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科护士职业暴露分析与防护对策

2016-03-25 14:42刘爱平
长江大学学报(自科版) 2016年30期
关键词:产科血液护士

刘爱平

(监利县中医院产科,湖北 监利 4333000)



产科护士职业暴露分析与防护对策

刘爱平

(监利县中医院产科,湖北 监利 4333000)

目的:提高产科护士防护技能,降低职业暴露的发生。方法:通过分析产科护士在职业环境中接触的物理性、生物性、化学性以及心理等因素,发现其职业危害风险。结果:产科护士职业防护知识缺乏,职业暴露后上报及处理意识薄弱,护理操作习惯不良,心理调整能力有限。结论:有针对性地实施产科护士职业防护措施,可以有效控制其职业暴露的发生。

产科护士;职业暴露;因素;对策

职业暴露是指医护人员从事职业活动中意外被感染性病原体或者携带者的血液、体液等污染了皮肤或者黏膜,或者被含有感染性病原体的血液、体液污染了的针头及其他锐器刺伤皮肤,而可能被感染的情况[1]。职业暴露是危害护理的最常见职业风险,有关资料表明医院职业暴露中护士所占比例居首位[2]。而产科护因工作性质和环境的特殊性,需要经常接触患者血液、羊水、分泌物及锐器等,同样也是职业暴露的高危人群[3]。因此,加强产科护士的职业防护尤为重要。笔者对产科护士面临的职业危险因素进行分析,期待能提高产科护士的职业安全意识,提高其对职业暴露的预见性,针对性采取防护措施,达到减少危害,保护自身健康的目的。

1 产科护士职业危险因素分析

1.1 产科护士职业特性

产科护士工作环境、工作性质与其他科室的护士不同,患者多,周转快,且大多数操作都是在会阴部进行,与患者血液、分泌物、胎儿羊水等接触较多,有调查表明,经常接触血液、体液发生血液性病原体暴露的风险是不接触者的2.4倍[4]。赵红等[5]调查职业暴露源中血液、阴道分泌物和羊水排在位居前3位,且暴露的场所主要是产房。感染因子阳性患者血液、羊水、阴道分泌物一般病原体含量较高,所以发生暴露后的感染率分别为6%~30%、0.2%~0.5%。

1.2 物理因素

产科护士根据各班职责履行各项护理操作规程,在日常工作中有大量的基础护理操作,例如,静脉输血、静脉注射、静脉采血等操作,而这些操作中护士由于工作不慎,被采血针、注射器、针头刺伤的机会增加,出现锐器伤的几率大大增加,经调查显示80.6%护士发生过针刺伤,其中74.5%是被使用过的针头而针刺伤[6],而产科士占锐器伤者的占60%~90%[7]。大量资料显示,临床中经锐器伤传播的病原体有20多种,如果不慎被携带病毒性肝炎的病毒、艾滋病等患者血液污染的针头刺伤,大大增加了感染HCV、HBV、HIV等血液性疾病的潜在危险[8]。

1.3 生物因素

产科护士在为产妇做各种产后护理如会阴擦洗、更换会阴垫等操作时接触血液、体液的概率较高。而有些急诊产妇来不及做筛查感染因子,此时如防护不当感染风险就较高。在临床工作中,产科护士在接产过程中,如产妇患有乙型肝炎、丙型肝炎、艾滋病等其他血液性疾病,而护士容易被其利器刺伤导致疾病感染的发生。产妇由于急产或工作中防护不够,医护人员因为突然飞溅的羊水或血液喷溅在医护人员的口鼻粘膜污染或眼结膜污染。遇到医护人员有手部创伤或破溃,从而造成感染的几率大大增加。因此产科医护人员应当在日常工作中做好正确的防护。

1.4 化学因素

如配置含氯消毒剂、使用环氧乙烷消毒的一次性医用物品、应用紫外线灯消毒空气等对护士呼吸道及皮肤都会造成不同程度的伤害。

2 产科护士职业暴露防护存在的问题

2.1 防护知识缺乏

凌凤英等[10]调查发现护士对职业暴露防护知识的相关信息来源于工作经验占64.0%, 96.0%的护士认为需要参加相关知识的培训,与我国学校护理职业防护教育缺陷有关。现在大专、本科护理教科书上的课程设置和安排未给予院内防护知识足够的重视,未安排专门的“职业防护知识”课程,再者护理人员因为工作繁忙,琐事繁杂,在职业过程中,疏于防护,存在侥幸心理,职业防护意识欠缺。高丽丽等[11]调查发现,发生过职业暴露的人群中所使用防护措施的状况不容乐观,基本防护用品中的口罩和帽子使用率分别为58.5%和35.1%,防渗透隔离衫、围裙、护目镜和靴子的使用率则更低。如助产HIV病毒阳性孕妇时未不戴防护目镜、不穿雨靴及防护隔离衣等;急诊孕妇采血注射时不使用手套,即便使用了手套但摘掉手套后不及时洗手;助产缝合切口过程中器械位置放置不当,未及时规范处理锐器而造成针刺伤和利器损伤[12,13]。

