困惑与对策:高职院校辅导员工作课程化

2016-03-18 20:39李文瑞
广东青年研究 2016年3期
关键词:辅导员院校高职

李文瑞

(江西应用技术职业学院,江西赣州341000)

困惑与对策:高职院校辅导员工作课程化

李文瑞

(江西应用技术职业学院,江西赣州341000)

课程化模式是高职院校辅导员工作的必由之路,是有效化解高职院校辅导员职业怠倦,提高辅导员工作效率的可靠途径。然而,这一模式在部分高职院校试验的过程中却出现了角色定位把握不准、教学工作与思想工作难以区分、工作机制不够完善等方面的诸多困惑,消解这些困惑,应当以理论研究为基础,以实践探索为主线,以完善课程体系为抓手,以强化保障体系为关键,找准辅导员工作课程化的着力点,不断提升高职院校辅导员工作的科学化水平。

高职院校;辅导员;课程化;对策

近年来,随着高校辅导员工作模式的不断创新,以课程化为代表的辅导员工作新型模式吸引了不少高校辅导员的眼球,关于高校辅导员工作课程化的研究急剧升温,不少高职院校也进行了探索与实践,在取得一定成效的同时,也开始面临诸多的困惑。从根本上来讲,高校辅导员工作课程化是以课程与教学为载体,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寓教学活动中,以此来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的教育实践活动。高职院校学生具有文化知识相对薄弱,学生自我约束能力比较欠缺,学生的学习自主性不够强等方面的特点。与之相对应,高职院校辅导员工作相比本科院校辅导员工作而言,工作对象存在参差不齐,工作内容更加细致琐碎,工作方法要求紧贴高职学生实际。因此,在高职院校开展辅导员工作课程化活动,将高职院校大学生日常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和管理工作与课程教学结合起来已成为提高高职院校辅导员工作科学化水平,提升辅导员工作专业化、职业化的有效路径。

一、高职院校辅导员工作课程化的困惑

(一)角色定位与自我认同出现危机

《高等学校辅导员职业能力标准(暂行)》明确规定,“辅导员是高等学校教师队伍和管理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教师和干部的双重身份。辅导员是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是高校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的组织者、实施者和指导者。辅导员应当努力成为学生的人生导师和健康成长的知心朋友。”根据这一职业界定,高校辅导员的主要业务应该是做好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和日常管理工作,努力做好大学生思想进步的引路人,学习学业的指导者,班级健康发展的组织者,学生成长成才的知心朋友。然而,将辅导员日常的工作以课程的形式表现出来,带有明确的教学性,使得部分辅导员对自己究竟是一名管理者还是一名教学者亦或是教学管理两肩挑的工作者出现了角色认识上的冲突,在众多的角色扮演中带有明显的角色错位倾向,在一定程度上使很多高职院校的辅导员对自己所从事的工作产生了挫败感,造成了自我定位与所承担任务之间失衡的状况,出现了角色认同的危机。

(二)教学工作与学生管理工作难以区分

“‘课程化’是高校辅导员开展日常工作的新模式,旨在科学地整合教育、管理、服务等内容,提升育人工作的效率和效果。”[1]教学工作是高校一切工作的中心,高校所有的工作都应当服务于教学。而根据高等教育学的相关理论,教学工作与管理工作具有明显的区别,教学工作带有很强的专业性,是在教师主导下,学生参与下,借助于一定的教学媒介将教学内容传授给学生的动态过程。而学生管理工作在高职院校主要体现在对学生的教育、管理、约束、激励等各个过程,其所借助的手段主要包括计划、组织、协调、控制、反馈等方法,学生管理工作的最终目标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其中心工作应当是要服务于学校的教学工作。但是,辅导员日常的管理工作以课程化的载体去贯彻落实,又以课程化的形式将管理工作固化,使得辅导员的角色由管理者逐渐变成了教学者。辅导员以管理为中心的工作任务转变为以教学为中心的工作任务,使得辅导员很难正确区分自己究竟是管理者还是教学工作者。一方面课程化是一种重要的教学形式,另一方面,课程化的目标又是要加强和改进学生的管理,这些矛盾的交织使辅导员对自己所从事的工作应该是教学工作还是管理工作充满了疑惑。

