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学研平台上培养机电类创新人才的探索与实践

2016-03-18 05:15阎青松陈雪清
广东教育 2016年9期
关键词:产学研实训教师

童 蕾 阎青松 陈雪清

文/广东机电职业技术学院



产学研平台上培养机电类创新人才的探索与实践

童蕾阎青松陈雪清

文/广东机电职业技术学院

一、前言

机电科技的迅猛发展,尤其需要高素质的机电工程技术创新人才。而创新人才培养是我国教育行业的薄弱环节:传授知识为主的人才培养模式、实践教学水平低下、缺乏动手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忽视创造性与想象力的培养等,已经成为培养创新型人才健康成长的瓶颈。如何培养人才主力军——高职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社会责任感,并与经济社会发展需求无缝衔接的高职毕业生,是目前亟待解决的问题,更是高职教育发展战略的核心命题。

专家工作室是生产、学习、科学研究合作的产学研平台,是培养创新人才的重要模式。它能有效地整合与利用学校、企业、科研单位的不同教学环境、资源和优势,实现资源互补、协同育人、互利共赢,把以课堂传授知识为主的学校教育与直接获取实际经验、实践能力为主有机结合,从根本上解决学校教育与社会需求脱节的问题,缩小学校和社会对人才培养与需求之间的差距,从而培养出符合市场需求的创新性人才,与企业需求无缝衔接。

因此,通过在产学研平台上构建 “教学、实训、科研、竞赛”四位一体的人才培养模式、创建“双师”结构的教学科研团队、创办学生社团等措施,把以课堂传授知识为主的学校教育与直接获取实际经验、实践能力有机结合,解决学校教育与社会需求脱节的问题,从而培养符合市场需求的创新性人才。

二、构建 “教学、实训、科研、竞赛”四位一体的人才培养模式

在产学研平台上(专家工作室)构建具有“教学、实训、科研、竞赛”四位一体人才培养模式,将各项职业能力的培养落实到科研项目实施过程中,突出创新能力培养。

(一)基于工作过程的项目化教学改造

基于工作过程的项目化教学就是以工作项目或任务为中心组织课程内容,把职业活动的各个元素渗透到整个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在完成具体项目的过程中来构建相关理论知识,并发展职业能力。如建环类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热工与流体》,根据空调专业特点,让学生在产学研平台上——唐峥专家工作室中设计制冷回路、水回路、测试回路等项目,把实际问题直接摆在了学生面前,如何解决问题也就成了自然而然的课题,学生的学习有了明确的目标性,认知过程也就获得了内在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把以课堂讲解为中心转变为以实际工作为中心。待到一个个回路设计完毕,过程中的一切有关知识和细节都被融入其中,学习质量自然就高。

(二)“项目式”实训

通过“项目式”实训,使课程实践环节从单一的电气控制走向了多层次、多方向的综合性设计。例如,在课程《电气控制与PLC原理及应用》,选择工程中多采用的网孔板式实训装置进行学生动手技能的训练,这种类型的实训装置不是简单地模拟一个控制效果,而是通过学生对一个控制对象或一个实际工程项目(如采用PLC对水泵电机的自动控制),从编写程序到实际接线,系统地了解一个PLC控制系统的设计及施工安装过程,通过工程项目让学生真正动手参与到工程实际接线的真实环境中来,使学生较容易了解指令特点,并能深入地掌握授课内容,提高了教学质量,提高了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和实践能力。

(三)引导学生参与科研课题

教师通过服务企业的技术研发和产品升级,密切产学研合作,有意识地引导一些优秀学生间接或直接参与科研课题,使学生从中熟悉科研活动的过程和规律,培养求真务实的科学精神和技术技能,把协同创新思想贯穿于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中。如学生参加创新大赛或做毕业设计(论文)时,可以根据课题需要到相应的生产单位或科研院所实习和调研,搜集与课题相关的各种技术资料,了解企业的生产现状、技术水平和工艺过程,学习生产中采用的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新设备,开阔视野,扩大知识面,掌握科技动态,联系实际,进一步理解、消化、巩固专业基础知识,参考借鉴现有成果,为提出新颖创新的课题构架打下基础。

