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州本《赵州录》校读札记

2016-03-25 05:48徐琳
关键词:大藏经中州佛陀

徐琳

摘 要: 2001年中州古籍出版社出版了张子开先生整理的点校本《赵州录》,该书是研究赵州禅师语录较为通用的版本,但其中存在错漏、点断、不同条语录相混、俗字未辨清等问题,应结合多种禅门撰著加以校读补正。

中图分类号: H131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009-4474(2015)05-0065-05

Proofreading Notes on the Zhong Zhou Version of the Book of ZhaozhouXU Lin

(College of Literature and Laws, Jiaxing University, Jiaxing 314001, China)

Key words: Chinese Zen history; the Book of Zhaozhou; Zhong Zhou version; sayings by Zhaozhou Zen master

Abstract: In 2001, the Book of Zhaozhou collated by Mr. Zhang Zikai was published by Zhong Zhou Ancient Books Publishing Company. This book is a generic version for the study of the sayings by Zhaozhou Zen master. However, there are some flaws such as mistakes and omissions, punctuation, different pieces of mixed sayings and failure of distinction between vulgar Chinese characters. All these need further correction with various Zen writings.

在中国禅宗史上,赵州从谂禅师因禅机玄妙、辨才无碍而被誉为“赵州古佛”。其玄言法语斩断葛藤、当下开悟的接人方式,更为天下参禅学佛者信服,形成了风靡唐宋、传承千年的“赵州门风”。

2001年10月,中州古籍出版社出版了张子开先生整理的点校本《赵州录》。该书以明版《嘉兴大藏经》第一百三十七种之《赵州和尚语录》为底本,以明“永乐南藏本”、“径山本”《古尊宿语录》为参校本。我们在此基础上另据《祖堂集》、《景德传灯录》、《联灯会要》、《五灯会元》、《指月录》等多种禅门撰述进行对校,发现中州本《赵州录》存在错漏、点断、不同条语录相混、俗字未辨清等情况。下面分别论之。

一、标点 1.中州本第11则:师上堂。谓众曰:“此事的的没量,大人出这里不得。老僧到沩山,僧问:‘如何是祖师西来意?沩山云:‘与我将床子来!若是宗师,须以本分事接人始得。”(2001:8)①

按:“没量”属下句。“没量大人”禅籍中亦作“没量汉”、“没量人”、“没量大汉”,谓摆脱了尘俗知见,超越了数量分别的禅悟者。《天如惟则禅师语录》卷九《宗乘要义》云:“惟有没量大人,一味天真自在,无思无为,不识寰中有天子;不治不乱,不闻塞外有将军。”〔1〕《坐禅用心记》:“没量大人,如大死人,无一翳遮眼,无一尘受足。”〔2〕《大慧普觉禅师语录》卷二十六《答许司理(寿源)》:“若决定竖起脊梁骨,要做世出世间没量汉,须是个生铁铸就底方了得;若半明半暗,半信半不信,决定了不得。”〔3〕

2.中州本第87则:师示众云:“迦叶传与阿难。且道达磨传与什么人?”

中州本第88则:问:“且如二祖得髓,又作么生?”师云:“莫谤二祖。”师又云:“达磨也有语:‘在外者得皮,在里者得骨。且道更在里者得什么?”

西南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第16卷第5期

徐 琳 中州本《赵州录》校读札记中州本第89则:问:“如何是得髓底道理?”师云:“但识取皮。老僧者里,髓也不立。”云:“如何是髓?”师云:“与么,皮也摸未着。”(2001:25)

按:中州本划分的三则语录,从内容上看当合为一则。依禅宗谱系,释迦牟尼逝世后,迦叶成为教团领袖,被尊为西天第一祖,后付法于阿难,独自至鸡足山入定,以待弥勒佛出世。其传见于《佛本行集经》、《祖堂集》等禅佛经典。阿难,释迦牟尼叔父斛饭王之子,系释迦牟尼的堂弟,随释迦出家修行,后继承迦叶衣钵,尊为禅宗西天第二祖。达磨,为东土禅宗初祖,后传法于二祖慧可。其传见于《祖堂集》、《景德传灯录》。赵州禅师以此则公案发问,中州本第87则内容紧承88则,僧徒对达摩传法与二祖惠可又有进一步的追问,此后两句皆围绕禅宗传法得皮、得骨、得髓之说展开。从内容上看,三则语录都有关同一话题,不应各自独立。

