祥宇

(东莞理工学院城市学院,广东东莞523419)

摘要: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现实背景下,东莞生产性服务业存在迫切发展的需要。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能促进东莞产业转型升级。本文对东莞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现状进行分析,指出东莞生产性服务业存在落后于制造业发展、产业集中度不高、与广深差距较大等问题,并对东莞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提出了一些对策建议。

关键词:生产性服务业;转型升级;集中度;竞争力

1生产性服务业的内涵、分类及发展背景

1.1生产性服务业的内涵及分类界定

长期以来,国内学者对我国生产性服务业的具体分类上没有统一标准。其难以界定的难点在于,有些部门既可以作为生产性服务业又可作为消费性服务业,造成统计口径上存在交叉。2015年5月,国家统计局、国家发改委出台《生产性服务业分类(2015)》。根据其规定,生产性服务业包括:为生产活动提供的研发设计与其他技术服务、货物运输仓储和邮政快递服务、信息服务、金融服务、节能与环保服务、生产性租赁服务、商务服务、人力资源管理与培训服务、批发经纪代理服务、生产性支持服务,共有10个大类,34个中类,135个小类。此分类以数据可获得性为划分主要依据,首次界定了生产性服务业范围,便于各地区、各部门建立生产性服务业统计调查监测体系,保证统计部门能够采集到生产性服务业的数据。

考虑到数据的可获得性和分析的便利性,本文所界定的生产性服务业包括: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批发和零售业,金融业,房地产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科研、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查业共七个分产业。文中数据来源主要是根据历年东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以及东莞统计年鉴整理而得。表中有些数据是残缺不全的,有些地方用服务业数据来描述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情况。另外,由于统计口径的不一,文中数据可能存在一定的交叉,不能十分准确的反映东莞生产性服务业的实际运行情况,但是对我们了解其基本运行态势和发展规律还是具有一定的帮助。

1.2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理论和现实背景

从理论上看,生产性服务业伴随技术革命演进而产生、制造业快速发展而壮大、市场经济体制不断完善而加速发展。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尤其是生产性服务业,推进三次产业的比重结构由‘二三一’向‘三二一’转换,是不可抵挡的经济发展客观规律。金晓雨[1](2015)分析了我国城市体系下生产性服务业对城市生产率的作用机制,并估计生产性服务业对城市生产率的影响。王原[2](2011)认为东莞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水平不高,存在中小企业“融资难”、技术创新服务机构发展滞后、行业协会政府化色彩浓和作用发挥受到限制等问题,并提出了一些建议。

从现实上看,在改革开放的初期,生产性服务业中的不少行业被置于生产企业内部,无法分离出来成为独立的服务行业[3]。近年来,生产性服务业的快速发展已成为区域和城市现代经济体系发展的显著规律,成为区域和城市的新兴增长极与转型升级的重要推动力[4]。目前世界上几乎所有大城市的中心区都已由过去的“工业中心”转型为“生产性服务业中心”。如我国已把“加快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列为《服务业发展“十二五”规划》的主要内容。北京、上海等地提出了加快发展生产性服务业的目标,江苏省则出台了依托先进制造业,重点发展生产性服务业的政策。上海等地已正式启动中心城区内最大的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区建设,旨在为长江三角洲世界级制造业基地建设提供强大的服务支撑。东莞已于2009年出台《关于加快发展生产性服务业的实施意见》,该意见从规划引导、培育主体、营造环境等方面为东莞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2东莞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现状分析

2.1服务业稳步发展,产业结构日趋优化

经过30余年的发展,东莞由农业县发展成“制造名城”,三次产业增加值比重从1978年的44.56 ∶43.82 ∶11.62转变为2014年的0.3 ∶45.9 ∶53.8,产业结构日趋优化。改革开放之初,东莞服务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很低。据统计,在1997年,东莞服务业增加值为108.2亿元,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为36.8 %;在2005年,东莞服务业增加值为927.2亿元,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为42.5 %。而到2014年,东莞服务业增加值首次超过3 000亿元,达到3 162.44亿元,是1997年的29倍,占全市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提高到53.8 %(见表1)。

