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批判”与“求实”的双重变奏
——论社会主义500年的基本经验

2016-03-19 19:45谢世良赵世豪
大连干部学刊 2016年7期
关键词:空想批判恩格斯

谢世良,赵世豪

(1.中共中央党校 马克思主义理论教研部,北京 100091;2.中共上海市委宣传部 网研中心,上海 20031)

“批判”与“求实”的双重变奏
——论社会主义500年的基本经验

谢世良1,赵世豪2

(1.中共中央党校 马克思主义理论教研部,北京 100091;2.中共上海市委宣传部 网研中心,上海 20031)

从1516年《乌托邦》问世至今,社会主义已经走过整整500年的历程。500年来,社会主义既有发展,又有坎坷,经验很多,教训也不少,归结起来主要就是在“批判”与“求实”之间转换。

批判;求实;社会主义;基本经验

1516年,英国著名政治学家托马斯·莫尔出版了一部被后人誉为社会主义发展史上的“里程碑”的著作《乌托邦》,以此为标志,空想社会主义作为社会主义思想发展过程中的初级形态开始登上历史舞台。时至今日,社会主义的发展已经走过500年的光辉历程。在这长达五个世纪的历程中,社会主义不仅经历了诸如莫尔、康帕内拉、巴贝夫等先驱们的流血牺牲,也曾品尝过类似建立共产主义新村 (“新和谐”公社)等实验失败的滋味,还遭受过多次社会主义革命流血失败的伤痛;与此同时,社会主义也进行了从空想到科学、从理论到实践、从一国到多国的三次历史性飞跃。而在社会主义前后500年的历史发展中,稍加分析便会发现,“批判”和“求实”始终是贯穿其中的主旋律。

一、空想社会主义时期的批判与求实

15世纪末,随着新航路的开辟,世界贸易的中心从地中海沿岸开始转移到大西洋沿岸,而英国正处于大西洋航运的中心线上,对外贸易发展迅速,其中毛纺织业发展尤为兴盛,羊毛出口更是供不应求,不断上涨的羊毛价格刺激了养羊业的发展,地主、贵族为了获取更多的利益,不惜采用暴力手段把农民从自己的土地上赶走,而国家又颁布法律禁止流浪者在街头乞讨,变相逼迫失去土地的农民接受资产者的剥削,这就是英国资本原始积累时期的真实写照,正如马克思所说:“这种剥夺的历史是用血和火的文字载入人类编年史的”[1]。

早期的空想社会主义正是在资本主义萌芽和资产阶级初步形成的背景下产生的,“绵羊一向是那么驯服,那么容易喂饱,据说现在变成很贪婪很凶蛮,以至于吃人,并把你们的田地、家园、城市蹂躏成废墟。”[2]“羊吃人”的社会下,两极分化极其严重,穷困不堪与奢侈无度并列并存,“穷人的流行病是饥饿,而富人的流行病则是消化不良”,劳动者终日辛苦劳作,到头来却过着贫困潦倒的生活;地主贵族整日游手好闲,换来的却是挥金如土的日子。如此颠倒黑白的世界中,公平正义更是无从谈起,法律蜕变为统治阶级谋取利益的私人工具,所谓的代议制更是十足的欺骗,国家政权实质上是一个随意霸占他人财物的“强盗窝”,资产阶级所宣扬的“自由、平等、博爱”对于人民来说简直是一纸空谈,统治者被利己主义的邪欲和恶念驱使成为魔鬼,社会矛盾和阶级斗争不可避免。

莫尔首先对资本主义现实社会存在的不合理问题进行了无情地揭露和批判,并指出诸如剥削压迫、利己主义、道德败坏等一切罪恶的根源就在于人剥削人的私有制,如果私有制得以保留,那么人类中的大多数就会永远处于悲惨境地。因此他主张从制度入手,废除资本主义制度,建立一个财产公有、没有贫富差别的、没有剥削和压迫、人人劳动的新社会。严复在《天演论》中首次使用“乌托邦”的概念,并评价说:“如是之国,古今之世,所未有也”,由此,引发了一股对未来社会美好猜测与向往的空想社会主义思潮,既启发了工人和其它劳动人民的觉悟,又为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科学社会主义提供了直接的理论来源。

