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斯兰国”西方青少年网络招募机制研究

2016-03-18 22:15
当代青年研究 2016年1期
关键词:圣战伊斯兰国穆斯林

袁 源

(西北工业大学团委)

“伊斯兰国”西方青少年网络招募机制研究

袁 源

(西北工业大学团委)

近年来异军突起的极端组织“伊拉克和大叙利亚伊斯兰国(ISIS)”,正在以最潮的网络招募方式拉拢和引诱西方年轻人,其触手甚至已伸到了对手的阵营。越来越多的西方年轻人频频从家庭和学校出走,冒着巨大的风险前往叙利亚去参与“圣战”。研究西方青少年之选择“伊斯兰国”的原因和“伊斯兰国”网络招募西方青少年的方式和特点,可为我国当前的青年工作提供借鉴与启示。

伊斯兰国;西方青少年;网络招募机制

拉拢周围的年轻人,这一策略在20世纪曾被广泛采用。近年来异军突起的极端组织“伊拉克和大叙利亚伊斯兰国(ISIS)”,正在以最潮的网络招募方式吸引和拉拢西方年轻人,其触手甚至已伸到了对手的阵营。德国《明镜》周刊称,在汉堡,越来越多的伊斯兰年轻人要去参与“圣战”。然而,不仅仅是穆斯林裔移民年轻人加入ISIS,在美欧国家年轻人中也正逐渐发展成为风潮。美国智库专家巴雷特写道:“很多都是年轻人,经常是青少年,很大一部分人都是来自非穆斯林国家。”[1]他们频频从家庭和学校出走,冒着巨大的风险前往叙利亚。根据美国战略安全情报咨询机构苏凡集团的一份报告显示,迄今为止,大约有4000名西方人前往中东为ISIS效力,他们的年龄多集中在18-29岁,更有15-17岁的青少年,涉及至少15个西方国家,其中以英法居多,也有一些人来自美国、加拿大和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国[2]。我们不禁要问,这些西方青少年究竟是以何种心态自愿加入“伊斯兰国”这个极端组织呢?而ISIS究竟以什么吸引力号召这些自幼衣食无忧的西方国家青少年离开温暖的家?

一、西方青少年选择“伊斯兰国”的原因初探

(一)年轻一代穆斯林移民身份认同危机

柏林国际政治学者马塞尔表示,ISIS受到一些欧洲年轻人青睐,与欧洲国家的穆斯林歧视问题也有关系。长期以来,由于西方对伊斯兰的失败政策导致穆斯林族群在生活中不断被边缘化。青年一代穆斯林移民虽然生长在西方,但因为迥异的文化背景和家庭环境,使得第二代和第三代穆斯林青年无法有效地融入当地的社群文化之中;另一方面,欧洲相关国家对穆斯林的歧视仍然存在,戴头巾、守斋月等仍旧被欧洲主流文化所排斥,使他们心理充满怨恨而缺乏身份认同感和心理归属感。美国《商业内幕》称,移民社区尤其是穆斯林社区如何融入当地社会,一直是英法等国的焦点问题[3]。作为受极端组织ISIS影响的“重灾区”,2011年之后,至少有1500名英国穆斯林裔青年遭ISIS“洗脑”,前往中东参加“圣战”。这一数字远超在英军服役的穆斯林士兵数量,据最新统计显示,2013年只有650名穆斯林在英军服役[4]。英国媒体认为,英国输出的“圣战者”众多,原因是英国生活着大量穆斯林,而中东政治和宗教局势盘根错节,许多生活在英国的年轻人认为该地区所有的麻烦都是西方造成的,因此对西方充满怨恨。这种心理非常容易使这些青年人在内心滋生极端思想,很容易被“伊斯兰国”或与“伊斯兰国”有关联的伊斯兰极端组织“钓鱼”前往中东参加“圣战”。

