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殡葬应厚养薄葬

2016-03-24 15:22胥爱珍张枫逸郝红波
人民周刊 2016年6期
关键词:节地家庭成员墓葬

胥爱珍 张枫逸 郝红波

通过推广现代文明的殡葬礼仪、倡导生态祭扫方式,弘扬优秀传统殡葬文化,引导人们对先人的追思更加注重精神传承。

名目繁多的“天价殡葬费”,动辄上万元的公墓墓位……时下殡葬行业的“天价”不断被刷新。相较于传统殡葬方式,海葬等生态殡葬方式因成本低廉且公益环保等特点,正被各地倡导推广。近日,民政部网站发布了由民政部、发改委、农业部、国家林业局等9部门联合印发的《关于推行节地生态安葬的指导意见》。该《指导意见》首次明确了节地生态安葬的内涵,突出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价值导向,强调采取鼓励和引导的方式,明确把不占地或少占地、少耗资源、少使用不可降解材料等三个要素作为关键衡量指标。

生态殡葬要过好三道关

早在1956年,我国就提出殡葬改革,推行火葬;2009年,民政部明确提出开展绿色殡葬改革;2013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党员干部带头推动殡葬改革的意见》,多年过去,各地进展却并不明显。究其原因,根源就在于传统殡葬观念根深蒂固,现代殡葬文化尚未形成,群众对绿色、生态殡葬方式认可度不高。

无论是从节约土地资源、保护生态环境的国家层面,还是就降低墓葬成本、方便后人祭拜的个人角度,鼓励家庭成员合葬都不失为引领社会风尚、利国利民利己的好事。不过,鉴于此项殡葬改革举措事关公民切身利益和社会风俗习惯,制度落实中的知易行难不可避免。在笔者看来,欲把好事办好还需着力破除来自三个层面的现实阻力。

一是旧有观念的“障碍”。正如房价高企的“住不起”一样,一墓难求的“葬不起”也成为亟待破解的社会隐忧。这不仅在于日益凸显的土地资源紧张,更缘于国人视“厚葬”为排场的功利思维。鼓励家庭成员合葬,就需破除独墓显尊,不愿家庭成员死后“拥挤”的面子情结。尤其要淡化豪华殡葬、风水庇佑的陈腐观念,把“生时合家欢、身后再聚首”作为珍视亲情、昭示后人的时代风尚。走出旧有观念的认知误区,呼唤敢为天下先的“破冰”勇气及引领示范,先行试点和干部带头不可或缺。

二是传统习俗的“偏见”。在人们的习惯性认知里,“合葬”大多只限夫妻之间的死后同穴,“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鼓励“家人合葬”则势必招致传统习俗的阻力。比如“男女授受不亲”、代际等级的禁忌等。许多人心存疑问:“和祖宗葬在一起,是不是有点大不敬?”

三是操作环节的“梗阻”。家庭成员合葬在具体操作上不乏诸多现实困难。比如,墓地如何规划、骨灰怎样摆放、墓碑如何行文等。尤其是与现行规定相悖的制度短板,更需与时俱进的修改完善。2004年前后,民政部等曾出台对墓穴用地的规定,要求逝者墓穴硬化面积不能超过1平方米;一般墓地的使用时限为20年。鉴于家庭成员人数不等和亡故时间间隔较长的现实情况,墓穴的现有面积限定和使用时限势必遭遇挑战。还有,父母合葬的墓碑上往往写有严父、慈母的名讳与生卒,并标有立碑人的姓名,而家庭成员合葬的碑文就难以下笔,毕竟儿子或者其他家庭成员还没有去世,否则就只能一次次地更换墓碑。

人大代表:传统墓葬已成殡葬改革的突出问题

“千百年来,墓葬一直是中国最常见的安葬方式。然而,在当代新农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中,土葬、墓葬占用了大量土地,其中不乏大量耕地、好的山地,特别是安葬在交通、旅游最显眼地方,直接影响农林牧业生产、消费、休闲、旅游。不仅如此砍伐大树墓葬还直接影响山川秀美,进而有损新农村生态文明建设。”全国人大代表、安徽黄山市多维生物集团董事长陈光辉认为,传统墓葬已成为殡葬改革中的一个突出问题,很有必要为殡葬改革制定法律法规,建议推进生态文明殡葬方式。

