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静:一个歌唱家的赤子情怀

2016-03-23 09:43大军三歌
人生与伴侣·共同关注 2016年9期
关键词:陈静河南河南省

大军 三歌

陈静,河南歌舞演艺集团著名女高音歌唱家,国家一级演员。她是中国歌剧《木兰诗篇》中“花木兰”、《朝阳沟》中“银环”、《蔡文姬》中“蔡文姬”。1992年,她在CCTV第五届“五洲杯”全国青年歌手电视大赛中获专业组民族唱法三等奖,实现了河南歌手在中央电视台举办的全国性大赛中零的突破,而且迄今为止是河南专业歌手在此大赛中取得的最好成绩。她多次参加中央电视台的演出活动,是河南唯一被中央电视台聘为特邀演员、唯一随中央慰问团赴西藏慰问演出、唯一两次被邀请参加中央电视台的春节联欢晚会、《综艺大观》节目的声乐演员,是河南歌坛的领军人物。 2004年被省委宣传部、省文联授予“德艺双馨艺术家”荣誉称号,2006年荣获河南省“三八红旗手”称号,2009年当选“河南省优秀青年”和“河南省学术学科带头人”,2010年当选“河南省十大杰出青年”; 2011年入选河南省宣传文化系统“四个一批”人才……现为中国音乐家协会会员、河南省音乐家协会副主席、河南省歌舞演艺集团歌剧团团长。

【文化、专业双第一】

陈静出生于洛阳一个知识分子家庭,父亲是洛阳铁路局子弟学校的教师。“听家里大人说,我一出生,哭的嗓门就特别亮,等候在产房外的姥姥对我父亲说,听这大嗓门,一定是个男孩!当护士把我抱出来时,姥姥非说搞错了。”陈静笑着说,“这也许就是天赋吧。”

陈静从小就喜欢唱歌,很多歌听一遍就会,词有时记不住,旋律却哼得极准。有一年,姑姑住院手术,小陈静去医院看望,同病房的病友们看着这个文静漂亮的小姑娘特别喜欢,就逗着让她唱歌。陈静一点不怯场,大大方方地站在病房中间就唱起来,像模像样地一连唱了好多首,会词的唱词,不会词的哼曲,让整个病房乐翻了天。最后还是怕姑姑笑崩了刀口,大人硬把她拽走了。小学一年级时,学校搞文艺汇演,陈静的节目是独唱《军港之夜》,第一段唱得顺利,第二段却忘词了,就跟着音乐哼,照样博得满堂彩。等她“哼”完了,学校的音乐教师兴奋地一把将她从舞台上抱下来,跑到陈静爸爸面前,一个劲地说:“这孩子,将来是个歌唱家的料。”

随着年龄的增长,陈静对歌唱越来越喜爱,上高中时已到了痴迷的程度学校添置了一架钢琴,可把陈静的魂牵走了,只要一下课,她就往琴房跑,总想摸摸这漆明锃亮的“大家伙”。本来陈静的学习非常好,成绩总排在班级前几名,这时也受到影响。当时,学校为激励学生的学习热情,每次小考、中考,前10名总要出红榜表彰。每次出榜,陈静的爸爸都要到学校查看。记得有一次,他看到红榜上没有陈静的名字,大为光火,回家狠狠训斥了她,说她“不争气”、“不务正业”,并坚决不准她学唱歌。陈静委屈地哭了。执拗的她一边哭,一边向父亲保证,一定好好学习,把成绩赶上去,但要求爸爸必须同意自己学习音乐。

多少年过去了,已经成名成家的陈静有一次和老爸促膝畅谈,提起了这件让她刻骨铭心的往事。老爸抚摸着她的头,深情地说:“静儿,那时不是不让你学唱歌,咱家人老几辈没有一个搞音乐的,你如果选择这条路没人能帮到你;搞文艺没有你想像的那么简单,你的性格单纯善良,怕你不适应,爸希望你稳稳当当过一生啊!”一句话说得陈静无语哽咽……

1988年6月,陈静正上高二,传来省歌舞团在洛阳设考点招收学员的消息,《洛阳日报》也刊登了招生广告。尽管父亲把那几天的报纸藏起来,怕陈静看到,可她还是从同学嘴里知道了。陈静坐不住了,央求父亲去报名,父母亲斗争了一夜,终于同意了。在几百名考生中陈静初试顺利过关,爸爸陪着她来到郑州进行复试。

正是五黄六月天,骄阳似火。考场上,文静端庄的陈静非常放松,一首《沂蒙山小调》唱得声惊四座。场内,考官们惊喜地低声议论;门外,考生们惊奇地拥挤在门缝:“这是谁,唱得那么好?”