表1 2005~2014年东莞服务业发展情况

注:数据来源:根据历年东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整理而得,其中2005年数据缺失。

东莞转型升级实施十余年以来,一方面供给方的生产要素成本上涨,另一方面需求方的外需疲软,倒逼东莞制造业的转型升级,向产业价值链的高端演进。在这一背景下,东莞服务业取得较快发展,服务业增加值年均增长率超过两位数,占全市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稳定增长。从整体来看,东莞服务业的发展取得了骄人的成绩,在增强东莞经济实力,改善经济环境,发展社会生产力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方面都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2.2对生产性服务业的扶持逐步加强

针对产业低端化问题,2014年开始,东莞市政府设立100亿元的科技专项资金,引导支持企业进行技术改造和研发。2012年起东莞每年的专利申请和授权量都超过2万件,13 %的加工贸易企业建立了自主品牌,其中收购国际知名品牌400多个。东莞的电脑整机配套率达95 %,全球每10双运动鞋就有1双产自东莞,平均每5个人就拥有1件产自东莞的毛衣。

针对产业空心化问题,东莞市在扶持民营经济、增强内生发展动力方面,取得了一定效果。2012年来,东莞市为企业减免税费及相关成本超过80亿元,先后引进投资6亿元人民币或1亿美元以上的重大项目188个,总投资达3 170亿元。苹果、三星,以及中国的华为、酷派、OPPO等智能手机公司都在东莞生产,手机出货量约占全球的八分之一。

针对科技转化问题,东莞市政府2015年6月通过《东莞市加快科技企业孵化器建设的实施办法》,东莞市财政将设立孵化器扶持专项资金,用于资助孵化器、孵化企业、孵化投融资机构、创业导师等。设立发展目标,到2020年东莞市孵化器数量超过100家,孵化面积超过三百万平方米,孵化企业超过3 000家。

针对智能制造业发展问题,2014年8月,东莞市发布《东莞市国家级两化深度融合暨智能制造试验区三年行动计划(2014~2016)》,提出到2016年实现智能装备制造产业规模1 000亿元。紧接着出台《东莞市“机器换人”专项资金管理办法》,启动“机器换人”计划,推动企业对接高校、科研机构进行产学研合作。从2014年起每年出资2亿元,连续3年共6亿元支持企业实施“机器换人”,最高补贴比例可达设备总额的15 %。为实施“东莞制造2025”战略,2014年11月,投资约27亿元的东莞松山湖机器人产业基地成立,这无疑为东莞制造业的智能化提供了强大支撑。

针对人才问题,2011年4月,东莞出台《东莞市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首次提出“人才东莞”战略,从思想上实现了“招商引资与招才引智并重”,规划从2011年开始每年投入10亿元,连续五年50亿元,打造“人才型城市”。2013年3月,《东莞市特色人才特殊政策暂行办法》出台,对引进的创新科研团队和创新创业领军人才花巨资予以资助和奖励,最高达2 000万元和500万元。近年来,东莞通过实施“东莞千人计划”,搭建创新创业平台、优化人才服务体系、建立人才激励机制、放宽人才准入门槛、优化人才入户政策等途径,人才事业发展较快。据统计,截至2015年1月,东莞共有人才128万人,高层次人才5.5万人,高级职称者3.6万人,其中,中央“千人计划”专家13名,省创新科研团队22个。2015年9月,作为广东省高水平理工科大学建设高校的东莞理工学院与广东省教育厅、东莞市人民政府签署共建协议,规划五年投入35亿元,围绕智能制造领域,引进高层次人才,实施新型学科专业群建设,大幅提高理工科学科专业比重,这无疑进一步为东莞的创新驱动发展提供了强大的人才保证、智力支持和科技支撑。