据了解,在西方发达国家已经由传统墓葬向花葬、树葬、草坪葬、海葬等环保葬法转变,国内外一些有识之士甚至生前就留下遗嘱,死后捐献器官。这些殡葬方式都被称为绿色殡葬、文明殡葬。

陈光辉代表指出,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过程中,我们应当借鉴和吸取西方发达国家殡葬经验和中国国情相结合,通过树葬文明模式每年为亡灵献花献草,每年通过种花种草种树来祭奠先人、告慰亡灵方式会更加文明。

由此,陈光辉代表建议,大力推行绿色安葬方式,推进农村公益性公墓建设,实现公墓园林化、森林化,让逝者安眠于巍峨森林、青山绿水之中,让亲者心灵安于生态文明的阳光雨露之中。

“领导干部、党员应该带头做榜样,引导广大人民群众转变传统殡葬观念,树立文明、节俭、绿色、节地的殡葬新风,节约土地,保护秀丽山川,共建美好乡村;在农村推广树葬模式,引导广大群众用生态文明理念建设陵园,倡导每年以种植花草树木方式祭奠先人,既保护了生态环境也同样寄托了对亲人的哀思和纪念。我认为在互联网创时代推广树葬时机已经成熟。”陈光辉代表表示。

推行生态殡葬先树厚养薄葬观

尽管《指导意见》明确提出,推行节地生态安葬,不是对广大群众作出硬性要求,但是殡葬改革需要群众的广泛认同和主动支持。在改革推进过程中,首要任务是引导群众冲破传统观念藩篱,树立厚养薄葬的文明丧葬观念。

推进移风易俗,摒弃殡葬陋习。在传统观念中,由于人们对传统孝文化的误解,认为“厚葬厚祭”才是对逝去亲人的尊重,才能体现孝心,导致重殓厚葬之风盛行,盲目攀比、奢侈浪费现象蔓延,加重了群众负担;加之一些地方管理监督松懈,近年来,滥占耕地、违规土葬、骨灰装棺再葬等现象时有发生,甚至一些地方出现“死人与活人争地”的情况。要从根本上改变这种状况,应从发扬孝道美德、推进移风易俗入手,引导人们转变观念,摒弃陋习。

殡葬在我国有着几千年的传统,也经历了一次又一次的转型变革,殡葬文化也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倡导绿色发展的当下,殡葬文化也应与时俱进,在扬弃旧俗中转型,培育形成顺应时代潮流的现代殡葬文化。要把推行节地生态安葬与保护生态环境、造福子孙后代相结合,依托现有殡葬设施资源,建设一批生命文化教育基地,打造优秀殡葬文化传承平台。通过推广现代文明的殡葬礼仪、倡导生态祭扫方式,弘扬优秀传统殡葬文化,引导人们对先人的追思更加注重精神传承。

伴随着社会变迁,生态安葬被公众理解和接受,只是一个时间问题。不论是扭转虚荣的“脸面观”,还是对畸形的殡葬消费进行纠偏,抑或提高生态安葬、家庭成员合葬的选择性激励,只有健全生态安葬的实施操作系统,用一种更加人性化、更具有操作性的方式来推动生态安葬,才能提升民众的参与热情。

猜你喜欢
节地家庭成员墓葬
北朝至隋代墓葬文化的演变
墓葬中的女人
家庭成员的排序 决定孩子的格局
企业用地节地评价探讨
论蔡和森、李富春革命家庭成员赴法勤工俭学之原因
家庭成员合葬少占地可奖补
扬州胡场汉代墓葬
唐宋墓葬里的“四神”和天关、地轴
《中国节地技术政策大纲》探讨研究
老年人受家庭成员侵害维权体制改革新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