3.中州本第299则:问:“学人远来,请和尚指示。”师云:“才入门便好。”蓦面唾。(2001:73)

按:“才入门便好”意义难解,“蓦面唾”当属上句。蓦,正对着,表示动作的方向。“才入门,便好蓦面唾”,赵州禅师以此语斩断学人的问话,并暗示学人对禅旨佛理的追问就如同张开臭口吐口水一般。《云门匡真禅师广录》卷上:“若是个人,闻说道什么处有老宿出世,便好蓦面唾污我耳目。”〔3〕《竺仙和尚语录》卷下《杰禅人二首》之二:“浑无一字即法语,好纸如何求墨污。我见佛祖如冤家,开着嗅口蓦面唾。”〔4〕

4.中州本第314则:问:“如何是佛向上人?”师下禅床,上下观瞻,相云:“者汉如许长大,截作三橛也得,问什么向上向下!”(2001:76)

按:“相”属上句。“上下观瞻相”,言赵州禅师上下打量学人的相貌,故有下句“者汉如许长大”。佛经中有“观相”之说。一为,观人外貌。《贤愚经》卷九《善事太子入海品》:“其大夫人便生男儿,端正绝异,身紫金色,其发绀青,人相具足。王及内外,观之无厌。因召相师,令占相之。相师寻诣,上下观相,欢喜踊跃,而白王言:‘此儿相好,人中难有。”〔5〕二为,观人内心。《俱舍论颂疏抄》卷二十七:“四者占相(文)光云:‘占,谓占卜。相,谓观相。能知他心。”〔6〕

5.中州本第498则:师因与文远行次,乃以手指一片地,云:“这里好造一个巡铺子。”文远便去彼中立,云:“把将公验来。”师便打一掴。远云:“公验分明。过!”

按:“过”属上句,作“公验分明过!”《楚石梵琦禅师语录》卷十六:“山未高兮海未深,赵州文远没弦琴。当时公验分明过,四海谁人识此心。”〔1〕

二、校勘 1.中州本第25则:师上堂。云:“兄弟!你正在第三冤里。所以道:但改旧时行履处,莫改旧时人。共你各自家出家,比来无事,更问禅问道,三十、二十人聚头来问,恰似欠伊禅道相似。你唤作善知识,我是同受栲老僧,不是戏好。恐带累他古人,所以东道西说。”(2001:11)

按:径山本《古尊宿语录》“栲”作“拷”。《集韵·皓韵》:“拷,掠也。”〔7〕又,“栲,木名,似樗。”〔7〕《尔雅·释木》:“栲,山樗。”郭璞注:“栲似樗,色小白,生山中,因名云。亦类漆树。”〔8〕《诗经·唐风·山有枢》:“山有栲。”〔9〕《毛诗注疏》卷十:“山有栲,隰有杻。传:栲,山樗;杻,檍也。”孔颖达疏:“陆玑疏云:‘山樗与下田樗略无异,叶似差狭耳。吴人以其叶为茗。方俗无名此为樗者,似误也。今所云为栲者,叶如栎,木皮厚数寸,可为车辐,或谓之栲栎。许愼正以栲读为糗,今人言栲,失其声耳。”〔10〕《说文·木部》:“,山樗也。”段玉裁注:“、栲古今字。”又“今所云栲者,叶如栎木,皮厚数寸,可为车轴,或谓之栲。”〔11〕《正字通·卯集·手部》:“拷,苦老切,音考,打也。”〔12〕嘉兴本《赵州禅师语录》中“栲”当为“拷”的形误字,可据径山本《古尊宿语录》改。中州本未作改动,亦未出校记。此段末后两句当作“你唤作善知识,我是同受拷。老僧不是戏好,恐带累他古人,所以东道西说。”“受拷”,受到拷打、刑罚。《六度集经》卷五:“云:‘盗得之,斯非佛弟子也,默然受拷,杖楚千数。不怨王,不雠彼。”〔13〕“戏好”,取乐、嬉戏。元郭钰《静思集》卷五《送李原贞游淮》:“君归省亲亲已老,如何又涉长淮道。长淮千里快壮游,不似斑衣儿戏好。”〔14〕中州本将“老僧”划入逗号前,句义难解。赵州反对僧徒问禅问道,僧徒把他当作善知识,赵州感觉如同在受拷打。他认为用任何言辞解说佛法,都是对前人的歪解,反而会误导僧徒的开悟。

