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首山郑家村与郑和墓的相关问题初步研究

2016-03-22 06:21刘文庆
文物鉴定与鉴赏 2016年2期
关键词:郑和田地

【摘 要】牛首山与许多历史名人结下了不解之缘,一直以来成为历史上的佳话。因有明代伟大的航海家郑和赐葬牛首山而名闻遐迩,又因郑家村坟亲家的身份与郑和墓有着直接关联而受到学者的持续关注。

【关键词】牛首山 郑和 郑家村 家奴 田地

牛首山又名天阙山,与钟山、石头山、栖霞山合称为金陵四大名山。南朝建佛窟寺,唐朝时期为佛教牛头禅宗的发祥地。明代时牛首山更是伽蓝遍布、梵音缭绕,弘觉寺规模宏敞,“与西北之清凉山,西南之峨眉山,并为圣道场地”。范围达二十一里三十步,是当时金陵最著名的八大国寺之一。郑家村坐落于江宁谷里街道周村社区牛首山境内。该村村民世代生活在这里耕种劳作,20世纪70年代因生活和工作的原因迁出一些郑姓村民到周村、吴山等地生活,目前现有住户21户。该村庄房屋建筑多为20世纪80年代建筑,还有零星古代建筑构件和金砖等。郑家村北邻郑家冲,西邻雨谷线的周坊村,南邻夏坊村,东邻郑和墓。笔者通过走访郑家村村民及郑氏后裔,查阅文献资料以及研究出土咸阳世家墓志铭,对守护郑和墓610周年的郑和墓坟亲家(郑家村村民)身份进行了初步探索。

一、咸阳世家墓志铭发现地点与过程

咸阳世家墓志铭原被南京牛首山西边一村民收藏,在牛首山西面早年开采铁矿时出土。2014年7月原碑被征集,现已收藏在郑和墓园文物保护管理所内。目前因郑和史料资料的匮乏,墓志铭的发现为研究郑和在牛首山相关遗迹提供新线索。

墓志铭碑带石榫长105厘米,不带石榫长98厘米,宽48厘米,厚12厘米。碑额大号楷体字,阴刻“咸阳世家”(每字直径8厘米×8厘米)。碑文正文为楷书(每字直径2厘米×2厘米),落款文字每字直径3厘米×8厘米。碑文正文从左向右16行,字径8厘米,共计471字。

二、咸阳世家墓志铭内容

安人讳大姑德星陈公之长女外祖锡萱郑公之元配室人也麟按公家本姓马其先祖瞻思丁公佐有

元德封爵为咸阳王墓在云南大理府南郊八世祖三保和公……赐姓郑守备南京马府街即赐第处也即赐第处也殁敕奠于牛首山西偏……赐祀田若干亩?……国朝来寺宇既非土田亦失犹有存者例有家奴耕之守之而其地历五百年皆

……明太祖……墓在周村土人所谓回回坟者即其地马十八世祖尚言公深于清真

经典曾为太平街南寺掌教十九世祖存蘭公延先君之道统衍古教之真傅精粹博雅一以贯之燕赵……并无不朽也哉是为誌铭曰

懿哉大母贤淑温良仪修蘋藻节励永霜圭璋金石松筠桂姜其人已往而德弥彰咸阳之第林家之

罔慿此片石为亘 上元县邑痒生外 孙丁赵麟未首拜譔并书

光绪甲申十年九月吉日 奉祀子积仁孙厚陶敬立

三、咸阳世家墓志铭的解读

该咸阳世家墓志铭为光绪甲申年间其外孙上元县书生丁赵麟书写,墓主人其(子)二十二世孙郑积仁和其(孙)二十三世孙郑厚陶公元1884年所立碑文,已有131年的历史,墓志铭的发现意义重大。它是南京牛首山地区首次以实物形式出土的唯一一块郑和后人墓志铭。从墓志铭记载的内容来看为我们研究郑和坟亲家的身份、钦赐祀田若干亩、郑和的坟寺[1]、南京郑和后人的辈分、郑和的葬地等提供了研究方向。

1.最早的明代碑文记载郑和在牛首山的活动踪迹

郑和选择牛首山作为自己的归葬地,是经过了长时间的考量,相关文献也有记载。据明代姚广孝《牛首山佛窟寺建佛殿记略》记载:“是山也,泉石清奇,草木伟秀。”此文,是由郑和恩师姚广孝题记,题记内容包括牛首山的自然景观和佛教文化,两者都深深打动了郑和的内心,并影响了郑和对于安葬地的选择。郑和在第七次下西洋归来,多次前往牛首山,例如:据明天顺年间(公元1457-1464年)南京碧峰寺《非幻庵香火圣像记》碑文记载:“安,有师牧庵谦公继之。至宣德改元,师主牛头。时灵监公深契往谒,览兜率殿、辟支洞、愕然有感,乃伐木鸠材,复崇栋宇,像设起人之瞻敬,尝谓师曰:吾因经西洋番邦诸国,其往返叨安,感戴皇上、佛天之诃护,出……俱送碧峰寺供奉,以为永远香火。”明代刘若愚《酌中志》记载:“大明宣德四年已酉三月十一日发心印造大藏尊经一藏,奉施喜舍牛首山佛窟禅寺流通供养。”