2.3生产性服务业和制造业融合效应逐步显现

从理论上看,生产性服务业和制造业的融合能够从产业、企业和区域不同层面,推动制造业的转型升级。从产业层面看,这种融合使得产业价值链重构为一条既包含制造业价值链增值环节,又包含服务业价值链增值环节的融合型产业价值链,具有更广阔的利润空间和增长潜力。从企业层面看,企业的组织方式、赢利模式、产业链、利润增长已经越来越多的由服务部门决定。从区域经济竞争力来看,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水平的高低,是决定一个区域参与国际分工的地位、产业控制力和竞争力的关键。事实上,生产性服务业是制造业提升品质和增加附加值的重要环节,为制造业结构调整和产业结构升级提供坚实基础。同时,制造业的创新活动也会进一步扩大对生产性服务业的需求市场。

长期以来,“分工锁定”和“路径依赖”挤压了东莞生产服务提供商的发展空间,其原因在于,东莞制造业产业链较短,主要集中在劳动密集型的生产或装配活动,高端增值服务主要由跨国公司制造商或服务商提供。随着东莞以莞城、东城、南城和万江四个区域为核心商务服务中心,虎门、厚街等八个副商业中心为支点的商业格局建立,生产性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融合效应逐步显现。作为东莞金融中心的南城,金融办公室已于2015年7月成立,目前金融经营网点约100个,存款余额和贷款余额均超过千亿元,对东莞的金融服务带动作用进一步凸显。作为东莞教育和科技服务业集聚区的松山湖,各类新型研发机构加快建设,科技孵化服务体系逐步完善,机器人产业集群初步形成,新能源车产业技术联盟已成立,国家级版权示范园得以创建。作为制造业重镇,以家具业、酒店业和会展业为主的厚街镇和以五金模具产业为特色的长安镇,通过优化提升各种专业市场的服务功能和管理水平,企业功能服务化、硬件产品软件化、制造业服务外包化特点明显。

2.4电子商务业发展较快

近年来,受电子商务的冲击,家具业发达的东莞厚街镇陷入了内销订单骤降、亏损面扩大、产出与销售增长停滞等困境,东莞许多经营家具的大卖场也出现客流量下降、商家撤离的现象。在大数据、互联网快速发展的微时代,通过净化营销环境,拓展发展渠道是传统产业保持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2014年3月,继深圳、广州之后,东莞被认定为广东省第三个国家电子商务示范城市。海关总署为促进跨境电商零售进出口业务发展,方便企业通关,于2014年2月增列海关监管方式代码“9610”即“跨境贸易电子商务”,东莞是率先启用全国统一版的跨境电商服务平台的城市。

从政府角度来看,东莞市财政从2015年开始连续三年每年对电子商务企业给予1.5亿元扶持,财政支持力度和范围将逐步扩大,电商扶持门槛将逐步降低。从企业角度来看,东莞越来越多的制造企业通过第三方平台实现网上销售,拓展销售渠道,如虎门镇依托服装产业优势,目前从事电子商务的企业及个体户超过8 000家,约占东莞市的1/9。大朗镇依托毛织业优势,目前毛织类电子商务企业3 000多家,2015年前8月,大朗镇毛织类电商销售额29.93亿元,同比增长62 %,其中跨境销售额2.76亿元,取得了快速发展。目前,京东、阿里巴巴、1号店、苏宁等一批电商龙头企业已进驻东莞,莞货电商平台已投入运作,各种微商孵化器应运而生,近20家电商产业园已建立,分布于虎门、大朗、常平、东城、南城、松山湖等镇区。

