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花鼓灯的演出形式和内容

2016-03-25 12:42姜丽红
戏剧之家 2016年4期
关键词:内容

姜丽红

【摘 要】花鼓灯是我国汉族的一种民间歌舞艺术,常在农村灯会中演出,其主要伴奏乐器称为花鼓,故名花鼓灯,流行在安徽的怀远、凤台、颖上、淮南、蚌埠等地,和阜南、阜阳、霍邱、寿县、定远、凤阳、五河、宿县、蒙城的部分地区。

【关键词】花鼓灯;演出形式、内容

中图分类号:J722.2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6)02-0150-02

花鼓灯究竟起源于何时,目前尚无确切的资料,据有关记载和老艺人的回忆,其发展变化情况大致是这样的:清代以前,沿淮一带在春节期间,就有玩灯闹元宵的风俗。早期的花鼓灯是由十几个青少年扮成兰花和鼓架子,跑几个图形,对玩一些简单的身段、动作,唱几段民歌。后来,花鼓灯的表演越来越丰富,于是脱离红灯队伍而单独表演,群众性花鼓活动的开展,使表演艺术达到较高的水平,突出地表现在小场的表演艺术有很大发展,舞蹈语汇丰富了,表现力增强了,并带有很强的自娱性和竞技性。它的表演常常是即兴的,虽也有一定的形式和程序,但具体表演什么,却因人、因地、因时而异。表演者之间默契配合,各显身手,既斗妙争能,又和谐统一。群众称这种表演为“玩灯”,称男角为“鼓架子”,女角为“兰花”(过去都由男子扮演)。玩灯人和观众之间息息相通,互相感染,通过玩灯使表演者和观众都得到亲切的美的享受。

花鼓灯的主体是舞蹈,有大花场(群舞,又称大场)、小花场(双人舞、三人舞或四人表演的双花场,又称小场)、盘鼓(舞蹈与武术、杂技相结合的上盘鼓、中盘鼓等)之分。

大场由6至12人或7至11人表演,由一人持岔伞(形状似伞的一种道具),带领全体舞者表演各种图形,是一种集体的情绪舞。整个大场的演出,时紧时松。紧张的时候,表演者吹起口哨一起跑起来,情绪热烈奔放,所以又称跑大场。在每个图形边连接或转弯的地方,表演者以各人擅长的身段和技巧,扭跳翻跌,即兴表演,各有个性和特点,使整个大场既和谐统一,又富有变化。大场中也常穿插男女对舞。据说这种大场是由古代练兵摆阵的图形演变来的。

小场系抒情性的双人舞,是花鼓灯舞蹈中核心部分。它主要表现男女青年相互说爱、玩乐嬉戏的情绪、感情的描绘,极为细腻。动作舞姿非常丰富,大都是即兴表演。过去演员大都是少年,因而有些动作是表现少年形象和感情的。小场中还包括具有简单故事情节和人物性格的情节舞。此舞能围绕一件道具,产生一些矛盾冲突,形成简单的情节。这种情节舞是由小场发展而来的,但比小场更为丰富,更受群众喜爱。

盘鼓是吸收了杂技和武术的表演形式,富有雕塑感。沿淮一带群众性的武术活动很盛行,经常在街头,春会上表演。有的花鼓灯人就会武术,所以很自然地被吸收来,作为一种技巧性的表演。

花鼓灯中,男角称鼓架子,女角称兰花。解放前,妇女不能参加演出,兰花均由男的扮演,将辫子放下来,头戴彩绸做的球花,前额上扎上用珠子做的勒子。后来男的不留辫子了,便以农村妇女冬天用的黑纱包头当头套,再戴球花和勒子。上穿普通女褂,下穿裙子,不擦粉抹彩。怀远一带因动作大,武功多,不穿裙子。鼓架子穿随身衣服,系腰带,头扎挑花手巾,结成英雄结。凤台多结在前面,怀远结在后面。舞者根据自己的特点和志趣,各有专长,有的喜爱唱,有的擅于舞,有的兼演兰花、鼓架子两种角色。鼓架子中又分大鼓架子和小鼓架子。前者擅长上盘鼓的表演,要有力气,顶人要顶得多、顶得稳;后者专演小场,擅长武功技巧和身段表演。还有一种丑鼓,也称挎鼓的,专门插科打诨做滑稽表演。伞把子擅长大场的领伞和唱,一般由丑鼓兼任。

花鼓灯的音乐,包括能单独演奏的锣鼓曲,为舞蹈伴奏的锣鼓点和花鼓歌三个部分。使用的乐器有大锣、小锣、花鼓、大钹,有时还加上一种特有铜号,叫做尖子。它状似唢呐,长五尺左右,现今还增加了管、笛、笙和唢呐。