2.郑和墓地清代最早文献记载

康熙《江宁县志.陵墓》卷五记载:“三宝太监郑和墓,在牛首山之西麓。永乐中命下西洋,有奇功,密知建文踪迹,回朝皆奏不闻,史称其有隐忠云。宣德初,复命入西洋,卒于古里国。此则赐葬衣冠处也。阴兄之子义,世袭锦衣千户,后遂衬焉。”

3.钦赐天阙山(牛首山)田地相关文献记载

据《抄郑氏家谱首序》记载:“后数功于郑州,因赐郑姓”“又三十余国,亡于王事,归葬牛首山,赐祭田万顷”。据葛寅亮《金陵玄观志》记载:“大明故南京钦差守备太监郑和往西洋忽鲁谋斯等国公干,大舡六十一只该关领原交南京入库各衙门一应正钱粮并赏赐番王头目等,科币等物及原阿丹六国进贡方物给赐价钞买到纻丝等件,钦命南京守备太监郑和掌宝藏承运库事详于出纳纤悉无遗太监,钦赐天阙山田地五十六顷,免期税粮 。出土咸阳世家墓志铭首次以实物形式记载了家奴耕之守之钦赐祀田若干亩的事实。《抄郑氏家谱首序》中说到赐祭田万顷,这与史书《金陵玄观志》中记载的钦赐天阙山田地五十六顷不符,填补了《抄郑氏家谱首序》中记载钦赐祭田的不足。

4.郑家村具有统一的生活习性和信仰

郑家村村民每年都把家谱挂起来祭祖,祖谱上绘有郑和等老祖像。教育下一代传承自己的上祖是郑和。郑和墓西面有一村庄村民均为郑姓,据南京郑和后裔祖传郑家村村民是郑和墓的坟亲家,因祖上为其守坟以及管理郑氏家产,牛首山周边万顷香火田,每年清明、冬至郑家村每户户主都会聚在郑和墓前上香祭祀。据村民郑善清介绍,初次给郑和上坟时其父告诉他这是马三宝的坟,说从今以后要像对待祖坟一样祭拜,郑家村人皆认为其祖上为郑和墓坟亲家。

四、明代家奴制度的相关问题

1.家奴制度

奴隶制度是中国古代封建社会的组成部分之一。相对于封建社会,奴隶制是上一个社会形态的缩影,奴隶劳动并不占据主导经济和社会地位。但中国封建社会奴隶制残余的研究还是有其社会意义。封建社会中后期资本主义萌芽开始显现,与奴隶制的残存长期共存发展,相互影响。

封建社会中奴仆豢养现象的存在,应是上古奴隶社会落后生产关系的残留和变种,自秦汉、历六朝、至唐宋都是如此。明代的奴仆与社会变化间的关系体现当时封建社会核心等的观念。

原始意义上的奴隶是始终存在的,这类奴隶主要来源于战俘和罪犯的家属。奴隶的名称变化及延续,体现在历史的称谓和法律术语上,大多受到封建国家机器的制约。此外,明代奴仆可以分为以下几种类型:奴婢、减获、家奴、家僮、僮仆、家人、义男、义妇等等。

2.郑家村与郑和的渊源

到了明代,家奴制度虽然保留了这一特殊社会阶层过去的某些特征,但也随着社会的剧烈变动而相应地发生新的变化,从而使其具有自身的特点。关于明代奴仆的研究,有些内容已被证实。

郑和为永乐皇帝的功臣,近臣内官监太监,官居正四品南京守备,郑和配备家奴也不足惊讶。皇帝赐姓、赐府邸和良田,身世显赫。奴仆随主子姓也是奴仆无上的荣耀,奴仆以郑和做靠山为荣,郑家村村民自称祖上并不姓郑也不奇怪,这与其明代家奴身份是吻合的。

