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格尔“自由意识”对我国海洋文化建设的启示

2016-03-17 03:24李培森
改革与开放 2016年19期
关键词:黑格尔海洋文明

李培森

黑格尔“自由意识”对我国海洋文化建设的启示

李培森

自由主义精神一直是西方社会所崇尚的文化内涵,追求自由是人类实践活动的重要品质。作为世界上第一个提出“海洋文化”的思想家,黑格尔对人类在海洋文化构建中追求自身“自由”状态的本质做出了全面论述。我国是世界海洋文化史的发端,但是由于个人自由意识不强,导致海洋意识落后,海洋文化无法有效形成。只有激发民族的自由意识才能使国家的未来由陆地延伸至海洋。

海洋文化;自由意识;海洋意识

21世纪由于越来越多地受到国际社会的关注,因此也被称为“海洋的世纪”。海洋上的利益输入和资源摄取对于一个“海洋国家”的发展起到关键性作用。2012年11月8日,胡锦涛同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的报告中明确提出,要“提高海洋资源开发能力,发展海洋经济,保护海洋生态环境,坚决维护国家海洋权益,建设海洋强国”①,以此展开海洋国土空间开发格局的优化进程。这也是被官方和外界普遍认为是我国第一次正式提出“海洋强国战略”的伟大构想。但是,海洋强国的建设、海上利益的输入、海洋资源的摄取都与海洋文化的建设有莫大关联,必须从根本上了解海洋文化,阐述海洋文化的精神实质,构建我国特有的海洋文化系统,辩证地看待我国传统海洋文化,有针对性地开展海洋意识教育,才能为海洋强国、文化强国政策提供理论支撑。

一、个人“自由意识”的崛起促进人类历史的发展

历史一直是哲学家们研究的重要内容。而黑格尔的哲学思想却将我们现实生活所累积的世界历史归为精神领域的范畴来研究,而人的本质则需要在精神王国中予以提升。尽管在研究整体的世界物质发展过程中,需要拿其物理的本性来研究,“但是精神及其发展过程才是真实的历史本质”②。而整个世界历史就是各个民族实现及发展其精神的过程。

世界各国历史演绎过程出现角色分配,是因为在各民族精神成熟过程中出现了意识上的分化。黑格尔指出:“东方各国只知道一个人是自由的,希腊和罗马世界只知道一部分人是自由的,至于我们(日耳曼民族)知道一切人们(人类之为人类)绝对是自由的——这种说法给予我们以世界历史之自然的划分,并且暗示了它的探讨的方式。”③由此可见,黑格尔划分世界历史的依据是个人的自由、民族的自由以及人类的自由,注重原始自由意识的觉醒。虽然按照现在的发展形势来看,我国海洋意识已经觉醒,但是黑格尔的观点仍有可借鉴意义,因为我国海洋精神成熟程度较低,整个民族尚未达到完全自由追求的状态。

二、国家“自由意识”觉醒是人类追求自由的最终形式

黑格尔对自由的本质的理解非常深刻,对追求自由的过程也有很好地预见。他认为,人类最初追求自由的过程带有盲目性,而自由的本质却绝非是人们带有盲目性的思想或行为。对自由的追求必须限定于法律的框架之内。

历史上,无论东方的族系社会还是西方的市民社会都不能完全体现人们的自由精神实质。比如,“中国纯粹建筑在这一种道德的结合上,国家的特性便是客观的‘家庭孝敬’。中国人把自己看作是属于他们家庭的,而同时又是国家的儿女。在家庭之内他们缺少独立人格,因为他们在里面生活的那个团结的单位,乃是血统关系和天然义务。在国家之内,他们一样缺少独立的人格,因为国家内大家长关系最为显著,皇帝犹如严父,为政府的基础,治理国家的一切部门。……家庭的义务具有绝对的约束力,而且是被法律订入和规定了的。”④所以,在我国的族系社会中,人的自由意识本身已经受到家族本身的约束,处在这个时期的人们并不是完全自由之身。随着社会的发展,族系社会解体的命运不可避免。同样,在欧洲的市民社会中,人们过多追求自身利益的实现,却忽略整个社会共同福利的实现,与他人利益诉求形成冲突,阻碍社会进一步发展。不可否认,西方的市民社会和东方的族系社会都是整个人类自由意识发展过程中必不可少的环节。