单独演奏的锣鼓曲有《十八番》《十番》《小五番》《闹锦州》等,都有比较固定的曲牌。淮河中、下游的群众喜爱演奏和欣赏这种打击乐,曾出现过不少著名的演奏能手。

为舞蹈伴奏的锣鼓鼓点称为坐场锣鼓,基本上是《十番》、《十八番》等成套锣鼓曲牌,演奏者随着舞者的感情、步伐、舞姿的变化,以轻重疏密的锣鼓点来表现角色的感情和舞蹈气氛的变化。

花鼓歌来自当地的民歌,曲调有《慢赶牛》、《哀调》、《花调》等十余种。有的轻快明亮,有的哀怒抑郁,同一曲调,男女唱法不同。

花鼓灯和其他民间艺术一样,是人民用来自娱娱人的工具,玩花鼓灯的艺人大都是贫苦农民和手工业者,白天劳动,晚上在月光下玩灯。没有月亮时,就由观众点起灯笼火把。有一首花鼓歌这样唱道:“花鼓一打头对头,玩灯的都是光蛋猴,一没银钱买灯草,二没银钱去打油,玩灯都乘着月亮头。”艺人们没有固定的班社,随聚随散,常在闲时互相邀约到各村,或在春会、庙会上表演,有时也被请到外地演出。在农村演出时,内容必须健康,不许有低级下流的唱词和动作。在春会、庙会上演出,则可以任意演唱。沿淮一带春会、庙会盛行,较有影响的艺人云集会上,有时甚至有一百多班花鼓灯同时演出,成为群众自发的艺术竞赛的大汇演,对开展艺术交流,发展花鼓灯艺术起着很大的作用。

在农村,从中秋节以后到次年农历三月,每月中旬都是花鼓灯活动的时候,尤以春节前后为最盛。有一首岔伞歌说:“小岔伞八根柴,七拼八凑凑起来,五忙六月高高挂,正二三月玩起来。”

演出形式很简单,在广场上摆上几条长凳,坐着化好妆的兰花,鼓架子蹲坐在两旁,伴奏人员站在后面。这里称做锣门,也就是演出的后台,观众从锣门起排坐起来。

演出前,因兰花已化好妆,行走不便,常由鼓架子顶着进场,如果从外村请来的,还要敲锣打鼓,鸣放鞭炮,把兰花顶着接进村。

演出开始,先由伞把子引场,引兰花和鼓架子登场,表演大场、小场。花鼓演唱和小场穿插进行,有独唱、对唱。丑鼓常在表演过程中说些笑话、快板、顺口溜之类的段子,以活跃气氛。花鼓演唱和小场中间对插盘鼓等杂技、技巧表演,最后演出后场。每次演出如群众不让结束,则继续演出,直到群众满意为止。

花鼓灯主要是以剧、歌、唱、舞的方式来展现它的艺术形式,其中主要以歌唱伴舞蹈的形式来表现人们对旧的传统,内容上多为表现青年男女的爱情生活为主,追求婚姻自主、平等,也是对封建社会封俗习惯的反抗封建礼教的束缚。

花鼓歌的歌词内容大体可分为四类:1.描写男女爱情的情歌,占比重最大,大都用富有想像力的比喻手法,刻画青年男女互相爱慕的思想感情;2.叙述某个事件或人物的叙事歌,歌词较长,有的长达数百句,有情节,有人物,有说理。如描写不合理封建婚姻制度的长篇对唱《圆房》,描写一个花鼓灯艺人向知县老爷作说理斗争的自述性叙事歌《陈广仁跑大堂》等;3.奉承歌,是用来赞颂别人嫁娶生子或挨门玩灯说些吉祥话奉承主人的;4.盆伞歌,是在演出开始、结束和打诨逗趣时唱的。这些歌词除极少数为群众口头流传下来外,大部分属于即兴创作,随演随丢,见诸记载的很少。

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花鼓灯在演出内容和形式上有了很大的创新,正是由于它和现实的生活如此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因此才能受到人民的喜爱,并得到不断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马彩娣,王军.浅谈花鼓灯艺术的角色及表演形式[J].大众文艺(理论),2007,(12):44-45.

[2]张小春.花鼓灯舞蹈的传承与发展—浅谈舞蹈《花鼓佬》[J].新闻世界,2015,(8):254-255.

[3]李岩.安徽花鼓灯中“鼓架子”的形成与表演形式[J].艺术研究,2015(4).

猜你喜欢
内容
内容回顾温故知新
内容回顾 温故知新
内容回顾温故知新
内容回顾温故知新
内容回顾 温故知新
内容回顾 温故知新
内容回顾 温故知新
引言的内容
引言的内容
主要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