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创新辽宁省公益性农业科研单位管理机制的建议

2016-03-22 07:11冯昱
新农业 2016年2期
关键词:科研单位人才农业

1 概述

众所周知,农业是我国第一产业。建国后,我国一直把农业放在全部经济工作的首位,因为它在国民经济发展中起决定性作用。我国农业的发展为其他部门的发展提供了条件。农业是人类的衣食之源,生存之本,中国农业要保证十多亿人的吃饭问题。辽宁省一直以东北老工业基地著称,但近年来,作为传统工业大省的辽宁,在近十年间坚持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并一直以农业科学发展为主题、以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为主线,不断加强对农业发展的重视程度和支持力度,加大农业基础设施投入,铺就出了一条以发展高效特色农业为核心的现代农业建设之路。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振兴农业,科技当先。诚然,以辽宁省农业科学院为代表的公益性农业科研单位,立足面向未来,以加快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建设为主攻点,以提升辽宁农业科技整体水平和综合实力,进一步提高辽宁农业科技进步份额,更好地为农村、农业、农民服务为奋斗目标,为辽宁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撑,但是在管理模式等方面,尤其是管理运行机制等方面缺乏创意,还是照搬老一套,甚至找不到很好的方法和途径,难以突破发展瓶颈,在一定程度上制约和阻碍了辽宁省农业科研单位发展的速度和科技创新的步伐。

2 创新运行机制

从事公益服务的事业单位,可以理解为为社会提供公益服务或者为政府行使职能提供支持保障的事业单位,国家保证经费,不再从事经营活动。可具体划分为两个小类,公益一类。即从事关系国家安全、公共安全、公共教育、公共文化、公共卫生、经济社会秩序和公民基本社会权利的公益服务,不能或不宜由市场配置资源的事业单位。农业科研单位应该属于公益一类范畴。在国家整体的体制没有调整的情况下,笔者认为在某一个或某几个环节上适当的做一些创新运行机制的调整是允许的,也是必要且可行的。笔者在查阅资料和多次前往辽宁省农业科学院调研的基础上,提出从以下5个方面进行创新运行机制改革的构思和设想。

2.1 缩减人员,压缩编制

精兵简政一直是我党优良的传统。“按需定岗,按岗定人,自由选择,公开招聘”,一直是科研单位所提倡的用人方式。农业科研单位不同于政府机关和其他事业单位,由于其自身的属性和特殊性,要求在职职工必须具备一定素养的专业技能。目前,辽宁省的农业科研单位普遍存在着编制人员庞大,人员的科技素养和创新能力略显不足,甚至有的单位出现了“混、靠、等”的不良风气。在今后的工作中一定要杜绝此类现象的发生。要尽量避免走后门,拖关系的用人方式。全面彻底推行聘任制管理,合理设置岗位机构,明确岗位主体责任,实行高水平的企业化管理模式。可聘任一些在外企工作的高水平管理人才或者聘请专业的行政管理团队对广大职工进行严格管理。利用他们先进的管理经验和魄力打破固有的形成多年的人际关系网,实行“能者上、庸者下”的人才理念。

2.2 人员流动

一个单位的好坏关键取决于人才的比例。要吸纳人才就要有好的人员流动制度。首先,要实行互动式选择上岗制。从实际出发,采用按需设岗、按岗聘任、竞争上岗、优胜劣汰的用人机制和管理模式,不但要进行公开招聘制,还要健全解聘、辞聘制度,做到能上能下,来去自由。充分引进优秀的科研人才和管理人才补充到广大农业科研单位中去,提高整个科研单位的整体实力。其次,推行固定岗位与流动岗位相结合、专职人员与兼职人员相结合的多层次用人制度,促进在职员工的合理流动与交流。对于确实有能力有业务水平的老专家学者,可以实行返聘制。最大限度的提高科研人员在整个人员的比例,彻底盘活用人机制。最后是推行课题负责制。科研单位不同于其他单位,除了单位的建制之外,还有课题组。每个科研人员都挂靠在不同的课题组内,同时,他们又有相应的研究室,所以,要妥善处理好研究室主任、课题主持人的关系。因为课题组和研究室人员往往是重叠的。要实行研究室主任牵头,课题主持人负责制,鼓励课题组之间跨学科交流,跨部门合作,尽量避免过多的行政干预。允许课题组与科研人员之间实行双向选择。通过优化组合等形式提升成果产出的效率和水平。