黑格尔认为,“自由”只是一种内在的意识观念,它的实现需要借助外在的手段,而只有在国家中,人们的意愿才能普遍地实现,处在国家形式中的人们才能实现真正的自由。“在国家中,‘合乎理性’的‘法律’代替了以‘爱’的感觉为伦理基础的家庭以及以需要为基础的市民社会。国家是以法律为基础的,是相对稳定的一般不会分裂。而且自由并没有受到国家的限制,而是与国家实现了统一。”⑤所以,处在国家中的个人仍然是自由的,并且在国家形式中实现统一,也只有在国家的约束和协调下才能实现最广泛的自由形式。作者认为:“自由意识”从人们的生活中逐步演化的最终结果是人们实现对生活的自主追求和管理,就像是海洋生活的探索和实践的最终目标是人们形成稳定的海洋文化,从而实现广泛的自主管理,国家则提供人们海洋管理过程中所需要的条件和力量并进行协调。

三、海洋“自由意识”的发端在中国

黑格尔认为:“历史必须从中华帝国说起,中国实在是一个最古老的国家,中国的历史作家层出不穷,继续不断,实在是任何民族所比不上的。”⑥与中国一起称为文明古国的其他几个国家没能像中国一样积淀产生连续的文明,可见,源远流长的中华文明在任何时代都称得上是一个奇迹。

从海上文明建立的角度出发,我国也有较之西方更为悠久而鲜明的海洋文化积累。追溯至汉朝时期,古代中国已经具备了发展海上文明的物质条件和思想意识。随着人们对世界的认知和生活的需要,“中国最先造出世界上最大的木质楼船,并将所发明的指南针用于航海,由此文明世界的海上丝绸之路逐渐形成并成为古代中国与外国交通贸易和文化交流的交通要道。”⑦更早时期的商王朝时期,占卜所用的深海龟甲亦能暗示,当时居民已经将日常生活活动延伸到了海上。直到15世纪的明清时期,“海禁政策”的实施以及“迁海”的打击,我国海洋文化出现了停滞甚至走下坡路的情况。尽管对于“海禁政策”这个问题,国内许多学者还存在诸多分歧,但是正如曲金良所言,我们应该“从维护国家和平安全、社会和谐稳定以及历史当时的利弊价值观及社会伦理观等立场上,全方位地分析认识这一问题。”⑧也应当清楚地认识到“海禁”无疑阻碍了我国海上文明的发展。相反,正是15世纪我国海上文明处于低潮时期,在西方却掀起了一场“大航海活动”。以哥伦布发现北美新大陆为代表的大航海时代的到来,不仅开启了世界范围内一体化进程,促进了海洋文明的交流与融合,而且促进了海洋贸易和商业运输的兴盛与繁荣。正是在此背景下,海洋文化得到了充分快速的发展、扩散与融合。

也正是在这个时候,我国海洋文化发展与世界其他海洋国家出现脱轨,与世界先进海洋文化形成隔离,直至载有“西方文明”的船只叩开我们沉重的大门。而无论任何时代,文化改造过程有时是和平演变,这种方式需要很长时间的文化交流;更多的方式则是暴力改变,一种文明屈服于另一种文明。我国海洋文化所面临的冲击属于后者。所以,黑格尔得出的结论是,中国确实曾经有过海洋文明,但是被有意或是无意地忽略掉了。

四、海洋文化发展程度与国家意识形态有关

黑格尔认为能够划分世界人类文明形态的地理因素只有三种:(1)干燥的高地、草原和平原;(2)巨川大江灌溉的平原流域;(3)与海相连的海岸地区。尽管世界范围内还存在其他的地理形式,但是因为它们并不能产生或形成完整的文明形式,所以黑格尔忽略了这些对整个人类文明的影响因素。尽管黑格尔认为地理因素对各民族文明行驶的形成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是他强调真正起决定作用的是“思想本质的差别”。

