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虑中的创造:李白对杜甫的压抑及成就

2016-03-21 10:52辛明尚
卷宗 2016年1期
关键词:杜甫李白诗人

摘 要:李白与杜甫间的关系并不是想我们相信的那样,彼此成为了忘年之交,李白作为存在于前的伟大诗人,对杜甫的诗歌创作带来了不可忽视的焦虑,这种影响既有压抑又有成就,本文以杜甫给李白的赠诗为基础文本,通过精神分析解读杜甫在创作背后的心理机制。

关键字:杜甫;影响的焦虑;李白;释梦;精神分析

关于杜甫与李白的对比,这次选择这个论题可以说压力很大。这种压力主要来自于三个方面;一是杜甫与李白作为中国诗歌史上的“双子星座”,研究成果可谓汗牛充栋,以上的时代、出生、家庭、个性、经历、诗歌风格或是美学追求,无论是哪个方面其实都具有一定的争议,个别的可能具有非常大的争议。就以李白的出生地为例,目前学术界至少有三种主流观点。二是:初中、高中其实就已经对比过了杜甫和李白,在来到大学后,知识结构在优化,新知识不断积累,是不是视角应该有新变化?是不是要更具有逻辑思维?是不是要有理论洞见?三是:在决定要认真地、最好可以带有一点新意地去写杜甫和李白,时间和才学的有限也成为一大阻碍。所幸的是,在和老师初步沟通的过程中,得到了老师的肯定,这对我来说无疑是巨大的鼓舞和激励。

其实我一直对西方的精神分析理论有着浓厚兴趣,从弗洛伊德,到荣格,再到罗杰斯,都有一些了解。而且我也确实感受到了诗歌的历史和诗歌的影响断然无法完全相隔,在唐代时,李白对杜甫的影响可以说是巨大的,尽管他们见面次数很少,在一生的茫茫路程中,诗人间的深厚友谊可以凭借诗歌来抒发,心理上的复杂难言可以借诗歌的特性来很好的表达。尽管从杜甫逝世后的三十年左右开始,杜甫与李白孰高孰低的争论就没有停过,但二人共同再世时,差距还是很大的。李白在世时,就像一个清新飘逸的“大明星”、“高富帅”,杜甫在他面前只是从多崇拜者之一,毕竟李白大他十一岁,我很自然的联想到了大二上学期了解到的哈罗德·布魯姆的诗歌批评理论——“影响的焦虑”。1973年问世的《影响的焦虑》,“用一本薄薄的书震动了所有人的神经”。“诗的历史是无法和诗的影响截然区分开的。因为,一部诗的历史就是诗人中的强者为了廓清自己的想象空间而相互‘误读对方的诗的历史。”在西方文论界引起了巨大反响,褒贬不一。最终我确定了题目:“焦虑中的创作:李白对杜甫的压抑及成就”。我觉得有争议的题目用有争议的理论来支撑还是别有一番风味的。

1 “强者诗人”李白与“新人”杜甫

李白是我们熟悉的,但这种熟悉是因为李白的名气大,与其说我们了解到的是李白其人,倒不如说是被建构的李白。大量标签如“爱国济世”、“积极浪漫”、“蔑视权贵”、“斗酒百篇”等等。李白是陌生的、是复杂的,是矛盾的,以《将进酒》为例,从“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到“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从“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愿醒”到“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这种情绪的变化与流转,正是李白复杂性的体现,也是让李白之所以成为李白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

李白的生活一直还算比较舒适,这和他们所处的时代有巨大关系。相比之下,杜甫好像还没有怎么感受盛唐生活的美好就一下子被安史之乱拽进了一个从没预料到的乱世之中。国家开始衰落,战乱频发,杜甫孤身一人,给人一种“身世浮沉雨打萍”的感觉。

李白与杜甫虽然在一起游历的时间不长,但却有着许多交往诗存,从现存资料来看,杜甫明确写给李白的诗歌大概有十四首,而李白写给杜甫的诗歌,学术界广泛认同,比较确定的只有三首。这种数量上的巨大差距,足以体现出李白与杜甫间情感作用的差异。744年,李白、杜甫、高适在洛阳附近相遇,那是李白与杜甫的第一次相见。在那一期间,杜甫为李白作诗《赠李白》、《与李十二白同寻范十隐居》、《饮中八仙歌》、《春日忆李白》、《送孔巢父谢病归游江东兼呈李白》,无论是诗歌的数量还是诗歌的内容,都足以证明杜甫对李白有着一种及其特殊的感情。相比之下,“而杜甫遇见李白时,还仅是一位有前途的青年,李白对杜甫的崇拜的回报,仅是几首平淡的诗而已。”

