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产地南酸枣果实性状分析及评价

2016-03-18 06:51黄丽莉李万和龚斌杨春霞江西省林业科学院江西南昌33003安福县武功山林场江西吉安34300
食品研究与开发 2016年2期

黄丽莉,李万和,龚斌,杨春霞,*(.江西省林业科学院,江西南昌33003;.安福县武功山林场,江西吉安34300)



不同产地南酸枣果实性状分析及评价

黄丽莉1,李万和2,龚斌1,杨春霞1,*
(1.江西省林业科学院,江西南昌330013;2.安福县武功山林场,江西吉安343200)

摘要:以20个不同产地的南酸枣果实为材料,对其纵径、横径、果形指数、单果重、果肉重、果皮重、可食率及果核重等性状指标进行测定分析,发现果形指数大多集中在1.15~1.25之间,单果重多数在9 g~13 g之间,可食率普遍偏低,多数集中在23%~28%之间。相关性分析发现,可食率与果肉重呈极显著相关,与单果重、果皮重和果核重则无相关性。因此,果肉重是评价可食率高低的关键,以可食率为指标,初步筛选出南酸枣果实的优良产地,为以后南酸枣果用资源的进一步选育提供参考。

关键词:南酸枣;不同产地;果实性状;分析评价

南酸枣(Choerospondias axillaris(Roxb.)Burtt et Hill)为漆树科南酸枣属植物,又名酸枣树、酸醋树、五眼果树等,主要分布在我国江西、湖北、广东、广西、云南、福建及贵州等地,此外,南酸枣在印度、尼泊尔等一些亚洲国家和地区也有分布[1-2]。南酸枣为速生多用途优良树种,具有较高食用、材用及药用价值。南酸枣果实大多呈椭圆形,成熟时黄色,微酸,营养丰富,品味独特,含糖量高,并含有酸、蛋白质、脂肪、铁、磷及维生素等,是一种很有开发价值的新型水果资源,目前已加工成南酸枣糕、枣片、果冻、果酱、果酒、果汁饮料等系列产品,市场开发前景广阔。

随着南酸枣果营养价值的发现,南酸枣果用资源的开发利用逐渐受到重视,果实性状的分析评价是基础,而以往南酸枣研究主要集中材用方面的种源试验[3-4]、苗期测定[5]、栽培及利用[6]等方面,而在果实性状和营养成分分析方面研究较少,且主要在90年代[7-10]。因此,本文以20个不同产地的南酸枣果实为研究对象,对其果实的纵径、横径、果形指数、单果重、果肉重及可食率等果实性状进行测定,分析评价20个不同产地的南酸枣果实性状差异,初步筛选出优良种源,为南酸枣的进一步开发利用提供理论支撑。

1材料与方法

1.1试验材料

于2012年秋季在江西、福建、浙江、湖北及贵州等省20个不同产地收集南酸枣鲜果(见表1),每个产地采集3株以上的母树,4℃冰箱中保存备用。

1.2方法

用游标卡尺测量南酸枣果实的纵径和横径,用电子天平分别称量南酸枣单果重、去皮和果核后的果肉重、果皮重及果核重,每株母树测定30个样品,并用以下公式计算果形指数和可食率:

果形指数=纵径(mm)/横径(mm)

可食率/%=果肉重(g)/果实总重(g)×100

1.3数据处理

采用Excel2003对数据进行初步处理,利用SPSS软件对结果进行相关性分析。

2结果与分析

2.1南酸枣不同产地果实性状分析

对江西、福建、浙江、湖北及贵州等20个产地的多份样品进行测定,每份样品测定30个重复,每个产地至少3个重复,按1.2方法中的公式计算果形指数和可食率,Excel2003计算每个产地、每个指标的平均值,结果见表1。

表1南酸枣20个不同产地果实性状指标测定Table 1 Determination on fruit properties of 20 different habitats for C. axillaries

2.1.1果形指数及分布规律

果形指数是果实纵横经的比值,是某些果实品质的标准之一。南酸枣果均为椭圆形,其果形大体可以分为卵状椭圆形(果形指数在0.8以上),倒卵状椭圆形(果形指数在0.8左右)和长椭圆形(果形指数在0.8以下)3种类型[11]。本文中南酸枣不同产地果形指数见表1,其变化范围在1.17~1.31之间,均在0.8以上,说明南酸枣果实呈卵状椭圆形。根据表1中果形指数结果我们统计了其分布规律,见图1。

图1南酸枣果形指数的分布规律Fig.1 Distribution rule on fruit shape index of different habitats for C. axillaries

由图1可以看出,不同产地南酸枣果实的果形指数较为集中,主要分布在1.15~1.25之间,占资源总数的70 %;而分布在1.25~1.35之间的资源较少,仅占资源总数的30 %。

南酸枣果形指数变异分析见表2。

表2南酸枣果实性状变异情况Table 2 The variations of fruit characters from C. axillaries

果形指数平均值为(1.23±0.04)g,果形指数最小为1.17,果形指数最大为1.31,南酸枣不同产地间变异系数较小,仅为3.25 %,说明南酸枣果实不同产地之间果形指数差异不大,果形基本无差异,均为卵状椭圆形。