2.2 职业暴露后上报意识薄弱

临床医护人员特别是产科工作人员在出现职业暴露,如何正确应对和处理,上报的流程及处理工作一直是医院感染管理的重点和难点,在工作中应该加大在此方面的培训和考核工作。国外的研究发现,医务人员每次暴露均报告的比例仅为22%。高丽丽等[11]研究显示医务人员发生职业暴露后上报意识薄弱,不报告自行处理的比例约占1/3。而不上报就意识不到职业暴露的危险,不能提高防范意识,易反复发生职业暴露。

2.3 职业防护意识欠缺,操作不规范

临床护理操作工作中,医护人员的职业防护意识欠缺,院感要求淡漠,特别对于一些高年资,有一定工作经验的护士来说,自认为对专业熟悉,能够驾轻就熟,再者,中夜班时医院存在监督管理薄弱时间段,护士的慎独意识欠缺,存在出现操作不规范,在操作中不注意保护自己,不戴口罩,不戴手套等现象,再加上工作繁忙,杂乱,越怕疏于院感防护意识,从而大大增加了院内感染的机会和概率[14]。对于一些刚上班的低年资护士,在理论学习中未接触相关知识,意识淡薄,再者,工作中操作生疏,没有经过良好的相关知识培训,没有意识到院感的重要性,不善于使用一次性口罩,一次性帽子,和眼罩等医疗防护用品,在具体操作和接生过程中,由于程序不熟练,甚至对出现大出现等紧急预案操作流程不熟悉,护理操作时,可能手忙脚乱,忽略正规操作步骤,以上这些因素都构成了产科护理人员发生职业暴露的重要危险因素。

2.4 心理压力大

产科为高风险科室,产妇及家属对生产工作寄予极高期望值,只允许成功不允许失败,给予了产科医护工作者极大的心理压力。在工作中,产科护士的精神时刻处于一种高度紧张状态,肩负着母婴安全的职责和使命;再者,产妇在生产过程中时常会遭遇一些紧急特殊突发事件,如胎儿窘迫,脐带脱垂,前置胎盘,羊水栓塞等急危重症,出现难产、产后大出血、新生儿复苏急救措施,种种意外和突发事件对产科护士的心理应激能力造成了极大的心理压力,从而大大增加了意外职业暴露的几率[15]。

3 加强防护,减少产科护士发生职业暴露的对策

3.1 强化“全面防护”的理念

1987年美国CDC提出“全面防护”的概念,意思是将所有患者均认为具有感染性的危险因素,医务工作人员在工作中应当采取足够的防护措施;1996年提出的标准预防的观念也是应对了这一观念,提出了在工作中要加强全面防护结合特殊隔离的行为规范,特别强调医患双方的双向防护,减少交叉感染。在《医院感染管理规范(试行)》中标准预防的定义为患者的所有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均具有传染性,在工作中要进行有效隔离。医护人员在工作中要强调戴手套的重要性,接触疑有病人体液、血液、分泌物污染时一定要做好防护,医护人员是否接触非完整的皮肤与黏膜,特别应做好防护。

3.2 提高职业防护的意识

工作中重视职业暴露,做好职业暴露的预防工作,加强安全意识的培训工作,对产科护士和新护士有针对性的进行教育培训,是减少职业性损伤的有效措施之一[16]。对医疗工作者进行职业防护教育已被多数国家认为是减少职业暴露的主要措施[17]。医院管理者应重视职业防护工作,加强教育。现在由于人口流动性比较大,做好人口的预防保健工作,加强定期体格检查,及时注射接种相关疫苗,出现急性爆发性传染病要及时上报,建立起完善的防护上报体系和上报程序,在日常工作中严格执行规程规范,杜绝职业暴露的发生。产科护士在工作中,应当仔细询问病人的既往史,和产前检查本,仔细和完善相关化验检查单,对有传染病和疑似有传染病的产妇应做好隔离防范工作,到隔离产房分娩,对其产生的医疗垃圾严格进行分类消毒处理,对产生的血液,体液等进行规范化的处理,阻断可能传播的传染源和传播途径。保护易感人群。按规定做好各种防护措施,及时将安全隐患消灭在萌芽状态[18]。

