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马克思主义传播的反思

2016-03-21 08:21史睿
卷宗 2016年1期
关键词:意识形态高校

摘 要:高校作为意识形态的前沿,责无旁贷地担负着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价值取向的责任,然而,大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在行进过程中并不顺利,马克思主义的主导地位面临着来自多方的挑战。本文分析了马克思主义在高校传播的特点、困境和路径,旨在思考过去、总结经验、展望将来。

关键词:高校;马克思主义传播;意识形态

2015年1月29日,教育部部长袁贵仁在教育部学习贯彻《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意见》精神座谈会上提出三个“决不”。随后,各大媒体以《教育部:绝不能让传播西方价值观念教材进课堂》为题发表新闻,此文一出,呈燎原之势,即刻引起了社会的激辩。有网友认为:“树正气,离不开对歪风邪气的打击,力挺教育部。”也有网友持反对意见,提出了“闭关锁国论”、“拒绝西方文化论”等。

事实上,在互通互联的时代,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都绝不会也不可能以孤立的形式存在,抵制西方错误观点并不意味着文化复古主义。高校作为一国之重镇,肩负着向国家和社会输送人才的责任,教材的意义绝非一般,特别是在人文社科领域,必须占领意识形态的高地。

1 高校马克思主义传播的特点

追溯马克思主义传播史,中国最早传播马克思主义的源头是标志着近代高等教育开端的北京大学,时隔近百年,马克思主义薪火相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校已然成为其举足轻重的宣传阵地。大学作为莘莘学子在步入社会之前的最后一方净土,其单纯的传播环境缔造了马克思主义在高校传播的各样特点。

1.1 传播主力的引航性

“如果说高校是意识形态工作的前沿,教师就是坚守前沿的战士。”[1]校园内,最核心的关系莫过于师生。教师在学生身心成长的过程中扮演着引航者的角色,除了将各种知识内化在学生头脑外,还应以正确的思想为学生作典范。但是目前,高校内有部分教师不尊重课堂的纯洁性,肆意散布错误言论,这对学生观念的健康构成了不良影响。从历史上看,和平的瓦解比暴力的摧残更让人胆战心惊,作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宣讲者,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团队负衡据鼎。

1.2 传播对象的特殊性

改革开放的大门把整个世界引入了中国,新鲜的事物充斥着这个时代,“80后”、“90后”具备了这个时代理应有的各项特质,成为各大高校的主流人群,他们思维活跃且开放,思想独立且自我,同时,还具有强烈的竞争意识。不同于烽火硝烟年代的青年一辈,他们对于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共产党缺少了与生俱来的认同感,这缔造了当代大学生思想观念塑造与前人较之的特殊性。只有准确把握这种特殊性,才能有的放矢地传播马克思主义,让大学生“系好人生第一颗扣子”,在“知道”基础上,更能“成道”和“行道”。

1.3 传播内容的整体性

2005年3月,教育部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全国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会议精神,下发了《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的实施方案的通知》(简称“05方案”)。经过近十年的实践,一方面,思想政治理论课多门课程齐头并进,从整体上有序地完善了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的教学内容,理论课程结合民族特色、中国实际、世界热点问题,大学生得以从总体上把握马克思主义。另一方面,逐步实现了与其他学科的交融,提升了马克思主义的应用度。

2 高校马克思主义传播的困境

2015年高校学生思想政治状况滚动调查显示,大学生当中90%以上的人对“中国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以及“中国共产党”都表示认可,很大程度上,这得益于多年来高校对大学生价值取向和政治立场的引导。但实际情况看来,由于种种原因,高校思想宣传工作在行进过程中并不顺利,马克思主义传播收效甚微。

2.1 教师话语体系僵化陈旧

任何思想传播活动都是传播者与受众之间的双向互动,马克思主义传播亦是如此。高校马克思主义传播的主要方式是课堂传播,其对于教师能否在课堂上实现“政治和艺术的统一,内容和形式的统一”[2]提出了极高的要求。然而,高校内很多教师采用的都是书斋式的做法,没有立足于时代、立足于大学生的内心感受和思维方式,于是,马克思主义在学生观念中变得玄奥,变成了难以理解的教条式言论,再是精辟的论述最终也只入了耳,却没有入心。