李白在唐朝时地位远高于杜甫,可以说是盛唐文坛巨匠与领袖,杜甫只是一个仰慕者,欣赏者。李白作为一名“强者诗人”(strong poet),使杜甫这位“新人”(ephebe)处于一种极为尴尬、苦恼的境地,那就是在诗歌创作过程中,时刻受到李白的影响,置身于李白的阴影之中,为了挣脱李白的束缚,跻身于“强者诗人”(strong poet)的行列中,引起了强大的心理焦虑。“在一种动力平面上,压抑要求取消固有的能量。被压抑的东西并不被永远压抑着。正是在此,情感介入了进来。”杜甫正是在这种心理焦虑的压抑与反抗之中,成就了自己,生成了自己的诗歌。

在杜甫的潜意识里,李白是优先和权威的存在,为了摆脱压抑感,杜甫不得不对李白的诗歌进行一种重新审视,一种“修正”。在唐朝,李白之于杜甫,就像拉伊俄斯之于俄狄浦斯,其间存在一种防卫机制,杜甫在有意识与无意识之间,都在尽可能的和李白作斗争,从杜甫的大多作品中都自然流露着一种作为迟来者的筋疲力尽和忧郁心酸。就像哈德罗·布鲁姆 在《影响的焦虑》中所描绘的“迟来诗人”济慈、雪莱、华兹华斯等人一样,杜甫也来迟了,但杜甫和济慈他们一样,很好的处理这种焦虑,也成为了“强者诗人”。

2 李白对杜甫心理精神上的压抑

“如我们对现存杜甫有关李杜二人诗歌的分类归纳统计后可以发现,杜甫对李白诗才的肯定最多,有6首。”“对李白追求功名进行委婉规劝的有5首。”“对李白人生态度进行直接批评的有3首。”杜甫在《赠李白》中这样写道:“秋来相顾尚飘蓬,未就丹砂愧葛洪。痛饮狂歌空度日,飞扬跋扈为谁雄。”这首诗约作于天宝四载(745年)秋。天宝三载三月,李白“帝赐放还”,通过与上层统治者的接触,短暂痛苦的宫闱生活,他敏锐的察觉到了看似盛世的唐王朝已经是强弩之末,认清了统治阶级的黑暗腐朽。同年,杜甫、李白、高适在洛阳附近相遇。杜甫的这首《赠李白》,有一种郁闷消极的情绪暗含其中,表达了对李白的赞赏和敬仰之情,最后一句“飞扬跋扈为谁雄”一方面表达了对李白没有深入仕途,不能摧眉折腰事权贵的欣赏。另一方面,好似也涵有对李白的反讽之意。

之后约作于天宝四载(745年)秋的《与李十二白同寻范十隐居》“李侯有佳句,往往似阴铿。余亦东蒙客,怜君如弟兄”体现了杜甫对李白深切的友谊,但我们要注意到,同样是关于寻范十隐居的事,杜甫在诗中开篇就对李白大加赞赏,表示崇拜,而李白在《寻鲁城北范居士失道落苍耳中见范置酒摘苍耳作》中却没有明确提到杜甫。由此可见, 在很大程度上,“杜甫对于他来说,只不过是一个同借一壶浊酒浇却心头失意之块垒的落魄读书人罢了。”《饮中八仙歌》

