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课,为学习提供另一种可能

2016-03-23 13:11魏俊晨
小学教学参考(数学) 2016年3期
关键词:变革自主学习微课

魏俊晨

[摘 要]微课以其独特的魅力悄然影响和改变着学生的学习方式,为学生的数学学习提供了另一种可能。数学教师应该深入了解微课的特点与作用,设计与开发微课,体现“教学研一体”的特点,开辟教学方式变革的新天地。微课可以逐步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实现“学做教合一”,增添学习方式变革的新活力。教师设计与开发微课时,要注意“点线面结合”,在弥补传统课堂不足的基础上,变革教与学的方式。

[关键词]微课 变革 小学数学 自主学习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6)08-009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微课作为一个新概念,改变了原有的学习方式,为学生的数学学习提供了另一种可能。学生不再是被动的客体,而是积极参与学习过程,主动获取知识、形成技能、提升思维的主体。正确使用微课,不但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弥补传统课堂的不足,还能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一、教学研一体:教学方式变革的新天地

微课具有“教、学、研”三位一体的特点,以学生学习为出发点,融合教师的“教”,满足学生的“学”,推动教师的“研究”与学生的“研究”。

1.教师的“教”

教师把练习题的讲解过程做成微课,发给家长或发布在班级论坛里。学生观看微课时可以看到思路讲解,更容易理解;学生可以调节微课的播放次数,多次感受教师的“教”;学生遇到疑难问题时,可以直接在网上和教师进行互动,也可以带着问题走进第二天的课堂。

2.学生的“学”

微课的特点之一是利于学生自主学习,教师可以把一周的学习内容做成微课,让学生在家预习后到课堂上进行交流,在交流过程中取长补短、相互学习、相互探讨、相互启发。微课体现了“教学研一体”,真正实现了分层教学、按需学习。

3.师与生的“研”

教师不仅仅是微课的制作者,还应成为一名研究者。在微课的设计与制作中,除了录制的视频外,还应该包括微课课例的核心知识说明与导读、教学设计、助学单、练习测评、拓展资源等。教师还可以将数学故事、数学史料、数学趣题开发成微课,丰富学生的课外学习,也可以结合学习主题给学生留下实践作业,让学生主动探索,从而感受探索的乐趣。随着微课资源的不断丰富, “以学为本”“以生为本”的新教学方式也应运而生。

二、学做教合一:学习方式变革的新活力

微课非常适合学生自学。学生根据需要选择不同的微课进行学习,取长补短,实现了“学做教合一”,为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增添了新活力。

乐学。教师设计微课时,可以创设或引入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具体场景,引发学生的学习欲望。教师在制作微课时,所选课题要有针对性和代表性,对“小现象”“小故事”“小策略”进行研究,层层剖析和逐步梳理。总之,微课的每一个环节,都应该尝试把知识点和趣味性融合起来,要值得学生去点击、观看和学习。

助学。微课能以其特有的优势,将声音、图像、文字、视频等有机结合,多角度、多维度地呈现教学知识点。微课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协调联动,帮助学生积极探索知识、寻求答案,收获意想不到的学习效果。学生学习完后可以利用资源包进行测试,发现新的问题还可以随时进行回顾与整理。

会学。一般来说,微课都能快速地引入课题,围绕学习目标,突出学习重点,给学生带来极大的满足感和成就感。因此,所开发的数学微课,一定要以“学习方法”提升为核心,简单易学,遵循“图文结合、简洁明了”的开发理念,力求每一个学生都能看得懂、学得会。有了微课的加入,学生更能展开想象的翅膀,逐步形成自主选择学习方式的能力。

在微课的使用过程中,教师要以课堂为中心,关注学生学习的不同阶段,并使之联系更加紧密,进一步拓展教与学的时间与空间。

1.用在课前——唤醒学生已有经验,利于知识衔接

教师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准确解读教材后,在新知学习所需的衔接处设计并制作好微课,找准教与学的起点与着力点。一般可以让学生在课前预习时先看微课,以研究的方式自主学习,唤醒学生已有的知识与经验,实现导学与助学功能。在课前的预习环节,微课的作用体现在唤醒学生已有的知识与经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探究欲望,弥补课堂上学生独立思考时间有限的缺点等。学生提前了解新课的重点,带着问题和想法走进课堂,在课堂上就能提出具有思考价值的有效问题,课堂教学更有针对性。

在应用微课的前期阶段,主要是由教师为主制作微课。一段时间后,也可以引导学生,特别是高年级学生参与制作微课。学生可以尝试选择新课的一个重要知识点或前一节课的重要知识点录制“精彩三分钟”数学微课,学生被动学习方式也会逐步改变为探索性的、自主式的学习方式。

