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高中的起源及在我国的实践探索

2016-03-18 09:59周可桢
广东第二师范学院学报 2016年1期
关键词:我国实践

周可桢

(广东第二师范学院 教育学院,广东 广州 510303)



综合高中的起源及在我国的实践探索

周可桢

(广东第二师范学院 教育学院,广东 广州 510303)

摘要:综合高中起源于人们对教育公平的追求和中等教育多样化的需求。综合高中在我国的发展可谓一波三折,既有美好的愿望,也有现实的需求。从20世纪初为不能升学的普高生提供职业教育而实行的高三分流制度,到1922年为共享各种教育资源全面推行综合高中,到1932年因水土不服被迫全面终止,再到新中国成立后综合高中制度的多次探索。经验告诉我们:综合高中制度的推行,一要有政策的支持;二要有经济结构的丰富和发展;三要有管理制度的理顺;四要有高中教育的普及;五要有普职教育的流通。目前我国实施综合高中的各项条件业已成熟,研究和推行综合高中可谓正当其时。

关键词:我国;综合高中;实践

一、综合高中的起源及意义

(一)综合高中的起源

综合高中是一种全新的中学教育制度,它创办于20世纪的美国。20世纪初,随着初中教育的普及、工业化的推进以及职业教育的发展,高中教育开始从精英教育走向大众教育,为了满足人们对教育的需求,贯彻教育公平的原则,美国打破了高中教育实行普职分离的双轨制模式,建立了一种兼具升学和就业为导向的新教育制度——综合中学。综合中学制度的出现,开创了把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整合在单一学校下的先河,联通了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改变了以初中升学分数作为学生普职分流以及确定未来职业方向的做法,保障了教育的公平。1918年《中等教育的基本原则》的出台,标志着综合高中在美国的确立。

(二)综合高中的意义

20世纪60年代,美国科学家、教育家科南特认为,综合中学把升学与就业双重职能集于同一机构,按照所有学生的多重需要,开设多种课程,因而是合理的、民主的,是有利于实现教育机会均等这一目标的[1]。关于综合中学的目标,他在《今日美国中学》一文中指出,综合中学的三大目标是:为所有的未来公民提供普通教育;为那些想在学校毕业后立即使用所学技能的学生开设良好的选修课程;为毕业后上大学深造的学生开设令人满意的文理课程。由于柯南特的大力提倡,综合中学在20世纪60年代获得了极大的发展,并成为美国中等教育最为普遍的办学模式。同时对欧洲各主要的资本主义国家如英、法、德等产生重要影响。到了20世纪90年代,成为了美国公立中学中最主要的学校制度,占美国公立中学比例的90%以上[2]。

综合中学从教育公平出发,使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处于平等的地位,让所有青年在同一平台上根据自己的兴趣、特长、爱好来选择课程模块,找到自己未来合适的发展方向,对个人来说,是人尽其才,对社会来说,才尽其用。综合高中的创办,既解决了教育公平问题,又实现了人才的合理分流,同时还做到了在一所高中里,既为高校输送合格的新生,又为社会培养有用的技术人才,解决了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分轨办学带来的许多困扰,是一举多得的好事。

二、解放前综合高中在我国的实践

(一)引入综合中学的原因

引入综合中学的原因归纳起来有这么几个:1.清末民初学制的中学实践不尽人意,弊端丛生。首先,培养健全国民,提升国民素养的目标难以达成;其次,升学者仅是少数,只占1/10,而占到9/10的多数学生不能升学,他们没有营生的本领,毕业后找不到出路;第三,学校课程太多,学生负担重。因此,改革中学制度的呼声从未停止,清末民初“文实分科”和二部制的争论就是明证。2.美国中学教育制度的改革当时正进行得如火如荼,特别是1918年发表的《中等教育的基本原则》提出的综合中学制度,不仅强化基础教育,而且较好地解决了升学与就业的矛盾,与我国当时中学教育提出的目标吻合。我国的现代学校制度是从西方引入的,缺乏生存的根基,这就不可避免地病急乱投医。3.留美归国学者对美国综合中学的推崇以及美国学者来华讲学的宣传。这些原因促成了综合中学在学制改革中引入我国。

(二)综合中学的引入

我国实行综合中学制度的设想肇始于民国初年。为解决许多高中毕业生升学无望又缺乏基本职业训练的状况,1917年教育部提出在中学增设第二部,具体办法是:中学从第三学年起,设立第二部,为那些不打算升学而准备从事职业的学生提供职业科如农、工、商等。这种纳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于一体的制度,可以看成是我国“综合中学”的雏形,也成为了我国1922年新学制中学段的基本结构框架。