(三)课程内容与工作实际不相匹配

辅导员工作课程化是一个将教育教学与管理融为一体的有机整体,其涵盖的内容不仅包括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法制观、政治观教育,还应当包括学生日常的事务教育,学生的行为养成教育以及传统文化教育等各个方面。但是,在课程的实施过程中,高职院校辅导员工作课程化的最大困惑突出表现就是将学生日常的教育管理工作阶段化了,比如,有的高职院校提出要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从不同的阶段进行,认为大一主要对大学生要进行校情教育,安全教育,传统文化教育,学校规章制度教育;大二主要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心理健康教育,行为养成教育,重要时政热点教育;大三主要进行感恩教育,求职面试辅导教育,文明离校教育等。然而,高职院校学生的学习周期短,学生的学习自主性比较薄弱,自我约束能力又比较低,分阶段教育必然会导致日常管理的错位、越位和缺位的现实困惑。以安全教育为例,不管是大一,还是大二大三,安全一直是辅导员做好工作的基础和前提,是贯穿大学生在校期间的永恒话题。如果哪一个阶段出现了安全教育的缺乏必然会增加安全事故发生的诱发因素。辅导员工作课程化的内容与辅导员的日常工作实际上不相匹配。

(四)教育质量与保障机制不相协调

不管是日常的教育管理还是以教学为中心的育人工作都必须以保障教育教学质量为基础和前提。但是在辅导员工作课程化工作过程中给辅导员造成很大困惑的就是课程化模式的保障机制与教育管理的要求不相协调。从教学评价的机制来看,对辅导员工作课程化的评价依然采取的是传统专业教学的评价模式,甚至有些高职院校还没有相关的评价机制,使这种模式的教育质量得不到及时的反馈和调整。从辅导员课程化模式的实施来看,其组织工作主要由学工部门负责,高职院校的教务部门没有主动参与进来,这种单一的组织模式在很大程度上难以形成教育的合力。从辅导员工作课程化的制度保障来看,部分高校缺乏相关的制度约束体系,没有严格的管控机制,没有将辅导员工作课程化进课表,课程化由辅导员自己每周上报教学计划,自己负责教学实施,没有系统的教学管理体系,必然导致整个教育教学的随意性不断增大。从辅导员课程化模式的后勤保障来看,整个实施过程缺乏相应的激励机制,也就是辅导员工作的课程任务缺乏相应的经费支持,出现了部分辅导员应付了事的现象,辅导员的积极性和后劲明显不足,影响和制约了课程化的教育教学质量。

二、困惑形成的原因

辅导员工作课程化是集教学、管理、服务与育人为一体的新型教育管理模式,是消解当前高职院校辅导员工作积极性总体上不高,职业怠倦以及职业高原现象的重要突破口。然而,这一新型模式在实践过程中却让诸多的高职院校辅导员产生了很多困惑,这种困惑既有这一模式本身的缺陷,也有辅导员自身对其认识上的不足以及学生对这一模式的心理预期和现实目标之间的矛盾冲突,究其具体原因,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对辅导员工作课程化的认识不够透彻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要提高高职院校辅导员工作课程化的效果就必须使这项工作的各个主体达到思想上的高度统一,形成共同的价值理念,凝聚共同的坚强意志。然而,高职院校辅导员工作课程化形成的诸多困境与思想认识不到位有着紧密的关联。一方面,重宣传轻落实是造成困惑的外部因素,部分高职院校十分重视辅导员工作课程化的宣传,在整个辅导员队伍中营造了良好的氛围,但是由于缺乏实际行动,思想观念尚不统一,很多政策只停留在口头层面、宣传层面,在整个辅导员课程化工作中缺乏实效。另一方面,部分高职院校在开展辅导员工作课程化的工作过程中出现了“两张皮”的现象,重形式轻内容,重阶段性轻持续性,整个辅导员队伍没有形成共同的价值认同,思想上还处于迷茫时期,存在着应付了事的现象,对任何做好高职院校辅导员工作课程化缺乏系统的规划,没有建立健全的辅导员工作课程化的长效机制,由此造成了辅导员工作课程化的“乏力”。