总之,空想社会主义不仅猛烈批判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制度、政治制度和社会制度,并从当前社会的弊端出发,对未来社会分配原则、民主政治等方面提出了许多积极的设想和合理的预测,为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形成提供了有益补充,对后世产生了深刻而久远的影响。马克思和恩格斯对此进行了高度赞赏:“他们终究是属于一切时代最伟大的智士之列的,他们天才地预示了我们现在已经科学地证明了其正确性的无数真理。”

二、科学社会主义时期的批判与求实

“不成熟的理论,是同不成熟的资本主义生产状况,不成熟的阶级状况相适应的。解决社会问题的办法还隐藏在不发达的经济关系中,所以只有从头脑中产生出来”,空想社会主义的产生和发展就是如此。在空想社会主义思想形成初期,资本主义虽有一定程度的发展,但还远不够充分,资本主义制度的基本矛盾也还没有充分暴露出来,无产阶级也只是刚刚从群众中分离出来没有形成独立坚定的政治力量,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之间的斗争还没有发展起来等等,所有的这些都决定了空想社会主义将不可避免地带有局限性。

由于历史条件的限制和思想方法上的唯心史观,空想社会主义者未能深刻认识资本主义社会的本质和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不能推出资本主义必将被社会主义所代替的结论,空想社会主义者只能从抽象的“人类理性”和“永恒正义”出发,从思想上、道义上、信念上来批判现存的资本主义制度,只能针对现存社会的不足在头脑中有针对性地幻想出一个新的社会制度;同时,由于空想社会主义者仅仅看到无产阶级的困难处境,没有看到其中所蕴含着的推翻现存不合理社会制度的巨大力量,也不了解阶级斗争是推动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因此也无法找到实现社会变革的主要力量和正确途径,只能幻想出现某个伟大人物来实现社会变革。个别空想者虽然也曾进行了改革实验,例如,欧文在美国实行移民新区试验,傅立叶在巴黎进行“法朗吉”试验,但最终都以失败而告终。

马克思恩格斯在各自世界观完成从唯心主义到唯物主义、从革命民主主义向共产主义的转变以后,就开始创立他们的新的思想体系。首先,马克思恩格斯批判地继承了黑格尔的辩证法和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思想,形成辩证唯物主义,并将其运用于人类社会发展历史,创立了唯物史观,提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人应该在实践中证明自己思维的真理性”[3],这里的人指的是现实的人;社会存在对社会意识具有决定作用;人类社会基本矛盾的存在对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等等。具体到资本主义社会,马克思恩格斯则指出,资本主义社会只是人类社会历史的五种社会形态之一,是阶段性的,其实质是生产力在一定程度发展基础上的生产关系的更替。其次,马克思恩格斯在批判地继承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思想的基础上,将唯物史观运用于研究资本主义社会,提出了劳动价值理论,阐述了商品和劳动的二重性;比较系统地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运动的特殊规律,创立了剩余价值学说,揭示了资本家剥削工人的秘密,等等。有了这“两大发现”,马克思恩格斯便把社会主义置于现实的基础上,实现了由空想社会主义到科学社会主义的巨大飞跃。

综上所述,“一切划时代的体系的真正的内容都是由于产生这些体系的那个时期的需要而形成起来的”,社会主义由空想到科学的转变,既离不开马克思恩格斯二人的共同努力,更离不开社会现实的巨大变革、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最终产生,也是在对空想社会主义的缺点与不足批判的基础上实现的。