(二)西方国家年轻人追求冒险刺激

许多西方国家年轻人因为种种原因觉得西方的生活无聊和没有成就感,根据英国慈善组织王子基金会的一项调查报告显示:英国超过75万16岁到25岁的青年觉得生活生命一片空白,无事可做。再加上近几年全欧洲乃至于全世界经济的不景气带来了青年人极高的失业率。根据英国国家统计局统计显示,英国青年失业率达到了历史最高[5]。根据调查,这些失业的青年精神和心理健康问题十分严重,“英国年轻人正在面临巨大打击已成为不争的事实”。本就处于失意状态的西方年轻人,很容易被ISIS吸引。据CNN报道,私人战略安全情报咨询机构苏凡集团副总裁理查德·巴雷特称,被吸引的年轻人年龄可能在15岁至25岁之间,只要加入ISIS,他们就能获得汽车、枪支和金钱。苏格兰一所大学工程学院的阿明在推特上说,“这一分钟你还是店员,下一分钟你就背上枪战斗了,真是太妙了”[6]。ISIS为他们提供了一个从充满束缚的家中逃离的机会,从而使他们误以为这种火热的军事化生活更富于冒险性和刺激性。爱丁堡大学穆斯林和跨宗教研究专家莫娜·西迪基教授指出,“许多年轻人把战争看作令人兴奋的强力毒品,包含穿上制服扛起枪的快感”。

(三)为了追求所谓看似“崇高”的理想

青少年群体大多具有一种理想主义的情怀,面对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日益混乱的现实情况,理想已经越来越难以确定甚至难以去实现。然而,“伊斯兰国”却代表着一种在现实中有可能实现的所谓“崇高”的理想:要建立一个以伊斯兰主义为准则且具有良好的生活方式,并符合安拉旨意的纯粹理想国。ISIS也借由宗教的外衣而蒙上“神圣”色彩,爱丁堡大学穆斯林和跨宗教研究专家莫娜·西迪基教授指出,这些参战的西方青少年没有质疑过ISIS组织的动机,后者使用前者非常熟悉的“圣战”或“为安拉而战”的字眼鼓动前者,而所谓的“圣战”只是对拒绝认同他们的无辜人群进行残忍杀害。ISIS对“护教”的宣传理念很容易吸引和蛊惑那些西方的年轻人投身这场战争,一些年轻人甚至希望“殉教”。“殉教”是对为理想而战的注解,一位ISIS成员在社交媒体上宣称:“我为我的宗教和人民而战。我参战是为了最大可能地传播真主并且肃清那些伊斯兰教的敌人和叛教者。”相比之下,安定的西方生活显然无法为这看似伟大的理想提供实现的可能性,导致这些西方青少年们为了追求所谓“崇高”的理想而寻求一次荷尔蒙激发的冒险。

(四)希望在伊斯兰法中寻求社群归属感

《纽约时报》也称,ISIS之所以对一些西方青少年有很强的吸引力,原因是它已经占领大片土地,并实施严格的伊斯兰教法,所有成员的一举一动必须在伊斯兰法的规定之下。“看看我们正在做什么,看看我们将要完成什么。我们是新面孔,我们不只谈论圣战,我们也在做”,一名美国官员解释说,ISIS显示它有能力维护“真正伊斯兰教义”的形象。很多从欧洲来的年轻人,他们大多对宗教都一知半解,对权威绝对服从。在ISIS中,全部的成员都以兄弟姐妹互称,在共同的事业目标和共同的宗教信仰面前,所有成员组成一个统一的团结的社会群体,分享如家庭甚至比家庭还要高的心理归属感。这其中有很多青少年之前的人生都叛逆颓废,跟家庭关系很差,但来叙利亚之后却表现良好,遵守规矩。西方社会为个体提供了太多的自由,这种不需要太多努力付出即可获得的自由令人厌烦。与之不同的是,集体主义带来的宏大感和存在感就像毒品,会使许多年轻人深陷其中而无法自拔。ISIS只是提供了这种条件,就足够吸引许多西方年轻人投身其中了。

二、“伊斯兰国”西方青少年网络招募机制

(一)借用社交媒体宣传

以往人们一提到极端宗教势力,总是会想到保守、激进、落后等概念。然而近年来异军突起的极端组织ISIS不仅仅在战略、战术上颇为灵活,而且在宣传方面十分现代化,其先进的网络宣传手段也是ISIS能够招募成功的原因。“你不用做太多,不错的薪水,包吃包住。”这是ISIS在类似推特这样的社交网络上发布的“征兵广告”。ISIS正在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信息传播手段招募新成员,随着推特、脸谱等社交网络的兴起,传统论坛逐渐式微,ISIS善于利用社交网站,扩张其在互联网上的影响力[7]。推特(Twitter)是ISIS注册账户的第一个社交平台,在收到良好效应后,ISIS官方和其成员以及追随者们相继在脸书(Facebook)、优兔(Youtube)视频网站、汤博乐(Tumblr)、Ask.fi n等社交平台上注册了账号。不过,与其他极端组织只注重传播极端思想和信息不同,ISIS在网络上还注重包装自己,并且力图让自己的形象更加时尚、现代,从而增加对西方青少年的吸引力。此外,ISIS也了解欧洲青少年的“软肋”,用青少年熟悉的俚语,吸引和招收新成员。许多来自欧洲的“圣战”分子几乎不懂阿拉伯语,而且加入者主要是年轻人,但有关女性甚至儿童前往该地区的报道也在增多。据“今日俄罗斯”新闻网报道,一项调查显示,法国有15%的民众对ISIS持支持态度,年轻人中这一比例高达27%[8]。通过发布宣传片或者进行图文直播ISIS的真实生活以及交互式讨论进行自我宣传,以推特(Twitter)为代表的社交网络已经发展成为ISIS极端组织对欧美青少年群体进行宣传渗透的主要工具,把自己手执杀人武器的照片分享给伙伴,似乎对青少年有着特别独特的吸引力。

