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文明理念的历史观探访
——兼论园林景观产业的道家哲学思想应用

2016-03-26 06:32王满李近
中国林业产业 2016年8期
关键词:园林景观林业文明

王满 李近

在农业文明和工业文明时期,我们向自然索取土地、水和各种资源,排放污水、废气并形成大量的垃圾,就连我们专注于养鸡养牛的农耕畜牧产业对自然的影响也是惊人的。

2014年美国一个研究小组在《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上发表研究报告,他们通过对美国各方数据进行分析发现,在综合考虑土地占用、灌溉、温室气体排放和活性氮肥需求等各方面因素后,指出牛肉产业对环境的负面影响不可忽视,同禽蛋生产相比,牛肉的产出需要28倍的土地、11倍的灌溉用水、6倍的活性氮肥,甚至饲养牛的过程中,一头牛每天可产生250至300升纯甲烷,牛通过打嗝等生理反应排放出来的甲烷占美国甲烷排放总量的26%。

现在甚至有个说法指出,当年恐龙的灭绝是不是也和它们超大体型不断产生气体排放有关系。

现今,美国科学家在饲料里掺入对牛无害的化合物来减少其甲烷排放,有的科学家研究怎么调节牛的甲烷排放,还有的科学家建议畜牧场与林场相结合,让林木来化解甲烷气体等,这就是生态文明与工业文明、农业文明相结合的一个小事例。

一、生态文明理念的历史脉络

1.中国共产党生态文明理念的提出

2007年,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首次把建设生态文明写入党的报告,指出:“建设生态文明,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和重大任务。”

2012年,建设生态文明被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同时作为党的重大行动纲领写入党章,是我党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的重要行动指针。

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多次对生态文明建设发表重要论述,要求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并提出“建设生态文明,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旨在促进现代化建设各方面相协调,促进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相协调,不断开拓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2.人类文明的历史演变

文明是人类社会物质生产成果和精神生产成果的积淀,其发展水平标志着人类社会生存方式的发展变化。大自然同人类及其他物种共生共荣,我们人类在认识和改造自然的整个过程中创造了许多辉煌的文明形态:

(1)以石器制造和利用的原始文明。在原始文明阶段,采集和狩猎是主要活动方式,在此文明下人类奠定了自然界中高等生物的地位,区别于其他物种,在地球上得以繁衍生息。

(2)以铁器制造和利用的农业文明。在农业文明中人类开始种植和养殖,春播秋收,朝花夕拾,大面积开垦耕地和砍伐森林,满足人类生存需求的同时不断扩大自身活动范围。

(3)以蒸汽机等大机器生产方式为代表的工业文明。在工业文明中人类大规模开采和使用能源,生活范围进一步增大,原始草原、森林和山脉由于人类活动区间的不断扩大受到很大影响,集约化生产和管理所带来的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超级城市所带来的能源大规模利用、气体排放、生活及生产垃圾等问题日益显著。

(4)以高新技术创新和可持续发展为代表的生态文明。生态文明所代表的绿色生活方式和可持续发展生产方式正在发生颠覆性的革命,在三百多年的工业文明基础上,以绿色、循环、低碳发展为导向,将经济发展推向精致化、高端化、服务化、信息化之路,初期将形成工业文明和生态文明的融合发展。在未来,人类将抛弃资源依赖和环境破坏,将人与自然巧妙的融合,形成和谐发展的生态文明,建设生态文明是一场“绿色革命”。

3.马克思、恩格斯的生态文明思想

马克思与恩格斯对社会主义生态观进行了详尽的阐释,揭示了共产主义社会才是人与自然实现统一的理想社会。马克思恩格斯的人与自然关系思想不仅是唯物主义的生态观,而且是社会主义的生态观。一是认为自然界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前提。二是认为人类利用和改造自然需遵循客观规律。三是他们指出共产主义社会是人与自然和谐的社会,是人类最终的选择。

