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音乐与东盟音乐关系探析——参加“中国—东盟音乐周”活动有感

2016-03-18 09:22田可文
歌海 2016年1期
关键词:广西艺术学院中国关系

●田可文



中国音乐与东盟音乐关系探析——参加“中国—东盟音乐周”活动有感

●田可文

[摘要]广西艺术学院自2012年创办首届“中国—东盟音乐周”起,至2015年已经成功地举办了四届,每届音乐周都向观众展现了中国音乐与东盟音乐的魅力。其中中国音乐与东盟音乐的关系、“中国—东盟音乐周”的历史定位等问题值得深入思考。

[关键词]广西艺术学院;“中国—东盟音乐周”;中国音乐;东盟音乐;关系

广西艺术学院于2012年创办“中国—东盟音乐周”,至2015年已经成功地举办了四届。音乐周秉承着“传统与现代的结合、民族与世界的融通”的宗旨,推动民族音乐的发展与传播,向世界展现民族音乐的魅力。通过连续四届音乐周的举办,已逐渐形成了体现民族音乐元素、凸显地缘优势、互通学术成果、培养年轻人才等方面内容。如今,“中国—东盟音乐周”已成长为中国现代音乐创作及展演的三大音乐平台之一,与“北京现代音乐节”“上海当代音乐周”齐名。笔者作为广西艺术学院的兼职教授,全程参与了第三届与第四届“中国—东盟音乐周”的系列活动,尤其在2015年的第四届音乐周期间,产生了如下感触。

一、中国音乐与东盟音乐关系探析

在参与第四届“中国—东盟音乐周”活动期间,一个引起笔者思考的问题是:中国音乐与东盟音乐的关系。笔者想到中国音乐以及东盟音乐的属性问题,何为中国音乐?何为东盟音乐?两者之间的关系如何?

关于中国音乐,有四种情况摆在我们面前:1.中国作曲家创作的地道的中国特征的音乐,这毫无疑问地属于中国音乐。2.中国作曲家创作的有纯正西方音乐风格的音乐,这是否是中国音乐?3.外籍华人在外国创作的音乐,这属于作曲家国籍属地的音乐,还是属于中国音乐?4.外国人在中国创作的、有中国风格与特征的音乐,曲作者国籍不是中国,难道他们的音乐属于中国音乐?

东盟(ASEAN)是东南亚国家联盟(Association of Southeast Asian Nations)的简称,成员国有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菲律宾、新加坡、泰国、文莱、越南、老挝、缅甸和柬埔寨。东南亚是世界上人口比较密集的地区之一,人口多分布在平原和河口三角洲地区。东南亚各国都是多民族的国家,人种以黄色人种为主,东南亚也是世界上外籍华人和华侨最集中的地区之一。那么,东盟音乐是否可以归为中国音乐呢?而华裔的东盟作曲家创作的具有典型的中国音乐风格的音乐是否也属于中国音乐的范畴?笔者想,显然不行吧!那么,东盟音乐与中国音乐的关系到底如何?而和中国接壤的国家的边界地区,很多民族相互通婚、互为亲戚,那么,他们具有共同性的音乐属于哪国的音乐呢?这些音乐相同与不同在何处?这是我们音乐学者应该关注、探究的问题之一;其次,在历史上,中国与东盟各国关系紧密,那么,在中国历史上几个在政治、经济、文化制度都达到极其繁荣时期,如汉代、唐代等,其音乐与东盟各国的关系如何,也值得我们探讨。

东盟音乐包含诸多审美品格,它是一定音乐思想特殊本质的集中体现,是音乐思想意识的结晶。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思维习惯,对其审美意识的形成和发展有不可低估的作用。传统音乐是指运用本民族固有方法、采取本民族固有形式创造的、具有本民族固有形态特征的音乐,不仅包括在历史上产生并流传至今的古代作品,还包括当代作品。