(二)发布吸人眼球的图片

ISIS最博得受众眼球,并引起巨大争议的是其在网络上发布的各种屠杀、刑罚和斩首的恐怖图片。根据媒体报道,一名澳大利亚籍“圣战”分子炫耀其7岁儿子手提叙利亚士兵头颅的照片在社交媒体上广泛流传,这名7岁孩子吃力地扯住士兵的头发,照片底下还配上了文字“这才是我的儿子”。澳大利亚总理阿博特对这张照片表示震惊,称照片充分展示了“恐怖分子的残忍”。ISIS利用这些冲击人类底线的视觉刺激画面吸引了众多关注,无论是支持还是谴责,对于ISIS而言,获得曝光率就是成功的第一步。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ISIS还喜欢发布一些温馨和幸福的图片,这成为了ISIS自我宣传的另一种方式。很多加入ISIS的西方青少年尤其喜爱在习惯的社交平台上“晒幸福”,通过展示悠闲的日常起居和富足的生活状态,在满足自己虚荣心的同时,也会引起国内朋友的羡慕之情。对于每一个热衷于在社交网络分享自己在ISIS生活的西方青少年来说,他们本身就会成为一个个聚力中心,吸引他们的同龄人前来赴约。ISIS所发布的照片内容都具有明显的引导性意图,或者是具有足够吸引力的,对于许多在生活中得不到认可,渴求被关注的西方青少年,这些极端行为对他们有着深深的吸引力,并吸引他们跃跃欲试[9]。

(三)制作招募人员的视频

相比于文字和图片而言,视频无疑是一种更加直接的传播方式,它可以让受众在很短的时间内迅速明白传播者的主观意图,并能够以一种更为具体、直观的方式对传播内容加以理解。具有煽动性的视频是ISIS进行宣传招募的一大特色,“伊斯兰国”遵循着一种史无前例的复杂的视听宣传策略,他们大量生产传播影音资料,这些资料都非常有特色,针对了目标受众的不同文化,能让他们容易产生共鸣感。“伊斯兰国”设立四个媒体机构,吸引并招募具备新媒体知识和技术水平的人才,专门制作和发布“招新”宣传片,包括这一组织的歌曲、美化其控制地区平民生活状况的内容等。“伊斯兰国”的影音宣传活动规模非常大,根据相关调查数据统计显示:在2014年1月至2015年9月间进行了845次影音宣传[10]。更为重要的是,这些通过社交媒体发布的视频影像都充满了现代文化的符号,对这845次宣传活动的量化分析显示,超过15%的内容都直接是由西方流行文化中的电影、电子游戏和音乐视频所启发制作的,所借鉴的内容包括电影《电锯惊魂》《狮子王》《勇敢者游戏》和《v字仇杀队》。“伊斯兰国”通过使用现代的文化图像来宣传反现代的价值观,从而使恐怖主义更有流行感以吸引全球观众。与此同时,“伊斯兰国”在制作招募人员视频时还会特别考虑语言因素,根据不同受众来选择宣传时用的语言,他们针对西方国家进行了120次宣传活动,其中,27%用英语,15%用俄语,13%用法语,3%用德语[11]。另外,“伊斯兰国”还向外界发布过一些成为该组织成员的西方公民国家录制的视频,“出镜”的多名极端团体成员声称来自美国、英国、法国、丹麦、芬兰、比利时,他们在视频中称颂“伊斯兰国”在伊拉克和叙利亚地区完成的“功绩”,并吸引和鼓励更多西方青年人加入。