4.中国生态思想的演进

中国生态文明思想的产生也经过形成期、发展期、成熟期这样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首先是形成期。在最初,自然崇拜作为原始的自然生态意识,以言传身教的形式世代相传。生态思想正式确立的标志就是我国最古老的一部典籍《周易》的出现,《周易》原是一本占筮(拼音:shì)之书,又是一本博大精深的哲学著作,蕴涵了丰富的生态文明思想,初步形成一种理论上的解释。其中的“万物始于一”、“天人合德”、“乃顺承天”的“天人合一”的和谐思想及“生生不息”的可持续发展的生态思想等,都是在《周易》中首先提出来的。其次是发展期。到了春秋战国(先秦)时期,对中国古代生态思想的论述不再仅仅是《周易》一部著作的一家之说,而是形成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繁荣局面,其中最有影响的有:以孔子、孟子为代表的儒家学派及其著作,以老子、庄子为代表的道家学派及其著作等,虽然论述的角度和重点不同,但都含有丰富的生态思想。第三是成熟期。我国农耕文化创造了巨大的思想宝库,在这个时期中国社会由攫取型经济(狩猎、采集)向生产型经济发展和转变。这是人们靠创造性的劳动增加物质生活资料的重要一步。其中的《吕氏春秋》、《尚书》、《本草纲目》、《农书》等都指出了自然界的生态资源是有限的,人的创造能力也是有限的。有计划地节约使用资源是关乎千秋万代的大事。这些思想表明中国古代生态思想逐步走向成熟期。

5.生态文明理念的核心观点

纵观人类历史,原始文明经历100万年时间,农业文明有近1万年的历史,而工业文明还是近300年的事,展望未来,本世纪将是生态文明的世纪。

马克思曾经说过,“人们奋斗所争取的一切,都同他们的利益有关”。生态文明便是人类现今最大的追求和利益,是为了改善人与自然关系,实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长远目标而采取的一切积极和优良行为及其成果的总和,代表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先进性。

当代的生态文明理念主要需要树立六个生态理念。一是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理念,二是发展和保护相统一的理念,三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四是自然价值和自然资本的理念,五是空间均衡的理念,六是山水林田湖是一个生命共同体的理念。

二、生态文明与绿色增长

1.生态文明建设中的林业产业

在生态文明的理念下,人类社会将摆脱贫困、污染等不利现象的困扰,开始迈向“自由王国”。生态文明作为人类长远的价值追求,承载了人类对理想社会的向往和对未来发展方向的理性思考,将建立和谐的人与自然的关系。在此关键的历史进程中,有一种产业依托于自然,依托于森林资源,具有绿色和可再生的产业特性,与人民生活息息相关,这就是我们的林业产业。

以森林资源抚育为基础的林业产业,在提供绿色生态产品的同时,还促进了森林固碳与碳的循环,以其“绿色产业、富民产业和朝阳产业”等明显特性,开辟出生态文明建设的新局面。一是绿色产业不断兴起。我国政府提出的七大新兴产业中有五个产业和林业息息相关,林业产业都占有重要地位,为新兴产业提供了巨大的可能性。新兴产业注重绿色增长,在充分满足消费者个体需求的同时,更加注重社会公共利益,在追求经济目标的同时更加强调资源节约、环境保护、公共健康等社会目标。这些新兴绿色产业将推动我国林业产业结构升级,加快经济生产方式转变,实现绿色增长。二是循环产业成为生态文明建设主力。林业既有内部经济,又有外部经济,并且外部经济远远大于内部经济。从林业企业的角度来看,发展循环经济可以促进企业发展。林业企业通过实施清洁生产、企业间协作和回收利用木质废料,可减少污染治理费用,降低能耗和物耗,从而降低生产成本。因此,循环经济是林业企业提升竞争力的重要手段,更是生态文明建设的主力。三是合理产业结构成为生态文明发展引擎。2001年我国林业第一、二、三产业的产值结构比例为66∶30.4∶3.6, 2010年发展成为39∶52∶9, 2015年发展成为34∶50∶16,产业结构的日趋合理使我国实现了林业产业内部第一、二、三产业的比例的均衡,实现原料工业与加工工业的均衡,同时建立了符合长期发展目标及需要的主导产业以带动其他产业的发展。加强了产业之间的关联作用程度,为生态文明的发展打造了腾飞的引擎。 四是产业技术和资本创新成为生态文明建设的先导。以竹代木、以木代塑代钢、绿基材料和新型木结构等产业,科技创新程度已经达到了很高的水平,新材料的开发和利用将有效地节约木材资源,拓宽木材的利用空间,提高林业产业的含金量,促进林业产业向着更广的空间发展。林木花卉良种技术、非木质林产品精深加工、现代林业机械技术及装备等领域的技术突破,将强化源头创新,促进林业传统产业的技术升级和产业结构优化,提高资源综合利用效率和产品附加值。与此同时,社会多元化资本涌入林业产业,十分活跃。

