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合作办学视野下的“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专题教学探析*

2016-03-19 13:41王华锋北京师范大学珠海分校马克思主义学院广东珠海519087
高教学刊 2016年15期
关键词: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纲要办学

王华锋(北京师范大学珠海分校 马克思主义学院,广东 珠海 519087)

中外合作办学视野下的“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专题教学探析*

王华锋
(北京师范大学珠海分校 马克思主义学院,广东 珠海 519087)

北京师范大学珠海分校以合作性、探究式学习理念为指导,以“纲要”教材为根本,从该课程的教学目的与要求出发,针对该校中外合作办学项目的课程设置以及学生学习特点,采用“大班专题+自主学习+小班研讨”三位一体的教学模式,合理设置专题,优化专题教学内容,开展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的历史教育,坚持政治性与历史性相结合,提高“纲要”课程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专题教学;中外合作办学

“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是指中国教育机构与外国教育机构以不设立教育机构的方式,在学科、专业、课程等方面,合作开展的以中国公民为主要招生对象的教育教学活动”①中外合作项目下的学生需要在国内和国外两地、分两个阶段完成大学四年课程,这是该项目的一大特点。目前,我国的中外合作办学已进入到发展快车道,并成为高等教育领域中继公办教育、民办教育之后的第三种教育形式。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中外合作办学监督工作信息平台公布信息显示,截至2015年6月29日,中国本科教育中外合作办学的机构达到59个,项目873个。参与中外合作项目的学生已达数十万人之多。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以下简称“纲要”)课是高校四年本科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四门必修课之一,主要是从历史的角度承担起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制,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和主导权,坚持正确导向,提高引导能力,壮大主流思想舆论。”高校思政课教师是“高校教师队伍的一支重要力量,是党的理论、路线、方针、政策的宣讲者,是大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②目前,随着世界多极化与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西方敌对势力加紧对我实施西化、分化的政治图谋”。③中外合作项目下的大学生在境外学习期间更易受到西方宣传论调以及所谓“普世价值”、人权以及宗教等意识形态的影响,从而滋生全盘西化、享乐主义、拜金主义等不良思潮。了解西方侵略中国的历史、坚定走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是“纲要”课的一项重要使命,因此,有必要对大学生进行行之有效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坚持中国教育的阵地,以高度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自觉维护国家利益,承担起时代赋予的历史使命,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而如何提高中外合作办学项目下“纲要”等思政课的教学实效性是亟待解决的课题。

目前,中外合作办学项目中“纲要”等思政课程的教学存在着诸多问题,究其原因有三:首先,部分专业老师不重视,参与该项目的大学生需要先在国内高校完成大量的学习任务,为将来境外学习打下语言和专业基础,“纲要”等思政课程成为专业课教师挤占时间的首选;其次,“纲要”课教师教学方法失当,教学的针对性、实效性不强,学生不感兴趣;再次,该项目下的学生认为中学时已经学过历史等相关知识,高校的“纲要”课程只是中学知识的简单重复。因此,学生逃课、代课以及人在教室心在外等逃离“纲要”课的现象较为普遍。

目前,全国高校通过探究式教学、合作性学习、专题教学等方法和理念,积极探索思政课的教学问题,其中多数高校在“纲要”课教学中采用专题式教学并取得了显著效果。专题教学模式虽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激发中外合作办学项目下学生学习“纲要”课的热情,但是还需要认真学习《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教社政[2005]5号)的基本精神,在设计专题教学时必须注意把握以下几个问题:

*基金项目:广东省教育厅省级学校德育专项(广东省高等学校思想政治教育)课题,课题批准号:2015DYYB005

作者简介:王华锋(1975-),男,博士,副教授,《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研室主任,北京师范大学珠海分校马克思主义学院。

