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小平论述中的小康社会特质

2016-03-19 17:34王爱云
邓小平研究 2016年1期
关键词:分配制度共同富裕小康社会

王爱云

(中国社会科学院 当代中国研究所,北京 100009)



邓小平论述中的小康社会特质

王爱云

(中国社会科学院当代中国研究所,北京100009)

〔摘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战略目标,直接起源于邓小平提出的“小康社会”的概念和建设构想,研究邓小平关于小康社会的重要论述,了解中国式现代化小康社会的特质,对于我们深刻认识和积极推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实践有着重要意义。在邓小平的“小康社会”思想中,小康社会是“中国化的现代化”的一个初步目标,与西方的现代化概念不同,它代表着不同的现代化水平,采用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为其发展目标确定一个具体的标准,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小康”不只是经济指标,而是整个社会的全面协调发展,包括人民生活、社会、政治、文化等多方面的内容。小康社会不仅指国内社会发展,还包括“对人类的贡献更大一些”,在增加国内经济收入的同时,增加对外援助,增强世界和平力量。小康社会姓“社”,要坚持对外开放和四项基本原则,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实行社会主义的分配制度,最终实现共同富裕。

〔关键词〕邓小平;小康社会;中国式的现代化;全面协调发展;对外援助;分配制度;共同富裕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明确提出“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思想,这一思想是对邓小平发展理论的继承与发展,体现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实践一脉相承、逐步深化的发展逻辑。其中,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战略目标又直接起源于邓小平提出的小康社会的概念和建设构想。

近年来,学界对于邓小平小康社会思想有所关注并从不同角度展开了研究。总体来看,这些研究注重从历史的纵向脉络分析邓小平小康社会构想的历史背景、思想渊源、历史过程及其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系等〔1-6〕,而对于邓小平小康社会思想本身的内容、特征等仍然缺乏全面深入的研究。在十八届五中全会宣布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入决胜阶段之际,回顾邓小平关于小康社会的重要论述,了解中国式现代化小康社会的特质,对于我们深刻认识和积极推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践有着重要意义。

一、“小康”是“中国式的现代化”的一个初步目标

“小康”一词在中国历史上古已有之,《诗经大雅·民劳》即有“民亦劳止,汔可小康;惠此中国,以绥四方”之语,表达了人们对衣食无忧、安居理想社会的美好向往。然而,邓小平在新时期提出的小康社会构想,是在总结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经验教训的基础上提出来的。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明确提出建设社会主义“四个现代化”的战略目标,并对实现“四个现代化”目标的步骤和时间进行了规划。例如,1956年党的八大召开前夕,毛泽东提出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分两步走的构想:第一步,用三个五年计划的时间实现初步工业化。第二步,再用几十年的时间接近或赶上世界最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7〕1964年12月,周恩来在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阐述了我国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目标和步骤,他说:“今后发展国民经济的主要任务,总的说来,就是要在不太长的历史时期内,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具有现代农业、现代工业、现代国防和现代科学技术的社会主义强国,赶上和超过世界先进水平。为了实现这个伟大的历史任务,从第三个五年计划开始,我国的国民经济发展,可以按两步来考虑:第一步,建立一个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第二步,全面实现农业、工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的现代化,使我国经济走在世界的前列。”〔8〕总体来看,直到20世纪70年代末,“四个现代化”建设目标都是以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为参照的,即要通过“四个现代化”建设使中国接近或赶上世界最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使中国经济走在世界前列。“文化大革命”结束后,1977年5月,中央领导人重申实现“四个现代化”目标,提出:“周恩来同志在一九六四年和一九七五年,向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提出了一个宏伟规划,要在本世纪内,把我国建设成一个全面实现农业、工业、国防、科学技术的现代化的强大的社会主义国家,使我国经济走在世界的前列。……我们一定要奋发图强,再用二十多年的时间,实现这个宏伟的规划。”〔9〕

然而,20世纪50年代末以来,由于“左”的指导思想的干扰,尤其是开展“文化大革命”和坚持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路线,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遭受严重挫折,“四个现代化”战略目标的实现面临艰巨挑战。正因如此,邓小平自1975年领导全国整顿开始,就对20世纪内能否实现以西方发达国家为参照的“四个现代化”目标进行思考,直到1979年明确提出小康社会战略目标。

