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是一场盛大的修行

2016-03-23 09:57陈晓燕
今日教育 2016年3期
关键词:研修语文课语文课堂

陈晓燕

为了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和能力提升,山东省教育厅委托华东师范大学开放教育学院制定了《山东省中小学教师全员远程研修规划》。2015年远程培训从8月1开始,到11月29号结束,全员培训采取集中远程研修和分散远程研修(或校本研修)相结合的模式,充分利用网络研修平台完成课程内容学习、核心问题探讨、作业设计提交、作业共建共享以及学习反思等活动。

这次培训中创设的“观课评课”环节,提供了全国普通一线教师的课堂实录。每个研修学员在这一环节都要观评六堂录像课,具体操作时一课一评价,最后完成一篇观课报告。观课报告要有对课堂观察的细节及综合描述,可以从某一节课或几节课中选取一个或几个观察点来阐述。

我的“观课评课”环节中所选的课尤为精彩,涉及了语文学科中很多体裁课型。《山坡羊·潼关怀古》是古诗词,《春酒》和《我的童年》是现代散文,《爱莲说》是古文,“叙写人物”是写作训练,“写景抒情类散文之写法探究”是语文复习时的专题训练。这些优秀老师在课堂中展现出的风采给了我很多的影响和启发。

语文课堂,把学生摆在什么位置

这不是一个新命题,而是一个众人皆知的理念。课堂,学生是主体。课堂是学生主动学习、教师指导的过程。这是一个能力生成的过程,是活动的,是不可生硬地全盘设计的。相对于传统课堂而言,现代课堂对老师的专业素质要求更高,在课堂上遇到的困难也会更多。

转变这个理念,首先必须打破固定的“模式化”。

教学模式对于新老师来说可能是一个有力的支撑和抓手,在茫然无措之初,新老师借助模式学习如何来上语文课。比如传统的语文课堂中:导入——检查预习——作者简介——背景了解——整体感知——品读赏析——拓展延伸——课堂小结——作业布置。在这完备的环节中,老师一点点地加入自己对文本的理解,指导学生进行学习。《山坡羊·潼关怀古》就是以这种模式授课的。

可是,这世界上有包治百病的药吗?答案很明确,没有。语文课堂也没有一种适合所有不同体裁的教学模式。我们必须扔掉这副“拐杖”,自己学会走路。

这要求老师扎根于语文课堂,深挖文本,不断地向名师和有经验的老师学习,善于反思,及时归纳总结。自发和主动地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这才能使自己不会僵化,不会故步自封,不会拘泥于自我狭小的空间来解读语文。

其次,心中有先进的教育理念,把课堂还给学生。

不论是颇有争议的“杜郎口”现象,还是现在提倡的自主学习,都倡导学生拥有学习主体的地位。老师要对自我表演、自我为尊的传统教法进行转变,让课堂成为学生情感体验和能力生成的地方。

这就要研究学生,了解学生原来的知识储备和学习能力,在此基础上采取灵活富有个性的方法,注意学生的反应,和学生及时互动,多放手给学生。

要注意课堂评价,及时地肯定、积极地评价学生,让他们在课堂上感觉到自己的存在,体验被尊重、被关注、被认可的成就感。这才会更好地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建立自信,建构自己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如何定义语文这门学科?要在语文课上教给学生什么

《山坡羊·潼关怀古》和《爱莲说》的授课者站在语文老师的角度来教授语文,用语文的方法来解读文本。有错误吗?没有。是一堂优秀的语文课吗?我却不敢妄下断语。

如果视语文这一学科单纯为一种工具的话,这种讲授无疑是正确的。通过这样的语文课,我们可以知道如何来读书。字词也好,句子的鉴赏(修辞手法、表达方式……)也罢,或者是归纳、概括能力的培养,各种体裁特点的熟悉。包括写作,起承转合,开头结尾,都是有章法的,都有使文章显得漂亮的方法,至少应付考试是绰绰有余了。语文教学像是在做一篇篇阅读理解,急速准确无误地驶向应试教育的总站。

难道我们只能如此功利狭隘地定义语文吗?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我至今还被《最后一课》中流露出的对本国语言深沉炽热的爱深深打动着。“法国语言是世界上最美的语言——最明白,最精确;我们必须把它记在心里,永远别忘了它,亡了国当了奴隶的人民,只要牢牢记住他们的语言,就好像拿着一把打开监狱大门的钥匙。”每个国家的文字都是这个民族集体无意识的组成,文字在传承着意识,在传承着思想,在传承着文化,是一个民族的“根”。我们要深入文字构造的世界中,体会流露其间的情感,感受作者不同的风格气质,受到或昂扬或悲愤或沉郁或率性的感染,能够在精神层面和作者对话,从而受到精神上的洗礼。

初中阶段我们学过鲁迅先生的很多篇文章,有回忆性散文,有小说,有散文诗还有杂文。听过几堂各种名义的讲课,有的老师在学习《藤野先生》时竟然只选取了“人物塑造的方法”,把重点放在了“作者对藤野先生的塑造”这一层面上,进行了主题拓展学习。我认为这简直是一种亵渎!那个涌动着弱国耻辱感,悲愤着本国国民的愚昧和麻木,把自己的命运彻底地为国家而改写的鲁迅,经历着人生中重要的时刻——弃医从文,了解他重要的语段:精神上的麻木比身体上的虚弱更加可怕。要改变中华民族在世界上的悲剧命运,首要的是改变所有中国人的精神和国民性,而善于改变中国人的精神的,则首先是文学和艺术。他对藤野先生的感念,是因为这个瘦弱的异国教师能够站在国际的高度,同情他,帮助他,尊重他的国家,尊重他。学习鲁迅其他的文章,把这种“恨得切,因为爱得深”的情感作为解读的主线,我们就不会把他的文章表面化和浅薄化。我们才可以深深地敬仰这个“民族魂”,从而更深地领会他的“热爱国家”之情。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为了点醒语文教师,曾经一度要求在语文学习目标要体现有“情感、态度、价值观”。可是逐渐地,这种提法少了,很多老师也就基于功利,把重心放到了语文的工具性上,淡化或者忽视了它的人文性。这无疑就违背了课程标准,也背离了语文课的初衷。

不论语文老师在课堂上形成什么样的教学风格,我们都要遵循客观规律,在课堂外不断地学习,用新的科学理念来不断修炼自我。注重课堂的灵动和活力,让学生在语文课堂上不断地生成能力,熏陶情感,深味情思,传承文化。

对于我们所有语文老师来说:语文教学,都是一场盛大的修行。

作者单位:山东省临沂市第五中学校

猜你喜欢
研修语文课语文课堂
中小学骨干教师“双减”项目式研修模式探索
可怕的语文课
高中语文课堂有效提问要做到“四要”
语文课里挣分忙
语文课应该培养什么?
不谋全书者不足以谋一课——“整本书阅读导读课”研修心得
“研训导一体化”教师研修方式的实践与探索
怎样才能上好一节语文课
让语文课堂之树根深叶茂花嫣然
让快乐走进语文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