(1)紧抓“纲要”课的教学目的与要求不放松。“纲要”课的教学目的与要求,是要使大学生“认识近现代中国社会发展和革命、建设、改革的历史进程及其内在的规律性,了解国史、国情,深刻领会历史和人民是怎样选择了马克思主义、选择了中国共产党,选择了社会主义,选择了改革开放。”④因此,在进行专题教学时,“一个主题”“两个了解”和“四个选择”是该课程的重中之重。

(2)以“纲要”教材为依据,素材选取要灵活。“纲要”课程的内容体系有其内在的逻辑性,在对其进行专题教学时不可避免的要对内容体系进行调整,但是这种调整并不能以牺牲教材的基本内容和课程精神为代价。专题教学可在素材的选取上多做文章,以地方史、国家史、世界史的有机结合,展现历史的多面性以及鲜活性,以新鲜的素材吸引学生。

(3)专题的设计要有针对性,满足学生的实际需要。“纲要”课专题教学在针对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学生专题设计时既要考虑历史与现实相结合,同时也要考虑到与学生的专业和需求相结合,更为重要的是要把中外合作办学项目下学生要到境外学习的这一现实情况作为重要问题来对待,“纲要”课专题设计才有现实意义。中外合作办学项目下的学生普遍外语基础好,深受西方影视作品影响,他们个性张扬,充满活力,热爱祖国,但是政治理论学习深度不够,对社会问题缺乏辩证分析的能力,尤其是在境外院校学习期间不可避免的会受到西方价值观、生活方式以及意识形态等冲击。因此,“纲要”课在专题设计时要充分考虑这一重要问题,增强学生的爱国主义自觉性和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就成为首要任务。

根据“纲要”课的教材内容,结合中外合作项目下学生的特点和纲要的课时安排,我校特把“纲要”课专题教学设计为三个模块,即“大班专题+自主学习+小班研讨”三部分。我校的“纲要”课每学期共进行18周,每周2个学时,三个模块的具体时间安排是:第1、4、7、10、13、16周进行大班专题教学;第2、5、8、11、14、17周进行自主学习;第3、6、9、12、15周进行小班研讨,其中小班研讨班级规模控制在30人左右;第18周为考试周。

大班采用专题教学模式,其专题教学内容安排如下:

导言

第一专题 鸦片战争前的中国与世界

一、古代中国从辉煌到衰落

二、西方崛起之原因

三、中国资本主义萌芽

四、中西资本主义发展路径之比较

第二专题 现代中国的思想革命

一、农民阶级的理想国——天朝田亩制度

二、地主阶级的思想转变——中体西用

三、资产阶级的改革、革命与文化启蒙

四、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与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第三专题 改良与革命的双重变奏

一、资产阶级第一次改良——清末立宪

二、资产阶级革命的浅尝辄止——辛亥革命

三、资产阶级第二次改良——新文化运动

四、资产阶级第三次改良——第三条道路

五、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胜利

六、改革开放——改良还是革命?

第四专题 日本近代对华侵略历程

一、古代史中的中日关系

二、甲午之殇

三、从九一八事变到抗战胜利

四、中日的未来在何方

第五专题 中华民族复兴之路

一、中华民族的抗争之路

二、中华民族的探索之路

三、中华民族的富强之路

四、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第六专题 富强与梦想——中国近代的留学运动一、从容闳到官派留学生

二、甲午战争后的留日热潮

三、改革开放后的留学

四、中国近代杰出的爱国留学生

结束语

导言的内容包括对“纲要”课程性质、内容结构、教学目的与要求、学习的方法和意义等。通过导言使学生对“纲要”课有一基本认识,充分认识到“纲要”课的重要性。

第一专题主要内容是通过对鸦片战争前中国与西方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比较,揭示中国渐趋衰落和西方崛起的原因所在,并对中国明清时期的资本主义萌芽问题进行分析解读。在这个专题中,要充分对资本主义国家的原始积累进行充分的揭露,使学生认识到资本主义国家的侵略性,并对资本主义的“侵略有功论”进行批判。

