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大学,不仅仅是上海的大学

2016-03-23 05:46马振凯
求学·理科版 2016年3期
关键词:钱伟长上海大学校区

马振凯

就读于上海大学的同学在过年回家的时候,往往少不了以下这段对话。

“上大学了呀,上的是哪所大学呀?”“上海大学。”“上海哪所大学?”“就是上海大学啊!”

我们不难发现,能够直接以城市名字冠名的大学,往往都是闻名遐迩的大学。例如北京大学啦,武汉大学啦……但是,上海大学(以下简称“上大”)却是一个例外。相对于响当当的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上大并不起眼,却又偏偏挂上了上海这座国际化大都市的名字,这难免会引起开头那样的笑话。一所冠以“上海”的大学却没有与上海匹配的名气,这很容易让人起疑——上大,会不会是什么“野鸡大学”来以假乱真呢?

这么想那可是错看上大了。

上大不仅是一所“211工程”高校,还曾有过一段辉煌的历史。

历史上的上大存在于1922年至1927年间,由东南高等专科师范学校改建而来,首任校长是著名的教育家于右任先生。瞿秋白、戴望舒等文化界名人都曾就读或就任于上大。

在五卅运动期间,上海曾经流行这样一句话:“武有黄埔,文有上大。北有北大,南有上大。”在那个动乱的年代,上大师生一直是爱国运动中的先锋队。上大的校区被英军占领了,于右任先生就带领师生们租民房办学。1927年,上大被迫停办,光辉的历史就此暂告一段落。现在,上大校园里的溯园就是专为纪念这段历史而建的。

现在的上大则是于1994年由上海工业大学、上海科学技术大学、原上海大学、上海科技高等专科学校合并而成的,首任校长为钱伟长先生。崭新的上大做到了优势互补,理工科专业有上海工业大学等高校的底子,文科专业有复旦大学分校(原上海大学)的不俗实力。此时,上大真正地建立了较为完善的学科体系。

高中毕业生往往不太了解大学专业,填志愿时难免过于草率。钱伟长先生开全国之先河,首先在上大实行了大类招生制和三学期制。

大类招生制指的是上大在招生时不分具体专业,而是以人文、经管、理工3个大类专业来录取新生,同学们在大二时再根据大一的成绩和高考分数来选择具体专业。这样一来,新生将有机会接触大学里的各门课程,对各个专业有所了解后再决定具体专业。

顾名思义,三学期制则是指一年有3个学期,也就是每年的秋季学期被分为了两个学期。这使得上大的同学们作息有些怪:别的同学在放假,他们在复习考试;他们到处游山玩水时,别的同学已经开学上课了。

总而言之,“考上大学后就可以放松去玩”这种想法在上大是一点都行不通的。上大的同学可以建立更开阔的学科视野,做出更适合自己的人生规划,但由于学制的特殊性,他们也需要付出更多的时间来学习。

上大能有今日的成绩,被誉为“中国力学之父”的钱伟长先生功不可没。

钱伟长先生热爱上大,宝山校区的总体规划图就是他拿着尺子一笔一笔画出来的。 他说读书的地方要有灵气,宝山校区便有了泮池。他说下雨天也要让同学们能在校园内便捷地穿行,教学楼间便有了可以避雨的回廊。他设计的女厕数量比男厕多,有人提醒他这不符合标准,他不假思索地回答:“那就创造一个标准。”

在2005届研究生毕业典礼上,他声泪俱下地说:“上大的校训,不能只是‘自强不息’,还要加上‘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同学们,天下是百姓的,百姓的事你们是否放在心上?”钱伟长先生的发问使得同学们陷入了沉思。

近几年,上大没有辜负钱伟长先生的期望,发展势头十分猛烈。在2015年QS世界大学排名中,上大名列全国第15位、亚洲第75位、全球前500位。作为一所只有二十几岁的高校,上大能够取得这样的名次已属不易。

上大的一些学科已经初步具备了特色。理科方面,材料学作为传统优势学科,得到了重点扶持与培养;文科方面,社会学学科排名已经进入了全国前列。

现在,年轻的上大的确尚不足以与“复交同”相争。不过,我们有理由期待,再给上大多一些时间,上大将会与上海的美名相匹配,真正成为能够代表上海的大学。

猜你喜欢
钱伟长上海大学校区
钱伟长: 从“物理文盲” 到“中国牛顿”
钱伟长的两次“No”
ComparingDifferentRhetoricStructurebetweenVariousLanguagesfromCulturalAspects
A Study on the Process of Reading Comprehension from Psycholinguistic Perspectives
An Analysis on a Piece of BBC News through the Reference of Cohesion
TheStudyofGenre
1.49米的跨栏高手
谢文利作品
钱伟长的“无理要求”
韦萍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