2.中州本第34则:问:“如何是赵州主人公?”师云:“田库奴。”(2001:13)

按:“田库奴”当为“田厍奴”。田厍奴,即田舍奴。《玉篇·车部》:“厍,始夜切,人姓。”〔15〕《五音集韵·禡韵》:“姓也,出《姓苑》。金城太守厙釣。”〔16〕《康熙字典·子集下·厂部》:“厍,《唐韵》始夜切,《集韵》、《韵会》式夜切。并音舍。”〔17〕“厍”与“舍”同音。《祖庭事苑》卷七《八方珠玉集》:“田厍,当作田舍。”〔18〕禅门詈骂语,形容人蠢笨,没有头脑,本自福州方言。《碧岩录》卷六(五十七):“赵州劈口便塞道:‘田厍奴,什么处是拣择?若问着别底,便见脚忙手乱。争奈这老汉是作家。向动不得处动,向转不得处转。尔若透得一切恶毒言句,乃至千差万状,世间戏论,皆是醍醐上味。若到着实处,方见赵州赤心片片。田厍奴,乃福唐人,乡语骂人,似无意智相似。”〔19〕福唐,福州。《唐会要》卷七十一《州县改置下》:“福州,隋泉州。武德八年改为丰州都督府……万安县,圣历二年置,天宝元年八月二十四日,改为福唐县。”〔20〕禅籍中亦作“田舍奴”、“田舍儿”。《祖堂集》卷十一《永福和尚》:“有人问赵州:‘古人道:至道无难,唯嫌拣择。如何是不拣择底法?赵州云:‘天上天下,唯我独尊。僧云:‘此犹是拣择底法。州云:‘田舍奴,天上天下唯我独尊,什摩处是拣择?”〔21〕《西方合论》卷二《第二缘起门》:“如达官贵人,向田舍儿说王宫精严。”〔3〕

3.中州本第114则:师云:“我向惠里答话。”学云:“争道法身不说法?”师云:“我向惠里救你,阿爷他终不出头。”(2001:31)

按:惠里,当作“个里”。嘉兴本《赵州禅师语录》,南藏本、径山本《古尊宿语录》皆作“惠里”,但意义难以理解。个里,在吴方言中指“此中”、“其中”。明何孟春《余冬序录摘抄内外篇》卷四《外篇》:“《云间志·方言》:谓人曰‘渠,自称曰‘侬,何如曰‘宁馨,谓‘虹曰‘鲎。言罢必缀以休。及事际、受记、薄相之类,并见于《苏志》。又如谓‘此曰‘个里。”〔22〕西南官话亦称“此”为“个里”。乾隆三十五年《郴州总志》:“此处曰个里。”〔23〕《御选语录》卷六《圆证直指真际赵州禅师语录》中此则作“个里”。

4.中州本第166则:问:“如救头然底人,如何?”师云:“便学。”学云:“什么处?”师云:“莫占他位次。”(2001:44)

按:“如救头然”,径山本《古尊宿语录》作“如救头燃”。中州本在校记中指出版本的区别:“‘然可为‘燃的古字。而径山本此处之燃,误。”因何而误,中州本并未言明。《说文·火部》:“然,烧也。”〔11〕《广韵·仙韵》:“然,俗作燃。”〔24〕《正字通·巳集·火部》:“燃,俗然字。”〔12〕佛经、禅籍中“如救头然”亦多作“如救头燃”。《出曜经》卷二十三《泥洹品》:“其中利根之徒,观世万变难可同处,上求无为,如救头然。所以者何,彼处虚寂闲静安乐,永合虚表澄神不动。”〔5〕《菩萨璎珞经》卷一《识定品》:“救彼众苦,如救头然,令众厄难,必得济度。”〔25〕《楞伽师资记·道信》:“唯须猛利,如救头然,不得懈怠,努力努力。”〔26〕《佛本行经》卷五《魔劝舍寿品》:“吾身若留住,及度世之后。卿等勤奉法,用吾色身为。但当力精进,尽形奉禁戒。方便求觉慧,急如救头燃。”〔5〕如救头然,言救灭烧头之火,比喻解除危险,救护危难。《大庄严论经》卷六:“是故我今当专心持禁戒,设头上火然,衣服亦焚烧,我当坚精进,修行调顺法。”〔5〕《大乘本生心地观经》卷五《无垢性品》:“出家菩萨常于昼夜如是观察,勿贪世间受五欲乐,精勤修习,未尝暂舍,如去顶石,如救头燃。”〔13〕《请观音经疏阐义钞》卷四:“经如救头然者,金光明云:‘譬如男女如火烧头,如火烧衣,救令速灭,火若未灭,不得暂安,忏悔亦尔。此则然字是烧然也。”〔27〕将“去顶石”与“救头燃”并列,皆言消除危难。