第二专题主要是使学生了解自鸦片战争之后,中国的各个社会阶层先后登上历史舞台,探索中国的出路,无论是太平天国运动中农民阶级的“拜上帝教”、洋务运动中地主阶级的“中体西用”,还是资产阶级维新运动的变法思想、辛亥革命运动的革命思想、新文化运动的启蒙思想都不能带领中国走向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只有中国共产党的革命思想以及改革开放才实现了这一伟大成就。在这个专题中,要对每个阶层的思想理论进行详细介绍,并进行分析对比,做出科学评价,使学生了解各种思想理论的优缺点,深刻理解历史和人民为什么选择了马克思主义、选择了中国共产党、选择了社会主义等重大问题。

第三专题主要是使学生了解近代以来中国两条道路的选择问题。十九、二十世纪之交,中国社会面临着改良与革命两条道路的抉择,资产阶级立宪派和革命派经过斗争最终走向革命;抗战胜利后,民主党派抛出所谓的“第三条道路”,鼓吹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方案,实则是改良道路的变异,中国人民选择了革命,最终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在此专题中,要结合时代背景对“告别革命”理论进行分析解读,坚定中国革命是历史选择的信念。

第四专题主要是使学生了解近代以来的中日关系的发展脉络,尤其是日本侵华历史。日本近代以来多次对中国发动侵略,而至今仍不肯认真反思侵略历史。近年来,又不断挑起钓鱼岛、教科书和慰安妇问题,修改和平宪法,试图挑战二战后国际秩序,成为东亚地区最不稳定因素。在这个专题中,使学生了解日本近代历史以及侵华历史,并对未来中日关系的走向有更清晰的认识。

第五专题主要是使学生了解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中国近现代史的主题。鸦片战争后,中华民族就面临着两大历史任务:一是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二是实现国家繁荣富强和人民共同富裕。中华民族面对外敌入侵,不屈不挠,艰苦抗战,尤其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赢得了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经过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改革,中国逐步走向繁荣富强。本专题要特别强调中国人民近代以来的反抗外来侵略斗争以及不怕牺牲的精神,这也是历史给予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

第六专题主要是针对中外合作办学学生的特点安排的一次专题。近代以来,一批批先进的中国人不断探索中国的未来出路,中国的青年学子漂洋过海出国留学,并最终学成归国,为中华民族的富强和解放做出了卓越贡献。中外合作办学项目下的学子理应继承这一优良传统,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做出贡献。此专题将对近代以来的官派留学运动、自费留学运动的发展状况进行介绍,并选取不同历史时期的留学生的爱国情怀进行详细解读。

结束语主要是对“纲要”教材的一次总结性介绍,再次向学生强调“一个主题”、“两个了解”和“四个选择”,坚定社会主义信念,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国家而努力学习。

上述是针对中外合作办学项目下学生设计的“纲要”课专题教学内容和思考,专题设计只是“纲要”课教学的一部分,为了提高教学的实效性,在此基础上又增加了自主学习和小班研讨两个模块。因此还需要做以下说明:

首先,自主学习是在专题教学时由教师提出问题思路,为学生提供学习参考资料,并要求其在规定时间内完成任务,教师负责督促检查。此环节安排在专题教学之后,主要是通过此环节改变“教师教、学生学”的满堂灌传统教学模式为“教师,教学生学”的新型教学模式,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学生根据课堂内容阅读相关书目和文章等资料。学生以小组的方式进行自主合作性学习,轮流担任组长,变换角色,并对其表现进行评分;其学习地点也可灵活多变,充分体现“自主学习”的特点。

其次,在专题教学和自主学习的基础上,安排小班研讨环节。小班研讨就是让学生围绕一个问题展开分析讨论,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针对本课程,设计的专题研讨问题有五个:

第一是如何评价西学东渐,主要是让学生通过中学与西学的比较、西学的传播途径、西学的传播效果等内容的了解,客观评价西学在中国近代化道路上的价值及意义。

第二是如何看待中华民国的历史地位,主要是对中华民国历史和中华民国后国共两党的问题有所了解,并对台湾问题的解决途径进行讨论。

第三是青年在近现代中国历史上的作用,主要对中国近代以来不同时期青年群体对于国家命运的关注,尤其是建国前青年群体积极追求国家的独立和解放,建国后积极投身国家建设追求国家的繁荣与富强的行为进行评价,并思考作为今日学子该如何为国家做出贡献。

