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金墓杂剧画像砖雕之比较

2016-03-21 08:21过薇
卷宗 2016年1期

过薇

摘 要:以往对宋金戏曲领域的研究多是依靠现有的文献资料,虽然有前人文献的支撑研究起来会更加的便利,但是不以实物为研究基础难免有些空洞。直到二十世纪,大量的宋金杂剧砖雕墓被发掘,特别是晋南地区的金代砖雕墓最为典型。一大批杂剧砖雕浮出水面,这对我们研究宋金时期杂剧的表演特点和形式提供了形象的实物资料,研究也不显得宽泛和空洞了。随着人们生活形式的丰富和多样化,杂剧表演也在发生着变化。无论是演员的砌末和做派,还是演出形式等都变得日益成熟,而这些继承和改变都可以通过已发掘出的宋金杂剧砖雕来体现。

关键词:宋金戏曲;杂剧砖雕;砌末;演出形式

宋代和金代这两个朝代在历史上衔接的非常紧密,宋金时期的社会发展都相对稳定,特别是民间的娱乐活动日益繁盛,这样的大背景为杂剧的发展奠定了很好的社会基础。虽然金代杂剧紧承宋代的发展而来,但是这两个朝代的杂剧表演还是有很大的不同。

1 杂剧演员的砌末及做派

杂剧中末泥为长,末泥呈现给观众的形象有两点:一是手持笏板,二是打扮类似官员。在宋金杂剧中,末泥的形象已经基本固定,笏板也成为末泥在舞台上演出的专属砌末。在出土的杂剧砖雕中,无论是宋代还是金代的杂剧砖雕墓,其中的末泥大都秉笏而立,表现出刚正不阿的官员形象。如河南温县前东南王村宋墓和河南偃师县酒流沟宋墓中的杂剧砖雕,其中末泥色均头戴展脚幞头,身穿圆领长袍,双手持笏板于胸前,仪态端庄。金代墓葬中稷山马村、化峪、苗圃等墓中的末泥色也均手持笏板。

引戏色大多为女子装扮,固定砌末是扇子,扇子是引戏在舞台上伴舞的常用道具,突出其“善舞”的特点。河南温县前东南王村宋墓杂剧砖雕中的引戏色,左手拿一芭蕉扇向右挥动,身体扭捏正在跳舞。金代墓葬中化峪3号墓、新绛北王马村墓、侯马董氏墓等,其中的引戏色都是手持扇子。

副净和副末是宋金杂剧中最重要的角色,副净在表演中的特长是“发乔”即装呆卖傻,是一个滑稽角色。在所发现的宋金杂剧砖雕中,副净大多没有固定的砌末,但是却有一个标志性的动作,就是打唿哨,以此来创造一种滑稽搞笑的氛围。河南温县前东南王村宋墓杂剧砖雕中的副净右手的大拇指和食指正放在嘴边做打口哨的动作。金代新绛北王马村墓、襄汾侯村墓、侯马董氏墓中的副净同样也做着打唿哨的动作。

副末与副净一样是滑稽角色,在表演中的特长是“打诨”,打诨的方式是当副净在舞台上装呆卖傻的时候用杖、棒等砌末击打副净头部,增加喜剧效果。河南温县博物馆藏单人杂剧砖雕,其中副末色腰中插着一白色大棒,山西蒲县河西村娲皇庙宋杂剧砖雕,副末色手中也拿着皮棒槌。在金代墓葬中稷山马村2号、5号墓、化峪2号、3号墓等,其中的副末都手持棍棒。

装孤就是“当场装官者”即扮演官员的人,他的衣着打扮和末泥类似,但是却没有末泥所拥有的固定砌末笏板。在宋杂剧中装孤并不是每场演出都会出现,而是时有时无,这就如《梦梁录》载“或添一人名装孤”相符了。但在金代的杂剧砖雕中,装孤的形象出现的较频繁。晋南金墓中不少出土的杂剧砖雕,其装孤的形象大多手拿一书卷状物体。如马村3号墓、垣曲坡底金墓、新绛襄汾金墓、晋光墓等装孤都手持书卷至于腰间或胸前。

2 演出形式与体制的转变

宋杂剧以滑稽搞笑为主,而金院本除了滑稽搞笑还在表演中添加了故事情节,使舞台表演更加丰富。宋杂剧分为艳段、正杂剧、杂扮三部分,艳段主要是由副末和副净来串演,主要是搞笑的表演,不含故事情节。在已发现的宋杂剧砖雕演出场景中河南堰师县酒流沟宋墓杂剧砖雕中的副净和副末,一个手托鸟笼,一个则将拇指食指放入口中打口哨,生动且滑稽。河南温县前东南王村宋墓杂剧砖雕中的副末和副净,前者一手拿短刀,一手置口中扭头打唿哨,后者则双手抱拳身子弯曲,动作滑稽。

我们可以发现出土的宋杂剧砖雕中,副净和副末都是成双成对出现,谁都离不开谁,而舞台上的杂剧表演主要靠副净和副末的插科打诨。

而在金院本中,情况有了很大的变化,不再像宋杂剧那样以滑稽搞笑为主,而是伴以故事情节的演出。如稷山金墓群出土的杂剧砖雕,这批杂剧砖雕就表现出了一定的故事情节。马村M5舞台左下角放两酒坛,右边第二人头上簪花、巾裹,上身穿短衫,下身穿长裤,腰束带并围着围裙,打扮很像古时酒庄的店小二。化峪2号墓左起第一人戴花脚幞头,第二人巾裹,上身皆穿长衫,腰束带,似有话要说的样子,化峪三号墓左起第二人,右手指着自己的眼睛,面向他右边的妇女作说话状,也在表现一定的故事。马村2号墓的四人杂剧砖雕是其中最为典型的,这四个脚色有坐有站,前后交错,主次分明,形成了一幅有机的杂剧表演图像,左边三人的目光集中在右一末泥扮演的官员身上,左二的装孤,神情谄媚,作屈膝弓腰状,似乎在讨好着官员。而官员一手执笏,一手指点,像是在审问着什么。这样一幅剧照般的砖雕图像,构成了一个生动完整的杂剧故事场面。剧中人物目光手势集中,无疑是在表演一个戏剧节目。

纵观宋金两代杂剧砖雕中的人物形象,可以看出金代演员所持砌末或者演出做派继承了宋代杂剧人物的传统,末泥保持了一贯的官员气场,副末和副净两个滑稽脚色依旧扮演着插科打诨的市井人物形象,引戏色“善舞”的特点无论在宋代还是金代杂剧砖雕中都有体现。但是金代杂剧演出相比宋代更注重故事情节,不仅仅是单纯的科白形式,体现出了金代杂剧的进一步发展和成熟。

参考文献

[1] 杨富斗. 山西稷山金墓发掘简报[J]. 文物 ,1983(1)

[2] 张思青、武永政. 温县宋墓发掘简报[J]. 中原文物 ,1983(1)

[3] 畅文斋. 侯马金代董氏墓介绍[J]. 文物 ,1959(6)

[4] 廖奔. 温县宋墓杂剧雕砖考[J]. 文物 ,1984(8)

[5] 徐苹芳. 宋代的杂剧雕砖[J]. 文物 ,1960(5)

[6] 延保全. 侯马晋光药厂金墓戏剧砖雕述论[J]. 中华戏曲 ,2001(1)

[7] 吴自牧. 《梦梁录》[M]. 三秦出版社,2004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