接下来的文化课考试,对一向学习成绩优良的陈静来说是小菜一碟。从考场出来,陈静看到站在烈日下满头大汗、满目慈爱的父亲。父亲没说什么,却递给她一支冰激凌。

回到洛阳没几天,学校就放暑假了。整个假期,陈静寝食不安,在焦急的等待中度过。陈静相信自己的实力,可录取通知书却迟迟不来。新学期开始了,新书都发了,还是杳无音信。陈静写了两个小纸团,一个写“录取通知书来了”,一个写“没来”,放在课桌里,每天放学都掷一下,每次都是“没来”。她开始怀疑自己,是不是没考上?终于有一天,她掷到了“来了”,立即兴冲冲地跑到爸爸的学校传达室,问“有没有郑州的来信”?“没有。”她不信,直接找到爸爸,爸爸也说没有。当她的脸色由晴转阴时,爸爸却变魔术般从身后拿出了大红的“录取通知书”。

陈静以文化、专业双第一的成绩被省艺术学校音乐班录取,主修民族声乐,上课地点在省歌舞团。

从此,陈静开始了正规的音乐学习,也真正意义上开始了在艺术道路上的摸爬滚打、艰难跋涉……

【平地里杀出个小河南】

陈静深知,自己有歌唱的天赋,但天赋不代表成功。艺校的3年学习,她“疯狂”汲取着知识的营养。十六七岁的如花年纪,陈静却基本不出校门,不和外界来往,每天的生活“三点一线”——教室、琴房、宿舍。她徜徉在歌声中,迷醉在音符里,读书、练声、练琴成了她生活的全部。“那时想找我最容易,到琴房一抓一个准。”回忆那段往事,陈静平静地说。

在这个经过精挑细选只有17人的音乐班里,陈静担任班长,而她的专业和文化课成绩永远保持着排名第一。她的歌声甜美欢快、表演大气舒展,作文也每每作为范本在班上朗读。她的同班同学,如今担任河南省歌剧团副团长的歌唱家胡娟娟告诉记者:“陈静当时是我们全班同学崇拜的偶像。”

第二年,省歌舞团为宣传少年英雄赖宁,排演了儿童歌剧《不灭的火炬》,陈静被选中为领唱,并为剧中主人公赖宁配唱。略带童声的清脆声音,随着剧情的展开,或急促、或舒缓,准确诠释了少年英雄的情怀,使演出获得成功。该剧在“河南省第三届戏剧大赛”中获奖,省会观众第一次记住了“陈静”这个名字。

而陈静这时才是省歌舞团的二年级学员。

1991年,陈静以优异成绩从省艺校毕业,被无可争议地留在省歌舞团。

1992年,CCTV第五届全国青年歌手大赛拉开帷幕,陈静积极报名、认真准备,顺利通过初赛。接到大赛组委会的通知,不到20岁的陈静代表河南,只身一人来到北京参加复赛。复赛中,陈静由于抽签排到倒数第二,整整候场了一天。“轮到我唱时,已经快晚上11点了,舞台大幕两边站满了准备赛后谢幕的其他选手,前面是摄像机的镜头,可我一点不紧张,水平发挥的很正常。”台下累了一天的评委们在听了几句这个河南小姑娘的演唱后,把靠在座椅上的身子渐渐前倾,并且开始交头接耳议论了起来。陈静以优异的成绩杀入决赛。

在强手如林的决赛中,她演唱的《中原风情中原人》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赛场上刮起了河南风,来自全国各地的参赛选手们纷纷学说着河南话,学唱着歌中有着浓郁河南风格特色的唱段,著名歌唱家、大赛评委马玉涛评价她是“平地里杀出个小河南”。

陈静最终荣获专业组民族唱法三等奖,为河南捧回了一座金灿灿的奖杯。这是由河南选送的歌手在中央电视台举办的全国性大赛中首次获奖。

获奖后,陈静成了中央电视台的特邀演员,随后一直在北京跟随中央电视台演出。在北京的大舞台上,与众多一流演员同台演出,不仅使她积累了许多知识,而且她的名字也渐渐被首都音乐界和广大观众熟知。

1994年,陈静进入中国音乐学院深造。当她与著名声乐教育家金铁霖先生联系、提出拜师的想法时,金铁霖高兴地说:“我就等你了,别人都来了,你这孩子怎么现在才打电话呢?”大家都知道金铁霖老师的学费是很贵的,可在教授陈静的过程中从未提过。“后来我自己都不好意思了。可我一提学费,金铁霖教授总说,‘你自己在北京不容易,况且看不上的学生我还不教呢!”金铁霖教授担任中国音乐学院院长后,工作繁忙,上课的时间少了,陈静就开始跟王苏芬教授学习。“说起拜王教授为师的事其实挺有趣的。”一天,一位歌手找到陈静说:“王苏芬教授发动许多学生找你,不知道什么事,你快去看看吧!”陈静忐忑不安地找到王教授时,听到的却是一句让她欣喜不已的话:“从来都是学生来找我拜师,你可倒好,让我找着教你!”在王教授眼里,陈静是个唱歌没有毛病的学生,“我就喜欢你唱歌的感觉,声音很松弛,乐感很好,具备成为一个歌唱家的条件。”回忆起王教授当年的评价,陈静脸上写满了自豪。

在这些大师的指导下,陈静的演唱水平突飞猛进。北京的工作学习经历,开阔了她的眼界,国家级的舞台实践,也使她在专业上获得了长足的进步。海政歌舞团、武警文工团等在京的一些专业文艺团体也曾要调她进京工作,都被她婉言谢绝,因为她一直没有忘记生她养她的家乡。她说:“我要把所学的本领带回去,歌唱日新月异的河南,我要回到中原这块古老而神奇的土地上汲取营养,把河南的音乐推介出去!”