第四是日本与中国近代化之比较,主要是以日本作为中国近代历史的参照物,日本通过明治维新运动迅速西化并走向帝国主义扩张之路,而中国则深陷帝国主义国家侵略之泥沼不能自拔,日本近代迅速崛起的原因是什么,中国近代化如此迟缓的原因又是什么,中国改革开放所走之路与日本在二战后迅速崛起之路有何异同。

第五是如何看待改革开放前后两个历史时期——建国后至改革开放三十年,改革开放至今又是三十余年,两个历史时期的中国在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层面发生了重大变化,思考改革开放中出现的负面问题如何解决,改革开放是否应该继续坚持的问题。

再次,在实际教学中,“大班专题”、“自主学习”和“小班研讨”三个模块要实现有机结合。其中,“大班专题”是核心,通过专题教学提出问题,提供相关的阅读书目;“自主学习”和“小班研讨”是“两翼”,“自主学习”是通过查阅资料分析问题,充分体现合作性学习理念;“小班研讨”是通过课堂的讨论、辩论解决问题,则是探究式学习的有效运用;三个模块层层递进,环环相扣。需要注意的是,此教学方法对师生之间的配合有较高要求。一方面,教师需要有坚实而广博的知识作为基础,并采用灵活的教学方法,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另一方面,这种模式表面上看似乎减少了学生的学习时间,但实际上需要在自主学习时间内进行大量阅读,并对问题形成有一定认知,然后通过同学之间的讨论总结,最终得出结论,其学习时间不是减少而是增加,并着重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自主学习”环节教师既要给予学生充分信任,不能过多干涉其学习过程,但是又不能不管不问,放任自流,因此,如何增强师生之间的互信至关重要。

最后,在素材选取方面,此种教学模式虽然扩展较大,但是并未违背教材的精神和主旨,教材仍然是该专题教学的基础和依据。在继续使用“纲要”课教材素材的同时,又充分兼顾到地方历史和世界历史方面的素材,充实了“纲要”课教学内容。在教学主旨方面,该专题教学仍然是围绕着“一个主题”、“两个了解”和“四个选择”展开,并特别突出了青年群体的特点,尤其是从历史角度阐释了中国近代以来青年的爱国历史和留学生的爱国情怀,给予今日高校学子以启迪,既具有浓重的历史使命感,又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

注释

①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外合作办学条例实施办法。

②中共中央宣传部 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教社科[2008]5号。

③中共中央宣传部 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习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教社政[2005]5号。

④《中国近现代史纲要》2015年修订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15,导言,第2页。

Beijing Normal University Zhuhai Campus(BNUZ),taking the collaborative and inquiry-based learning concept as a guide as well as the outline textbooks as a basis,starts with the teaching objectives and requirements of the course.And according to the course setting of Sino-foreign educational cooperation programs at BNUZ and the learning characteristics of students,it adopts the trinity teaching mode of"thematic discussions in largesized classes+independent study+discussions in small-sized classes",makes a reasonable thematic setting,optimizes thematic teaching contents,carries out the historical education on China's revolution,construction and reform and opening up,and adheres to a political and historical combination,so as to increase the pertinence and effectiveness of"outline"course teaching.

the Outline of Modern Chinese History;thematic teaching;Sino-foreign cooperative education

2096-000X(2016)15-0014-03

G642

A

猜你喜欢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纲要办学
国家标准化发展纲要
在晋招生部分院校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梳理
在晋招生部分院校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梳理
一图读懂这本《学习纲要》
中外合作办学在晋招生录取情况一览表
网络平台补短板 办学质量稳提升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历史基础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三位一体式教学研究初探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的教学路径研究
新形势下中国梦教育与“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的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