当今,我国是一个拥有300多万平方公里海域、1.8万公里海岸线的大国,甚至在古代还有更广阔的海洋区域。尽管如此,在黑格尔看来,我国仍不能称为海洋国家,因为海洋地理环境并没有对我国的“自由意识觉醒”产生作用。“他们虽然也有海上的活动,但他们是以海作为陆地的天限,闭关自守使他们无法分享海洋所赋予的文明,海洋没有影响他们的文化。”⑨

本质上的精神文明还是依托于土地和农耕,对海洋文化的开拓缺乏自由探索精神。

在探索民族海洋文化的影响因素时,一个国家是否靠海并不是最重要的,黑格尔强调了民族精神实质中对自由本质追求对于海洋文化建设的重要性。作为一个海洋国家,在民族文化建设过程中应当逐步将海洋文化发展成为其中的一部分。

同样,判断一个国家是不是海洋国家也不能简单地从地理位置上进行划分。内陆国家显然不能称之为海洋国家。但是,靠海的民族未必能发展成绝对的海洋国家。毕竟,靠不靠海,在实践的历史长河中是相对的,各民族的思想本质也在随着时代变迁发生着变化。

根据黑格尔的观点,中国和印度虽然都有比较久远的发展历史,也都是滨海国家,但是却不能称为海洋国家。“尽管像是亚细亚洲各国所没有的,就算他们有更多壮丽的政治建筑,就算他们自己也是以江海为界——像中国便是一个例子。在他们看来,海只是陆地的中断,陆地的天限;他们和海不发生积极的关系。”⑩所以,海上活动的目的太过单一,活动内容没有影响到人们的精神层面,导致了这些海上行为不能形成稳定的海洋文化。另外,由于生活方式过早确定了陆地文化和农耕文明在历史上的地位,导致这些固定的意识形态和生活习惯抑制了对自有本质的追求。

黑格尔曾指出,北美洲才是“明日的国土。世界历史在未来将启示它(美国)的使命。……对于古老的欧罗巴这个历史的杂物感到厌倦的一切人们,而阿美利加洲是他们憧憬的国土”。⑪所以,当时黑格尔已经意识到美国将开启世界历史,因为他们意识到海洋不是陆地的界限,而是世界的开端。相反,非洲民族与旧中国王朝更替的历史一样,只是周而复始不断重复活动,却不能产生精神文明的突破。不像近代西方国家的海洋探索和延伸活动为本民族的文化建设产生源源不断的动力,并形成稳定的海洋文化。尽管在今天看来,西方国家、北美国家在海洋文化的探索和拓展过程中充满暴力和血腥。

五、建立稳定持久的海洋文化需要注意的问题

2012年11月8日,胡锦涛同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正式提出海洋强国战略,对外界宣誓我国的海洋立场,标志着我国正式进军海洋。乘着政策风向,驶入万里海洋,将我国建设成世界一流的海洋强国,必须注意海洋文化建设,加强海洋意识教育。

2016年7月1日,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要坚持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最根本的还有一个文化自信。”党的十八大以后,文化自信曾在不同场合多次被提及,不仅传递了国家领导人的文化理念和文化观,也暗示了今后国家政策制定的依据。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文明特别是思想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无论哪一个国家、哪一个民族,如果不珍惜自己的思想文化,丢掉了思想文化这个灵魂,这个国家、这个民族是立不起来的。”一个民族的发展绝对不能忽视文化支撑作用。

海洋文化是一个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个涉海国家开展海洋活动的指导思想。近代以来,我们目睹了西方海洋文明的兴起,经受了来自海上文明的冲击。考究其原因可以发现,西方对海洋的作用有着更深层次的认知。西方自古至今一直崇尚自由主义精神,追求自由的脚步从未停止,追求自由的方式也从陆地延伸到海上。比如,16世纪的英国作为一个封闭的牧羊国家,随着大英帝国的建立,海上贸易和海外殖民活动逐步展开,直到近代才成为一个真正的海洋国家。尽管我们意识到西方早先主张的海洋文化和海洋意识带有侵略色彩,也不赞成一个国家在开展海洋活动、追求海洋自由的过程中限制其他民族的海洋自由,侵犯其他国家的民族利益,但是必须承认:将自由意识深入到海洋文化建设当中,对民族的发展、利益的维护有着重大意义。