(一)明确强调中西现代化概念所代表的现代化水平不同

1975年6月2日,邓小平说:“所谓现代化水平,就是接近或比较接近现在发达国家的水平。当然不是达到同等的水平。在这个时期内还办不到,因为中国有自己的情况。”〔10〕

(二)提出“中国式的现代化”的概念

1979年3月21日,邓小平指出:“我们定的目标是在本世纪末实现四个现代化。我们的概念与西方不同,我姑且用个新说法,叫做中国式的现代化。现在我们的技术水平还是你们五十年代的水平。如果本世纪末能达到你们七十年代的水平,那就很了不起。”〔11〕同年10月4日,在省、市、自治区第一书记座谈会上,邓小平对“中国式的现代化”这个新词给予了解释:“我们开了大口,本世纪末实现四个现代化。后来改了个口,叫中国式的现代化,就是把标准放低一点。”〔12〕

(三)用“小康”来指代“中国式的现代化”,也就是20世纪末“实现现代化的一个初步目标”

1979年12月6日,邓小平在会见日本首相大平正芳时第一次明确提出了“小康”概念,他指出:“我们要实现的四个现代化,是中国式的四个现代化。我们的四个现代化的概念,不是像你们那样的现代化的概念,而是‘小康之家’。到本世纪末,中国的四个现代化即使达到了某种目标,我们的国民生产总值人均水平也还是很低的。要达到第三世界中比较富裕一点的国家的水平,比如国民生产总值人均1000美元,也还得付出很大的努力。就算达到那样的水平,同西方来比,也还是落后的。所以,我只能说,中国到那时也还是一个小康的状态。”〔13〕1982年8月21日,邓小平在会见联合国秘书长时提出:“我们摆在第一位的任务是在本世纪末实现现代化的一个初步目标,这就是达到小康的水平。”〔14〕可见,邓小平用“小康”这一概念指代中国式现代化,主要是为了与发达国家的现代化概念和水平作区别。

(四)采用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为小康社会发展目标确定一个具体的标准

邓小平的小康社会概念,即以1980年的人均国民生产总值250美元为基数,用10年时间翻一番,到1990年达到500美元,再用10年时间再翻一番,到世纪末达到1000美元,也就是要实现“翻两番”。1981年4月14日,邓小平指出:“讲到中国式的现代化的概念,就是在本世纪末我们肯定不能达到日本、欧洲、美国和第三世界中有些发达国家的水平。1979年我跟大平首相说道,在本世纪末,我们只能达到一个小康社会,日子可以过。设想10年翻一番20年翻两番,就是达到人均国民生产总值1000美元。经过这一时期的摸索,看来达到1000美元也不容易,比如说八百、九百,就算是八百,也算是小康生活了。”〔15〕

到1982年9月,邓小平提出的小康社会战略目标为党的十二大所接受,大会把“小康”作为全党全国奋斗的主要目标以及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阶段性标志,提出:“从一九八一年到二十世纪末的二十年,我国经济建设总的奋斗目标是,在不断提高经济效益的前提下,力争使全国工农业的年总产值翻两番,……实现了这个目标,……城乡人民的收入将成倍增长,人民的物质生活可以达到小康水平。”〔16〕2000年,我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为854美元,人民生活总体上实现了由温饱到小康的历史性跨越。2002年党的十六大进一步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也就是国内生产总值到2020年比2000年翻两番,都是对邓小平小康社会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二、“小康”不只是经济目标,而是整个社会全面协调发展

虽然“翻两番”的提法,使小康社会具有了浓重的经济色彩,但是在邓小平的视野中,“小康”不单单是一个经济概念,而是涵盖科教、文化、社会、精神文明、政治等各领域,是整个社会的全面协调发展。