据阿里研究院的测算,2014年东莞电子商务发展指数为15.217,在全国所有地级以上城市中,位居第八,显著高于东莞的GDP排名(全国第22)。据统计,2014年,东莞电商交易额达2 900亿元,比2013年的2 300亿增长26.1 %,占全省电子商务交易额的11 %。截至2015年9月,东莞电商网络经营主体已达到5.5万户,2015年上半年电子商务交易额达1 650亿元,同比增长24 %。目前,东莞电商人才存在很大缺口,各种微商学院相继成立,通过与高校对接引进人才,如东莞市跨境电商学院已于2014年11月成立,规划三年内引进3万名外地大学生投身东莞跨电产业。成立于2012年9月的东莞市新航线跨境电子商务服务有限公司,通过为阿里国际平台会员企业提供启橙学院、橙功营培训等服务,已为广东跨境电商企业输送上千名大学生。

3东莞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3.1生产性服务业落后于制造业发展

表2 2007~2014年东莞制造业和部分生产性服务业增加值及增长率

注:数据来源:根据历年东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及东莞统计年鉴整理而得,其中2012-2014年房地产业数据缺失。

虽然从比重来看,东莞服务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在2012年就超过一半,这意味着东莞经济结构由工业主导转向服务业主导的趋势明显,产业结构正在发生深刻变化。当然,仅根据服务业增加值占比这一个指标,还不足以断定东莞已进入服务经济时代。东莞服务业特别是生产性服务业技术含量不高、附加值较低、结构不合理,对制造业的渗透力和支撑力不够。近年来,东莞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发展较快,据统计,2007年增加值仅为36.77亿元,2014年上升为158.39亿元,增长了3.3倍。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增加值占制造业增加值的比重也由2007年的2.05 %上升到2014年的5.87 %。2007年,东莞金融业增加值75.55亿元,金融业增加值占制造业增加值比重仅为4.22 %。2014年,东莞制造业增加值2 697.90亿元,金融业增加值266.85亿元,金融业占制造业增加值比重为9.89 %。(见表2)虽然近几年东莞金融业发展较快,其增加值2014年比2007年增加了2.53倍,但是从总体来看,以金融业、交通运输业等为代表的生产性服务业对制造业的拉动作用不强,还远远落后于制造业的发展。

东莞已进入工业化后期,由于生产性服务业专业性强、产业融合度高、带动作用显著,它是“微笑曲线”价值链的高端环节[5]。东莞既要继续筑牢制造业基础,也要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坚持走“工业服务化、服务产品化”双轮驱动之路。东莞目前正致力于打造“东莞制造2025”、“工业4.0”、“制造业+互联网”等理念,这些目标的实现,固然需要制造业自身的努力,但也需要金融服务、交通运输服务、研发与设计服务、软件与信息服务等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深度融合与互动。

3.2生产性服务业产业集中度不高,结构有待优化升级

据统计,东莞生产性服务业固定资产投资额从2009年的538.51亿元增加到2014年的938.38亿元,增长了74.25 %,占服务业总投资的比重也由77.15 %上升为91.16 %。(见表3)这说明生产性服务业逐渐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东莞政府通过政策扶植等多种渠道引导资本进入生产性服务业。从生产性服务业内部结构来看,东莞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固定资产投资从2009年的126.8亿元上升为2014年的171.18亿元,增长了35 %,这可能是受到虎门港升级和“一港三带六园区”产业布局的积极影响。随着广深产业向东莞的梯度转移以及房地产价格的上升,再加上东莞轨道交通的兴建,东莞的房地产需求急剧扩大,房地产业固定资产投资近几年稳步上扬,2014比2009年几乎翻了一倍。科研和技术服务业固定资产投资2009年为4.96亿元,2014年急剧增长为23.08亿元,增加了3.65倍,这可能与松山湖近几年大规模引进科研创新服务机构有直接关系。

表3 2009~2014年东莞生产性服务业分行业固定资产投资情况 亿元

注:数据来源:根据历年东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整理而得,其中2013和2014年数据不包括地质勘查业。