(二)辅导员对工作课程化的“力不从心”

高职院校辅导员是开展课程化工作的主体,也是衡量课程化工作能否取得实效的关键。而高职院校辅导员在开展课程化工作过程中的“力不从心”已然成为制约课程化工作取得实效的关键因素。高职院校辅导员的日常工作任务比较繁重,面对的工作对象个性比较突出,加之自己也有一定的教学科研任务,而以固化的形式将工作内容确定下来无形中加重了辅导员的工作任务,使得绝大多数辅导员工作难以全面展开,增加了辅导员工作的压力,造成了职业的怠倦和心理上的畏难,使得辅导员全身心投入课程化工作方面明显缺乏动力。同时,从辅导员工作课程化的内容体系来看,辅导员工作课程化内容丰富,涵盖了大学生日常行为教育、专业学习教育、文明礼仪教育、传统文化教育、学校规章制度教育等等。这些内容以课程为载体,按照要求进行实施,不仅要求辅导员具有健全的知识结构,更要有丰富的阅历。而当前高职院校的辅导员,不管是专业结构、学历结构还是年龄结构都存在差异,开展辅导员工作课程化必然面临诸多的难题,这是高职院校辅导员很难开展好课程化工作的重要原因。

(三)学生对以“课”代“管”模式的抵触

学生是辅导员工作课程化的对象。高职院校的学生具有文化知识基础相对薄弱,自律性比较松散,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不够强的特点,他们在内心深处对辅导员工作课程化这种说教式的教育模式必然会产生先天抵抗的心态,这增加了辅导员在实施课程化方面的难度,对辅导员的心理和行为造成一定的困惑。其实,辅导员课程化从根本上来说,是传统的辅导员管理模式的一次尝试和突破。辅导员工作课程化在很大程度上可以将管理以课程的形式得以强化,实现了以“课”代“管”的目标,而恰恰也正是这种模式使辅导员对学生开展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灌输性特征更加明显,激化了高职学生心理与辅导员开展日常管理工作之间的矛盾,造成了学生对课程化工作的不认同、不理解和内心抵触的心态,学生厌学的情绪日益突出,辅导员开展课程化工作面临教育教学的现实瓶颈,这是造成辅导员开展课程化工作困惑的主要原因。

(四)辅导员工作课程化的考评机制不合理

完善的考核评价机制是确保高职院校辅导员工作课程化的重要保证。高职院校辅导员工作课程化的难题之一就是缺乏健全的考评机制和保障机制。一是高职院校的辅导员工作课程化在实施过程中缺乏有针对性的评价机制。这就造成了高职院校辅导员工作课程化在实施过程中不能有针对性地对存在的问题进行及时有效的反馈和调整,部分高职院校现有的教学评价机制依然采用高职院校通识课的评价标准,没有体现高职院校辅导员工作课程化的特点、内容和方法,缺乏针对性和有效性。二是部分高职院校对辅导员工作课程化的评价方式比较单一。有的高职院校以辅导员是否真正落实课程化工作作为辅导员工作任务、辅导员评优评先的重要依据,部分高职院校以辅导员开展课程化的过程作为考核内容,有些高职院校将辅导员工作课程化的效果作为考核的重要依据,这些单一的评价机制在一定程度上都不能充分调动辅导员开展课程化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更会出现走过场,应付了事的工作现象。三是部分高职院校辅导员工作课程化的考评效果应用还不够贴切,激励机制还不够健全,在一定程度上不能满足辅导员工作的心理需求,使辅导员出现心理失衡,甚至对自己所从事的工作持怀疑态度。可以说,考评机制的不科学是造成高职院校辅导员工作课程化困惑的现实因素。