三、苏联模式时期的批判与求实

1847年,马克思恩格斯在参加正义者同盟改组时,提出用“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来代替“四海之内,人人皆兄弟”的旧口号,并指出,无产者是不分国别、不分地域的,其所创造的历史是世界性的,国家之间的交往也是在世界范围内进行的。之后,他们针对当时自由资本主义发展的情况,指出:“共产主义革命将不仅是一个国家的革命,而将在一切文明国家里,即至少在英国、美国、法国、德国同时发生”[4]。尽管像英、美、法、德等国家,无论是本国经济发展水平,还是工人运动发展的实际情况均不一样,但这也丝毫不会影响社会主义革命将在几个主要的资本主义国家取得胜利。同时,马克思恩格斯认为,首先在西欧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取得胜利的社会主义革命也将会促进经济水平不发达的俄国开展革命运动,甚至可能促使俄国跨越资本主义的“卡夫丁峡谷”,但前提必须是西方革命首先取得胜利。

随着资本主义经济的迅猛发展,生产和资本日益集中,资本主义由自由阶段进入垄断阶段,银行资本和工业资本相结合形成金融资本,资本主义国家输出资本的方式也由商品输出转为资本输出,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规律日益加剧。在一战期间,沙俄国内各种矛盾混杂:人民同沙皇专制之间、无产阶级同资产阶级之间、少数民族与俄罗斯民族之间,等等。处于矛盾焦点上的俄国势必成为帝国主义链条上的薄弱环节,因此列宁不拘泥于马克思恩格斯的个别论断,根据俄国具体情况,得出“社会主义可能首先在少数甚至在单独一个资本主义国家内获得胜利”[5]的结论,并不失时机地领导俄国人民取得了十月革命的胜利。列宁开始进行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从幻想直接过渡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到间接过渡的“新经济政策”,在实践中坚持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1921年到1924年,欧洲各国革命运动接连遭遇失败,国际社会主义革命运动转入低潮,苏联一国能否在帝国主义的夹缝中生存则成为人们普遍关心的话题。斯大林分析了苏联面临的内外条件,创造性地提出“一国能否获得社会主义的最终胜利”与“一国能够建成社会主义”是有根本区别的,苏联具备建成社会主义所必需的一切条件,并通过执行三个五年计划,顺利实现了国家工业化、农业集体化,最终在苏联建立起社会主义制度,这一体制又被称为斯大林社会主义模式,即所谓的苏联模式。

高度集中、高度集权的斯大林模式,既保证了苏联在复杂国际环境下政局的稳定,也为苏联实现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造提供了重要条件。但是到了社会主义和平建设时期,该模式就显示出巨大的局限性:不尊重经济运行客观规律的指令性经济,抑制了人们积极性的发展,片面发展重工业,造成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最终影响了经济的正常发展;缺乏民主的政治体制下,个人独断专权势头强盛,再加上思想上的严格控制,导致思想僵化,个人崇拜盛行。所有的这些因素,最终导致了苏联解体。此后,东欧各国照搬照抄苏联模式,也都出现了各种各样的不适。

总之,正是列宁不拘泥于马克思恩格斯的个别论断,才没有错失领导十月革命取得胜利的最佳时机;也正是斯大林及时根据当时的实际情况做出正确判断,才能采取措施保障苏联在社会主义成立初期的安定有序发展。至于后来出现东欧剧变、苏联解体,则是没有继续坚持批判与求实的必然结果。

四、社会主义在多国胜利时期的批判与求实

1939德国入侵波兰,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苏联共产党为建立反法西斯统一战线积极奔走,并领导苏联人民浴血奋战,先后经过莫斯科战役、斯大林格勒战役、库尔斯克战役等,最终取得卫国战争胜利,解放了苏联全境,并迫使德国、日本、意大利等法西斯国家无条件投降,捍卫了世界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社会主义苏联在反法西斯战争胜利中所做出的巨大贡献,充分显示出社会主义制度的巨大优越性,极大地鼓舞了亚非拉地区被压迫民族争取民族解放的信心。在苏联红军的帮助下,波兰、保加利亚、罗马尼亚、匈牙利等东欧各国相继建立了人民民主国家,它们与苏联、蒙古、朝鲜、越南、中国一道形成了社会主义的世界体系,社会主义由一国发展到多国。

