丑陋的现实,鄙贱的人生

2016-03-18 10:38李欣辛
名作欣赏·评论版 2016年3期

摘 要:刘恒小说《狗日的粮食》特有人物的形象刻画及写作特点,具有新写实主义小说的特色,兼具中国作家(尤其乡土作家)一以贯之的批判现实主义精神。

关键词:《狗日的粮食》 丑陋的现实 鄙贱人生

《狗日的粮食》讲述了一个在特殊年代里发生的有关粮食的故事。通观中国漫长的历史,历来是“民以食为天”,在新中国的一个特殊年代里(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那场罕见的饥荒,是那样的刻骨铭心,“饥饿”的折磨成为人们最深的痛苦记忆。

吃,是人最基本的生物本能,尽管“粮食”背景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但“粮食”依然是人们生存最基本的前提与需求。刘恒《狗日的粮食》讲述的即是那个特殊年代里,说不尽、道不完的“粮食”的事:粮食,可以毁灭一个社会,更能把一个普通的小民——鄙贱的农妇彻底击倒。洪山峪的农民杨天宽,用二百斤谷子买来了因饥荒被转卖了六次的媳妇——瘿袋,她生育了六个儿女,出于对饥饿的害怕,她的孩子全是以粮食为名。但,他们仍然要与饥饿相伴,苦苦挣扎。为了一家人的生计,瘿袋费尽心机,淘弄粮食,全然失却了作为人,尤其是作为女人的羞耻之心。彼时彼景,人不能再称其为人,委顿退化为纯粹的动物一样,仅留存其动物性——人被“物化”了!最终,这个撒泼、逞强,没有性别,只有物性的女人,却还是因为“食比天大”的“粮食”——购粮证的丢失,而余恨未了,服用杏仁渣,抛却了其卑贱的一生,留下最后一句话——“狗日的粮食”。

自古以来,农民的最大痛苦,莫过于无饭可吃。所以,吃成了最大也最难解决的问题——为活而吃,为吃而活!这是他们的生活辩证法。“衣食足,知荣辱”,活命尚且难保,哪里还说得上礼仪廉耻,道德修养?

一、主要人物“瘿袋”——卑微人物的卑贱人生

一个脖子上长着瘿袋,连姓名都没有(曹杏花?据推测又不大可能!只有外号“瘿袋”),被杨天宽用二百斤谷子换来的,转卖了六次的丑老婆,成了小说中丑陋的集中代表。她无论是外貌还是言行,真是太丑了!一副病态变异的生命本相,无论如何都难以令人恭维。以至于让杨天宽在“隔布袋买猫”的情况下,也为那二百斤谷子的不值而后悔。女人多么卑贱,与猪狗有何区别?尤其像“瘿袋”这种奇丑无比的女人!人,女人,还有多少生命价值?无疑,贫穷早已将人异化为动物。而光棍多年“总归有了女人”、别无选择的杨天宽,还是勉强收留了瘿袋,至少还是一个传宗接代的工具。就是这样的机会,对于杨天宽已是“时不再来”了,只要有女人,哪怕是这样的腌女人,毕竟比没有要好得多。他太知道自己的斤两了,还敢有什么奢望呢?显然,这又是个可怜可悲的“阿Q”无可奈何的选择。

女人处于社会的最底层,简直不能称之为人的女人,实际上只是人们眼中的笑料和玩物。瘿袋是被排斥在社会之外的,其全部的生存意义,只剩下赖以生存的动物性本能,即女性的生殖本能和肉体。然而,就是这种基于本能而难得的生活,已是她求之不得了,毕竟不再被转卖。所以,她和杨天宽说的正儿八经的第一句话是“还卖不?”这应该是她最恐惧的。她离不开粮食,而粮食又使她离不开男人。所以,“狗日的粮食”是让她撕心裂肺的。这是她对粮食的诅咒,也是对社会的诅咒。卑微渺小、可怜可笑的生命和生存危机,使瘿袋没有任何顾忌,把人性赤裸裸地展现出来!为了生存,她可以为一粒粮食、一个瓜果、一堆骡子粪,不顾廉耻地和邻里争执,甚至撒泼、卖呆,从而得到了“母老虎”的诨号。但在那腹里饿乏、人性扭曲的岁月里,又是难得的求生存的本领,以至于丈夫也只有迁就她。光脚的不怕穿鞋的,她还怕什么?所以,无论叔伯亲族,还是邻里乡亲,哪怕队长,也只好由着这“豁爽娘们”去了。

她一生都是为了粮食,然而,又最终被粮食断送了生命:因为那比她生命更珍贵的二百斤购粮证和钱的丢失,她像疯子,哭闹不止,不吃不喝,成为被钩了魂的行尸走肉,最终为自己的罪不可赦而服毒(杏仁渣)身亡。临死,她还在断断续续地诅咒着:“狗日的粮食……”瘿袋逞了一辈子强,最终还是败在了粮食的手上,粮食是她生命追求的原动力,也是她生命的掘墓者。

杨天德的儿子去小解,发现了丢失的粮证,“拾了布包抢功:‘婶子,天爷还你粮证哩!她两目圆睁,阔嘴微开,大瘿袋亮着黄光,仿佛对突如其来的窝心事儿大吃一惊”。天宽太了解他的女人了,这个一辈子强命的女人。她还强挣着一口气,到现在就是气不过丢了的粮证,放心不下这一家子没了粮食的日月。侄子这急吼吼“天爷还你粮证”一出来,丢了的粮食失而复得,瘿袋是重重放下了悬着的心,喜极而悲,气一下泄了,命也没了。

正如鲁迅所说,人类有个致命的缺点——要吃饭。一本粮证,要了人一条命,生命的贵贱高低不过如此,任你“钢铁”般的身躯,粮食能把你摧毁!这是人类的悲剧,生命的荒谬!这种悲剧的绝望,荒唐的可怜,深刻地刻进我们的心间,启示人们生存的本质,生命的存在不过如此哀凉!