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林业产业保持了强劲的发展势头,本世纪以来产业保持年均20%以上的增长速度,2015年,我国林业产业产值达到5.94万亿元,已成为世界林产品生产、消费和贸易大国。

2.生态文明建设和林业产业的关系

我们人类从森林里来,在经济和生活达到一定水平之后我们会向往森林里的生活并最终回到森林。生态文明建设与林业产业,息息相关并相辅相成。良好的生态环境可以为社会提供更多更好的林产品,而一个完备发达的林业产业体系更能促进生态文明建设更有成效的达成。二者的关系可以归纳为三点。一是生态资源是林业产业必需的基础性资源,同时林业产业又促进生态资源的生产;二是生态环境与经济社会的良好互动是林业产业体系发展的核心;三是生态效益保证了林业产业的社会性。森林资源所具有的生态、经济、社会效益,使得它与人类的生存与发展息息相关,同时它又是林业产业的主要对象,因此,林业产业的发展不仅仅事关林业部门内部,还关系到整个社会的发展进步,关系到生态文明建设的直接效果。

3.世界绿色增长理念与行动

二十世纪中后期,随着蕾切尔卡逊的《寂静的春天》、埃利希的《人口爆炸》、罗马俱乐部的《增长的极限》等书籍相继出版,生态、环境等一系列相关问题进入人们的视野,从而引起强烈反响。对生态哲学问题的探讨、对生态伦理问题的争论、对生态政治方面的探索,为生态文明理论的构建作出了贡献,为生态文明思想的充实和实践提供了丰富的资源。

2009年,笔者曾去考察过林业产业情况。在德国,可持续林业已经有200年的历史。林业和木材相关产业在社会、经济中都具有重要地位,不仅从年销售额看,排序靠前;在提供就业方面,也发挥了重要作用,其林业和木材加工业、木材销售业、纸浆及造纸业(包括印刷业和出版业),企业销售额约为1000亿欧元,虽然不及汽车制造业的2728亿欧元,但超过钢铁制造业的214亿欧元和矿产业的123亿欧元,同时,木材天生的固碳、储碳特性也使得德国的碳汇产业风生水起。

2014年,笔者又去芬兰考察过林业产业情况。在芬兰,借助先进的管理和营造林技术,芬兰在二战后使森林得以恢复和发展。据统计,芬兰森林覆盖率达到76%,林木储存量相当于过去40多年来采伐利用的总和,立木年生长量比20世纪70年代增加了近1倍,南部达到每年每公顷6.1立方米。依托其强大的森林产业链和处于最前沿的信息技术,芬兰林产工业发达且属高度出口定向型。芬兰是世界上第二大纸张和纸板出口国、第三大锯材产品出口国、第四大纸浆出口国,也是利用木建筑和木质能源的先锋。2011年,芬兰林产品出口额占全球出口贸易额的6%,占全欧洲林产品出口贸易额的11%。作为芬兰经济的主要支柱之一,未来芬兰将更多地依靠国内森林发展林业产业,使生态林业得以全面发展。