(四)重视技术技能比赛

重视技术技能竞赛,积极推进人才培养改革,促进学生素质提高。技术技能比赛非常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工程实践能力,为优秀人才的脱颖而出创造条件。为做好技术技能比赛培训,教师先指导学生申报科技创新项目进行立项培育,然后在企业中实际做出这些项目,真正实现产学研一体化。如我校在2015年第十四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前,首先申报项目“制冷热回收式中低温恒温槽循环器”和“具有设计冰箱箱体结构和匹配制冷系统功能的软件”,分别获得省级立项和校级重点培育,并在唐峥专家工作室中实际做出了这些项目,果然参赛学生以扎实的专业知识、优良的综合素质顺利通过评审专家的现场答辩环节,在入围作品中脱颖而出,分别获得省级二等奖和三等奖。

三、创建“双师”结构的教学科研团队

利用行业企业专家技术优势,发挥教授、博士等高层次人才的组织引领作用,跨部门跨学院组建“敢接项目、会做项目、能完成项目”的教学科研团队。如我校的唐峥专家工作室的科研团队,是由电气工程学院和机械工程学院的专业老师联同企业兼职教师共同组成,由科技处统筹,有1名教授,2名高工,2名博士,3名硕士,3名工程师,科研实力雄厚。

(一)用企业真实项目作为教师研发课题

通过工作室专家带来企业真实项目,将开发任务作为教师技术研发课题、技能竞赛培育项目、学生生产性实训内容,实现了教学过程和生产过程、工作项目与技能竞赛之间的融合,有效解决了机电高技能人才培养中面临的难题,也提升教师技术应用研究和科技创新能力,并提高了学生对最新行业技术与设备综合理解、触类旁通的能力。

(二)教师与企业合作申报科研课题

学校教师具有丰富的专业理论知识和科研经验,对科研课题的申报工作非常熟悉,应积极协同企业共同解决技术难题和攻关项目,申报省级或国家级的新产品项目,提升教师的科研能力和社会服务能力。教师以服务区域经济建设和产业升级为己任,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成果推广应用,发挥对成长型企业的引领作用和社会服务能力。在科研项目申报成功后,有意识地引导一些优秀学生直接参与科研课题,使学生从中熟悉科研活动的过程和规律,培养求真务实的科学精神。

(三)充分发挥兼职教师作用

为确保实践教学的质量,聘请实践经验丰富的企业高级技术人员作为兼职教师,指导学生的实践教学。他们对各类装置和生产工艺流程十分熟悉,能根据学校教务处和教师提出的教学要求,有重点地组织实践教学。学校按人才培养目标,定期组织学生到企业进行专业实习,先学徒,后上岗,并按要求完成实习报告。充分发挥兼职教师作用,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加强学生技能培养,提升职业能力。

(四)建立专家工作室的科技沙龙

科技沙龙目的在于营造创新氛围,增强专家工作室的影响力,加强教师之间交流互动,培养年轻教师,促进他们的科技成长,实现工作室与教师的共同进步与发展。唐峥专家工作室的科技沙龙,主题是融聚智慧,超越自我;口号是开放合作,真诚互动;科技沙龙讨论的内容是:建筑设备能量管理产学研合作教学科研平台建设问题;如何建立机电产学研一体化教学实践与创新平台;讨论产学研合作百万横向项目的研究与应用;申请专利的讨论;承担纵向、横向科研或技术开发课题的讨论;建设一体化课程遇到的问题;申请校级或省级精品课程讨论;讨论相关的教科研论文;讨论学生竞赛等。

四、创办学生社团

创办学生社团,发展一条“学生自主学习,教师指导”的教学路线,将学生的第二课堂活动发展为第一课堂活动,让学生能充分利用在校学习时间培养职业能力,以便毕业后能较快适应岗位工作,实现零距离对接。

(一)创办学生社团

积极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创办学生社团。如我校在广东省项目“广东高校建筑环境设备节能与控制工程技术开发中心”的专项支持下,与中国科学院广州能源研究所共建人工环境工程中心,由“人工环境工程中心”指导的课外学习兴趣小组建设了“人工环境建设协会”, 以自愿为原则,通过基本技能测试,招纳社员,社员负有成长、传承责任。以学生自主管理为主,开展科技创新实验活动。