是体现李白在杜甫心中地位很恰当的一首诗歌,约作于天宝五载(746年),当时杜甫初到长安。这首诗分别描写了当时的八位“饮酒仙人”,八仙分别是李白、贺知章、李适之、李琎、崔宗之、苏晋、张旭、焦遂。看“李白斗酒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杜甫眼中的李白神思飘逸,才华横溢,不阿权贵。“其余七人或二句或三句,惟独李白四句,倒不一定有意突出 ,只是对他感情最深,提到他不觉就话多了。”杜甫善于炼字炼句,每一个字,每一句话当是经过仔细推敲的,笔者倒觉得是在有意突出自己对李白的崇拜之情,否则不会在八人中,只有李白一人独占四句。李白的酒量很好,杜甫却写他酒醉后熟睡不赴皇帝召见,一个“酒仙”形象呼之欲出。和从未参加进士考试的李白对比,杜甫潜意识的唤起了心理抵制的自卫机制。杜甫出身官宦之家,内心渴望出仕为官,从童年的家庭熏陶伊始,就在杜甫心中埋下了潜在的心理暗示。“潜意识并不是当人们重新切除意识的时候剩下的东西,他是一种特殊的场所,即一种心理区分,它在机制内部与前意识和意识维持着一些特定的关系。”正是这种潜意识力量的充分涌流,才使杜甫的诗歌产生了一种独特的力量。“可以说,杜甫创作的一大特点是:以深刻的人生体验来反映客体;或者说,他表现的不是客观世界本身,而是主体对客体的体验。”没错,这种主观对客体的体验正是受到了李白的巨大影响,因为李白的诗歌中只有李白自己一人,再无他物。 在潜意识中,杜甫使他的诗在我们眼中仿佛没有受李白影响,而是杜甫写出了带有李白特点的作品。“因为诗人注定了只能通过对其他的自我的意识而了解自身最深切的欲望和追求。诗在他心中,但他却体验到被在其身外的诗——伟大的诗篇——所发现而带来的耻辱和光荣。”

3 李白对杜甫诗歌的成就与生成

“在天宝中,李白的诗歌的确有一定程度的流行和影响;在岑参和几位重要诗人的作品中,以及在杜甫和李颀的作品中,都可以清楚地听到李白的回响。”的确,李白的诗歌对杜甫诗歌的成就是不可忽视的。李白作为一名伟大的前驱者,在时间上占有绝对的优势,杜甫和李白之间的关系就好像孩子和父亲的关系一样,虽然有诸多继承,但却没有意识到问题的关键所在。

“当任何一位强者诗人开始踏上探索之路时,解开斯芬克司之谜的俄狄浦斯也就附在了他的身上。在诗歌领域里具有极大讽刺意味的是:强者诗人能完成比较伟大的事业,却不能从事比较渺小的事情。”“巢父掉头不肯住,东将人海随烟雾。诗卷长留天地间,钓竿欲拂珊瑚树。深山大泽龙蛇远,春寒野阴风景暮。蓬莱织女回云车,指点虚无是归路。自是君身有仙骨,世人那得知其故。惜君只欲苦死留,富贵何如草头露?蔡侯静者意有涂,清夜置酒临前除。罢琴惆怅月照席:‘几岁寄我空中书?南寻禹穴见李白,道甫问讯今何如!”诗中意蕴丰富,有着浓厚的浪漫主义气息,诗中的大量意象如:“珊瑚树”、“龙”、“蓬莱”、“织女”、“云车”所营造出的意境与李白的诗歌《蜀道难》、《梦游天姥吟留别》有一种续写或是对偶的特殊联系。哈德罗·布鲁姆认为对偶式批评的出发点一方面要拒绝同义反复,同时还需要还原。“一首诗的意义只能是一首诗,不过是另一首诗——一首并非其本身的诗。”或者说,李白的大多数诗歌和杜甫的诗歌具有很强的互文性关系,以至于在很大程度上,杜甫开始去刻意躲避李白作为前驱者的影响,避开那些奇特想象、出尘拔俗转向了那个“沉郁顿挫”的杜甫。