在生产性服务业产业集中度方面,以物流业为例,东莞物流业集群主要分三部分:以市区为中心的城市物流、以虎门港为中心的国际物流、以常平为中心的铁路物流,物流集群发展不均衡。长期以来东莞的物流业市场由香港、深圳、广州瓜分,行业标准缺乏,物流公司多以运输业务为主,运输业内竞争秩序较乱。部分镇街抓住机遇加快发展,但总体发展不均衡。比如2015年3月,麻涌镇举办互联网+物流电商生态圈招商签约发布会,签约引进15个优质电商项目,总投资达208亿元,签约的电商项目涉及粮油、汽车、钢铁物流、网 络购物、食品配送等多个范畴,京东、阿里巴巴、DHL、海底捞等全国知名电商品牌,这为麻涌实现打造“全国电商专业镇”带来的契机。总体来说,东莞生产性服务业主要是分布在城市中心区、松山湖、厚街、虎门等,如南城的金融业、松山湖的科技信息服务业、厚街的会展业、虎门的物流业。而房地产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基本上分布在全市的32个镇区,缺乏统一规划,分布较为分散,这种模块化的产业集聚,难以发挥规模效应以及整体的辐射带动作用。

3.3与广深生产性服务业的差距较大

广州2014年服务业增加值10 862.94亿元,占GDP比重为65.02 %,而东莞是53.80 %。广州目标定位是建成珠三角工业生产服务中心、全国生产服务创新基地、国际生产服务贸易枢纽。2015年5月,广州出台的《广州市加快发展生产性服务业三年行动方案(2015~2017年)》提出,到2017年生产性服务业增加值达到6 800亿元左右,占服务业增加值和GDP的比重分别达到48 %和32 %左右。而目前,东莞生产性服务业增加值还不高,按现在的发展速度到2017年与广州还有很大的差距。客观来说,广州有多个全国著名的专业批发市场,“中国进出口商品交易会”有58年历史,已举办118届,教育、科研在广东省内优势明显,其会展、批发零售、融资租赁、信息咨询等生产性服务业比较发达。东莞无法与广州正面竞争,可行之策在于对接广州生产性服务业的产业转移,为它们做配套。

据统计,2014年深圳服务业增加值9 173.64亿元,占GDP的比重为57.3 %。而东莞2014年服务业增加值为3 162.44亿元,是深圳的34.47 %,而同期东莞GDP是深圳的36.75 %,这说明东莞服务业和深圳比较起来发展相对缓慢。其中,2014年,深圳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增加值532.86亿元,远高于东莞的158.39亿元;金融业增加值2 237.54亿元,而东莞为266.85亿元,仅是深圳的11.93 %。总体来讲,东莞比深圳在交通运输业、金融业等生产性服务业方面还存在较大差距。其原因在于,深圳比东莞有更好的区位优势,有盐田、蛇口、赤湾等众多港口,港口业十分发达,金融业依托珠三角地区发达的制造业, 其“产业金融中心”和香港“金融后台服务区”地位不可动摇。

3.4物流业发展相对滞后

与东莞市的经济规模、外贸进出口水平和服务业发展水平不相称的是,众多外资企业并没有大规模使用本土物流企业。原因在于,东莞大部分外资企业或自营其物流业务或将业务外包给已经与其建立其良好合作关系的外资物流企业,东莞市本土物流企业无论是在规模还是管理水平上均很难满足外资企业的要求。据统计,2009年,东莞市物流业增加值仅为73.0亿元,全省排在第7位,仅占全省的2.2 %。实际上,大型国有企业的缺乏不利于本土大型物流企业的形成和发展,如大型物流企业在发展的早期通常依托于大型制造企业,如日捆、宝供、南方物流等企业。然而,东莞市由于早期工业基础薄弱,没有大型国有制造企业。

另外,东莞公路密度虽然较高,但东西走向的公路系统不够完善,内河航道建设也相对滞后,等级不高,很多东莞货物向香港、深圳和广州分流,对虎门港和东莞市物流企业的贡献度不强。据统计,目前,从港口吞吐能力来看,东莞虎门港年吞吐能力仅为250万标箱左右,而深圳港口年吞吐量为2 500万标箱左右;从物流业增加值来看,东莞2014年物流业增加值为900亿元,而深圳2014年物流业增加值为1 614.18亿元,是东莞的1.79倍。可见,东莞物流业发展相对滞后,需要进一步发展以满足制造业发展需要。