2.用在课上——解决教学重点难点,完成知识内化

在课堂上使用微课,能使学生学习数学的指向性更加明确,学习更加高效务实,数学课堂也变得更加立体生动。

(1)解决重点问题

在教学环节的重点处设计微课,是达成课堂学习目标的“重中之重”。数学教材中的主题相对独立、知识点较小、学生较难理解的重点内容,比较适合制作成微课辅助学生的学习,最大限度地利用了有限的课堂时间,扩展了数学学习的空间。播放微课视频,学生可以清晰地看到解题的思想与方法,进一步拓展了视野,提高了解决问题的能力,掌握了研究问题的科学方法,使得课堂更高效、更清晰。因此,教师应精心备课,找准教学中的重点问题,精心设计微课,让学生对课堂学习产生向往与期待。

(2)解决疑难问题

微课能举重若轻地突破难点,起到指点迷津的作用。当学生对问题疑惑不解、不知所措时,图文并茂、立体而动感的微课,能帮助学生拨开云雾,为学生扫清障碍,帮助学生在思维疑惑处搭建桥梁。

3.用在课后——巩固重点分辨疑点,促进迁移应用

学生的数学学习不应随着下课铃响而停止。教师在深刻把握教材与学生的基础上,可以设计一些适应不同层次学生的拓展延伸练习,让学生在“学”中生长。例如,低年级的可以制作 “数学游戏”微课,高年级的可以制作“数学思维方法”微课,促进对数学有兴趣的学生主动学习,此外, 还可以推荐网络上优秀的微课给学生,学生可以自主学习,博采众长。

三、点线面结合:微课设计与开发的新要求

1.破解疑难、探索路径的着力点

根据小学生的认知能力,微课要在保证“微小”的前提下关注一个主题、一个知识点、一个重难点或一个易错点。这个“点”应该是为学生提供破解疑难、探索路径的着力点。“微课”要从小问题入手,通常就小学数学的知识点、疑难点、易错点进行讲解,体现短、快、精的特点。

例如,苏教版“解决问题的策略(一一列举)”微课的开发:

资源包:

再如,在“三角形的面积变化”微课的制作中,教师应针对知识点进行绘图,力求图形及图形变换直观地呈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感受到,虽然三角形的形状发生变化,但面积不变。

2.服务学生、提升学力的工作线

(1)学习主线

“微课”要真正进入课堂,应该服务于课前、课中、课后整个学习过程,形成“课前导学→课中探究→课后助学”的模式,支持学生随时随地进行自主学习和探究性学习,实现信息技术与数学学习的深度融合。“微课”是以学生自主学习为导向,内容应突出学习主线,针对教学中常见的、典型的、有代表性的问题或内容进行设计。

(2)知识主线

借助“微课”,可以确立“先学后教、以学定教、问题引领、前移后续”的教学策略,实现传统课堂学习方式的变革。学生可以反复观看不懂的地方,必要时停下来思考或做笔记,还可以利用互联网查询相关资料。按需求、分层次学习“微课”,各个层次的学生都能“吃得饱”“吃得好”。

例如,在讲解正方体的平面展开图时,教师利用几何画板制作微课能够保证学生轻松学到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知识。学生结合微课,通过动手实践,就能轻松理解抽象的概念,大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3.整体联动、扩大交流的辐射面

设计微课时,要整体联动。有时单个微课不能完全呈现知识的内涵,此时,教师可以开发一个系列的微课,形成微课程。例如,对于“单式统计表”和“复式统计表”这个知识点,教师可以利用录屏软件制作“单式统计表和复式统计表”微课,采用对比的方式,将语言和绘画相结合,沟通“单式统计表”和“复式统计表”的联系与区别,能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教师还可以在“单式统计表”和“复式统计表”微课的基础上开发折线统计图、条形统计图、扇形统计图等一系列微课,利于学生理清思路,拓展思维。

微课既是小学数学课堂学习的重要学习资源,也是学生数学学习的重要平台,具有发展性和可操作性,为学生的数学学习提供了另一种可能。随着教师的广泛关注,学生的经常使用,微课很快就会成为学习方式变革的生力军。

(责编 童 夏)

猜你喜欢
变革自主学习微课
微课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
变革开始了
中职学校“生本课堂”的调查研究与实践
践行少教多学,构建高效课堂
对学生自主学习的探索
元认知策略在大学非英语专业自主学习中的应用
与“微课”的首次亲密接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