迄今为止,我们对全球文明区域的划分,以宗教信仰来区别,如“佛教文化圈”“伊斯兰文化圈”“基督教文明圈”等。中国与东南亚大多属于“佛教文化圈”的范畴①东南亚各国佛教信仰:菲律宾罗马天主教(80%)、其他(菲律宾原始信仰、大乘佛教、犹太教和无宗教者)(5%);越南大乘佛教(81%)、上座部佛教(2%);柬埔寨上座部佛教(95%);老挝上座部佛教(65%);泰国上座部佛教(94.6%);缅甸上座部佛教(89%);马来西亚伊斯兰教(58.4%)、大乘佛教(22.2%);新加坡佛教(42.5%);印度尼西亚伊斯兰教(86.1%)、其他(佛教和无宗教者)(3.4%);文莱伊斯兰教(67%)、佛教(13%);东帝汶罗马天主教(90%)、其他(佛教、印度教)(2%)。。在东南亚文化传统中,佛教也曾以汉译佛典构成北传“大乘佛教文化圈”,与儒家文化传统同为“东南亚汉字文化圈”的主要内涵,它不但是东南亚各国现代化的文化历史背景,同时也是东南亚各国在现代发展以及文化重建过程中的重要文化资源。东南亚“佛教文化圈”的主旨和意义,在于它能否通过东南亚各国的知识来育人而得以重新诠释,以真实超越又注重人世觉悟的价值话语,解决东南亚现代化过程中的精神难题,完成东南亚发展中文化重建的时代性课题,东南亚“佛教文化圈”的文化意义必将可以得到彰显,从而使东南亚文化传统与现代化结合的模式,有一个更为清晰的理解和认识。

由于中国与东盟各国同处于“儒家文化区”和“佛教文化圈”,有着类似的历史文化特征和共同心理特征,建立中国与东盟更多的音乐文化上的联系,在音乐的创作与对音乐的理解上,会更容易产生共鸣,达到文化的结合。

二、“中国—东盟音乐周”的历史定位

“中国—东盟音乐周”由广西艺术学院主办,发起人是其艺术总监钟峻程教授。音乐周邀请了国内外知名艺术院校专业学者、表演团体参加,包括交响乐新作品音乐会、中国管弦乐作品音乐会、室内乐团专场音乐会、民族管弦新作品音乐会等大型演出;各国音乐专家学术交流的高峰论坛;研究生学术论坛;中国东盟音乐周作曲比赛;大师班讲座。“中国—东盟音乐周”逐渐走进大家的视野,被更多的人认可,参与国家越来越多,成为国内又一个具有影响力和知名度的国际性音乐活动。“中国—东盟音乐周”借助广西与东盟各国间的商贸往来,从而加强各国之间的文化交流。音乐周以民族性、探索性、学术性为主要目标,致力于在音乐文化中发现问题,建立和加强国内外艺术院校、音乐团体之间的互通与交流,将民族音乐素材与现代音乐的创作技法和理念结合在一起,传承各国优秀的传统音乐,致力于宣传和推广各国优秀的青年音乐家及音乐作品,通过音乐家们的交流,恢复和建立一条严肃音乐艺术的联系之路。

可以说,在广西艺术学院举办“中国—东盟音乐周”有着独特的地域优势。广西位于中国华南地区西部,从东至西分别与广东、湖南、贵州、云南四省接壤,区内聚居着壮、汉、瑶、苗、侗、京、回等民族。广西壮族自治区是中国五个少数民族自治区之一,南濒北部湾,面向东南亚,西南与越南毗邻,是西南地区最便捷的出海通道,在中国与东南亚的经济交往中占有重要地位,是“中国—东盟博览会”的举办地,“中国—东盟自贸区”建立后,双方经贸合作上升到了新的水平。未来中国经济与东盟经济的对接将更为广泛、深入,中国与东盟将为亚洲地区的共同繁荣,而更多地互通互惠,这都有赖于广西特有的地理区位优势,使广西与东盟的经济、文化等紧密地结合,而音乐文化的交流是文化交流的重要组成部分。

从另外一个角度说,中国与东盟都属于“儒家文化区”,受儒家文化影响深远。“儒家文化区”是以儒家文化构建基础社会的区域的统称,又称为“汉字文化区”,这也是文化圈的概念之一,指的是文化相近、历史上受中国政治及中华文化影响、过去或现在使用汉字、曾共同使用文言文作为书面语、覆盖东亚及东南亚部分地区的文化区域。儒家文化可以说是中华文化的一个包含丰富信息的“文化基因”,这种文化基因既是文化传承过程中的一个纽带,又是一个载体,在历代任何一个时代展现出来都是一幅中国文化的图景。用文化基因的观点来探析儒家文化传承发展态势中的现象和问题,可以对儒家文化传承进行深层次的解读。儒家学说对中国乃至东南亚文化的发展起了决定性的作用。儒家学说倡导血亲人伦、现世事功、修身存养、道德理性,其中心思想是“孝、悌、忠、信、礼、义、廉、耻”,其核心是“仁”,这些儒家思想在东盟各国也都有广泛的影响,如10世纪越南独立后,各王朝的典章制度大都取法于中国,政府选拔人才也采取科举制度,以诗、赋、经义等为考试内容。此后,中国儒家典籍大量传入越南再而转到东南亚其他国家。