二战结束以后,国际政治力量出现重大变化,德意日战败投降,英法力量得以削弱,苏联经受过战争考验,与美国一同成为世界“两极”。为了遏制苏联称霸世界,美国出台了帮助欧洲复兴的“马歇尔计划”,其实质是通过向欧洲各国提供经济上的援助,以达到控制欧洲、遏制苏联的目的;接着又建立了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形成了以美国为首的帝国主义阵营。为此,苏联也采取了一系列应对措施:通过与东欧各国签订贸易协定、建立经济互助委员会等,加强经济合作、打破帝国主义封锁;通过建立共产党和工人党情报局,加强欧洲各国共产党之间的联系;通过签订一系列双边政治条约,建立起与东欧各国之间的政治联盟;华沙条约组织的筹建,标志着资本主义阵营与社会主义阵营对立的两极格局正式形成。

20世纪后半叶,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兴起给人类社会带来巨大变革,时代主题也由“战争与革命”转变为“和平与发展”。但是,由于受斯大林“两个对立阵营,两大平行市场”理论的影响,两大阵营之间的正常交流被刻意切断,社会主义阵营与资本主义阵营在经济、军事、科技等方面的差距越来越大。另外,随着整体实力的增强,在社会主义阵营内部,苏联共产党逐步以“上级党”自居,大国沙文主义和大党主义甚嚣尘上,不仅强制推行苏联模式、大搞强权政治,要求社会主义各个兄弟国家的对内对外政策与苏联保持一致;甚至以“有限主权论”和“国际专政论”为由,直接出兵干涉东欧国家内部事务,制造了震惊中外的波匈事件,直至后来中苏关系紧张,谈判破裂,社会主义阵营解体。再加上,苏共二十大上,赫鲁晓夫作了揭露斯大林的秘密报告,使整个国际共产主义运动陷入混乱。

在这种情况下,东欧国家陆续进行改革,开始探索适合本国国情的道路。由于受“资本主义总危机”和“两个平行市场”理论的影响较深,东欧各国普遍犯了“左”的教条主义错误,既看不到战后资本主义平稳快速发展的事实,又不能正确认识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之间的差距,故步自封;同时又急躁冒进,严重脱离实际情况、脱离人民群众,改革变成了“改向”,最终导致苏联解体、东欧剧变,社会主义阵营不复存在。值得一提的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以后,以毛泽东同志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结合中国实际情况,提出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完成了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过渡,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虽然也有挫折,但最终探索出了一条适合国情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总之,社会主义由一国发展为多国,本该是生命力旺盛的重要佐证,但是由于苏联模式高度统一、高度集权的弊端,最终葬送了社会主义“遍地开花”的可能。苏东剧变的悲剧启示我们,必须毫不动摇地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必须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本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走自己的路。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801.

[2]托马斯·莫尔.乌托邦[M].戴镏龄,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12:20.

[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55.

[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360.

[5]列宁选集:第2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554.

[责任编辑:于洋]

D0-0

A

1671-6183(2016)07-0015-04

2016-06-12

谢世良 (1989-),女,汉族,河南南阳人,中共中央党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研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专业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赵世豪 (1989-),男,汉族,河南许昌人,中共上海市委宣传部网研中心;研究方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猜你喜欢
空想批判恩格斯
马克思恩格斯青年时代诗歌创作再评价
色彩的堆积——迈克尔·托恩格斯作品欣赏
警惕“空想”
小老虎种花
马克思、恩格斯对中国的观察与预见
警惕“空想”
冲破单向度的枷锁
用“批判”的思维解读语篇的光辉
鲍德里亚符号政治经济学批判的价值探讨
在批判中寻求解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