4东莞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4.1借助“倒逼机制”加快生产性服务业转型升级

有观点认为,东莞经济是外向型经济和候鸟经济,其原因在于东莞台资、港资企业比重很大,往往研发设计、销售售后等这些两头附加值高的环节都不在东莞,因而这些企业在东莞的根植性不强。当维持这种依赖型发展模式的两个外部条件发生变化:一是国际市场需求结构发生变化;二是土地、能源、劳动力等生产要素成本日趋上升,环境监管不断从严,同时企业的产品质量、科技水平没有稳步提高时,经济的内生发展动力就会显得不足、可持续发展能力降低。正是这个大趋势的转变形成了一种倒逼机制,逼迫东莞产业和企业转变发展模式。在出口订单和销售渠道被外方锁定的现实背景下,东莞外贸企业长期靠微薄的加工费和政府出口退税补贴求生存,现在出口转内销,利润被进一步压缩,唯有以产品质量和技术品牌谋发展,低端产业淘汰是大势所趋。实际上,没有落后的产业,只有落后的技术;没有夕阳的产业,只有夕阳的产品[6]。

4.2迎合珠三角城际分工,做好对广深生产性服务业的产业对接

纵观世界经济发展史,中心城市往往通过金融、信息等生产性服务业掌控全球和区域经济,外围城市通过生产加工提供物质基础[7]。东莞和广深在人员素质、经济基础、社会条件等方面都有一定的差距。东莞加工贸易“两头在外”的模式有其历史必然性,是长期积累的结果。只有不断地提高产品质量、个性化定制与高附加值的品种类型,才能逐步谋求制造业的转型升级,这实际上是一种价值链的重构。东莞不一定要把自己定位在每一种产业的科技创新龙头,而是要充分地发挥与广州、深圳等特大城市的差异化发展的优势,在专业化基础上,扩大规模经济,也可以在不断提高附加值中实现收入增长。

近年来,东莞许多企业的具体发展路径具有一定的借鉴和警示意义。位于松山湖的华为终端有限公司近几年加大研发投入,据估计其2013年研发经费达3亿元以上,居东莞企业的榜首。其它企业如:东莞玖龙纸业有限公司、广东生益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东莞三星视界有限公司、东莞徐记食品有限公司等都在逐步加大对研发的投入力度。总体来说,东莞研发投入逐年加大,研发活动人员数量稳步增长。据统计,2013年,东莞全社会研发经费支出109.93亿元,增长32.41 %,研发经费支出占GDP比重首次突破2 %。东莞步步高电子工业有限公司一方面扩大开发与设计投入比重,另一方面该公司把设计中心并没有放在东莞,而是放在人才聚集的大城市,诸如深圳、上海与南京等地。这种现象对东莞的产业转型升级无疑具有很强的警示意义。随着产业演进的规律化发展,城市之间的专业分工会进一步得到深化。在这种情况下,不是每个城市都会形成每个产业从研发到生产的完整产业链,很可能是城市间的错位竞争,而处于生产地位的东莞,必须认清这个现实,发挥处于广深中间的特殊区位优势,利用邻里效应,通过城市间产业链条的构建,搞好产业对接,实现制造业企业的盈利能力持久稳定增长。

