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盐怎么又和“微塑料”联系起来

2016-03-21 12:05谭敦民
科学养生 2016年3期
关键词:塑料颗粒贻贝食用盐

谭敦民

近期,据媒体报道,上海华东师范大学施华宏博士等研究人员从超市购买15个不同品牌的食用盐,经过化学仪器分析,发现了其中含有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亦即是塑料的一种原料;还检测出聚乙烯、玻璃纸和其它多种塑料。研究发现,海盐中的“微塑料”含量水平最高,从盐湖、盐井和盐矿中生产出的食盐虽然塑料微粒含量相对较低,但也在每磅15~800粒左右。如果按照每人每年消费食用盐2公斤左右的量计算,每公斤食用盐中超过550块——按照通常的食用量,一个人每年吃下的“微塑料”可能超过1000块。

消息一公布,公众舆论哗然。这“微塑料”从何而来?怎么会进入食盐之中?吃了这样的食盐对身体有什么危害?

研究人员认为,海盐的“微塑料”污染颗粒源于海洋——海洋中尤其是近海漂浮着的大量塑料污染物,如扔进海中的塑料袋、塑料瓶、废弃塑料家具、管线等等。塑料微粒也可能由其它途径进入食盐之中,食盐在加工、干燥以及包装等过程中也可能受到“微塑料”污染。

那么,首先应该搞清楚什么叫“微塑料”?

顾名思义,“微塑料”是指微小的塑料颗粒,一般定义为5毫米以下,可能小到几微米甚至更小。这些塑料微型颗粒均来源于人类的活动,最重要的是丢弃到自然界的塑料制品。这些废弃的塑料在自然环境中会慢慢降解,从大块塑料慢慢降解成小块,以至于成为“微塑料”,最终有可能十分缓慢地降解为无害的自然元素。

人类丢弃的塑料制品并不是“微塑料”的唯一来源。人类合成塑料的单体,本身就是“微塑料”,因为种种原因也可能进入到环境中。还有一些生活用品,比如化妆品、护肤品和洗浴用品,也会加入一些微塑料颗粒改善质感。这些生活用品中的“微塑料”,最终也会进入自然环境之中。另外,化纤纺织品在洗涤过程中,也会洗出一些微塑料颗粒进入废水中,然后,辗转进入江河湖海。

这些塑料制品以及“微塑料”在自然环境中降解缓慢,“水流千里归大海”,随着地球的水循环,最终都汇聚到大海之中。且汇聚的速度远远超过了它们完全降解的速度,就是说,在它完全降解之前进入了大海,于是海洋里的“微塑料”越来越多。

那些细小的“微塑料”常常被眼目所忽略,很容易被海洋中的各种浮游生物以及鱼类吞下,然后进入食物链,一级一级地进入各种鱼虾以至于巨型鲸鱼体内。2015年的《环境与健康展望》杂志上展示了一条双带鱼,在它的体内找到了17颗“微塑料”。如果人类吃了这些鱼虾,那些没有完全降解的“微塑料”照样可以进入人体之中。

人们曾经关注“微塑料”可能对海产品的质量和安全产生影响,进而影响食用者的健康;而食盐中发现“微塑料”则为我们敲响了另一个警钟:微塑料颗粒可能随着食盐直接被人们吃进体内。这与人们通常抨击的“黑心厂家”无关,也不是中国独有的问题,而是全世界共同面临的问题。研究者这次发现“中国的食盐中都含有微塑料颗粒”,仅仅是因为研究者在中国,所采集的样品全都是中国的而已。

这些微塑料颗粒被吃进人的体内会产生什么样的问题?目前还不十分清楚。但不难想象,毫米、微米到纳米级的“微塑料”进入体内以后的结果会有很大差别。科学家用贻贝做过实验,发现微米级的“微塑料”进入贻贝肠道之后,会在淋巴系统中检测到。把贻贝从含有“微塑料”的水中转移到清洁的水中之后,循环系统中的“微塑料”含量还会持续上升,12天以后才开始下降,“微塑料”在循环系统中停留的时间长达48天。