佛经中还有作“如救自头燃”者,《本世经》卷六《三法品》:“昼夜处空闲,绝世诸缘务。勤修戒心慧,如救自头燃”〔28〕。另有“如救衣然”,《大方广十轮经》卷六《剎利依止轮相品》:“乐观阴界,如救头然,如救衣然”〔29〕。“如救身衣火”,《止观门论颂》:“智人修定心,如救身衣火”〔30〕。还有作“如救头火”,日本愿晓《金光明最胜王经玄枢》卷二:“恒见众生小发机心恶转法轮,故常发心行道无间,如救头火”〔31〕。“头燃”、“头然”当都是指头上起火。《瑜伽师地论略纂》卷十一:“云如灭头然者,‘然谓生然,言急当如救头。”〔32〕故径山本《古尊宿语录》作“如就头燃”,“燃”字无误。

5.中州本第193则:问:“如何是出家?”师云:“不履高名,不求垢壤。”(2001:51)

按:垢壤,嘉兴本《赵州禅师语录》,径山本、卐续藏经本《古尊宿语录》皆作“垢坏”。“坏”繁体字与“壤”相近,中州本因形近而误。然“垢坏”于此句中亦不恰当。《景德传灯录》卷十《赵州观音院从谂禅师》:“僧问:‘如何是出家?师云:‘不履高名,不求苟得。”〔33〕《五灯会元》卷四《赵州从谂禅师》:“问:‘如何是出家?师曰:‘不履高名,不求苟得。”〔34〕《宗鉴法林》卷十六《赵州观音院从谂禅师》:“赵州因僧问:‘如何是出家?师曰:‘不履高名,不求苟得。”〔35〕《无异元来禅师广录》卷十一:“僧问赵州:‘如何是出家?州云:‘不履高名,不求苟得。”〔36〕后出禅宗灯录、语录皆作“苟得”。

垢坏,污染损坏。《正法念处经》卷五十八《观天品》:“手足破裂,贫穷无食,衣服垢坏,饥渴所恼,寒热辛苦,如是无量苦恼,不可堪忍。”〔28〕《大毗卢遮那成佛经疏》卷五《入漫荼罗具缘品之余》:“或见经夹,净白无垢,整齐严饰,字色分明,记说种种,殊胜之事,则为善相。若卷帙垢坏,字义残缺之类,当知不善。”〔27〕“垢坏”与前句“不履高名”意义不合。苟得,不当得而得。《礼记·曲礼上》:“临财毋苟得。”孔颖达疏:“非义而取,谓之苟得。”〔37〕《大唐西域记》卷二:“于财无苟得,于义有余让。”〔38〕《景德传灯录》卷二十七《善慧大士》:“临财无苟得,临难无苟免。”〔33〕“垢坏”当为“苟得”。

6.中州本第201则:有秀才见师手中拄杖,乃云:“佛不夺众生愿,是否?”师云:“是。”秀才云:“某甲就和尚乞取手中拄杖,得否?”师云:“君子不夺人所好。”秀才云:“某甲不是君子。”师云:“老僧亦不是佛。”(2001:52)

按:中州本校记:“‘某,底本作‘专,形误。据对校本改。”嘉兴本《赵州禅师语录》中作“专甲”,南藏本、径山本《古尊宿语录》作“某甲”。专甲,即某甲,底本无误,不当改。唐五代时,“厶”既是“某”字的俗简体,也是“专”的俗简体。禅籍中有将“某甲”减省作“厶甲”,又有书手转写作“专甲”。

由于“专甲”在禅籍中被大量使用,“专甲”具有了和“某甲”相同的意义,用作第一人称代词,指“我”。《汾阳无德禅师语录》卷上:“河东运使郑工部,入院相见茶话次,工部云:‘专甲留一偈,增师得否?”〔3〕《古尊宿语录》卷十《并州承天嵩禅师语录》:“郑工部至。茶话次,云:‘汾阳有个昭禅师,爱看读某甲留一偈。师云:‘略请见示。”〔39〕对校后发现,“专甲”与“某甲”可以换用。