4.中国政府的举措

新世纪以来,林业产业备受政策制定层的重视,从宏观政策制订与发布发展至今日趋微观与精准化,配合生态文明建设的大方向,引导着产业向着健康、绿色、环保与低碳方向迈进,在精准扶贫、可持续发展和维护国家战略方针等方面起着日益重要的作用。

2007年,国家林业局、国家发改委、财政部、商务部等七部委联合颁布了《林业产业政策要点》,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发布的第一个有关林业产业的政策要点,在“要点”中明确提出哪些产业类别要鼓励,哪些产业要限制,哪些要淘汰,是我国第一个关于林业产业的系统性政策文件。

2009年,国家林业局、国家发改委、财政部、商务部、国家税务总局等五部委联合颁布了《林业产业振兴规划》,确定了林业产业调整和振兴的总体发展目标和7项主要任务,确定循环经济和可持续的林业产业发展方向。

2011年,财政部和国家税务总局下发《关于调整完善资源综合利用产品及劳务增值税政策的通知》,《通知》明确,我国对以三剩物、次小薪材和农作物秸秆为原料生产的综合利用产品将继续实行增值税即征即退等优惠政策,林业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得到了进一步巩固。

2014年,国家林业局与财政部正式开展重点国有林区天然林商业性采伐试点,中央财政对试点地区予以财政支持。这项政策是实现林业治理体系、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举措,标志着重点国有林区从开发利用转入全面保护的发展新阶段。

2015年,国家林业局确定天然林全面停止商业性采伐方案,至2017年的2年间,实现全面停止全国天然林商业性采伐,并建立国家储备林基地,实现由采伐天然林向采伐人工林的历史性转变,为全面保护天然林提供可持续的木材供应战略支撑。

2016年,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健全生态保护补偿机制的意见》,明确建立多元化生态保护补偿机制,调动全社会参与林业产业的积极性,促进生态文明建设。同时,国家林业局与中国农业发展银行签署《全面支持林业发展战略合作协议》,双方共同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深化林业体制机制改革,推动林业精准扶贫,促进林业产业转型升级、提质增效。

……

森林具有生态、经济、社会和文化等多种功能,是人类生存发展的根基。加强林业建设,可以改善人居环境、生产生态产品、促进旅游休闲康养、增加生态福祉、造福人民群众。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也是林业生态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根据林业《十三五规划》,到2020年,林业产业将带动绿色增长,全国森林生态服务价值将达15万亿元,林业旅游休闲康养将突破25亿人次,林业产业总产值将突破9万亿元。

三、园林景观塑造与道家思想应用

从很久以前开始,我国人民就十分重视园林景观对于环境和自身的积极作用,以“群山迴合,清流萦绕,形势融结,蔚然深秀”的承德来说,康熙皇帝修建了避暑山庄这一恢弘的皇家园林。避暑山庄建成后,据史料记载,康熙帝共来避暑山庄50次,乾隆皇帝不算少年时随他爷爷康熙帝来避暑山庄的次数,自他登基后共来避暑山庄54次,嘉庆皇帝在位时间短,来过19次,每次来避暑山庄他们都要在这里呆上大约有半年的时间。无独有偶,康熙、乾隆、嘉庆成为清朝三位最长寿的皇帝。特别是乾隆,去承德避暑山庄次数最多,在这里呆的时间最长,承德这块最适宜休闲养生的风水宝地滋养的他活到了89岁高龄,最后寿终正寝,成为中国历史上最长寿的皇帝。