三、突破困惑的对策

加快高职院校辅导员工作课程化的进程,正确面对和解决这一模式带来的现实困惑已成为破解高职院校辅导员工作课程化难题的紧迫任务。突破当前辅导员工作课程化带来的困惑,应当以理论研究为基础,以实践探索为主线,以完善课程体系为抓手,以强化保障体系为关键,找准辅导员工作课程化的着力点,建构起高职院校辅导员工作课程化是其所是以及何以可能的基本架构。

(一)加强辅导员工作课程化的理论研究

高职院校辅导员工作课程化是一项复杂综合的工作体系,“推进高校辅导员课程化建设,明确高校辅导员工作课程化的内涵、特征、必要性和实现途径,是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关键,更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神圣使命和不懈追求。”[2]要提高辅导员工作课程化的质量和效果就必须加强理论研究,从学理上厘清辅导员工作课程化的理论内涵,为高职院校辅导员开展课程化工作提供清晰明朗的理论指导和思路。一是要加强高职院校辅导员工作课程化的理论渊源研究,辅导员工作课程化涵盖教育学、心理学、文化学、管理学、政治学、思想政治教育学等多学科,只有从理论源头上将课程化的理论来源,理论基础,方法体系,实践途径形成系统的体系,才能为开展辅导员工作课程化提供理论支持体系;二是要开发建设高职院校辅导员工作课程化的教材,从课程化的原则、课程化的内容、课程化的评价等各个方面加以规范,为高职院校的辅导员开展课程化工作提供载体;三是深化高职院校辅导员开展课程化工作的课程编制、教学实施、教学评价等方面的研究,形成辅导员工作的全方位体系,为辅导员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健全的课程保障。真正以科学的课程体系、理论体系、方法体系促进高职院校辅导员的专业化、专家化、职业化。

(二)形成有针对性的辅导员工作课程体系

形成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是高职院校辅导员工作课程化的关键所在,也是难点所在,更是辅导员工作课程化能否有效实现的重要依托。因此,加快形成有针对性、可行性、可操作性的课程体系已是消解当前课程化困惑的重要途径。其一,要构建四位一体的大课程格局,将高职院校学生理想信念教育、安全稳定教育、行为养成教育、学习学业引导教育、职业生涯与就业发展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党团知识教育、校情校史教育、时事政治教育以及学生第二课堂等各个方面进行归类,形成思想基础课、学生日常行为专项教育课、心理健康教育课和创新拓展课四大模块,将高职院校辅导员工作课程化具体化、整体化。其二,要对每个大类的课程进行细化,根据学生的年级特点、年龄特点、认知水平、知识结构和需要状况进行拓展和延伸,对大学三年都必须要开展的课程进行固化教学,对根据国际国内形势变化以及学校教育教学需要所做出的教学要求进行适时调整,增强课程的灵活性。其三,要加快推进辅导员工作课程化进课表工作,形成规范的课程操作规程,真正实现辅导员工作以课程为载体实现教育目标。