党的十二大召开后,为了了解“小康”目标的可行性,邓小平不断考察各地。1983年2月,他到苏州视察。当时的苏州,工农业总产值人均接近800美元,社会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使邓小平看到了小康社会的雏形。3月2日,邓小平描述了他在苏州等地了解到的达到“小康”目标时的社会状况:“第一,人民的吃穿用问题解决了,基本生活有了保障;第二,住房问题解决了,人均达到二十平方米,因为土地不足,向空中发展,小城镇和农村盖二三层楼房的已经不少;第三,就业问题解决了,城镇基本上没有待业劳动者了;第四,人不再外流了,农村的人想往大城市跑的情况已经改变;第五,中小学教育普及了,教育、文化、体育和其他公共福利事业有能力自己安排了;第六,人们的精神面貌变化了,犯罪行为大大减少。”〔17〕后来他又专门谈到小康社会的政治状况,说:“如果实现了翻两番,那时会是个什么样的政治局面?我看真正的安定团结是肯定的。”〔18〕

可见,在邓小平的设想中,“小康”不单是指经济发展指标,而是一个综合性概念,它包括人民生活、社会、政治、文化等多方面内容,体现了整个社会的全面协调发展,这与我国改革开放的特点和逻辑是一致的。我国的改革从一开始就是涵盖社会各个领域的全面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只是由于改革的任务十分艰巨,所以采取渐进式战略,从经济领域的改革入手,其他各领域改革逐步推开。

邓小平指出的这六条,后来被人们认为是最早提出的小康社会的六条标准。之后,无论是2002年党的十六大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还是2012年党的十八大提出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都是从经济、文化、社会、政治以及生态等各个领域进行具体描述。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新的目标要求,包括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到2020年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普遍提高,就业、教育、文化、社保、医疗、住房等公共服务体系更加健全,国民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显著提高,生态环境质量总体改善,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等。的确,各领域的改革之间本来就是相互联系和制约的,一些深层次问题更是涉及方方面面,只有将各领域的改革更好地协调统一起来,作为整体向前推进,才能真正攻克难关,推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建设的步伐。

三、小康社会不仅指国内社会发展,还包括“对人类的贡献更大一些”

2015年9月2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联合国发展峰会上宣布了一系列中国援助南部国家的新计划,包括中国为“南南合作援助基金”首期提供20亿美元,对最不发达国家到2030年的援助力争达到120亿美元,免除最不发达国家、内陆发展中国家、小国、岛国至2015年到期未还的政府间无息贷款债务等,在国内引起了社会热议,也遭到一些批评。实际上,中国共产党人一直注重对人类作出自己的贡献。1956年9月,毛泽东曾指出:“中国是一个大国,它的人口占全世界人口的四分之一,但是它对人类的贡献是不符合它的人口比重的。将来这种状况会改变的。”〔19〕在邓小平的小康社会构想中,在增加国内经济收入的同时,对人类作出更大贡献也始终是其重要内容和题中之义。

邓小平认为,对人类作出比较多的贡献,是社会主义中国实现发展的内在要求。1978年6月10日,邓小平在会见卢旺达总统哈比亚利马纳时曾说:“衡量我们是不是真正的社会主义国家,不但要使我们自己发展起来,实现四个现代化,而且要能够随着自己的发展,对人类做更多的贡献。”他特别强调:“我们作为一个真正的社会主义国家,是不会只顾自己的。”〔20〕1985年3月25日,邓小平在会见美国新闻界人士时说:“如果在本世纪末,我们的国民生产总值实现翻两番,达到一万亿美元,中国就可以对人类做出更多一点贡献。如果再花五十年时间接近发达国家的水平,那末,我们这个国家对人类的贡献就更大一些。”〔21〕

因此,自开始提出小康社会构想,邓小平就表现出他的国际视野。首先,增加对外援助。1979年7月28日,邓小平在青岛听取汇报工作、谈到社会主义现代化时指出:“如果我们人均收入达到一千美元,就很不错,可以吃得好,穿得好,用得好,还可以增加外援。”〔22〕同年12月6日,邓小平在会见日本首相大平正芳提出“小康”概念时也提到了增加对外援助问题,他说:“到了那个时候,我们有可能对第三世界的贫穷国家提供更多一点的帮助。”〔23〕1986年6月21日,邓小平在会见马里总统特拉里奥谈到20世纪末实现小康社会时再次强调:“到那时,中国仍然属于第三世界,这是我国政策的基础。要教育我们的子孙后代,即使发展起来了,还是要把自己看成是第三世界,不要忘记第三世界所有的穷朋友,要帮助第三世界穷朋友摆脱贫困。实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的中国,仍不忘帮助穷朋友,这才能真正体现出中国是在搞社会主义。”〔24〕