7.中州本第393则:问:“如何是祖师的的意?”师嚏唾。云:“其中事如何?”师又唾地。(2001:90)

按:嚏,嘉兴本《赵州禅师语录》、南藏本《古尊宿语录》作“”,径山本《古尊宿语录》作“涕”。中州本改作“嚏”。《集韵·齐韵》:“嗁,《说文》:‘号也。或作啼、、、渧、谛,通作嗁。”〔7〕《说文·水部》:“涕,泣也。”〔11〕《诗经·陈风·泽陂》:“涕泗滂沱。”毛亨传:“自目曰涕,自鼻曰泗。”〔9〕《一切经音义》卷二:“涕唾,上梯礼反。《考声》云:泣也,目出泪涕也。《诗传》亦云:自目而出涕。下土课反。《说文》:口液也。从口从省声,或作涶。”〔40〕“涕唾”,古之医籍中多见。《黄帝内经素问》卷十《气厥论篇》:“此皆聚于胃,关于肺,使人多涕唾,而面浮肿,气逆也。”〔41〕《景岳全书》卷十九《咳嗽》中作“唾”。《证治准绳》卷九十六《咳嗽》:“火乘肺者,咳嗽上壅,唾出血。”〔42〕

医籍中“唾”与“涕唾”同,指病时鼻中流涕、口中呕吐的症状。“涕唾”在禅籍中有时则指擤鼻涕、吐口水。《鼻奈耶》卷十:“彼六群比丘于净园菜地大小便涕唾。”〔43〕《诫初心学人文》:“临盥漱不得高声涕唾。”〔19〕佛门戒律要求僧人在洗漱时不得高声地擤鼻涕、吐口水。这一动作还可以表示鄙薄和轻视的心理。唐齐己《轻薄行》:“日沉月上且斗鸡,醉来莫问天高低。伯阳道德何涕唾,仲尼礼乐徒卑栖。”〔44〕该则语录中,僧徒询问达摩祖师的玄妙禅义,赵州用擤鼻涕、吐口水的方式表示鄙视和厌恶。《玉篇·口部》:“嚏,丁计切。喷鼻也。”〔15〕医籍中偶用其表示打喷嚏、流口水的症状。《御纂医宗金鉴》卷四十一《茯苓补心汤》:“治感冒风寒、伤肺咳嗽、嚏唾痰涎、发热恶寒也,即人参、苏叶、橘红、半夏、茯苓、甘草、枳殻、桔梗、前胡、葛根也。”〔45〕此处改用“嚏唾”,与文意难合,当用原字不改。

8.中州本第448则:云:“只者一问一会,是什么?”师云:“老僧不在心所里,法过眼耳鼻舌身意而知解。”(2001:106)

按:“一问一会”,南藏本、径山本《古尊宿语录》作“一问一答”。“答”,嘉兴本《赵州禅师语录》作“畣”。《尔雅·释言》:“俞、畣,然也。”郭璞注:“畣者,应也,亦为然。”邢昺疏:“畣,古答字。”〔8〕《集韵·合韵》:“答,德合切。当也。古作畣。”〔7〕中州本形近致误。

注释:

①(2001:8)指引文引自张子开《赵州录》第8页,中州古籍出版社2001年版。下文其他语段后格式同此,不再说明。

参考文献:

〔1〕禅宗全书(第49册)〔M〕.台北:文殊文化有限公司,1989:162,638.

〔2〕大正新修大藏经(第82册)〔M〕.台北:佛陀基金教育会,1990:412.

〔3〕大正新修大藏经(第47册)〔M〕.台北:佛陀基金教育会,1990:924,547,393,599.

〔4〕大正新修大藏经(第80册)〔M〕.台北:佛陀基金教育会,1990:437.

〔5〕大正新修大藏经(第4册)〔M〕.台北:佛陀基金教育会,1990:410,212,193,288.

〔6〕大正新修大藏经(第64册)〔M〕.台北:佛陀基金教育会,1990:760.

〔7〕丁 度.集韵〔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399,400,94,771.

〔8〕郭 璞,注.邢 昺,疏.尔雅注疏〔C〕∥阮 元.十三经注疏(下册).北京:中华书局,1980:2636,2581.

〔9〕毛 亨,传.郑 玄,笺.孔颖达,疏.诗经注疏〔C〕∥阮 元.十三经注疏(上册).北京:中华书局,1980:362,318.