我国真正大面积推行综合中学制度是在1922年新学制的推广中。为了解决中等教育毕业生出路问题,使职业学校、师范学校与普通中学共享资源,以求获得更好的发展,便在对新学制的讨论中,做出了将职业学校和师范学校并入普通中学之中,在高级中学实施包括师范教育在内的职业教育的决定。1922年11月1日新学制正式施行,在中等教育条目下,第12条明确指出:“高级中学分普通、农、工、商、师范、家事等科。但得斟酌地方情形,单设一科,或兼设数科”;第13条又规定:“中等教育得用选科制。”由此,综合中学制便在中等教育领域开始全面实行,并逐步取得了主体的地位[2]。

新学制颁布以后,除原来已经在实施分科选科制的省区仍继续推行外,其他一些省区,如安徽、浙江、吉林等也都纷纷开始试行其改组和发展综合中学的计划。在《改进安徽职业教育办法案》中规定高级中学中设农、工、商、家事等各科。浙江省施行新学制标准中拟将省立旧制中学与旧制初级师范合并并改组为新制综合中学,内设初级中学和高级中学普通科和师范科,而且在大规模多科综合中学实现以后,还将把其他职业科目收入高级中学之中。吉林省将中学分为初、高两级,高级中学分设“文、理、农、工、高、师范等科”[2]。

(三)综合中学在我国首阶段实践的终结

综合中学制在1922年新学制颁布之后可谓是盛极一时,但由于没有充分考虑中国当时特殊的国情及中美两国之间在各方面发展上所存在的差异,因此,在综合中学制的不断推广和发展的过程中,困难和问题越来越多地出现,效果并不好[2]。

1927年,南京国民政府成立,中学体制最初仍沿用综合中学制。1928年5月在南京召开由中华民国大学院召集的国民政府第一次全国教育会议。在这次大会上,规定高级中学仍分设普通、职业、师范等科,但同时也提出了农、工、商、师范等科可另外单独设立为高级职业中学校,修业年限以3年为原则。1932年,教育部整顿全国教育,认为中学系统混杂、目标分歧,导致中学普通教育无法发展,师范教育和职业教育丧失独立性。12月教育部相继颁布《师范学校法》、《职业学校法》和《中学法》[2],废止综合中学,规定中等教育阶段分别设立普通中学、职业学校和师范学校,且高中不分文理科,至此,在我国现代推行了10年的综合中学就寿终正寝了。

三、综合高中在新中国的探索

(一)改革开放后再次尝试综合高中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引进了前苏联的学制,高中实行普职分离的双轨制,而且当时是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在计划经济时代,教育结构一般依据产业结构来设计,很少有人去关注个人的需求和兴趣,所以综合中学制度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无人提及。改革开放初期,我国的产业经济主要以密集型的低端制造为主,对人才职业技术要求不高,所以,当时的职业教育也不是很发达,社会把有限的物力财力人力放在普通教育上,各地争相举办重点中学,希望能为高校输送更多合格的新生。然而,新的问题出现了,除重点高中外,一般普通高中的多数学生是考不上大学的,为了让这些无法升学的学生毕业后能够顺利就业,城市里的一般普通高中开始在高三年级实行分流,准备升学的学生继续接受升学预备教育,升学无望的学生进行职业预备教育,这种情况与民国初期普通中学的改革有惊人的相似之处。

(二)高校扩招后貌合神离的综合高中

1999年以后,国家大力发展高等教育,高校开始扩招,普高发展情况出现了逆转,普高资源高度紧张,使得本来处境艰难的职业教育更加雪上加霜,经费短缺,招生困难,许多职业学校出现了难以为继甚至关门的现象,为了让职业学校能够生存,国家开始鼓励普高与职高相互融通,尤其提倡教育资源互利互惠,因此,许多地方政府开始在职业高中增设普通班,这样就出现了在一所学校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并举的现象。比如:1999年,武汉市有19所职业学校获准开设普通班。在上海,综合高中试点两年后,有30所中专、职校开设综合高中班,在读学生超过5 000人。除了职业高中开设普通班成为综合高中外,也有少部分所谓的综合高中是由薄弱普通高中转型而来。1999年,国家教委关于印发《加强薄弱普通高级中学建设的十项措施(试行)》中指出,薄弱高中可以办成兼有升学预备教育和就业预备教育的学校,或试办成以就业预备教育为主的学校。由此可见,这个时候产生的综合高中是职业学校、薄弱学校为摆脱生存困境而设立的。况且,这个时候的综合高中也只有一层皮,没有实质的普职融通,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存在一所学校内,但它们之间各自为政,互不干涉,没有实现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的相互转化和融通,这并不是真正意义的综合中学。目前,这种类型的中学,在我国部分地区仍然存在。