2.2 学生受众逆向心理严重

当代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逆向心理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对道德模范和先进人物的怀疑。比如每隔一段时间都会有人质疑雷锋当年做过的好人好事。第二,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排斥。很多大学生对这门课程抱有抵触心态,课上玩手机、课下不作为,态度十分消极。第三,对社会价值取向的不认同。每每提出抵制西方错误观点,总有一些大学生出来跳脚。比如在“教科书风波”中,部分大学生言辞激烈,有的甚至还发表了“将马克思主义赶出高校教材”的言论。一言蔽之,目前在高校内仍有部分学生缺少对马克思主义的清醒认识,马克思主义信仰缺失。

2.3 多元文化主义影响消极

身处在信息爆炸时代的大学生,由于缺乏对世界多元文化的判断能力和解读能力,不自觉地被西方涌入的“自由、平等、民主”等观念吸引,表现出对自由主义的崇仰和向往,但他们眼中的“自由”是“以自己为中心,不惜影响他人”[3],他们把“平等”等同于“反对一切秩序和藐视一切权威”[4],他们认为“民主”是“多数人同意的原则”[5],这致使不少大学生沉湎于乐,对意识形态和政治问题置若罔闻。

3 高校马克思主义传播的路径

当代大学生肩负着铸就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厚梁重任,他们对于很多事物的理解仅仅停留在初期,为此,无论是学校还是教师团队理应策驽砺钝,对现实面临的种种问题进行反思,进而推动高校马克思主义传播的进程。

3.1 表达通俗化

延安时期,毛泽东对党内言之无物、空话连篇的“八股文”进行了严肃地批评,他指出,“如果一篇文章,一个演说,颠来倒去,总是那几个名词,一套‘学生腔,没有一点生动活泼的语言,这岂不是语言无味,面目可憎,像个瘪三吗?”[6]时隔70多年,依然对今天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团队有着宝贵的借鉴作用。僵化陈旧的话语体系已经无法适应大学生活跃的思维,他们追求“新话”、“时代话”,理论固然是机械的,但教师的话语可以是鲜活的,“最高限度的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通俗化”[7],运用简单明了、生动有趣的语言赋予马克思主义理论生命力、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是每一个马克思主义宣讲者的使命。

3.2 内容丰富化

互联网时代,一分钟之内发生着什么?YouTube增加72小时视频、Google进行200万次搜索、新增网站571个、发邮件2.04亿封、Twitter发“Tweets”27.8万则[8]……信息的增长速度和更替速度比想象中更快。对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来说,守着旧有的内容,只能固步自封,被学生所蔑视、被时代所淘汰,将马克思主义同世界热点、中国实际、学生需求相结合,用丰富的内容去充实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必然成为高校思想宣传工作的要点。

3.3 教育隐性化

隐性教育,是指“将教育内容‘不露痕迹地隐含在创设的教育情境中,使教育者在不知不觉中获得某种思想、经验或做法,并内化为自身的行为规范的教育方式”[9]。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普遍存在着教学效果不佳、学生积极性不高等问题,教育的隐性化能够将教育内隐于日常生活中和休闲逸致间,例如通过树立学生榜样、建设校园文化等方式来实现,以此大大增强了学习的吸引力,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大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是一项没有竣工期的工程,为了推动马克思主义在高校传播的进程,国家给予了大力支持。但在这个信息飞速发展的年代,不管是大学生还是教师的理想信念都极易模糊,于此,不管是过去、现在、还是未来,高校都理应积极响应党中央的号召,净化校园环境,不断探索规律,为宣传马克思主义作努力,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后继有人作贡献。

参考文献

[1]陈先达. 马克思主义理论工作者的社会责任 [N]. 光明日报, 2015-03-25(13).

[2][6]毛泽东选集:第3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1:869-870,837

[3][4][5]吴倬, 韦正翔. 当代西方价值观对大学生的影响[J].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学报, 2013, (1): 119-121

[7]列宁全集:第36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 1959:468

[8]虎嗅网. 一分钟之内,互联网发生了什么? [EB/OL]. http://www.huxiu.com/article/18094/1.html.

[9]姚素文. 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结合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探究[J]. 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2012, (425): 58-59

作者简介

史睿(1991-),女,汉族,马克思主义学院,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专业14级硕士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

猜你喜欢
意识形态高校
伊格尔顿意识形态理论存在合理性解析
文化软实力发展与我国意识形态安全
二胎题材电视剧的多维解读
提升高校官方微信公众平台传播效果的几点思考
中日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的比较
试论高校党建工作中的党史教育
学研产模式下的医药英语人才培养研究
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制度的建设与思考
高校科研创新团队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西方涉华纪录片意识形态的建构与展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