3.3 做好手卫生工作

护理人员的手卫生工作是防止医院交叉感染的重要和有效措施,产科护士在临床工作中,在具体的采血、静脉穿刺、输血、接生等操作中,护士都可以接触到血液、羊水及分泌物,工作中我们必须严格遵守消毒隔离制度,有职业防护意识,工作中穿好规范的隔离衣、戴口罩,必要时戴隔离面罩,对接触血液、体液或处理污物后都应戴一次性手套,操作完毕后应该及时洗手,建立自觉的职业防护意识。

3.4 严格执行操作规范

提高产科护士对职业暴露危险性的认识,从而增强自身我防护意识。产科护士在处置医疗废物时时必须按照标准预防措施进行防护,如使用手套、口罩等。有研究表明, 0.004mL带有HBV的血液就足以使受伤者感染HBV[19]。

3.5 掌握出现意外暴露后的正确处理措施

医护人员的皮肤黏膜在不小心接触到患者羊水、分泌物、血液等应立即清洗局部,如果是黏膜必须用0.9%氯化钠反复清洗。如果出现针刺伤或刀片划伤后要立即从近心端挤向远心端挤血,尽最大可能挤出破损处血液,严禁伤口的局部按压,同时用洗手液和流动水清洗污染的部位,然后用活力碘消毒,创口较大时请外科医生处理伤口,检查患者感染因子报告单,并立即报告医院感染科,患者感染因子阳性时请专家评估并针对性采取预防措施和接受医学观察和感染因子追踪监测,如暴露者感染应及时治疗。

3.6 减轻护士心理压力

心理压力大也是造成防护意识薄弱的相关因素之一。因此,减轻护士工作压力,减少因心理因素造成的职业损伤也是值得各位医院管理者关注问题之一。

[1]陈珍风.护理职业暴露现状调查及防护对策[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8,24(10):60.

[2]李映兰.美国护士预防经血液传播疾病的意识和措施[J].中华护理杂志,2002,37(8):633~634.

[3]常馨宇.妇产科护士潜在职业危险因素及防护[J].山西医药杂志,2010,39(2):169.[4]吴丽军,何仲.护士血源性病原体职业暴露风险与预防研究进展[J].中华护理杂志,2005,40(5):386~388.

[5]赵红,毛秀英.妇产科护理人员职业防护现状调查[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7,23(9):55~56.

[6]江智霞,袁晓丽,张咏梅,等.护理人员使用锐器盒的依从性调查与对策[J].护士进修杂志,2008,23(5):466~467.

[7]毛秀英,吴欣娟,于荔梅,等.部分临床护士发生针刺伤情况调查[J].中华护理杂志,2003,38(6):422~425.

[8]李可萍,庄英杰,文翠容,等.护理人员职业暴露与防护措施[J].中华护理杂志,2008,43(6):571~573.

[9]杨敏.妇产科护士职业危害认知及职业防护现状调查与分析[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1,8(4):107~109.

[10]凌凤英,卓新.护士职业暴露调查研究及防护对策[J].全科护理,2011,9(2):426~427.

[11]高丽丽,沈洁,潘迎.北京市妇产科医务人员职业暴露防护情况调查[J].中国妇幼健康研究,2010,21(6):761~762.

[12]孟发芬,张宵艳,田淑军,等.实习生职业安全防护及其课程设置现状调查[J].护理学杂志,2008,27(3):275~277.

[13]姚琴,朱丽红,李春英.产科医务人员对HIV职业暴露的风险因素分析与防范[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0,7(5):17~19.

[14]林虹,马淑清,黄敏霞.澳门护理人员职业危害认知及自我防护行为的调查[J].中华护理杂志,2007,42(8):752~755.

[15]李淑兰.妇产科护士职业危险因素及防护[J].护士进修杂志,2004,19(10):941~943.

[16]孙建芳.妇产科护士职业暴露和自我防护现状调查与分析[J].上海护理,2010,10(3):36~38.

[17]祝晓红,朱争鸣.助产士职业防护的探讨[J].临床医药实践,2009,18(11):865~866.

[18]徐秀华.临床医院感染学[M].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8:535~536.

[19]佩瑶.院前急救护士职业危险因素及防护对策[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8,24(6):61~62.

[编辑] 方多

2016-05-18

刘爱平(1963-),女,主管护师,主要从事临床护理工作,123526141@qq.com。

R473.71

A

1673-1409(2016)30-0071-03

[引著格式]刘爱平. 产科护士职业暴露分析与防护对策[J].长江大学学报(自科版),2016,13(30):71~73.

猜你喜欢
产科血液护士
最美护士
最美护士
最美护士
最美护士
助产士主导镇痛分娩管理模式在产科中的应用效果
多彩血液大揭秘
神奇血液
产科医师答问录
产科医师答问录
产科医师答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