2.3 引入竞争机制

长期以来,由于科研单位自身的特殊属性,职称是科研单位人员的重要标志,各级职称下面还细分多个级别,导致科研单位内部竞争激烈。有竞争对于一个集体来说是好事。要合理化引入竞争机制,选拔德才兼备的人才分配到各个适合的岗位。可以实行招标聘任、推选聘任、委任等多种任用形式,竞争上岗,选择人才。并加强对管理知识、技能和效率的考核,将考核结果与任用、奖惩挂钩。还需要建立以竞争为核心的动态人事管理机制,实行人才供求市场调节和人才服务社会化。充分开发人才资源,发展多层次、多渠道、城乡结合的人才市场体系,形成创新型的科技队伍。

2.4 择优录取

科研单位,课题经费支撑是必不可少的,也是尤为重要的。要本着“公开、公正、公平”的原则,让更多优秀的科技人员能早日主持课题,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近年来,辽宁省各个农业科研单位都陆续设立了院长基金,青年基金,所长基金等奖励基金机制,通过筛选、评议、民主推荐、群众投票、专家推荐等方式,鼓励更多的优秀人才积极展示自我,施展才华,早日从自己的研究所、小团队里走出来,早日在竞争激烈的大环境下脱颖而出。农业科研单位,看的是科技创新能力大小,凭的是学术水平高低,必须要尽量减少或者削弱各级行政领导对选拔人才的干预。使广大农业科研人才能够有一定的上升空间,真正能够做到“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

2.5 鼓励创新

科技创新是每个农业科研单位的灵魂。科研思路需要创新,科研成果需要创新,科研方法需要创新,技术水平也需要创新。可以说创新是无处不在的。首先是科研思维创新。要及时了解国内外相关行业和学科领域的发展动态,时刻明确国家的顶级专家和创新团队正在搞什么实验,做什么研究,本领域的科技前沿是什么,通过经常参加国内外顶级的学术论坛和行业峰会来提高见识,最大限度的创新自己的科研思维。要树立“放眼开,勤思考,敢挑战”的创新理念。

科技成果创新。立项和选题要紧紧围绕国家行业发展的方向,积极把握国家政策和行业前沿,同时要和企业对接,和市场对接。把眼光放在市场上。要鼓励科研人员多与企业接触,向企业学习实用技术,定期下企业下基层了解实际情况,使自己的科研成果能接地气,给企业带来经济效益。

科研方法创新。科研选题时要立足长远、高起点、多学科参与,鼓励进行跨专业、跨部门合作研究;选题应对农业经济发展起推动作用,确实能解决生产中急需且带有普遍性的难题。既有创新性的核心技术,又有易于转化的配套技术;选题要有超前性,既要考虑当前的生产需求,又要着眼于长远发展趋势和国内外科技发展动态。

技术水平创新。一是要提高创新性有效成果的数量,号召广大农业科技人员深入企业基层,在生产中发现问题,并能及时研究问题,最后解决问题。“入虎穴”联合攻关、多出优质成果。但是笔者认为,科研认为眼下最缺的是实战经验,更大程度的需要在实践中学习,在实践中进步。应该多解决一些企业和农户存在的实际问题,全方位,多角度提高技术创新水平。把最好的论文写在农村广袤的大地上,写在企业的生产车间里。

作者简介:冯昱(1989-),女,沈阳师范大学公共管理专业硕士在读。目前在沈阳市文史研究馆工作,科员。

猜你喜欢
科研单位人才农业
国内农业
国内农业
国内农业
人才云
嘉吉(Cargill)进军RAS饲料研发,与美国知名科研单位达成合作
擦亮“国”字招牌 发挥农业领跑作用
关于科研单位人才队伍建设的思考
忘不了的人才之策
留住人才要走心
“人才争夺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