1.生态文明建设中园林景观的重要地位

园林景观作为人类生活环境中唯一具有生命的基础设施,作为改善城市生态环境的主要载体,在生态文明建设中具有重要地位,是改善人居生态环境的公益事业,在社会发展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园林景观从人们精神生活需求来讲,是对社会意识形态空间艺术的一种反映,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园林景观对人们精神需求具有重要意义。园林景观在物质生活需求中同样也是对社会、现实生活的一种反映,属于生活实景的福利事业,对人们身心愉悦具有关键性的作用。同时,园林景观产业在改善生存环境,提高生活质量方面也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

林业产业为园林景观的塑造提供着丰富的苗木与花卉资源。以2015年为例,全国花卉种植面积达到了129万公顷,花卉苗木产业产值达到了2106亿元,全国共建立森林公园3234处,规划总面积1801.71万公顷,森林旅游人数7.95亿人次(其中海外游客1413.65万人次),占国内旅游总人数的19.9%,旅游收入705.6亿元。同时据不完全统计,我国风景园林行业企业数量总计已超过16,000家,全产业链产业规模超过5000亿元,政府在园林绿化方面的投资直线上升,产业发展呈现不断增长趋势,产业蛋糕不断做大,园林景观成为满足人民生态需求的重要组成部分。

2.园林景观产业的作用

改善空气质量。随着城市工业、人口的集中,工业生产排放出的有毒有害气体日益增多,如二氧化硫、氟化氢、氯气等都是城市的主要污染物质,尤其是二氧化硫数量多、分布广、危害大,而很多园林植物具有吸收有毒有害气体的能力。

据测定,绿色植物在光合作用下,每平方米园林绿地每天能吸收近 90克的二氧化碳,生产60克的氧气。由此推算,一个城市中每人只需 10平方米的园林绿地就可吸收全部释放的二氧化碳。大气中飘浮着多种细菌,城市人口集中,城市公共场所空气中的细菌含量居首位。园林植物通过自身的净化能力、吸收能力、阻滞过滤能力,可明显减少空气中细菌的含量,很多植物如悬铃木、雪松、臭椿、冷杉、马尾松等都能分泌出杀菌物质。据实验测定, 1亩刺柏林24小时就能分泌出 15000克杀菌素,能杀死肺结核、白喉、痢疾、伤寒等病菌。天竺葵、柠檬、丁香等具有挥发性油,也能起到杀菌作用。松树林、柏树林也具有较强的灭菌能力,有净化环境、保护人类身体健康的作用。

塑造“小气候”。当前城市气候中的一个显著特征就是热岛效应,究其原因是因为以水泥、砖瓦、沙石、沥青为主的建筑所构成的城市,工厂林立,人口密集。园林绿化植物具有吸收和折射太阳光线的作用,拦阻了大量太阳辐射带来的光和热,有效地降低温度。据测定,在夏季,有林荫的地方要比空旷的地方低3-5摄氏度,草坪地的表面温度要比裸露地面低6-7摄氏度,比柏油路表面温度低8-20摄氏度。因此大面积进行园林绿化,能有效塑造“小气候”。

营造景观。城市园林绿化是城市中唯一具有生命力的基础设施建设。其绿化程度代表着一个城市的形象和品位。同时,园林绿地为人们提供了休闲、娱乐场所。特别是公园、小游园、广场绿地及其他附属绿地都是人们观赏、游戏、散步、健身等的好去处,能使人们在紧张的工作后得到放松,还能促进不同人们之间的交流,增进人们的感情,体现出了城市特色的同时,还满足了人类活动的需求。

3.盛世下园林景观产业的繁荣

当前,我们处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时期,从综合国力到人民生活都有了本质上的飞跃,从历史上看,目前人民安居乐业,社会经济活跃,无论从横向还是纵向比较,我们当前都处于千载难逢的盛世阶段。所谓盛世修文、盛世兴林、盛世收藏、盛世造园,园林景观产业作为林业产业的高级产业形态,在城市景观设计、居住区景观设计旅游和风景区设计等领域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是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至关重要的一环。

