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环保投资激励机制研究

2016-03-26 07:28邢轩业
合作经济与科技 2016年13期
关键词:委托人代理人补贴

□文/邢轩业

(西北师范大学经济学院 甘肃·兰州)

一、引言

(一)加强企业环保的意义。近几年,雾霾已经成为人们关注的重点。环境污染已经严重影响人们的健康问题,治理环境已经变得刻不容缓。我国在高速发展的经济下,随着GDP的快速增长,环境的污染和破坏也随之而来。然而,环境的进一步破坏只能阻止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企业从长远意义上来看,可持续发展是企业利益最大化的战略目标。就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党的十八大做出“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决策,这是关乎人民健康、民族未来的长远之计。同时,十八大报告提出了优、节、保、建四大战略任务,这进一步凸显了环保的重要性。

在2016年3月5日结束的十二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上,李克强就“十三五”时期的主要目标任务和重大举措作出报告。报告中明确了改善环境的重要性,坚持环保和发展同时推进,持续生态文明建设。重点治理大气、水、土壤的污染,及时防止污染并对已污染的生态进行修复。从用水量、能耗、碳排放以及森林覆盖面积等方面,对五年后的生态环境质量定下目标,尤其是对雾霾天气要取得明显的改善,要求地级及以上城市优良天数比率超过80%。李克强指出:我们要持之以恒,建设天蓝、地绿、水清的美丽中国。企业是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方面,企业利益关乎国家经济状况,与此同时企业的环保同样关乎国家的生态文明建设的进程。加强企业环保有利于我国生态文明的建设,维护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环境质量问题是关系民生、关乎国家未来发展的重要方面,在环境保护的问题上,政府、企业和公众的行为都将影响环境质量的高低。在错综复杂的关系中,博弈论对分析他们之间的关系显得尤为清晰,对进一步制定环保政策有重要作用。

(二)相关文献阐述。朱兴龙(2010)指出政府的环境规制是否有效,要看企业对此环境规制政策的反应以及政府的激励机制和监督惩罚机制。通过对单个个体的博弈分析和两博弈群体的分析,得出要加大政府对企业的激励力度,增进监督处罚能力。张倩等人(2013)基于规制经济学,以及规制过程中的博弈研究基础,采用博弈论分析方法,研究政府实施排污税环境规制下企业与政府之间的博弈关系。通过构建模型分析认为,政府的排污税率、谎报罚金、企业自身的排污技术水平以及企业的声誉损失影响环境治理策略,但监管强度并不能直接影响企业的排污水平。因此,应通过完善环境规制政策、激励企业技术创新以积极开展污染治理工作,提高环境规制。关华等人(2014)就我国目前主要采用行政手段来治理环境,发现政府与企业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利益关系,只通过环保政策通常无法达到预期的效果。文章就建立新的考核标准、加快产业结构调整,以及引入第三方监督机制来有效解决环境污染的问题。但文章并没有给出明确的解决方法,只是理论上说明环境保护需要改进的地方。贾德友(2015)在基于环境保护问题的政府与企业博弈优化分析及对策建议的文章中指出环境保护关乎经济发展、社会责任等多方面,涉及政府、企业、公众多个群体。文章通过分析当下政府和企业的博弈过程,研究了他们之间的优化问题,并提出了一些保护环境的对策建议。侯玉梅等人(2015)综合考虑经济增长与节能减排的双重任务,将消费者购买行为、节能减排努力准入标准、政府监督信号考虑在内,构建了政府与企业之间的多任务委托-代理模型。分别探讨对称信息和不对称信息下政府如何设计有效的激励机制,结果表明节能减排努力市场准入标准越高,政府应给予企业更多的固定补贴;根据观测到的企业不同的节能减排努力水平设计激励机制;政府监督也对节能减排有重要作用。

以上学者的研究都是从宏观的监督进行的分析,没有对激励机制进行数值模拟。本文将从政府对企业投资环保角度建立模型并进行数值模拟进行分析,企业投资环保进行生产,成本的增加需要政府补贴一定的比例,使得企业获得最大利益,同时达到政府环保的目的。

(三)委托-代理模型。经济学上的委托-代理关系在广义上指所有涉及非对称信息的交易,交易中掌握信息多的一方称为代理人,另一方则称为委托人。通俗地讲,有信息优势的一方是代理人,信息滞后的一方是委托人。同时,这样定义隐藏的前提假定是,信息优势方影响信息滞后方的利益,换句话说,信息滞后方不得不为信息优势方的行为承担风险。委托-代理模型指:在各方参与者中,一方参与人(称为委托人)想让另一方参与人(称为代理人)按照自己的利益选择行动,但委托人不能直接观测到代理人选择了什么行动,只能通过间接的一些变量来观察,这些变量由代理人的行动和其他的外生的随机因素共同决定,因而充其量只是代理人行动的不完全信息。委托人要做的是根据这些观测到的信息来制定一些奖惩措施,以激励代理人做出最有利于委托人的行动。