2.1.2单果重及其分布规律

南酸枣果实平均单果重统计表见表1,其分布规律见图2。

图2南酸枣不同产地平均单果重分布规律Fig.2 Distribution rule on average fruit weight of different habitats for C. axillaries

从图2可以看出,不同产地南酸枣单果重差异较大,但主要集中在9 g~11 g和11 g~13 g之间,分别占资源总数的35 %和40 %;相对而言,单果重在7 g~9 g 和13 g~15 g之间的数量较少,分别占资源总数的5 % 和20 %。由此,可依据南酸枣平均单果重将其划分为3种类型,即小果型、中果型和大果型,单果重在9 g以下的属于小果型,单果重在9 g~13 g之间的属于中果型,而单果重在13 g以上的则属于大果型。

南酸枣单果重的变异分析见表2,20个不同产地的南酸枣平均单果重为(11.43±1.57)g,最小单果重仅有7.28 g,最大果重则达到13.71 g,不同产地间南酸枣单果重的变异系数为13.74 %,说明南酸枣不同产地间单果重差异相对较大。

2.1.3可食率及其变化规律

南酸枣果实可食率见表1,其分布规律见图3。

图3南酸枣不同产地平均可食率分布规律Fig.3 Distribution rule on average edible rate of different habitats for C. axillaries

图3表明,南酸枣可食率相对较低,大部分资源可食率集中在23 %~26 %和26 %~28 %之间,分别占资源总数的25 %和30 %,可食率在23 %以下的共占30 %,可食率较高的资源,即在28 %以上的仅占10 %。调查数据表明,南酸枣果核大、果肉少、果皮厚,可食率普遍较低。

南酸枣可食率的变异分析见表2,不同类型间可食率平均值为(24.45±3.16)%,可食率最大的产地是江西景德镇枫树山林场,达到29.15 %,可食率最小的为江西官山林场,仅为17.35 %,不同产地间可食率变异系数为12.92 %,说明南酸枣不同类型间可食率差异较大。

2.2果实性状相关性分析

南酸枣果实生物学性状指标相关性分析见表3。

表3南酸枣果实主要性状相关性分析Table 3 Correlation analysis of main fruit characters for C. axillaries

从表3可以看出,纵径与果皮重(r=-0.498**)、横径与果形指数(r=-0.702**)、横径与果皮重(r=-0.644**)呈极显著负相关;纵径与横径(r=0.651**)、果形指数与可食率(r=0.593**)、果肉重与单果重(r=0.646**)、果肉重与可食率(r=0.570**)、果皮重与果核重(r=0.664**)均呈极显著正相关;纵径与果核重(r=-0.462*)、横径与可食率(r=-0.471*)、横径与果核重(r=-0.535*)呈显著负相关;横径与单果重(r=0.507*)、果形指数与果皮重(r= 0.558*)、果形指数与果核重(r=0.502*)、果肉重与果皮重(r=0.479*)呈显著正相关。

可食率与果肉重呈极显著正相关,而与单果重、果皮重和果核重无相关性,表明南酸枣果实大小与可食率并无相关性,即并不是南酸枣果实越大,果实可食率就越高,南酸枣果实越小,可食率越低。

2.3不同产地南酸枣资源评价

南酸枣因其含有丰富的营养价值而备受人们的青睐,目前已经开发出南酸枣糕、果酱、果汁、果冻等一系列产品,但目前市场上销售最好的产品为南酸枣糕,主要由江西齐云山食品有限公司和万载千年食品有限公司开发生产,销往全国和出口,每年均取得可喜的销售额。南酸枣糕主要利用南酸枣果实的果肉部分,而果肉和可食率呈极显著正相关,因此,可食率可作为选育果用南酸枣优良品种的重要参考指标。以20个不同产地南酸枣可食率为依据,初步认为江西景德镇枫树山林场、江西南昌植物园、福建南靖和大田、贵州黎平及湖北长阳等产地的南酸枣资源较好,可结合其它指标(如果实质量指标等)进一步选育南酸枣果用的优良品系。

3结论与讨论

随着南酸枣果营养价值的发现,南酸枣果用资源受到人们的重视,但相对于材用而言,果用资源研究起步晚,国内外对其研究均不成熟。Paudel等[2]在尼泊尔根据果实大小、可食率、糖分含量、成熟期及产量等指标选出52个优势母树,建立了种质资源库以保存优良南酸枣资源,同时研究了嫁接、组培等无性繁殖技术,但在果实性状方面并没有进行系统研究分析。在国内,福建农科院韦晓霞等[12]对南酸枣几个优良无性系的果形性状和营养成分含量进行了测定,选育出了大果优质南酸枣新株系“南酸枣3号”,其果实单果重为18.5 g,可食率达到64.9 %,远远高于本文初选出的最优产地资源—江西景德镇枫树山林场的果实可食率(29.15 %),推测原因,可能是因为福建“南酸枣3号”只是代表单株的表型,而本文测定的江西景德镇枫树山林场是3株单株的平均值,而可食率在不同单株之间存在较大差异。

