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长城:清水河的历史印记

2016-03-26 08:24高雁萍
实践·思想理论版 2016年1期
关键词:明长城清水河戏台

■文/高雁萍



明长城:清水河的历史印记

■文/高雁萍

远眺烽火台

最早知道清水河,是因为那里出产的海红果和用海红果做成的果丹皮,后来是因为那里的小香米和野山茶。但真正到了清水河,喜欢上的,竟然是作为内蒙古和山西两地分界线的明长城。

明长城又叫边墙,是明王朝修筑的军事防御工程。在清水河县境内,绵延起伏的明长城,连同与之如影随形的5000多个烟墩(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烽火台),横亘东西,气势宏伟,是世界文化遗产——万里长城的重要组成部分。据考,明长城东起鸭绿江畔的辽宁省虎山,西到祁连山东麓的甘肃省嘉峪关,全长达8851.8公里。在内蒙古境内,明长城总长度712.603公里。这其中,清水河独占150公里不说,这一段还是目前保存最好、最有历史价值、也最具旅游开发价值的所在。

就像是吃过酸饭喝过山茶后的回味,在清水河明长城沿线的很多地方,历史行至于此,总会为后人留下一点值得记忆或怀念的东西,比如立在北堡乡口子上村村口的康熙四公主德政碑。凭吊于此,不由得就会让人想起当年担负着政治使命、从皇都远嫁塞外来和亲、暂住于此的“海蚌公主”固伦恪靖。她“恭俭柔顺,不待皇家之骄,娴于礼教”的作风,她对百姓的体恤和宽厚,让世代清水河人民牢记心头。虽然固伦恪靖公主离开清水河到达归化城后就再没有回来过,当时的公主府也并没有留下什么明显的建筑物,但清水河县城关镇一条以公主花园命名的小巷——花园巷,名称却一直沿用至今。而当年公主之所以在此停驻,是因为尽管康熙皇帝已三次亲征塞外,但漠北的硝烟仍未散尽,归化城恰恰又是战争的前沿,所以出于安全考虑,就只好让公主暂住在了离山西八旗驻防最近的清水河。

在德政碑对面南丫角山北麓的缓坡上,有一个始建于明代崇祯年间、募捐重修于清光绪十三年的古戏台——清泉寺戏台。老乡们说,每年的农历五月十三,这里都举办热热闹闹的庙会,从明代兴起到现在(包括闹土匪的时候和文化大革命时期)从来也没有间断过。2003年起,庙会也紧跟时代,逐步发展为“长城民俗文化节”,并以此为媒介向外界传递着清水河所特有的历史文化和风土人情信息。

明长城从辽宁虎山一路走来,在北京怀柔慕田峪长城西边的火药山上一分为二后,一路向西北,一路向西南,以外长城和内长城的形式各自出发。征途漫漫,在完成了他们对京师的双重保障任务后,内外长城又紧急靠拢,最终在清水河县口子上村的高山上重新聚首,并继续向嘉峪关逶迤而去。明长城这种一变二、二合一的现象,在历代长城史上属独一无二,也是明长城在清水河境内最大的看点。

站在清泉寺戏台旁边的空地上眺望对面,北丫角山上一个修复不久的敌楼和它附近的几个烟墩更是让人浮想联翩。在战火频仍的年代,敌楼上凝神远望的将士,风霜雨雪中会怎样去排遣离家的寂寞和孤独;那白天放烟成“燧”、夜晚举火成“烽”的烟墩,传递起边寨的军事风云,又是何等的壮观;而生活在长城脚下用长城石砖砌起来的窑洞里的住民中,或许还有当年筑城御敌的将士之后。

时至今日,经过了多年的退耕还林还草,早先干旱缺水的清水河大地正在一天天变湿变绿,那满沟满梁的苍翠和五百年历史的明长城及其沿途的景与物,也确实值得一看。

责任编辑:田旭东

猜你喜欢
明长城清水河戏台
水消失的地方
雍和宫戏台及其献戏活动考略
驻足山塘古戏台,体验繁华新风尚
清水河边
戏台送到家门口
百年来古戏台断代问题研究
放眼明长城
走不出清水河
黄金口岸
试论陕北地区明长城周边环境整治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