带着这样的梦想和追求,在一片惋惜声中, 2001年,陈静告别了生活9年的北京,终于回到魂牵梦绕的家乡——河南。

【女高音歌唱家的赤子情怀】

回到家乡的陈静,担任各类大型文艺晚会的领唱、独唱:河南省“国庆晚会”、“黄河之滨”音乐会、“庆祝建党80周年大型文艺晚会”、庆祝党的“十六大”召开大型文艺晚会、“世界第十八届客属恳亲大会”大型文艺晚会……在一次次河南最高规格的大型文艺晚会上,陈静用她出色的演唱和大气的台风,赢得了各级领导、专家和广大观众的一致好评。

与此同时,陈静与河南本土词、曲作家合作,演唱了大量具有河南浓郁特色的原创声乐作品、影视剧插曲,拍摄了多部音乐电视作品。《中原风情中原人》、《中州百姓》、《中国牡丹》等作品经她演唱后,多次在中央台播放,向人们宣传了河南,树立了河南人的良好形象。2008年,陈静首张个人演唱专辑《我的大中原》由中国录音录像出版总社出版,作品以音乐为载体,借助浓郁的河南元素,向世人推介河南,展现河南丰厚的文化积淀和新时期的和谐风貌,在社会上引起强烈反响。

陈静把她的爱毫无保留地献给了家乡。那一年,她代表河南参加中央慰问团到西藏慰问演出,连续转场,严重的高原反应使她的身体出现严重问题,她仍然坚持演出,最后血压和心跳全部为零。按她的话说,“死过一回”,是藏族老乡和同事们将昏迷的她抬上飞机,至今仍留下贫血的后遗症。

2004年,河南歌舞剧院排演大型情景交响音乐剧《木兰诗篇》,陈静饰演女一号。大家都知道,出演一场两个小时的歌剧,和独唱一首歌曲截然不同,要求演员不仅能唱,而且能演、能舞。陈静和她的伙伴上都拼上了。每天,陈静穿着重重的盔甲,挥舞着手中的宝剑,在跑动中唱,在唱中舞,挥汗如雨。为了排练“木兰辞父”一节,陈静一遍遍跪在坚硬的地板上,跪得双膝血肉模糊,鲜血与护膝、裤腿粘在一起。一天下来,守在她身旁的母亲总是流着泪慢慢地给她剥离。

当《木兰诗篇》这部讴歌中华民族爱国主义精神的原创中国歌剧史诗般呈现在舞台上时,立即引起强烈关注,评论界和媒体惊呼:“这是一场东西文明相互碰撞、交相辉映的视听文化盛宴,给观众带来了强烈的艺术震撼!”

陈静先后被命名为“河南省三八红旗手”、“河南省优秀青年”、“河南省十大杰出青年”、“河南省德艺双馨艺术家”,并担任了河南省音乐家协会副主席、河南省歌剧团团长。面对这些荣誉,陈静没有沾沾自喜,依然保持清醒的头脑,“静心为人,静心做事,静心歌唱”。

在陈静看来,荣誉只是一个符号,只能说明过去,不能说明现在,更不能代表未来。现在很多人认为社会太浮躁、太功利,“一切向钱看”,能静下心认真做事的人越来越少。她的办法是,安个平常心,让自己静下来,“高调从艺,低调做人”。

面对社会上的各种诱惑,陈静始终以平常心泰然处之。她除了保质保量完成各项演出的独唱任务外,合唱、排练都认真参加;对各类公益演出,例如“文化下乡”、“心连心慰问”等,她都不计条件积极参与。随着演唱水平和知名度的提高,邀请陈静参加高报酬的商业演出的机会越来越多,时常会和团里的工作发生冲突,但她从不为金钱所动,都会毫不犹豫选择工作演出和公益演出。在她眼里,做出这样的选择很简单——以艺立身,德字先行,再多的钱也买不来一个“德”字。

而陈静心中,更是始终有个挥之不去的梦想,那就是振兴河南音乐事业。

“河南是我家,我要一辈子唱河南!”这就是这位著名女高音歌唱家的赤子情怀。

猜你喜欢
陈静河南河南省
氢氧燃料电池演示实验的改进
大相中原
醉人的春夜
Jokes Today
河南省体育馆近年承办的主要赛事
河南省体育馆近年承办的主要赛事
吕乘乘、陈静、黄峰、尹臻作品
河南广电设立河南广播电视台
试论棋例裁决难点
杞人忧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