〔10〕郑 玄,笺.陆德明,音义.孔颖达,疏.毛诗注疏〔C〕∥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69册).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346.

〔11〕段玉裁.说文解字注〔M〕.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98:142,480,565.

〔12〕张自烈.正字通〔M〕.北京:中国工人出版社,1996:405,639.

〔13〕大正新修大藏经(第3册)〔M〕.台北:佛陀基金教育会,1990:152,313.

〔14〕郭 钰.静思集〔C〕∥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1219册).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197.

〔15〕顾野王.玉篇〔M〕.北京:中国书店,1983:339,97.

〔16〕韩道昭.五音集韵〔C〕∥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238册).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264.

〔17〕康熙字典(标点本)〔K〕.上海:汉语大词典出版社,2002:91.

〔18〕禅宗全书(第84册)〔M〕.台北:文殊文化有限公司,1989:512.

〔19〕大正新修大藏经(第48册)〔M〕.台北:佛陀基金教育会,1990:191,1004.

〔20〕王 溥.全唐书〔M〕.北京:中华书局,1955:1274.

〔21〕静、筠禅师.孙昌武,衣川贤次,西口芳南,点校.祖堂集〔M〕.北京:中华书局,2007:525.

〔22〕何孟春.余冬序录摘抄内外篇〔C〕∥丛书集成初编.上海:商务印书馆,1937:48.

〔23〕许宝华,宫田一郎,编.汉语方言大词典〔K〕.北京:中华书局,1999:376.

〔24〕周祖谟.广韵校本〔M〕.北京:中华书局,2004:139.

〔25〕大正新修大藏经(第16册)〔M〕.台北:佛陀基金教育会,1990:4.

〔26〕大正新修大藏经(第85册)〔M〕.台北:佛陀基金教育会,1990:1289.

〔27〕大正新修大藏经(第39册)〔M〕.台北:佛陀基金教育会,1990:998,627.

〔28〕大正新修大藏经(第17册)〔M〕.台北:佛陀基金教育会,1990:691,341.

〔29〕大正新修大藏经(第13册)〔M〕.台北:佛陀基金教育会,1990:708.

〔30〕大正新修大藏经(第32册)〔M〕.台北:佛陀基金教育会,1990:493.

〔31〕大正新修大藏经(第56册)〔M〕.台北:佛陀基金教育会,1990:525.

〔32〕大正新修大藏经(第43册)〔M〕.台北:佛陀基金教育会,1990:148.

〔33〕大正新修大藏经(第51册)〔M〕.台北:佛陀基金教育会,1990:278,430.

〔34〕普 济.苏渊雷,点校.五灯会元〔M〕.北京:中华书局,1984:205.

〔35〕禅宗全书(第92册)〔M〕.台北:文殊文化有限公司,1989:239.

〔36〕禅宗全书(第56册)〔M〕.台北:文殊文化有限公司,1989:554.

〔37〕郑 玄,注.孔颖达,疏.礼记正义〔C〕∥阮 元.十三经注疏(上册),北京:中华书局,1980:1230.

〔38〕季羡林.大唐西域记校注〔M〕.北京:中华书局,1985:203.

〔39〕赜藏主.萧萐父,吕有祥,蔡兆华.点校.古尊宿语录〔M〕.北京:中华书局,1994:171.

〔40〕大正新修大藏经(第54册)〔M〕.台北:佛陀基金教育会,1990:334.

〔41〕黄帝内经素问〔C〕∥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733册).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123.

〔42〕王肯堂.证治准绳〔C〕∥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769册).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741.

〔43〕大正新修大藏经(第24册)〔M〕.台北:佛陀基金教育会,1990:899.

〔44〕彭定求,等.全唐诗(增订本)〔M〕.北京:中华书局,1999:331.

〔45〕御纂医宗金鉴〔C〕∥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780册).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191.

(责任编辑:武丽霞)

猜你喜欢
大藏经中州佛陀
明代中州文学社群考论
《中州大学学报》征稿启事
宜宾市博物院开展珍贵文物修复工作
“画藤”与“结瓜”——做人不做“卖瓮人”,也不可学“中州蜗”
春·遇见
中州棋王赛3局
到佛陀的国度旅游
当 下
甘肃永登发现元代雕版印刷《大藏经》
《海外新发现<永乐大典>十七卷》之《法运通塞志》残卷考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