3.郑和的家奴具有同时期家奴的普遍特点

奴仆和主人的关系已经非常牢固,逐步改变为世代相传的相互关系。明代中后期,世仆并没有减少,反而愈发繁复,由此可以证明两者的关系十分紧密。

奴仆一直是无条件的服从主人的群体,自己并没有独立的经济基础,一切经济来源皆是依靠主人的施舍。社会地位任何朝代都未发生根本性的变化。一旦离开了伺候的主人,便有可能流落街头或者饿死荒野,和主人关系紧密,不仅是感情和伦理上的,更是迫于经济基础的过分依赖而无法独立。

据《抄郑氏家谱首序》记载:“后数功于郑州,因赐郑姓”“又三十余国,亡于王事,归葬牛首山,赐祭田万顷”;《金陵玄观志》记载:“钦命南京守备太监郑和掌宝藏承运库事详于出纳纤悉无遗太监,钦赐天阙山田地五十六顷,免期税粮。”郑和在天阙山有皇帝钦赐山田地五十六顷,免期税粮。两个文献均表明山、田地的管理同时还有郑和坟寺—广缘寺的管理等,需要家奴进行日常管理。如《明史》中对苏禄东山国王载到:“恩赐十二连城祭田三顷三十八亩,永不起科”[2]。据《明史》记载:“钦赐龙山田地十六顷,免其税粮。”《明孝宗实录》卷一一七中说到明朝功臣以及三品以上的大臣均有规定有不等数量家奴配备,四品官员配备多少家奴没有记载,明朝时期配备家奴是一个普遍的现象,家奴帮助主人从事农业耕作和商业经营等。

4.郑和的家奴与普通家奴的特殊性

郑和家奴不仅社会地位与普通家奴不同,不仅和郑和有奴仆关系,还具有看管好御赐的产田和宅地的使命。作为郑和家奴不仅履行主仆关系的基本伦理道德,还要维系森严的等级关系。胡广撰写《渤泥国慕顺王墓碑》中记载:“诏有司,立祠于王墓,置守坟者三户,软建碑祠下,命臣广,制刻文。”[3]另据明史和清史稿记载,明永乐十五年,苏禄群岛上的三位国王率领家眷一行340人前来中国进行友好访问,受到明永乐皇帝朱棣的隆重接待。1417年9月13日其中一位国王,病故于德州以北安陵镇驿馆。永乐皇帝闻讣,深为哀悼,遂派礼部郎中带祭文赶赴德州,以王礼厚葬。其子和侍从十余人留居德州守墓。据明朝人张燮在他著的《东西洋考》中记载:“空国来归,鳞次阙下。”[4]

家奴虽然地位低如果主子地位高且受主子喜欢,可以结婚生子,具有较显赫的社会地位,更有将子弟送入学校者。例如万历年中期,苏州府吴县伍袁萃记载:“往郡城中间有一二奴隶子入学者,众皆骇叹。”[5]中华民族一向注重传统礼节,对渤泥国、苏禄国王也是如此。皇帝钦赐郑和府第、赐姓、钦赐天阙山田地五十六顷,职位为大明钦差总兵太监正使。郑和作为明初的航海家和外交家,在当时国内、外影响力极大,且权倾一时。为其安葬的规格与配备的家奴数量都应该是极高的。

五、结语

明代开始,郑家村郑和坟亲家在传承的过程当中因身份、地位等问题的困扰,随时代而改变称谓,未能一直延续古代“奴仆”名号,也是可以理解的。天阙山田地五十六顷、坟寺、郑和墓等均由郑家村坟亲家管理,关于郑和墓的坟亲家是跟随郑和下西洋的将士,并在郑和去世后主动留下来为郑和守坟的说法仅凭郑氏后人家传缺乏有力证据,可信度极低。

郑和后代出土的咸阳世家墓志铭在牛首山地区首次是以出土实物形式显示管理,他们祖先的田产身份是家奴。郑家村坟亲家在明朝时期是以郑和家奴的身份管理郑氏祖上家产的,且郑家村祭祖的祖谱上绘有郑和像,与当时社会奴仆制度是相吻合的。

参考文献:

[1]刘文庆.大航海家郑和的坟寺:广缘寺之新发现[J].大众考古,2015(6).

[2][清]张廷玉.明史[M].北京:中华书局,1974.

[3]明程敏.浡泥国恭顺王墓碑—胡广[M].皇明文衡卷八十一.

[4]明张燮.东西洋考第五卷[M].北京:中华书局,2000.

[5]畸集:卷五[A].伍袁萃.林居漫录[M].台北:伟文图书公司,影印万历间刻本.

(作者单位:南京市江宁区郑和墓园文物保护管理所)

猜你喜欢
郑和田地
早期气管切开对于脑外伤患者的治疗体会
找梦
云南郑和研究概述
郑和下西洋
阿甲的田地
田埂
中国“郑和”号训练舰 抵韩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