南酸枣果实的可食率在不同种质之间,甚至不同个体之间存在较大差异,因此,选育高可食率的南酸枣优良品系是可行的,本文对20个不同产地的南酸枣果实性状指标进行了平均处理,发现果形指数大多集中在1.15~1.25之间,单果重多数在9 g~13 g之间,可食率普遍偏低,多数集中在23 %~28 %之间;相关性分析发现,可食率与果肉重呈极显著相关(r=0.570**),与单果重、果皮重和果核重则无相关性;以果实率为主要参考指标,初步筛选出了南酸枣优良产地为江西景德镇枫树山林场、江西南昌植物园、福建南靖和大田、贵州黎平及湖北长阳等。此外,人工培育也是获得高可食率的良种的一种重要途径,很多低可食率果实品种通过人工培育方法获得了高可食率品种,如野生枇杷品种可食率较低(33.20 %),通过人工改良培育可达到77.37 %[13]。因此,若要提高南酸枣果实的利用率,除了在不同产地选育优良品系外,人工培育(杂交、生物技术等)也是一种重要的方法,这也是果用南酸枣以后的发展方向。

参考文献:

[1]江苏植物研究所.江苏植物志[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 1982:431-432

[2] Paudel K C, Pieber R, Klumpp R, et al. Evaluation of Lapsi tree (Choerospondias axillaris,Roxb.)for fruit production in Nepal[J].Die Bodenkultur, 2003,54(1):3-9

[3]梅仕能,陈忠欣,张秀,等.南酸枣种源试验研究[J].林业实用技术, 2003(4):11-12

[4]陈益泰,李桂英,何贵平,等.南酸枣8个种源的早期表现[J].林业科学研究,2001,14(3):278-282

[5]何贵平,陈益泰,孙海菁,等.南酸枣优树选择方法及优树子代苗期性状变异[J].林业实用技术,2003(3):6-7

[6]陈忠欣,梅仕能,田华林,等.不同立地条件下南酸枣人工造林试验[J].贵州林业科技,2004,32(1):49-50

[7]潘仰星,何志刚.酸枣果实理化性状的测定与加工利用[J].福建果树,1991(1):55-56

[8]卜朝志.南酸枣果实营养成分分析及其加工利用[J].中国野生植物,1992(1):32-36

[9]聂长明,李忠海.南酸枣果实营养成分及开发利用研究[J].中国林副特产,1996(3):15-19

[10]刘晓庚,陈优生.南酸枣果实的成分分析[J].中国野生植物资源, 2000,19(3):35-40

[11]肖国荣,于楚平,彭松茂,等.南酸枣果开发利用前景的研究[J]. 1997,24(1):78-81

[12]韦晓霞,吴如健,胡菡青,等.大果优质南酸枣新株系‘南酸枣3号’选育研究[J].福建果树,2009(3):11-13

[13]张立杰,谢丽雪,陈秀萍,等.枇杷种质资源果实若干性状及相关性研究[J].福建果树,2009(2):31-36

Analysis and Evaluation on Fruit Traits of Choerospondias axillaries in Twenty Different Habitats

HUANG Li-li1,LI Wan-he2,GONG Bin1,YANG Chun-xia1,*
(1. Jiangxi Academy of Forestry,Nanchang 330013,Jiangxi,China;2. Wugongshan Forest Farm of Anfu County,Ji'an 343200,Jiangxi,China)

Abstract:Fruit samples of Choerospondias axillaries from twenty different areas were collected,and their traits including the length,the width,fruit shape index,single fruit weight,pulp weight,edible rate,pericarp weight and stone weight were measured and analyzed. The results indicated that fruit shape index were mostly concentrated between 1.15 and 1.25,most of single fruit weights were between 9 g and 13 g. Edible rate was relatively low,and it was between 23 % and 28 %. Correlation analysis on fruit traits showed that edible rate was very significantly correlated with pulp weight of C. axillaries(r=0.570**),and edible rate had no correlation with single fruit weight,pericarp weight and stone weight(P>0.05). So edible rate was seen as a key reference criterion of fruit traits,and it could provide important reference for further breeding on fruit types of C. axillaries.

Key words:Choerospondias axillaries;different producer;fruit traits;analysis and evaluation

收稿日期:2014-10-17

DOI:10.3969/j.issn.1005-6521.2016.02.006

*通信作者:杨春霞(1979—),女(汉),助理研究员,博士,主要从事林木遗传育种与栽培研究。

作者简介:黄丽莉(1973—),女(汉),高级工程师,硕士,主要从事森林药材、食品育种与栽培研究。

基金项目:江西省科技支撑项目(20122BBF60114、20132BBF60023、20133BBF60049);江西省林科院青年基金项目(2011521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