瘿袋的生没有意义,她的死也毫不足惜!但最终,她以自己的死,对粮食诅咒,也是对剥夺了她生存权利的社会做最后的诅咒!这也是她最后的挣扎和抗议!她是怀着怎样的心情去死的呢?

选择死,对于一般人来说,是纠结的、挣扎的,而瘿袋除了“悔”,想必更多的是“恨”,对残酷剥夺她一生,并最终夺去了她生存权利的“狗日的粮食”(也是社会)的恨!这何尝不是最摧人心肺、最悲惨凄凉的控诉呢?这最后的抗挣,为她毫无色彩的一生,留下了仅有的,也是最后的一抹色彩!可惜,这最后的一抹,却点染了她一生的命运,成了她生命中唯一的底色:凄凉!

二、丑陋的现实——社会的贫穷与落后

数千年来,中国农民一直处于饥寒交迫的生活痛苦中,挣扎于死亡的边缘!小说就围绕“粮食”,刻画了一群丑陋的盲民及他们猪狗般丑陋的生活。

在中国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仓廪实,知礼仪”的粮食问题,是历代朝野都高度关注的问题。中国历朝历代的政府都把粮食安全问题放在首位,视仓廪盈实为文明盛世的景象。如汉武帝时的“太仓之粟陈陈相因”曾被史家多次称颂。唐代大诗人白居易在《忆昔》中描写的“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即是“开元盛世”文明富足的盛景。

然而,即使解放后中国国民的吃饭问题,即温饱问题也是真实而难以解决的问题。“饥饿”曾经作为某些非常时期的显性特色,永远烙在某些人的脑海里,抹不去,化不开。

小说从“粮食”这一人最基本的生存前提入手,观照了一家所走过的单调、重复而又艰难抗争的生存轨迹。一方面是反映了人因粮食的匮乏而显现的生物性退化,从而体现了作者对人性的深刻洞悉;另一方面是,对这种退化所依存的特殊的社会历史背景和由此而滋生的种种丑陋卑微的揭示和批判,包含着丰富的社会内蕴。

三、新写实主义的特色

当代文学中,《狗日的粮食》还是较早地能从人的生存状态的视角去活化农民形象的作品。“十七年时期”,作家们的宏大叙事,注重的是农民的政治性、阶级性等社会属性,直到新时期,文学创作才打破了那种单一平面的政治模式,开始注重深入发掘与表现农民灵魂的人性化,写出农民作为社会人的简单而复杂的文化属性。

而刘恒往往深入到了对农民特有的自然属性的把握与挖掘。难能可贵的是,他并不是孤立片面地展示农民的自然属性,而是把人的社会属性与自然属性相结合,也大大超越了在社会属性之外添加一些“食色”之性的人性显现模式,在人的自然本能中,显现出更鲜明的社会本相与时代历史特征。只有达到自然的人与社会的人的完整统一,才能避免人被“异化”,进而退化为物的人类悲剧,或者说是整个社会的、人种的悲剧!

因此,刘恒的创作总是侧重于将农民形象作为“类”的存活与状态,进行入木三分的深入观察,进而对人的自然存在与社会存在的关系,以及人的生存、进化、发展所面临的真实困境与障碍进行深层的探究。这也是新写实主义小说最明显的特色。

整部小说具有强烈的理性精神和思辨色彩,是具有反思特色的乡土小说,也受到了西方现代主义小说的影响。它远离宏大叙事,消解了文章载道经国的功能,着意于典型的解构和反现实传统的模式。他一反传统现实主义的社会宏大题材、时代大主题,抛弃了宏大社会的表现意愿,专注于平庸、世俗、原生态的生活状貌,着眼于小人物的琐琐碎碎,将俗常的欲望、情感,惯常的生存状态做“还原”式的再度呈现。

《狗日的粮食》通过对一个一生缺粮的农村妇女的“食”的本能叙说,她将全部人生的意义都浓缩在那句“狗日的粮食”上,把典型的社会意义解构成一堆碎片,洒落一地。专注于平庸、世俗的原生态生活,显示了作者对农民和农民命运的关切和忧虑,也在宏观上认识和把握了农民命运和社会历史的整体面貌。这种批判现实主义精神,是中国作家关注乡土中国一以贯之的严肃态度。

参考文献:

[1] 刘恒.狗日的粮食[M].北京: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14.

[2] 庄新汉.中国20世纪乡土小说[M].北京:学苑出版社1997.

[3] 李成贵.大国之忧:中国粮食问题[J].《光明观察》网络杂志,2005.

[4] 刘恒精选集[M].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2009.

[5] 徐秋里.寂寞的肉体和孤独的灵魂——《狗日的粮食》对生存困境的描述[J].剑南文学,2012(10).

作 者:李欣辛,现当代文学硕士,河南农业职业学院副教授,长期从事大学语文教学一线教学,对中国现当代文学有一定的深入研究。

编 辑:杜碧媛 E?鄄mail:dubiyuan@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