二、企业之间的博弈

假设有两个企业,分别有两种纯策略选择,即选择高污染、高耗能、低效率的生产方式或选择低污染、低耗能、高效率的生产方式,简称“环保生产”和“非环保生产”。企业选择“非环保生产”会产生各种环境污染,但生产成本会大大降低,企业受益为R。企业选择“环保生产”对社会公众的利益即社会效益很高,但企业的生产成本就会大幅度上升。增加的成本为C0,包括设备投资、技术投资、人力投资等。以利益为主的生产型企业会以环境为代价来降低自己的成本,从中赚取最大的利益。(表1)

表1 企业之间博弈的得益矩阵

用划线法可以很容易看出,(非环保,非环保)是两个企业博弈的一个纳什均衡,但这种均衡是低效率的,会产生公共资源的悲剧。公共资源是指:(1)没有哪个个人、企业或组织拥有所有权;(2)大家都可以自由利用。产生这种悲剧的原因是每个利用资源的企业都相当于面临着一种囚徒的困境:如果仅一个企业进行“非环保生产”,则自己得利;如果所有企业都进行“非环保生产”,而且超过了环境的承载能力,则所有企业将面临停产的危险。从企业之间的博弈中可以看出,仅有企业的存在,各个企业均以自己的利益为主,在日益竞争的环境下,企业只会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来降低成本,长久下去环境质量将日益下降,广大公众的利益将受到严重威胁。所以,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想要获得长久的社会效益,政府在经济运行中应起到重要的调节作用,政府的存在是非常有必要的。

三、政府与企业的博弈

假设政府和企业分别有两个纯策略,企业可以选择“环保生产”和“非环保生产”。政府可以选择“监管”和“不监管”。当政府选择监管时,无论企业做何种选择,政府必须支付一定的监管成本C1,包括技术检测、人工考察以及环境评估等。当企业进行“非环保生产”被政府监管发现时,受到的惩罚为F,包括停产、罚款以及刑事责任等。政府无法干预企业的具体决策,只能通过监管的方式影响企业的行为选择。(表2)

表2 政府与企业博弈的得益矩阵

由得益矩阵可以看出,当政府选择监管时,非环保惩罚F远高于环保生产投入的成本,企业会选择环保生产。此时,(监管,环保)即是最优选择;当政府对企业的惩罚F足够大时,企业一定选择环保。此时,政府的最佳选择为不监管,即(不监管,环保)为最优选择。在此博弈中,政府想要让企业主动进行环保生产,一方面加强监管力度,确保全面监督;另一方面加大惩罚力度,一旦查到有违章生产的企业必定进行严厉的惩罚,使企业考虑到自身的利益主动环保。在此看来,政府的惩罚力度直接关系企业环保的程度,政府想要降低自己的监管成本,就必须加大惩罚力度,但相反也可能带来一些负面的影响,例如:企业生产性不高,投资减少,导致经济的萎缩。在此基础上,假如政府能再给企业一定的激励措施,使企业在生产过程中可以一定程度上降低环保生产带来的高成本,在有利可图的情况下,企业在一定程度上会加强环保的力度,由此政府可以放松对企业的监管,从而降低政府的监管成本。

四、政府给企业一定的环保补贴

若企业进行环保,政府会给企业一定的补贴S,包括技术支持、设备投资补贴、资金拨款等。一方面解决企业环保的实际困难,降低企业环保带来的高成本,让企业愿意主动环保;另一方面可以减轻政府的监管压力,一定程度上降低政府的监管成本。若企业选择环保既可以享受政府的补贴,又可以避免政府监管带来的惩罚。对政府来说,虽然付出了一定的成本,但相对监管付出的成本以及随之带来的环境效益,给予企业的补贴是值得的。(表3)

表3 政府与企业博弈的得益矩阵

当政府选择监管时,只要 R-C0+S>R-F,即 R>C0-F 时,企业一定会选择环保;当政府的补贴足够大,使得R-C0+S>R,即R>C0时,无论政府是否监管,企业都会选择环保。此时,政府则选择不监管,即(不监管,环保)为政府和企业的最优选择。

由以上分析得出,在C0-F<S<C0时,S越大,企业环保的概率就越大,政府监管的概率就越小。同时,F越大,补贴对企业行为选择的影响越大。

五、企业行为选择

政府与企业在环保博弈过程中,是一种委托-代理关系。在二者的博弈关系中,信息是非对称的,由于政府不能完全了解企业的行为,也不可能左右企业的具体决策,只能通过各种规章制度和激励措施促使企业朝着自己的利益做决策,所以政府充当着委托人的角色。相反,企业充当着代理人的角色。企业的行为会影响政府的利益,同时政府的相关措施也会影响企业的行为选择,达到双方利益均衡,实现社会环境的最大效益是政府的最终目标。

(一)模型的建立。假设政府给企业的补贴是按企业环保力度进行的,企业环保力度越大,得到政府的补贴就越多;相反,得到的政府补贴就越少。企业首先考虑要不要接受,就上文的讨论中,企业接受补贴激励是最优的选择。企业就政府给出的补贴激励,有两种选择:一种选择是高投资环保生产;另一种选择仅达到政府标准的环保生产。