其次,增强世界和平力量。邓小平多次向国内外指出,实现小康社会目标时,中国国力增强,国民收入更多地用来改善人民生活,中国不参加军备竞赛,因此中国将更加强大,“对世界和平就更加有利”〔25〕。例如,1986年6月21日,邓小平在会见马里总统特拉里奥谈到20世纪末实现小康社会目标时说,到本世纪末,我们的目标是实现小康社会,下一个世纪再花三十年至五十年的时间,就可以接近发达国家的水平,“如果达到了这个奋斗目标,中国作为维护世界和平的力量发展了,再加上全世界的和平力量,特别是第三世界的和平力量,战争就更有条件避免”〔26〕。

四、小康社会姓“社”,是“共同富裕”

小康社会作为中国式的现代化,它既不是中国传统意义上的农耕社会,也不是资本主义的现代化,它必然姓“社”。邓小平多次强调小康社会的社会主义性质。

(一)小康社会要坚持改革开放,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早在1979年1月18日,邓小平就在中央理论务虚会上明确指出,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坚持无产阶级专政即人民民主专政,坚持共产党的领导,坚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这四项基本原则,是“实现四个现代化的根本前提”。之后,邓小平在阐述如何实现小康社会奋斗目标时,强调现行政策的“两个不变”,即中国的社会主义制度不变、改革开放政策不变,“如果这些都变了,我们要在本世纪末达到小康水平、在下世纪中叶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的目标就没有希望了”〔27〕。

(二)小康社会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

1980年1月16日,邓小平在《目前的形势和任务》的讲话中阐述小康社会与新加坡等资本主义国家的不同时指出:“如果我们的国民生产总值真正达到每人平均一千美元,那我们的日子比他们要好过得多,比他们两千美元的还要好过。因为我们这里没有剥削阶级,没有剥削制度。”〔28〕1984年10月22日,针对一些人认为对外开放会导致资本主义的顾虑,邓小平在中顾委第三次全会上讲话指出,不仅国民生产总值翻两番不会变成资本主义,“按照现在的办法,到国民生产总值人均几千美元的时候,我们也不会产生新的资产阶级”,因为“基本的生产资料归国家所有,归集体所有,就是说归公有。国家富强了,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提高了,而且不断提高……在本世纪末内最后的十六年,无论怎么样开放,公有制经济始终还是主体”。〔29〕

(三)小康社会是共同富裕

邓小平构想的小康社会,首先,就是要消灭赤贫,搞现代化,搞的是富的社会主义,不是搞穷的社会主义。〔30〕其次,小康社会要共同富裕。改革开放之初,为了打破平均主义的桎梏,邓小平创造性地提出鼓励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带动其他地区、其他人都比较快地富裕起来;与此同时,邓小平始终强调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根本目标和根本原则。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全过程的社会主义的内在属性,是小康社会的重要特征。1986年6月18日,他说:“所谓小康社会,就是虽不富裕,但日子好过。我们是社会主义国家,国民收入分配要使所有的人都得益,没有太富的人,也没有太穷的人,所以日子普遍好过。”〔31〕1987年4月16日,邓小平提出:“我们社会主义制度是以公有制为基础的,是共同富裕,那时候我们叫小康社会,是人民生活普遍提高的小康社会。”〔32〕再次,小康社会要杜绝两极分化。共同富裕,就是不能富的越来越富,穷的越来越穷,就是要防止两极分化。邓小平认为,“社会主义的目的就是要全国人民共同富裕,不是两极分化。如果我们的政策导致两极分化,我们就失败了;如果产生了什么新的资产阶级,那我们就真是走了邪路了”〔33〕。

(四)小康社会“实行社会主义的分配制度”