实验证实,微塑料颗粒越小,就越容易进入循环系统。人体结构精密,比贻贝高级得多了,“微塑料”能够进入贻贝的循环系统,并不意味着也一样能进入人体的循环系统。但是,如果是更小的塑料颗粒,比如是纳米级的呢?就如同PM2.5对人体呼吸系统的影响远远要大于那些大颗粒一样,更小的微塑料颗粒,经过消化道是否可能进入血液或者淋巴系统呢?到目前为止,还没有相应的深入研究,但理论上是存在对健康的潜在影响的。

让我们可以稍感安慰的是,贻贝这种生物对环境污染非常敏感,经常被作为环境污染的“指示灯”来用。在实验中,虽然相当数量的“微塑料”进入了贻贝的循环系统,但它们没有表现出明显的异样和异常。就是说,对它的生物影响或曰生存质量影响不那么显著。而人体对“异物”的防御体系要比贻贝精密得多,再加上人们对食盐的食用量很小——按照世界卫生组织以及《中国居民膳食指南》的建议,每天食用食盐不超过6克。每天从食盐中吃进的“微塑料”最多也不超过几块,产生明显危害的可能性不大,因此,似乎也不必杯弓蛇影、忧心忡忡。

“微塑料”这个概念,2004年才被英国的理查德·汤姆森教授提出。“微塑料”在自然界到底以什么样的方式循环、以什么样的途径进入食物链、对人类健康有什么样的影响……目前没有答案,用汤姆森教授的话说,“问题多于答案”。2014年,美国环保署邀请相关领域的世界级顶尖专家开会研讨,依然是提出了许多问题,无法给出答案。专家认为还缺乏更深入的研究,需要今后更多地加强这方面的研究。

面对食盐里含有“微塑料”问题,中国盐业协会权威人士已经出面表示,中国食盐的安全性是有保障的,如果环境受到污染,在盐的生产加工过程中,已经最大限度地把污染物剔除掉了。尽管回答不是那么具体,没有详细的指标数字,但也足以安定人心。

盐业协会权威人士称,目前还不清楚华东师大研究团队是用何种方法检测出的塑料微粒,塑料微粒粒径范围是多少。另外,还需要了解相关检测设备和检测手段,看看检测方法、标准是否与国际接轨。但从近些年食盐的历史来看,还没有关于塑料微粒引发疾病以及威胁健康的报告。

有的专家表示,世上几乎没有绝对安全的食品,食品中或多或少都存在着对人体的有害物质,只要食品是符合国家标准的,并且按照每日允许摄入的量食用就是安全的。人体有良好的免疫功能和较好的代谢功能,食物所含有害物质是否对人体健康造成危害,关键要看剂量大小。比如我们烧菜时,高温下的食用油会产生多种致癌物,如苯并芘以及大量醛类化合物等,但大都随之挥发,留存有限,并不怎么影响人们食用。一般情况下食用油也不会烧到那种高温状态,因而也不会产生那么多致癌物。就食用盐而言,它只不过是一剂调味品,本身的使用量就很少,即使有害也微乎其微,消费者没必要产生恐慌。

目前,我们国内食品安全标准中并没有“微塑料”的限量标准,塑料微粒对人体危害的基础研究也很少。这次出现的问题,是食品安全不得不面对的新问题。各种不同组分塑料微粒的毒性、迁移路径、生命周期和生物积累规律,以及风险评估、食品中标准制定等方面,目前似乎没引起有关部门的重视。专家认为,食用盐中的塑料微粒问题既然提出来了,就应该引起足够的关注,最好能够及时制定相应的国家级规范标准,让大家放心。

猜你喜欢
塑料颗粒贻贝食用盐
一种塑料包装产品生产用原料加热设备
不要长期佩戴隐形眼镜
海滩上的塑料颗粒创下新纪录
一种环保型塑料颗粒生产设备
贻贝、海虹、青口、淡菜……到底有何区别
噪音太吵,贻贝受不了
食用盐中添加亚铁氰化钾究竟是怎么回事
全球贻贝产量减少导致贸易受挫
天津产食用盐去年已出口2500t
基于Ⅲumina平台的厚壳贻贝外套膜转录组从头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