(四)开发网络在线游戏

“伊斯兰国”甚至没有漏掉年轻人爱玩的网络游戏,针对性地开发了相关网络在线游戏,意在使用西方年轻人的方式和话语与其进行“交流”,进而在这一群体中制造认同感,拉拢更多的西方年轻人。据外媒报道,恐怖组织ISIS(伊斯兰国)将发行一款改版《GTA》游戏,名为Grand Theft Auto: Salil al-Sawarem(大意为“侠盗猎车:剑之音”),该游戏基于Rockstar Games旗下游戏《侠盗猎车手:圣安地列斯》(Grand Theft Auto:San Andreas)制作而成,用以宣传对抗西方。游戏场景设定在伊拉克和叙利亚,玩家劫持军用车辆并将其引爆。他们开着上面印有美国警察局标识的警车飞驰而过,枪击学校或商业建筑群。录像上的犯罪嫌疑人并非戴头巾的恐怖分子,而是留着长发的美国少年,身穿风帽上衣,头戴针织羊毛帽[12]。在它专门针对孩子设计的游戏中,虽然游戏目的是要杀更多人,但那些袭击伊拉克和美国军队的主人公都是卡通形象。其中,虽然有大规模的杀戮,但屏幕上鲜有血腥画面,借此欲向西方青少年传达“参与圣战是一件好玩的事,一切的打打杀杀都是卡通人物在做”。

(五)研发推广专属APP

伴随着智能手机和无线网络的不断普及,西方年轻人使用手机上网已经成为主流[13]。在Android和IOS平台上,除了可以在Google Play和苹果app store上下载各种应用外,还可以通过第三方平台下载安装。ISIS抓住了这个空隙,制作了一款自己的专门新闻APP“黎明报喜”。黎明报喜是一个阿拉伯语言的手机应用程序,内容丰富,有图文也有视频。由ISIS官方推出,旨在“为高端客户群服务,让他们能够实时掌握圣战的最新消息”。它不仅可为用户实时更新有关伊拉克和叙利亚的新闻,同时还可以令用户自动转发ISIS相关的推文。美国知名记者J.M.伯杰说:“一旦你注册成功,这个APP就会推送ISIS的消息给你,微博的消息也会推送,并且附上文字、图片、视频、链接,以方便你在推特上转载,或是传播到其他的社交媒体网站上。”[14]ZeroFox公司称开发这一应用的目的是让推文被几百人甚至几千人看到,推文的内容可以比看上去信息量更大,也更受欢迎。虽然ISIS的APP因违反社交规范,含有暴力血腥内容而下架,但他们手上已经有满满的支持者Twitter名单,更别提APP取得的权限,能够以使用者的身份推ISIS的信息。如果ISIS官方账号遭停用,他们不怕信息传不出去,能够透过APP传递信息,还能躲过Twitter的垃圾信息侦测。

(六)依托网络进行通联

互联网社交媒体的不断普及和发展,让ISIS基地组织开辟了另一个无形的战场。ISIS在伊拉克攻城夺地的同时,其成员也通过社交网站大肆招募新成员。英国《卫报》透露说,在ISIS的网络招募环节,许多思想激进的年轻人居然仅通过简单的推特聊天,便轻而易举地加入“圣战者”的行列。“事情就这么简单”,伦敦极端主义国际研究中心研究员彼德森在接受《环球时报》记者采访时坦言,“他们只是通过推特等社交软件,就相互得到鼓励,心甘情愿地成为ISIS的圣战战士或支持者,看起来像是被洗脑一样”。[15]针对西方年轻人的征募任务主要由外籍战士负责,他们在推特和脸书上往往使用真名,利用社交网络同西方青少年进行“互动”,并怂恿他们加入到“圣战”中来。如果支持者表现出强烈的参与意愿,“圣战者”会通过手机聊天软件Kik和Surespot发送私信与之联系。极端分子们在社交网络上和青少年的“互动”可谓是“面面俱到”,为希望投奔自己的年轻人提供了非常详尽的“攻略”。从获得枪支和防弹衣的途径,到出门穿什么鞋合适,再到晚上如何避免蚊虫叮咬,都一一予以解答。英国《太阳报》日前爆料说,西方女子还被ISIS的“美男计”诱骗加入“性圣战”。ISIS成员往往通过社交媒体AskFM和手机即时通讯软件Kik,向西方少女灌输极端思想,并以“情人”身份骗取这些女孩子的感情,这种攻势被证明非常见效。去年,来自美国科罗拉多的19岁护士助理香农·孔莉(Shannon Conley),在网上和伊斯兰国成员尤瑟相识后,对方向她求婚,她在企图前往叙利亚时在当地机场被抓[16]。加拿大的反恐专家谢赫(Mubin Shaikh)认为,伊斯兰国的社交媒体宣传主要为了吸引那些“迷失的愤青孩子”。美国政府官员称这些被洗脑后加入组织的人为“孤独的狼”,事前他们并未接受过恐怖主义培训,只是出于对圣战主义的同情或崇拜,他们才变得激进。

