伍迪·艾伦的两层皮:清教徒和狄俄尼索斯的盛宴

2016-03-26 03:36李楠
电影 2016年1期
关键词:伍迪艾伦餐厅

文/李楠



伍迪·艾伦的两层皮:清教徒和狄俄尼索斯的盛宴

文/李楠

“强者的午餐总是丰盛的,调味适当,酱汁放得重,弱者则吃一点点麦芽和豆腐。” ——伍迪·艾伦

伍迪·艾伦是美食最忠实的朋友——尽管他的电影和小说既不会生动地描述食物入口的美妙,更不会花时间展示美食的制作,然而,食物却无处不在:《出了什么事,老虎百合》中被007拼命寻找和拯救的世界上最美味的鸡蛋沙拉配方,是《夺命的味蕾》中一颗2.6磅重价值连城的白松露;《子弹横飞百老汇》中患暴食症的男演员偷情前一定要吃的鸡腿,它们可以被看做艾伦随手拈来的某种隐喻,被看做是人们对原始本能的疯狂追求,也可以只是艾伦对单纯食物本身吸引力的膜拜歌颂。

他臆想中的超人晚餐应该是这样:牛排或香肠、油炸薯饼、龙虾酱、冰淇淋加松奶油,或多层蛋糕。“只有超人才知道,鲜嫩的肉和油滋滋的奶酪,配上厚实的甜点。噢,还有多多的油炸食物,正是狄俄尼索斯的最爱。”对他来说,蛋糕、面包、奶油、淀粉、蛋奶酥和炸薯条才是餐桌上的上帝、宇宙的奥秘。“而那碌碌无为的家伙,只配永生永世吃些碳水化合物含量低的东西,还有不带皮的烤鸡。”他不止一次在短篇小说里嘲讽那些不珍爱自己臀部脂肪的人,他坚信:一切与之敌对的抗拒食物原本诱惑的行为,都属于莫名所以的神经质行为。他以古希腊人为例:“雅典人痴迷于追求理想身材,在埃斯库罗斯的一部失传的剧作中,克吕泰墨斯特拉因为打破了自己决不在两餐之间吃零食的誓言,在意识到再也穿不上她的泳衣时,挖出了自己的眼晴。”

在一次飞机旅行途中,他阅读了陀思妥耶夫斯基的《死屋手记》和新出版的杂志《体重观察家》,写就随笔《胖子笔记》:一个“令人恶心”的胖子,出于对自己的厌恶决定节食,最后却发现全知全能的上帝也许就存在于肥肉之中。胖子喊出了振聋发聩而且理直气壮的哀嚎:“减少食量将是最大的失误,甚至是犯罪!因为,减掉的二十磅,很可能是我们身上最好的二十磅!这样,可能失去含有我们天分、人情、爱情和忠诚的斤两!”

至此,形而上学的说法是,艾伦把食物看做了生命、死亡、爱情、性欲和灵魂的终极象征。电影《爱与死》中,艾伦饰演的鲍里斯是一位胆小笨拙,无比珍爱自己小命的男人,在每次严肃的生死抉择当口,鲍里斯却只能想到吃——“收割之前就得死……庄稼,粮食,麦浪滚滚的田野,生活中最重要的就是小麦……啊,小麦,一望无际的麦田,数不尽的小麦……黄小麦,红小麦,带穗小麦,小麦琼浆。”

《曼哈顿》中,黛安·基顿显得睿智而富有魅力

那么伍迪·艾伦是个老饕吗?

答案一定是否。因为他有着那么多不可思议而又根深蒂固的固定习惯:每天起床后,他都会在跑步机上跑上一阵,然后去浴室冲澡。之后,尽管家里雇了厨师,他还是会亲自做早餐,他的早餐通常是一碗Cheerios 燕麦圈,上面放满了葡萄干和7 块切得正正好好的香蕉——7块,从来不会切成8块。自九十年代末起,他每周一晚上都会在上东区的Carlyle酒店吹奏单簧管,甚至《安妮·霍尔》在1978年获得奥斯卡桂冠时,艾伦都没有去拿他的小金人,而是在小酒吧里玩他的爵士乐。甚至他每天晚上跟妻子散步的路线都是一样的。类似这样清教徒一般的规律生活,他称之为“中产阶级生活质量”,由此保证了他平均一年一部电影的稳定产出。同样的规律作息表似曾相识,村上春树在《当我跑步时,我谈些什么》里面,坦言自己在清晨4点开始伏案写作,一坐就是5、6个小时,每天下午阅读和听音乐,晚上9点准时睡觉。同样,他也是高产型作家。所以说,我们大胆地推测,他们需求的,只是尽在掌握的生活形式,用稳定的现实环境保护他们奇思妙想的头脑风暴。

艾伦对他自身缺乏的冒险精神十分坦诚:“我不是一个好奇宝宝,我甚至不喜欢旅行,除非是陪我的妻子。我对于看看外面的世界,一点也没有兴趣,对于新鲜事物也兴致索然。我都去同一家餐厅吃饭,我老婆经常说‘我们换一家试试看吧!’但我真的不喜欢,从Elaine’s在纽约开张的那一天起,我每天都去那里吃饭,一个礼拜七天不间断——起码持续了10年至12年。”