(三)建立动态的辅导员工作课程化考核体系

辅导员工作课程化能否按照预订的方向发展,能否达到预期的教育目标与完善的监督考核机制密切相关,消除辅导员开展课程化的困惑也需要与辅导员工作课程化相匹配的考核体系。一是要建立高职院校辅导员开展课程化的综合评价机制,既要着眼于辅导员开展课程化工作的过程,也要注重辅导员开展工作化的结果,坚持过程与结果的有机统一;二是考核评价既要对学生进行评价,也要对辅导员进行评价,建立学生——辅导员一体化的教学评价双主体模式,既要发挥学生在课程化过程中的监督作用,也要调动辅导员自身的评价作用;三是既要注重一段时间效果的评价,也要注重期末、学期、学年乃至三年效果的评价,真正避免高职院校辅导员工作课程化的阶段性,实现持续性,在一定程度上能够防止辅导员出现辅导员工作课程化的怠倦现象;四是学工部门、教务部门、督导部门要加强对辅导员工作课程化开展情况的监督和巡视,避免出现工作过程中应付了事的不良现象,同时,要将监督考核结果及时反馈,使课程化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能够及时得到纠偏;五是要形成有效的课程化激励机制,通过考评,形成合理的考评结果,将考评结果与辅导员的年度考核、职称评定、福利待遇等紧密结合起来,为辅导员开展课程化提供坚强的保障机制,充分调动辅导员开展课程化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四)搭建高职院校辅导员工作课程化的平台

高职院校辅导员工作课程化要求辅导员不仅要有扎实的专业基础,还需要过硬的业务能力,“‘课程化’模式对辅导员的知识水平、创新能力、语言表达、操作技能等业务素质提出了很高的要求,相较于单一的‘经验事务型’有更明确的工作要求和标准,这为辅导员成为一个成熟职业奠定基础”。[3]这就更要重视辅导员能力的培训与提升,搭建辅导员工作学习交流和能力提升的平台,增强辅导员开展课程化工作的自豪感、满足感和责任感。一是要充分利用现有的辅导员交流平台、行业协会、辅导员联盟等平台加强高职院校辅导员的交流,从而相互借鉴、相互学习同类高校辅导员开展课程化好的经验和做法,增强辅导员开展课程化的自我效能;二是加强高职院校辅导员开展课程化工作的培训,提高高职院校辅导员开展课程化工作的认同度和业务能力,树立辅导员开展课程化工作的信心,增强辅导员开展课程化的自觉性;三是充分发挥新媒体在高职院校辅导员中开展课程化工作的作用,找准新型的辅导员工作课程化工作平台,以更加灵活便捷的方式使辅导员工作课程化“提速增效”,为高职院校的辅导员开展课程化工作提供大有可为的空间。

[1]王俊,索文斌,施林淼.辅导员工作“课程化”模式的内涵、定位和课程资源开发[J].高校辅导员,2013(4).

[2]肖文学,叶玉清.高校辅导员工作课程化的实现途径[J].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3).

[3]王俊,范赟.高校辅导员专业化成长的“课程化”工作模式探索[J].思想理论教育,2014(5).

[责任编辑:邵明众]

Confusion and Countermeasures:the Curricularization of the W ork of Political and Ideological Instructors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LIWen-rui
(Jiangxi College of Applied Technology,Ganzhou,Jiangxi341000)

Themodel of curricularization is the only way for improving the work of political and ideological instructors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It is also a reliable approach to effectively handle instructors’job burnout and improve their work efficiency.However,confusion about thismodel arose during experiment of thismodel in some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Major confusion includes:uncertain role positioning,vague distinction between teaching work and ideologicalwork,and imperfectworkingmechanism.To eliminate the confusion,we should find out the acting point for the curricularization through theoretical research,practical exploration,curriculum system perfection and guarantee system strengthening,so as to constantly improve the scientific level of thework of political and ideological instructors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political and ideological instructor;curricularization;countermeasures

G715

A

1009-5446(2016)03-0054-05

2016-03-21

李文瑞(1989-),男,甘肃陇南人,江西应用技术职业学院辅导员,助教,主要从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猜你喜欢
辅导员院校高职
2020年部分在晋提前批招生院校录取统计表
2019年—2020年在晋招生部分第二批本科C类院校录取统计表
1+1我们这样学队章:我们的辅导员
2019年成考院校招生简章审核对照表
高职应用文写作教学改革与创新
以人为本做好辅导员工作
应用技术型本科院校高等数学教学改革的思考
高职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探讨
关于提高高职人才培养质量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