笔者以为,在广西推广如今的现代音乐有积极的意义:广西是我国最南方的少数民族聚居区之一,人们对西方的音乐尤其是现代音乐了解不多,在第四届“中国—东盟音乐周”上演出推介一些西方与中国作曲家创作的现代音乐是无可厚非的,它有助于提高人们对现代音乐的理解与关注,因此,第四届音乐周中有大量的现代音乐的演出,无疑会推动广西作曲家创作中对现代音乐元素的吸收,也有利于听众对现代音乐的包容。

笔者建议,“中国—东盟音乐周”应该紧紧抓住“中国”与“东盟”这两个关键词,大力发展与东盟有关的音乐创作与音乐理论研究。这样,就能有别于“北京现代音乐节”和“上海当代音乐周”,从而找到自己的历史使命与历史定位。因此在考虑中国音乐与东盟音乐的关系上,应该在“中国—东盟音乐周”上突出两者的音乐元素。

三、有感“音乐周”之建议

在第四届音乐周中,笔者发现了一个独特的现象:在所有展演的音乐作品中,存在有一些非常传统的作品,也有一些非常现代的、具有探索性的作品,这体现在音乐作品中的“传统遭遇现代”。在专家高峰论坛上,大家各自谈论着自己的内容,但并未形成其他学术会议上那种针锋相对的观点,却也存在有“传统遭遇现代”的不同态度。这使笔者领悟到在当今音乐界的确仍然存在着也可能会长期存在着“传统与现代”“民族性与世界性”的深刻矛盾的问题。

从2012年首届“中国—东盟音乐周”创立以来,其在中国与东盟乃至其他国家音乐界的影响力越来越大,在发展愈来愈好的局面下,笔者以为,应当保持清醒的头脑,以客观的态度来审视音乐周活动的种种成果与不足。

我们提倡具有民族性的音乐作品在“中国—东盟音乐周”问世,但我们也要拒绝平庸,如果我们仍然延续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传统音乐创作,简单运用民间曲调与节奏特征的组合,简单套用20世纪初传入我国的西方音乐作曲技法,势必缺少当代音乐的探索态度与人文精神。

在第四届音乐周上,已经出现很多这样既有中国“民族性”因素又有“世界性”音乐语汇的探索性的作品,值得称道。我们更盼望在今后的“中国—东盟音乐周”中,能出现类似小提琴协奏曲《梁祝》这样在我国观众乃至世界听众中产生极大影响力的优秀作品。

我们说,民族音乐因其民族性,也就具有地域性、独特性。如果只简单狭隘地注重和过分强调“民族性”而会使我们远离“世界性”,导致最终不能得到世界的认同。“世界性”就是开放性、互通性、融合性、持久发展性和世界各民族广泛的参与性这几个方面,它使各族人民真正站在同一个层面上平等对话。我们应该提升中国的民族音乐语言,使之融汇到中国作曲家的心灵深处,使其在音乐技法、音乐风格上更多地体现出我国民族音乐的特征,经过作曲家在接受和吸纳世界性的音乐技法与音乐语汇后,经精心提炼和再创造,从而创造出使世界各民族普遍都能够欣赏与接受的音乐作品。所以,我们应该强调音乐作品具有“民族性”因素,同样也强调具有“世界性”的音乐视野。

此外,“中国—东盟音乐周”如果要有别于“北京现代音乐节”和“上海当代音乐周”,还要在展演的音乐作品的民族化上下一番功夫,也就是要在音乐作品的内容与题材上,探索如何突出广西历史文化风貌与民俗风情,就像之前出现的歌舞剧《刘三姐》和山水实景演出《印象·刘三姐》之类的作品。

抓住机遇建设好“中国—东盟音乐周”,可使广西高校服务于广西经济区的开发,服务于中国与东盟国家的互利共赢及外交事业的发展,增强广西与东盟各国的文化教育交流与合作,促进广西经济社会与文化艺术事业发展。

当下社会语境和历史发展趋势赋予“中国—东盟音乐周”非常重要的历史责任。我们应当找准“中国—东盟音乐周”的历史定位,区别于另外两个音乐活动的历史担当,尤其要突出中国与东盟同处于“儒家文化区”和“佛教文化圈”的优势地位与环境,进一步了解东盟国家的音乐特点,将各自独立发展、各具特色的音乐文化加以融合,更好地发展中国与东盟的音乐文化,办好具有自己特色的“中国—东盟音乐周”。

作者简介:田可文,武汉音乐学院音乐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安徽大学讲席教授,广西艺术学院兼职教授。

猜你喜欢
广西艺术学院中国关系
广西艺术学院油画系2020届毕业生优秀作品选登
Contemporary local architecture
肯尼·格雷特,爵士的“中国”调子
保加利亚媒体:饭局是中国搞定“关系”场所
广西艺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