Elaine’s是一家坐落于纽约上东区的意大利餐厅。这里曾经是一个伍迪·艾伦迷不得不去的朝圣地,他甚至安排《曼哈顿》的开头场景在这里展开。直到2011年,餐厅老板Elaine Kaufman去世,餐厅难以为继。当时艾伦的新片《午夜巴黎》正在法国亮相,得知Elaine去世的消息,除了震惊之外,几乎没有办法思考这件事:“没有了Elaine,Elaine’s也就不复存在。有一段时间,那里对我来说就是家。”这也许是艾伦对Elaine’s最完美的注解——那是他的私人地盘。每天晚上,艾伦踏入Elaine’s餐厅,以最放松的姿态不声不响地坐在他最熟悉的座位上,整个用餐过程再自然不过,他可以坐着想想他的新片,也可以什么都不想,只是透过餐厅的玻璃,注视着他深爱的玫瑰色的纽约。

在他的电影中,餐桌显然是一个不可忽视的场景,男男女女坐在餐桌边,那么一本正经又漫不经心地大谈哲学、文学和电影经典,其絮絮叨叨、喋喋不休的架势,是艾伦的一贯作风。年长的男子,年轻的女子,神经质的失败者,建筑师,作家或者戏剧工作者,他们带着知识分子们所喜欢的那种莫可名状的调调粉墨登场。而餐桌及桌上的菜肴,更像是某种媒介,用以提供人们的谈论共识性。就像中国男人们聚在一起撸的串,串好,锦上添花;串不好,凉菜就酒,继续越喝越有。菜色本身如何,倒显得次要了。

就像《安妮·霍尔》电影结尾一幕,男女主角经历分手后的重逢,艾伦选在P.J.Clarke’s餐厅进行布景,当透过餐厅巨大的落地玻璃窗,镜头中的林肯中心,景色未变,却往事恍然,如白云苍狗般的戚然情绪蔓延在餐桌上,弥散在男女主角的对视之中。

艾伦更加关注的,是环境,和“吃”这个动作本身。他曾借鲍里斯之口,这样说:“对我而言,自然就是……你知道……我不知怎么说好……蜘蛛吃飞虫,就是……大鱼吃小鱼,就是……植物,吃……嗯……植物,还有动物吃动物,它就像个硕大无朋的餐厅,这就是我看待自然的方式。”鲍里斯吭吭哧哧地说完了这段话,他把达尔文优胜劣汰的自然法则说得如此轻松残酷。电影中的人们纷散在一个个小餐厅里,也被包容在名为“自然”的大餐厅中,而吃,成为艾伦理解这个疯狂世界的首要法则。

接受《新闻周刊》采访时他曾说:“正剧就像一盘土豆烧肉,而喜剧则更像餐后的甜食,像糕点上那层薄薄的酥皮”,“看喜剧电影就像不断地吃冰淇淋”,或许正如他所说,我们看伍迪·艾伦的电影,不用像在正式餐馆里一样正襟危坐,而更像是窝在沙发里一口一口送进嘴里的冰淇淋,可是,那甜美滋味满溢味蕾时,谁又能抗拒得了它的魅力呢?

伍迪·艾伦的美食小说

1、《对,但蒸汽机能做到这点吗?》,为三明治立传,记录三明治伯爵发明三明治一事的始末细节。

2、《法布里乔餐馆:评论与反应》,模拟餐厅评论,戏谑文学、电影和政治评论。

3、《查拉图斯特拉如是吃》,借用尼采著作《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之名,假想哲学家们如何看待食物。

4、《夺命的味蕾》,一颗2.6磅重的白松露被拍卖,为了这块湿乎乎的小东西,私人侦探差点送命。

5、《胖子手记》,一个胖子出于对自身的厌恶,决定减肥,却发现上帝就存在于他二十磅的肥肉里。

6、《龙虾复仇记》,两个转世成为龙虾的人,突然发现自己马上要被端上生前死对头的餐桌。

伍迪·艾伦最钟爱的餐厅ELAINE'S变成了The Writing Room餐厅

意大利餐厅Elaine's坐落于纽约巨贾名流聚集的上东区。是纽约影视圈中人当年爱出入的小店,迈克尔·凯恩、诺拉·艾芙隆、安迪·沃霍尔和克林特·伊斯特伍德都曾在此用餐。甫一开业,伍迪·艾伦就成了这儿的常客,这里也变成了他作品和生活中都不可抹去的一部分。他的代表作《曼哈顿》就从这里开场,由他本人出演的作家在餐厅里絮絮叨叨地透露自己正在与一个17岁的、“还在做作业”的姑娘约会。

2013年12月,The Writing Room餐馆在Elaine's餐馆的旧址开业。新餐馆的主人迈克尔和苏西·格利克在原址的基础上做了一些改造。最大的不同是增设了一个房间“Study”,在主用餐区后面,并且摆放了一排书籍。所选的书都和这家餐厅的历史有一些关联,尤其是和那些文人顾客。在这里可以发现诺曼·梅勒的《哈洛特的鬼魂》,盖伊·塔利斯的《移民世家》,马里奥·普佐的《拒绝作证》等。这些书籍都被设计了非常精美的封套,在保持原样的基础上使它们更具历史感和精致度,同时也彰显了这个新餐厅的个性。

地址:第二大道1703号,纽约(1703 2nd Avenue, New York)

邮编:NY 10128

电话:00 1 212 534 8114

伍迪·艾伦最钟爱的餐厅ELAINE'S的老板夫妇

猜你喜欢
伍迪艾伦餐厅
TARENTUM萄木餐厅
水杉林餐厅
吉米问答秀
看了伍迪·艾伦的食谱,才知美国中产吃这些
伍迪·艾伦妻子:他从未性侵养女
风之彩
炉石·回家
喜剧大师的畸形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