4 关于《梦李白两首》的心理分析

在杜甫写给李白的十四首诗歌当中,有两首极其特殊的诗歌引起了我的关注,那就是杜甫作于乾元二年(759年)秋的《梦李白两首》。梦是会化装的,“我们必须在梦的显露的和隐藏的内容之间做出对照。”其中的《梦李白》(其一)这样写道:“死别已吞声,生别常恻恻。江南瘴疠地,逐客无消息。故人入我梦,明我常相忆。君今在罗网,何以有羽翼?恐非平生魂,路远不可测。魂来枫林青,魂返关塞黑。落月满屋梁,犹疑照颜色。“死别”、“吞声”、“瘴疠”、“罗网”这些词语的使用,使梦中的场景阴沉凄惨,“君今在罗网,何以有羽翼?恐非平生魂,路远不可测。”在杜甫的梦境中,李白深受牢狱之灾,落入罗网之中,给读者一种插翅难飞的绝望感,前途未卜。《梦李白》(其二)的写作背景与《梦李白》(其一)一致,这首诗可谓杜甫对李白平生的高度概括,李白最后必将流芳千古,但却承受了多少寂寞。最后的感慨:“千秋万岁名,寂寞身后事。”与其是说对李白的总结,还不如说是对杜甫自己对李白的惺惺相惜。其中的“浮云终日行,游子久不至。”显然出自李白的诗《送友人》(浮云游子意)。而“江湖多风波,舟楫恐失坠。”“梦的动机力量常常是寻求一种满足的欲望;梦之所以不被认为是欲望,而且具有很多特点和荒谬性,都是由于在梦的形成过程中受到精神稽查作用的影响所致。”让我们来看杜甫的这一梦境,恰恰反映出了弗洛伊德所说的梦境中前意识的稽查作用,“《赠李白》一诗,表露了杜甫对这一短暂漫游求仙生活意义的怀疑,并想引起李白足够的注意,认真考虑他今后的生活态度和人生道路,足见他不是没有经过深思熟虑而迷途知返的。”这种分析的存在,很大程度上表明了稽查作用对潜意识的一种压抑与控制,杜甫在梦境中所呈现出的一切,都是希望可以摆脱李白给他带来的压抑与焦慮,所以展现出了一种强烈的替代感,也就是所谓的自居作用,“事实上,自居作用一开始就是又恨又爱的矛盾的统一体;它可以轻而易举地转化为对某人的温情,也可以容易地表现为除掉某人的愿望。”

综上,我们既从李白对杜甫的压抑分析了杜甫作为“新人”(ephebe)的焦虑,也最终通过分析杜甫的诗歌得出了:正是杜甫对李白的逆反,才使杜甫的诗歌从李白的阴影下走了出来。

5 结语

学术界对李白与杜甫的关系研究涉及面很广,但却很少从精神分析这一视域去看待问题,这不失为一种遗憾。杜甫在李白的影响下,带着焦虑与压抑向李白发出了无声的挑战,这种有力的回应就是杜甫的诗歌,沉郁顿挫,带有历史的沧桑。如果要进行下一步研究,可以在进一步扩大杜甫诗歌的范围,不仅仅局限于杜甫给李白的赠诗,通过更加细致的“修正比”来分析说明。

参考文献

[1][美]哈德罗·布鲁姆:《影响的焦虑》,徐文博 译,江苏教育出版社,2006年2月版

[2][奥]西格蒙德·弗洛伊德:《论文明》,张敦福 译,国际文化出版公司,2001年4月版

[3][奥]西格蒙德·弗洛伊德:《释梦》,孙名之 译,商务印书馆2011年7月版

[4][美]斯蒂芬·A·米切尔、玛格丽特·J·布莱克:《弗洛伊德及其后继者》,陈祉妍、黄峥、沈东郁 译,商务印书馆2007年9月版

[5][法]阿兰·瓦尼埃著:《精神分析学导论》,怀宇 译,天津人民出版社,2008年6月版

[6]郭沫若:《李白与杜甫》,中国长安出版社,2010年5月版

[7]杜晓勤:《隋唐五代文学研究(下)》,北京出版社,

[8]林继中:《杜诗选评》,三秦出版社,2004年7月版

[9]葛晓音:《杜甫诗选评》,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10月版

[10][美]宇文所安:《盛唐诗》,贾晋华 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4年12月版

[11]李利民:《安史之乱与三大诗人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年5月版

[12]陈贻焮:《杜甫评传 上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8月版

参考论文

[1]《世人皆欲杀 吾意独怜才——李白杜甫交谊考论》,霞绍辉在2013年发表于《杜甫研究学刊》第3期

[2]《孔巢父与李白、杜甫交游考》,王辉斌在1994年发表于《齐鲁学刊》

[3]《杜甫》,闻一多在1928年8月10日发表于《新月》第1卷第6期

[4]《唐代两大诗人的风义感及其他》,陈叔渠在1942年12月发表于《今文月刊》第1卷第3期

[5]《唐代历史转折时期的李杜及其诗歌》,裴斐在1982年于《文学遗产》第2期

[6]《“盛唐气象”再质疑》,裴斐與1982年11月23日发表于《光明日报》

作者简介

辛明尚(1995-),男,内蒙古呼和浩特市,本科,研究方向:西方文论。

猜你喜欢
杜甫李白诗人
晒娃还要看诗人
杜甫改诗
诗人猫
杜甫与五柳鱼
倒下的那一刻
杜甫的维稳观
诗人与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