(三)新时代重新聚焦综合高中

进入21世纪,我国社会发展出现了许多新变化,经过30多年的改革开放,我国的经济获得了迅速发展,许多地区开始普及高中阶段的教育。一方面,随着我国产业的发展,社会需要大量技术人才,职业教育随之获得了很好的发展;另一方面,高校规模因扩招而不断扩大,普高学生多数能升入大学。1999年1月国务院发布的《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正式提出“经济比较发达的地区可发展综合高中”,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次明确提出“综合高中”的概念。2001年5月,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提出“鼓励发展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沟通的中学”。这些文件的出台为我国新时期发展综合高中提供了政策支持。普高与职高分设的双轨制显然不能满足人们对高中教育多样化的需要求,因为它过早地把学生固定在相应的职业方向上,学生中考后一旦作出普职选择就无法改变,这既不公平,也不利于人才的培养。综合高中制度,既可强化高中生基础教育,提高学生基础教育水平,又可延缓普职分流,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的需要。因此,今天我们再次思考高中教育改革的时候,人们探索综合高中的热情再次被点燃,综合高中的试点工作也在全国许多地方悄然展开,综合高中也就成了当今高中教育改革的首选制度。

综上所述,我国综合中学的实施,经历了20世纪初为不能升学的普高生提供职业教育而实行的高三分流制度,到1922年为不能升学中学生提供就业出路、同时共享各种教育资源而全面推行综合高中,到1932年因水土不服被迫终止,再到新中国成立后综合中学制度的多次探索,国内外实施综合高中的经验告诉我们:综合中学制度的推行是需要一定的条件和土壤的,一要有政策的支持;二要有经济结构的丰富和发展;三要有管理制度的理顺;四要有高中教育的普及;五要有普职教育的流通。当条件不成熟或土壤不合适时,盲目推行综合高中是行不通的。目前我国实施综合中学的各项条件业已成熟,研究和推行综合高中可谓正当其时。

参考文献:

[1] 宗桂春.美国综合中学的历史透视[J].外国中小学教育,1992(3):1-4.

[2] 吴涛.我国历史上的综合中学制及对当前中等教育综合化的启示[D].辽宁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2008.

(责任编辑肖雪山)

Origin of Comprehensive High School and the Explore in the Practice

ZHOU Ke-zhen

(College of Education, Guangdong University of Education,Guangzhou, Guangdong, 510303, P.R.China)

Abstract:Originated from the pursuit of secondary education and fairness of education, comprehensive high school in our country experienced twists and turns in its development, in the aspects of good intentions and real needs. The failure to provide vocational education enrollment of ordinary high school students and implement a triage system in high school in the beginning of the 20th century, the 1922 share of a variety of educational resources to fully implement the comprehensive high school,the lack of acclimatization comprehensive forced termination in 1932 and the explorations of the comprehensive high school system after the founding of New China tell us that promoting an integrated school system calls for the support policies, enrichment and development of economic structures, rationalization of the system, the implemetation of secondary education and the circulation of general education. It is the right time to carry out the research and implementation of comprehensive high school.

Key words:our country; comprehensive high school; practice

作者简介:周可桢,男,湖南宜章人,广东第二师范学院教育学院副教授。

基金项目:2013-2014年广东省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专项资金资助项目“综合高中课程体系改革研究”(粤财教【2015】74号)

收稿日期:2015-12-10

中图分类号:G5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798(2016)01-0006-04

猜你喜欢
我国实践
智能网络电视机顶盒对我国广播电视产业发展的影响
论我国城市文化品牌的塑造
计量经济模型下的我国城镇居民收入消费定量研究
关于我国计算机教育MOOC发展的思考
语文教学要在不断的反思中成长
后进生转化和提升的实践与思考
初中政治教学中强化新八德教育探讨
体验式学习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生物专业师范生教学实习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校企协同实施高职专业课程改革的实践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