黑格尔认为:“在一个民族的发展中,最高点便是它对于自己的生活和状况已经获有一个思想——它已经将他的法律、正义、道德归合为科学,因为在这种(客观与主观的)统一里含有精神自身所能达到的最深切的统一。”⑫为此,在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道路上,在海洋强国和“一带一路”战略推动之下,我们要逐步挖掘被遗忘许久的海洋意识,放开过度限制的海洋活动,释放过度压抑的海洋追求,传承优秀的民族海洋文化,唤醒被禁锢的追求自由精神的文化本质。

一是逐步取消限制海上活动的条条框框。海洋文化应该是自发形成的,而不是强制建立的。比如海上渔业,每年的休渔期文件的下发虽然是为了保护海洋资源,使海洋资源可持续使用,使海洋活动更有秩序、更加合理,但是长久看来不适合海洋文化的建立,限制了渔民海洋“自由”意识的形成。人们的海洋探索和实践活动只是被迫接受既成的海洋规则,没有形成自由创新意识,也没有意识到海洋资源的可持续发展需要人们自发地去维护。笔者认为,海洋文化的形成必须建立在海上活动已经成为生活的一部分的基础之上。

二是逐步形成规范的民间维权组织。海洋如同陆地一样属于全人类,由相关临海国家分别进行管理,因此,海洋权益的维护力量应当由人们自发形成。而在人们实施海洋权益维护行为时,国家作为人民群众的强大后盾,军队作为人民群众的坚实力量,在海洋权益维护方面应起到辅助作用。人们作为国家命运的决定力量,只有真正掌握生活的决定权力,拥有“自由”的意志和能力,才能真正书写自己的历史,形成稳定持久的海洋文化。

三是海洋意识教育和宣传要注重“自由”意识的灌输。尽管笔者认为海洋文化需要自发形成并由人们自觉维护,但是对于“竭泽而渔”这种贪小失大的做法和思想必须进行修正和教育。任何一种行为都需要正确的思想意识进行指导,海洋文化的建立亦是如此。“自由”意识作为人类精神内核,对人类活动有着绝对的指导地位,对人们的生活现状能够产生重大影响。因此,在日常的海洋意识教育和宣传过程中,必须重视“自由”意识的灌输,使人们首先从“精神层面”上成长起来,才能从海洋权益维护上真正站立起来,建成真正健康稳定的海洋文化。

引文注释

①资料来源:胡锦涛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8】[EB/OL].人民网-人民日报.(2012-11-18). http://cpc.people.com.cn/n/2012/1118/c64094-19612151-8.html.

②黑格尔.黑格尔历史哲学[M].潘高峰,译.北京:九州出版社,2011:41.

③黑格尔.历史哲学[M].王造时,译.北京:三联书店,1956:57.

④同③165.

⑤郑有国.黑格尔“海洋文化”阐释[J].闽商文化研究,2013(1):63.

⑥同③161.

⑦刘家沂,肖献献.中西方海洋文化比较[J].浙江海洋学院学报(人文科学版),2012,29(5):2.

⑧曲金良.中国海洋文化研究的学术史回顾与思考[J].中国海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4):35.

⑨同③146.

⑩同③135.

⑪同③131.

⑫同③118.

(作者单位:上海海事大学文理学院)

10.16653/j.cnki.32-1034/f.2016.19.022

猜你喜欢
黑格尔海洋文明
绝对者何以作为实存者?——从后期谢林对黑格尔哲学的批判来看
请文明演绎
论马克思《黑格尔法哲学批判》的三大层次
漫说文明
对不文明说“不”
简述黑格尔的哲学史观与方法论
论黑格尔的道德行为归责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