4.3利用广东自贸区平台,提高生产性服务业质量和效益

2014年12月,广东自贸区批准成立,主要覆盖南沙、前海、横琴三大区域,虽然没有覆盖东莞,但是自贸区跟东莞密切相关。从理论的角度看,自贸区的发展存在虹吸效应和溢出效应两种相反的作用力[8]。所谓虹吸效应,是指自贸区发展过程中强大的吸引力会将别的地方的投资吸引过来,集聚更多的人流、物流、信息流,从而减缓这些地区的发展。所谓溢出效应,是指自贸区在为社会提供生产服务活动过程中,会对组织之外的人或社会产生积极影响,这些影响包括知识溢出效应、技术溢出效应和经济溢出效应等。短期来看,自贸区企业一般处于产业链分工高端,大量出口企业会把诸如销售、结算等附加值高的环节转移到自贸区去,这会对东莞的生产服务业带来短期消极影响。但是,从长远看,自贸区的辐射带动作用会持续显现。一方面通过普及国际运行规则,让渡市场准入,降低贸易壁垒,另一方面倒逼东莞市生产性服务企业提高服务质量和效益,逐步培育和形成长期竞争力。

实际上,东莞制造业就是自贸区的服务载体,这将会对东莞的生产性服务业发展迎来巨大机遇。一是自贸区吸引的成熟的港澳生产性服务业将为东莞企业提供配套服务。二是自贸区金融服务企业将为东莞企业提供融资支持,帮助企业解决融资难题。三是有助于降低企业物流成本。具体来讲,虎门镇可以利用其港口优势承接往来货物运转,石龙可以利用铁路优势承接陆路物流线路。长安镇可利用毗邻深圳大空港、深圳前海、广州南沙的区位优势,加强合作对接、错位发展,发展电子商务、现代物流等生产性服务业。

参 考 文 献

[1] 金晓雨.中国生产性服务业发展与城市生产率研究[J].产业经济研究,2015(6):32-41.

[2] 王原.东莞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对策[J].中外企业家,2011(14):51-53.

[3] 樊文静.出口导向型经济对我国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影响路径:基于需求视角的合解[J].国际经贸探索,2015(7):19-29.

[4] 盛龙,陆根尧.中国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及其影响因素研究:基于行业和地区层面的分析[J].南开经济研究,2013(5):115-129.

[5] 崔纯.中国生产性服务业促进装备制造业发展研究[D/OL].沈阳:辽宁大学,2013.

[6] 杨仁发,刘纯彬.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融合背景的产业升级[J].改革,2011(1):40-46.

[7] 肖文,樊文静.产业关联下的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基于需求规模和需求结构的研究[J].经济学家,2011(6):72-80.

[8] 高觉民,李晓慧.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互动机理:理论与实证[J].中国工业经济,2011(6):151-160.

The Development of Dongguan Productive Service Industry

WU Xiangyu

(City College of Donggu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Dongguan 523419, China)

AbstractUnder the background of the transformation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mode, there is an urgent need to develop the productive service industry in Dongguan. The vigorous development of the productive service industry can promote the Dongguan industrial transformation and upgrading.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development status of Dongguan productive services industry, pointing out that the existence of Dongguan productive service industry is lagging behind the development of manufacturing industry, with the low industry concentration degree and the large gap between Guangzhou and Shenzhen etc., and putting forward some countermeasures for the development of the productive service industry in Dongguan.

Key wordsproductive service industry; transformation and upgrading; concentration degree; competitiveness

文章编号:1009-0312(2016)01-0090-07

中图分类号:F719

文献标识码:A

作者简介:吴祥宇(1984—)男,湖北黄冈人,讲师,硕士,主要从事国际贸易理论研究。

基金项目:东莞理工学院城市学院2015年青年教师发展基金课题“生产性服务业促进东莞制造业转型升级的路径选择”(2015QJY003R)。

收稿日期:2015-11-05

猜你喜欢
生产性服务业集中度转型升级
新广告商:广告业周期性在弱化,而集中度在提升 精读
扩大生产性服务业外包促进我国产业结构的调整升级
广东省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对经济增长贡献的实证研究
借鉴国内外经验促进辽宁省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研究
保险公司资本结构、业务集中度与再保险需求研究
煤炭行业未来在提高集中度
江苏省产业结构调整与大学生就业相关性分析
房地产开发模式转型升级路径
地面电视频道“新闻立台”的一次转型升级实验
近36年昌都市降水集中度与集中期时空变化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