三、“伊斯兰国”西方青少年网络招募机制特点

(一)树立品牌效应

“伊斯兰国”具有十分清晰的品牌战略,就是要建立一个“政教合一的哈里发国”,并且强调自己为穆斯林世界中唯一合法的“哈里发国”,号召全世界穆斯林必须听命于它。极端的宗教信仰是“伊斯兰国”品牌战略的重要核心,强调和宣传自身的正统性和唯一性,并且在其控制的领土上严格执行伊斯兰法,而这一点也成为吸引对宗教一知半解的西方青年人的主要原因。其次,“伊斯兰国”不断强调自己是阿拉伯世界的捍卫者,从而树立自己反西方的品牌形象。“伊斯兰国”树立的“极端宗教信仰”品牌形象抓住了西方青少年的身份认同和自我价值的双重心理需求,从而为这些缺乏自我安全感和个人归属感的西方青少年提供了一个“寻求更大的生活目的和意义”的富有吸引力的选择。

(二)精准定位目标

当全世界都在反思“为什么会有如此众多的西方青少年,抛弃舒适的生活和熟悉的文化,参与惨绝人寰的恐怖组织”时,法国情报机构很早以前就放弃用单一特征描述这类人。研究发现,他们当中有贫有富,既有人出身单亲家庭,也有人适应性强,唯一不变的是年轻。研究防范教派主义的专家杜尼亚·布扎尔说:“如今,极端组织设法引诱不同家庭背景的年轻人。”“伊斯兰国”将自己招募对象精准定位于那些被家庭、学校和社会边缘化的西方青少年群体,进而将这些“边缘化青少年”转换为“极端化青少年”。他们利用推特、脸书和一些中东本地社交网站,引诱在西方国家长大的穆斯林和非穆斯林年轻一代加入极端组织。

(三)满足受众需求

根据最新的数据统计,“伊斯兰国”在伊拉克和叙利亚地区招募的青少年已经多达几千人,而西方青少年也在源源不断地加入,他们来自近100个国家,这说明ISIS所传递的信息跨越了文化和国界的障碍,在众多青少年的心中产生了共鸣。营销的最大成功就在于了解受众的需求[17]。西班牙《阿贝赛报》报道称,在深受经济危机和失业打击的城郊地区,20多岁的年轻人普遍感到压抑,他们需要到一个不会被边缘化的地方去。基于对受众特点的深入研究,“伊斯兰国”善于承诺美好的愿景,吸引这些人群的支持。一方面,“伊斯兰国”从一开始就宣称其是真正属于穆斯林的国家,《古兰经》中所描述的乌托邦场景会在这里变成现实,对于无法融入移入国的穆斯林裔青年来说,“伊斯兰国”给他们提供了一个看似美好的归宿。另一方面,针对西方青少年受众,“伊斯兰国”投其所好,承诺可以让他们真实地体验到战争的探险性和刺激性,从而让他们趋之若鹜。

(四)社交媒体营销

品牌效应的树立和目标人群的确定,不得不借助一个平台进行推广,“伊斯兰国”的选择是全球化背景下影响人们生活最深刻的社交媒体平台。伦敦大学国王学院高级研究员西拉兹·马赫认为,对于极端分子来说,社交网络比清真寺更能够有效招募年轻人,这种发展趋势也在一定程度上鼓舞了极端组织的野心,让他们去招募更多年轻人[18]。首先,“伊斯兰国”聘请营销、公关和视觉产品专家组建了一个具有专业背景的社交媒体营销团队。其次,“伊斯兰国”聪明地利用已经成熟的西方圣战者网络进行招募,因为这些西方圣战者了解西方受众的喜好,又有现成的传播网络和成熟的沟通技巧[19]。最后,“伊斯兰国”非常关注社交媒体传播内容的选择,ISIS所发布的社交媒体传播内容都具有非常明显的引导性意图,或者是具有足够吸引力的,或者是可以提升ISIS影响力和形象的,所有传播的内容都要对ISIS的发展有利。另外,为了保障所传递的内容最为抢眼,ISIS对传播的细节也极为讲究,精心编排和选择细节以保证让信息的传递更具有戏剧效果,更吸引受众的关注。