(二)社员的课外科技活动按学期安排

由于学生的理论课学习基本按照基础课、技术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分阶段进行的,社员的课外科技活动也按学期进行安排:第1学期的社员主要通过参观实验室、走近工业机器人等科技示教活动,加深对本专业的了解和热爱,提高学习积极性。第2学期的社员参与完成一些项目中的电子及计算机部分的电路设计、焊接操作及简单调试,掌握电子技术研制开发的基本技能,提高对技术基础课的学习兴趣。第3~4学期社员参与完成教学或实验项目中的机械结构设计及应用软件的编程设计,体会到专业课的重要性,培养机电结合的综合运用能力。参加课外科技活动小组的社员在毕业设计时,可接着完成直接参与的产学研的生产、教学、实验、科研项目,这种理论和实践的有机结合,既提高了学生的理论水平,又锻炼了他们机电结合的综合运用能力。

(三)优秀社员进一步科研素养培育

对表现出色的社员进行进一步的科研素养培育,以参加比赛、申报学生课题为训练项目,鼓励学生参与教师科研、申请学生科研项目。在导师的指导下,锻炼学生独立或半独立完成项目的能力,进行实验、学习软件等技能,做出成果(发表论文、申请专利、申请软件著作权),这些一般在学习的第3~4学期进行。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社团的自主管理、教师团队的指导、企业(科研院所)的支持始终贯彻“教学、实训、科研、竞赛”四位一体的教育人才培养模式。

五、建立产学研多方合作、协同育人、互利共赢的实践平台

我校唐峥专家工作室就是多方合作、协同育人、互利共赢的实践平台,建设仅半年,已签定了产学研合作的横向项目达百万,承担纵向、横向科研或技术开发课题2项、建设基于工作过程的项目化课程和教学一体化课程各1门等成果,真正实现互利共赢。

(一)搭建教师与企业合作的实践平台

搭建教师与企业合作的实践平台,提高教师科研创新和解决经济社会发展重大问题的能力。例如,建立机电一体化教学实践与创新平台,此平台具有“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及实训功能、技术技能比赛培训功能和社会服务功能(可开展节能技术咨询及接受企业委托开发项目),平台按照企业特色进行规划和布局。

(二)充分利用产学研协同育人

产学研协同培育方式的践行需要做到教与学,学与研,研与产的有机融合。教与学是其中最重要的关系,要合理安排课程及教学方式,同时,注重提升教师的知识能力及教学水平,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做到教学和谐。通过教学科研平台创建、教师团队建设及学生社团建设,把学生的第二课堂发展成为第一课堂,以研促教,以赛促学,充分利用产学研优势,培养学生科研素养,服务于生产。

(三)围绕实训设备,实现教学实训科研三结合

围绕实训设备,以企业助科研,以科研促实训,以实训带人才,以人才和成果拓宽社会服务领域和提升知名度,实现“学校”“企业”和“社会”的三方共建、共享、共赢,实现教学实训科研三结合。如我校依托空调专业和实训设备优势,建设了“省级工程中心”,构建了建环专业群,联合机电一体化专业群成立了“人工环境工程中心”,成功申请了“中央财政支持的专业群建设”“广东省质量工程”等重大项目的申报,推动了学校省示范工程、教学质量和理念的同步提升。

六、结语

培养大批创新人才是新时代的迫切需要,是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是引领社会进步的动力之源。创新能力的培养主要依赖于学生的实践过程,产学研平台上培养机电类创新人才,符合职业教育改革的根本方向,实质上是“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另一种演绎,是缩短学生与社会需求之间的差距,与企业无缝衔接、增强学生的社会竞争力的最佳解决方式。

责任编辑何丽华

2015年度广东省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研究重点课题“区域经济与高职教育互动的专家工作室建设探索与实践—以唐峥人工环境技术工作室为例”(项目编号:GDGZ15Z023)。2016年度广州科协产学研合作项目“产学研平台上培养机电类创新人才的探索与实践” (项目编号:C20160313)。]

猜你喜欢
产学研实训教师
精益求精产学研 继往开来朝阳人
最美教师
基于CDIO理念的数控实训教学改革与实践
教师如何说课
未来教师的当下使命
“政产学研用”:培养卓越新闻人才的新探索
完善转化机制 推动产学研融合
虚拟情景实训环境三维模拟
电工电子实训教学改革与创新
微课在数控实训课中的应用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