假定a为企业投资环保水平,环保收益的线性收益R=a+θ,其中θ是均值为零,方差为σ2的正态分布随机变量,代表不确定的因素。假设R是a的严格递增的凹函数(即给定θ,代理人投资环保越多,环保收益越高,但投资的边际收益率递减),R是θ的严格增函数(即较高的θ代表较有利的自然状态)。

假设政府补贴激励函数为S(R)=α+βR,其中α是代理人得到的固定补贴,β是代理人投资环保的补贴系数。

假设企业环保投资成本函数 C(a)=ln(a+2),其中 c0是代理人固定的投资成本,k是代理人投资环保设备的成本系数。

企业环保高投资用aH表示,低投资用aL表示。相对应的环保收益用RH和RL表示,政府补贴激励用S(RH)和S(RL)表示,企业投资环保成本用 C(aH)和 C(aL)表示。

该博弈可以用图1所示的扩展形表示。(图1)

图1 委托-代理模型

政府的激励相容条件为:S(RH)-C(aH)>S(RL)-C(aL);代理人愿意接受委托人委托的参与约束为:S(RH)-C(aH)>0;委托人愿意选择委托的参与约束为:RH-S(RH)>0。

(二)模型数值模拟。若努力环保的收益函数为:R=10a-a2,政府补贴激励函数为:S(R)=2+0.6R,企业环保投资成本函数为:C(a)=ln(a+2);代理人环保高努力水平 2 单位,环保低努力水平 1 单位。则 RH=16、RL=9;S(RH)=3.2、S(RL)=2.6;C(aH)=1.39、C(aL)=1.10。如图 2 新的博弈得益结构。(图 2)

图2 委托-代理数值模拟模型

由于 S(RH)-C(aH)=1.81>S(RL)-C(aL)=1.5,满足使代理人努力的激励相容约束;S(RH)-C(aH)=1.81>0 满足代理人接受委托的参与约束;RH-S(RH)=12.8>0满足委托人提出的委托条件。由此看来,政府的激励机制的有效的,只要政府选择合适的激励合同,就能保证政府与企业在效益方面得到双赢。

六、加强企业环保对策建议

通过企业与企业之间、企业与政府之间的博弈分析可以看出,政府在制定政策过程中要考虑以下几个问题:尽量减少企业之间的寻租行为;降低政府的监管成本;企业环保过程中确保企业利益不受影响;使得环境效益最大化。

企业之所以有寻租行为,是环境质量问题没有明确的责任划分,每个企业都将这种责任推到别的企业,或将环境效益问题抛在企业效益之后。政府可将环境质量责任划分到各个企业,优秀企业评选直接与周边环境质量挂钩。企业之间的利益关系是相互采取共谋方式的主要原因,将环境质量作为企业之间竞争的一个方面。政府可将企业之间的利益关系转化成对立或竞争关系,将大大减少寻租和共谋的行为的发生。

政府若对每个企业监管,将付出大力的人力、物力和资金。就我国目前的环保机构还是受到人员、资金和技术的制约,并且想要做到逐个企业的监管也是不现实的,这就要求政府加大惩罚力度,使得企业一旦达不到政府的环境标准,就会遭受惨重的代价。为保证企业的利益,政府相应地要给予一定的补贴,来缓解企业环保带来的成本压力。政府的激励行为一定程度上会加强企业的环保意识,企业会选择高环保的生产模式。所以,处罚与激励相结合的政府手段,既缓解了政府的监管压力,也保证了企业利益使得企业主动选择环保。

在此基础上,政府要在企业之间宣传环保生产理念,加大环境保护教育力度,将环保深入企业内部作为企业的文化。同时,企业要注重科研发展,提高环保技术来推动环保事业。政府要加强产业结构的调整,将对环境污染大的企业进行改造和整合。因此,政府、企业和公众想要和谐发展,就需要处理好政府与企业的利益关系以及整个社会的公共利益。

[1]谢识予.经济博弈论[M].复旦大学出版社(第三版).

[2]贾德友.基于环境保护问题的政府与企业博弈优化分析及对策建议[J].科技与产业,2015.4.

[3]侯玉梅,朱俊娟.非对称信息下政府对企业节能减排激励机制研究[J].生态经济,2015.1.

[4]万林葳.生态文明理念下企业环保投资博弈分析与建议[J].甘肃社会科学,2012.1.

猜你喜欢
委托人代理人补贴
新增200亿元列入耕地地力保护补贴支出
找到那间格格不入的房间
委托人介入权的制度困局与破解
中华全国专利代理人协会简介
中华全国专利代理人协会简介
中华全国专利代理人协会推荐的2018年第四期诉讼代理人名单
“三清一改”农民能得到哪些补贴?
“二孩补贴”难抵养娃成本
跟单托收委托人与代收行法律关系的界定
2016年第一期诉讼代理人名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