青少年群体作为家庭和社会的未来,“伊斯兰国”极端分子利用网络蛊惑和招募青少年前往中东地区参加“圣战”的作法不仅完全违反了国际法和伦理道德,而且也是对一代青少年成长的伤害。因此,国家、社会和家庭必须在想方设法阻止“伊斯兰国”极端分子进一步进行青少年招募的同时,深入反思青少年成长过程中出现的心理障碍、认同缺失和社交网络对他们生活方式的重要影响,力求通过综合治理使他们免受“伊斯兰国”极端分子的蛊惑而误入歧途。

参考文献:

[1]程磊.“伊斯兰国”为何能蛊惑人[N].京华时报, 2014-10-10(019).

[2]安国启.西方青年缘何热衷投奔“伊斯兰国”[J].人民文摘, 2014(11):43.

[3]王莉兰.西方青年为何愿当ISIS炮灰[N].环球时报, 2014-09-03(03).

[4]王晓枫.两千西方青年离家出走加入ISIS[N].新京报, 2014-08-26(A23).

[5]杨莉捷.每四个洋炮灰,就有一个来自大不列颠[J].博客天下, 2014(09):23-26.

[6]张喆.被“好莱坞暴力”吸引,受“为事业而战”诱惑[N].福州晚报, 2014-09-03(A20).

[7]丁红军.ISIS网络恐怖主义活动对我国反恐形势的影响及应对措施[J].中国公共安全·学术版, 2015(02):95-96.

[8]顾正龙.西方青年缘何热衷投奔“伊斯兰国”[J].人民文摘, 2014(11):43.

[9]周意珉.Web2.0技术在“伊斯兰国”崛起中的作用及影响[J].和平与发展, 2015(04):100-105.

[10]ISIS的新型恐怖主义:用现代社交媒体宣传反现代价值观[EB/OL].http://mt.sohu.com/20151007/n422648818.shtml.

[11]临河.“伊斯兰国”发起社交网络宣传战[N].中国国防报, 2015-03-03(004).

[12]ISIS用游戏和社交媒体拉拢年轻人[EB/OL].http://cn.timesofisrael.com/.

[13]张永汀.英国青年骚乱的深层次原因及警示[J].当代青年研究, 2012(03):61-65.

[14]郝丹铭.恐怖组织ISIS竟会研发专属APP[N].河北青年报, 2014-06-23(015).

[15]祝源.极端组织“洗脑术”有多厉害?[N].都市快报, 2015-03-13(B11).

[16]李刚.解密暴恐“双煞”的网络“花招”[J].新闻周刊, 2014(10):90-92.

[17]姚瑶.社交媒体在新生代恐怖组织中的应用[J].传播与版权, 2015(04):103-105.

[18]王晓真.警惕社交媒体成恐怖组织新阵地[N].中国社会科学报, 2014-05-19(A01).

[19]韩显阳.美国在社交媒体战中输给了“伊斯兰国”[N].光明日报, 2015-05-12(012).

Western Teenagers’ Network Recruitment Mechanism of Islamic State

Yuan Yuan
(Youth League Committee, Northwestern Polytechnical University)

In recent years, the sudden emergence of extremist organization “Islamic State of Iraq and Greater Syria (ISIS)”, is to win over and lure western youth by the best wave of the network recruitment, and even has its tentacles out into the opponent’s camp.More and more western youth run away from home and school frequently, at great risk to Syria to participate in “jihad”.This paper analyzed the main reason of western youth choosing “Islamic State”, summed up the ways and characteristics of “Islamic State” network recruiting western youth, intended to provide reference and enlightenment to our current youth work.

Islamic State; Western Youth; Network Recruitment Mechanism

C913.5

A

1006-1789(2016)01-0028-06

责任编辑 曾燕波

2015-11-25

共青团中央2012~2013年度青少年和青少年工作研究课题“中外青年网络政治参与比较研究及启示”的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2013YB117。

袁源,西北工业大学团委,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青年工作研究。

猜你喜欢
圣战伊斯兰国穆斯林
印尼·雅加达
英国穆斯林更重国家认同
穆斯林在欧洲与居民互认度迥异
试论政治伊斯兰:中亚“伊扎布特”问题
中文风暴,经典版图游戏巨著《魔戒圣战》中文版消息公布
朝鲜举行实弹演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