邓小平非常重视收入分配问题。1982年8月他在谈到小康社会时指出:“社会主义制度收入分配是合理的,赤贫的现象可以消灭。”〔34〕20世纪90年代以前,邓小平一直强调发展经济,希望通过发展经济来消灭贫穷。90年代以后,贫富差距问题日益突出,邓小平的认识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开始强调用收入分配解决贫富差距问题。1992年12月18日,他指出,“中国发展到一定程度后,一定要考虑分配问题”,贫富差距“太小不行,太大也不行”,也就是说,不搞平均主义,也不搞两极分化,因为“如果仅仅是少数人富有,那就会落到资本主义去了”,“我们的政策应该是既不能鼓励懒汉,又不能造成打‘内仗’”。〔35〕1993年9月16日,邓小平与弟弟邓垦谈话时又指出,十二亿人口怎样实现富裕,富裕起来怎样分配,这都是大问题。题目已经出来了,解决这个问题比解决发展起来的问题还困难。分配的问题大得很。邓小平主张“利用各种手段、各种方法、各种方案”来解决分配问题。1992年他在南方谈话中指出社会主义制度可以避免两极分化,“解决的办法之一,就是先富起来的地区多交点利税,支持贫困地区的发展”〔36〕。

收入分配问题搞得好不好,确实是一个关乎国家能否健康发展的重大问题。“少部分人获得那么多财富,大多数人没有,这样发展下去总有一天会出问题。”〔37〕邓小平实际上指出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过程中必须要面对的问题。正因为如此,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将农村贫困人口脱贫视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艰巨的任务,提出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的目标;同时明确强调“缩小收入差距”,“坚持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增长同步、劳动报酬提高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持续增加城乡居民收入。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规范初次分配,加大再分配调节力度”,从而将中国共产党人对收入分配问题的探索进一步推向深入。

参考文献:

〔1〕李勇.我国居民收入分配的理论与实践〔M〕.郑州:郑州大学出版社,2007.

〔2〕中央文献研究室小康社会研究课题组.小康目标的提出和小康社会理论的形成〔J〕.党的文献,2010,(1):24-34.

〔3〕徐友龙.邓小平小康社会思想的历史渊源及其全面性〔J〕.观察与思考,2014,(3): 28-31.

〔4〕李景军.论邓小平小康社会思想形成的社会历史条件〔J〕.经纪人学报,2005,(3):82-85.

〔5〕冯飞龙.邓小平小康社会思想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路径选择〔J〕.理论月刊,2009,(5):13-16.

〔6〕韩金林,韩珊珊.共同富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课题——学习邓小平关于“共同富裕”、“小康社会”的体会〔J〕.广西教育学院学报,2005,(2):96-99.

〔7〕逄先知,金冲及.毛泽东传(1949- 1976):上〔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3:529.

〔8〕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19册〔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7:483.

〔9〕华国锋.把无产阶级专政下的继续革命进行到底——学习《毛泽东选集》第五卷〔N〕.人民日报,1977-05-01.

〔10〕〔11〕〔13〕〔14〕〔15〕〔20〕〔22〕〔23〕〔24〕〔25〕〔26〕〔30〕〔31〕〔34〕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邓小平思想年编(1975-1997)〔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20,225,281,428,361,139-140,252,281,581,580,580-581,252,580,425.

〔12〕〔28〕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194,259.

〔16〕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二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14.

〔17〕〔21〕〔33〕〔35〕〔36〕〔37〕〔38〕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邓小平年谱(1975-1997):下〔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4:892,1035,1032,1356-1357,1364,1343,1364.

〔18〕〔27〕〔29〕〔32〕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89,218,91,216.

〔19〕毛泽东.毛泽东文集:第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124.

(责任编辑肖雪莲王丽娟)

〔中图分类号〕A84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0921(2016)01-0026-08

〔作者简介〕王爱云(1971),女,山东无棣人,中国社会科学院当代中国研究所理论研究室副主任,研究员,主要从事国史理论、中共党史研究。

〔收稿日期〕2015-11-10

猜你喜欢
分配制度共同富裕小康社会
论中国式共同富裕的基本特征
构建公平合理的收入分配制度:新中国七十年探索
Palabras claves de China
在高质量发展中促进共同富裕
金湖:美丽生金,让共同富裕看得见摸得着
《 2020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浅析我国收入分配制度的演变
凝聚三秦巾帼力量 决胜全面小康社会
为小康社会提供健康保障
论中国特色收入分配制度的现代化转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