莱阳左氏一族诗书传家教育传统

2016-03-21 08:21吕春好
卷宗 2016年1期

摘 要:科举考试,自隋唐开始延绵至明清,已成为古代政府选人取士最主要的一种途径,一个家族想要延续下去,就必须在科举上取得一定的成就,左氏一族诗书不断,屡有科第,这些与左氏一族诗书传家的教育传统息息相关。

关键词:莱阳左氏;诗书传家;左之龙;左懋第

莱阳左氏诗书传家的教育传统主要体现在或是家族成员自身读书力学,或是为子孙在家族教育中设置私塾,请先生,严格督学,或是家族成员之间互相帮助,共同进取,并形成人人勤奋、耻于落后的家族文化氛围。莱阳左氏六世祖左之龙,一生读书不缀,据其儿子左懋第《诰授奉政大夫先考云楼府君行状》中记载:“府君生而端凝,不为嬉戏。年五岁始言,八岁知读书,从季大父彦,十二通《毛诗》,……常借人书,又苦不能尽,故自性理、《通鉴》、《左氏春秋》以至司马迁、班固、老聃、庄周列御寇之书,无不阅其辞。手自校录,盖至今遗纸累累盈笥。好读《左氏传》、《国语》,性尤好楷书。”云楼君自身刻苦努力,读书力学,他不仅自身努力,而且与诸叔伯,子弟同甘共苦,带动自己家族的人共同进取,他在左氏家族中所推行的经典教育使左氏一族第七代、第八代在科举取士上取得重大成就,这两代共有进士2人,举人4人,贡生、荫生16人,几乎全部属于庠生、廪生。

左氏一族的诗书传家的家族教育传统还体现在长辈亲力亲为,后辈尽心尽力上。譬如素有“明末文天祥”之称的左懋第的父亲左之龙,受到祖父辈的严格要求,左懋第在其所作之文中记载了这样一个例子:“(左文龙)为孝廉,贫且固。尝请于大父(左奎)曰:‘儿虽不成进士,行作吏,今请得以异日禄俸贷诸人,少奉菽水。大父怫然曰:‘尔不欲为廉吏耶?今所贷几何,异日偿息且倍。下车未弥月,而持券之人至,虽欲廉吏得乎?以故府君(左之龙)二十年孝廉谒选不负人一钱。终其身亦以此能为廉吏。”左英作为左之龙的二叔父,不仅自己“慷慨士,多奇行”,而且在左之龙出仕为官时谆谆教诲“直哉勿阿”。左彦作为左之龙的三叔父,在左之龙赴任时留下忠君爱民的叮咛,且言“悲哉,令坐堂上,皂隶之属毙人杖下,而令不知。”正是祖父辈们的谆谆教导,对于左之龙能成为一个忠君爱民的廉吏良臣受益匪浅,“府君(左文龙)佩之行,故每以憨直获罪。吏二十年,不杖下杀一人。”

左懋第则是从小跟在自己父亲左之龙身边,接受自己父亲的亲身教导,有道是“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可见父母在孩子成长过程中的重要地位。左懋第开始学习的时间应该是始于7岁。在那一年,父亲左之龙开始口授《诗》、《书》。“七八岁时,先君子置被中卧,口授以《诗》、《书》,惟余睡乃已。又常手画被教余作字,凡应对略有当,辄喜,为竟夜。”竟夜者,通宵达旦也,其刻苦学习由此可见一斑。

对于父亲左之龙,左懋第与之相伴23年之久,自幼年咿呀学语、朦胧读诗开始,父亲在繁忙的工作之余,由关心他的生活起居逐渐转向学习知识;少年时期是学习的重要阶段,父亲不仅给他聘请名家教授,而且自己还不时对他言传身教,使之学有所成“名令幼著”。

万历三十六年(1608年),左懋第时年8岁,父亲左之龙出于公务繁忙无暇顾及,而在榆林官署中聘请对《礼记》有很高造诣的陈对吾先生教授左懋第,“余小子(左懋第)八岁,命师陈对吾先生习《礼》”。

万历四十年(1612年),年已12岁的左懋第,遵照父亲之命师从赵太冲先生学习《毛诗》。“十二岁,命师赵太冲先生习《诗》”。《毛诗》者,《诗经》也。因其为西汉时鲁国毛亨和赵国毛苌所辑注的古文《诗》,而得名《毛诗》。其实左懋第的父亲左之龙对《毛诗》早在12岁那年就早已颇有一番造诣了。“府君,……八岁知读书,从季大父彦,十二通《毛诗》。”就这样,左懋第台前有老师按时授教,台后闲暇时间由父亲补教。

万历四十二年(1614年),14岁的左懋第接受新的课程,那就是师从父亲左之龙授以古本《史记》三十卷。在教授《毛诗》、《礼记》的同时,左之龙未忘穿插教授司马迁《史记》的内容。先是教以《史记》的部分卷帙,14岁开始教以系统而又重要的《史记》三十卷。“先君子(左之龙)好《史记》,常手录成帙,以教余小子(左懋第)。自七八岁时,即知汉有司马子长者。十四岁时,授余小子以古本《史记》三十卷。未甚解,然知重之。十八岁时,知好之矣。”

莱阳左氏诗书传家的教育传统,不仅体现在单纯的教导子弟刻苦学习,读书力学上,还体现在力行实践上。左之龙归乡后,才得空闲真正亲身教育子孙。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左懋第与侄子左胤昌得以亲聆左之龙的谆谆教诲。“(左之龙)学老农,课桑麻禾黍,教不孝第(左懋第)与甲(左懋第之兄左懋甲)儿胤昌读书。”观左之龙所授课程乃《毛诗》、《礼记》,他要求子孙们既要学习又要理解还要践行。“从父读书里中,……授以《诗》、《礼》,非但朗读,问难意旨,求履其事,习问视仪,不失尺寸。”这种教学方法,坚持了理论与实际的结合,注重在学习中加强道德教育,乃当代教育之所倡,400年前左之龙就早已尝试了,无愧为教育名家之称。

正是因为莱阳左氏诗书传家的教育传统,使得左氏一族人才辈出,延绵至今。这种教育传统一直传承下来,经过数代的的延续就会形成一种家族习惯,家族成员身处其中,都会自觉遵行。于是,才会出现众多兄弟同时参加科举,一榜多人的佳话。

参考文献

[1]王丕煦等篡,梁炳琨等修:《莱阳县志》,台湾:成文出版社,1968年。

[2]左书谔、左玉品编:《左忠贞公诗文集》,香港:中国社会科学研究出版社,2009年。

[3]左常海、左书谔:《莱阳左氏族谱》,香港:中国社会科学研究出版社,2011年。

[4]左书谔、左玉品编:《左忠贞公外纪》,香港:中国社会科学研究出版社,2010年。

作者简介

吕春好(1990-),男,汉,山东省青岛莱西市马连庄镇,青岛大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青岛及山东区域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