在园林景观设计和建设的诸多理念里,有很多十分具有代表性的思想,我们只有将传统思想与现代实践有机统一起来,才能实现园林景观产业的创新,才能促进园林景观产业满足现代人们精神、物质上的需求及对生态的渴望。

在这些传统文化思想中,有一种思想与园林景观产业非常契合,就是道家思想。从春秋战国诸子百家思想学派中脱颖而出的道家思想,经历了老子、庄子等多个思想家的完善日趋丰满,在中国历史上几个盛世中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其“无为而治”思想作为一种治国之术,对后世安邦治国影响很大。如田齐的黄老之学和汉初的黄老政治都是官学、显学,用来治理国家,并成就了齐国霸业和文景盛世。唐代初期把道教定为国教,推行垂拱而治,出现了有名的“贞观之治”。明代初期力推“无为而治”、“休养生息”政策,出现了“仁宣之治”,清代初期的轻税减赋政策,成就了“康乾盛世”。

道家思想和繁荣的政治经济文化有着密切的联系,对我们的园林景观产业同样具有指导意义。道家思想融合儒家礼教、佛家禅宗等多种思想流派的精华,以其浓厚古典文化内涵的典型艺术表现形式,成为中国园林文化的底蕴,也铸就了东方古典园林的最高成就。

4. 园林景观产业的道家哲学思想应用

道家思想博大精深,其纲要主要有:

天人合一。庄子说:“有人,天也;有天,亦天也。”意思是说天人本是合一的。古代不少文人画家同时也是造园家,而造园匠师也多能诗善画。因此,江南园林所达到的艺术境界也最能表现当代文人所追求的“诗情画意”。在我国园林建筑传统上,立意于艺术意境的创造,寄情于景、触景生情、情景交融是我国传统造园的特色。它受宗教对仙山琼阁的憧憬,诗人对田园生活的讴歌,以至历代名家山水画寓情寄意的影响很深。诗情画意可以在许多园林建筑上反映出来,创造出“天人合一”的艺术意境。

道法自然。“道法自然”就是认识、遵循客观规律,利用规律为我所用,这一美学立场反映出道家思想的真谛。中国传统的造园强调的是人与自然的和谐,强调“万物与吾一体”。园林家要做到如此境界,必须得有丰富的阅历修养,在园林中以土地为纸,以石、水、树、屋为笔墨,来通过“巧于因借”、“借景随形”、“随形取势”进行造园艺术。

道家学派的创始人老子与集大成者庄子把自然作为人生的思考对象,并从理论上加以阐述和发展。“道法自然”在造园艺术上包含两层内容。一是总体布局上要合乎自然。二是每个山水景象要素的形象组合要合乎自然规律。水是中国古典园林中必不可少的一个构成因素。水池或湖岸切忌方正,以曲折自然为好。

虚实相间。老子强调道无形无状,而又有象有物,有精有信,超越了感觉,而又客观存在。在园林设计中,设计处理正是这样的 “空”、“无”,它是由墙体、假山、建筑、雕刻、道路、水面、植物等实体构成的空间。而空间,则是产生特定行为的场所,“无中生有”的思想应当由一种哲学观念转化为实践中的空间处理方式。如,“借景”是园林艺术创作中最重要的原则。

我国第一本园林艺术理论的专著《园冶》特别强调“借景”“为园林之最者”。造园者巧妙地因势布局,随机因借,就能做到得体合宜。

无为而治。明代大园林家计成的《园冶》中出现的“无否”与 “虽由人作,宛如天开”这一美学命题,其精神内涵便是道家思想。道家重自然,抑人工,这一命题其实也说到了园林文化的“无为”本质。园林本为“人作”,倘不是“人作”,这世界上本来就不会有园林这种广义建筑文化,从这一点看当然并非“无为”。但是,园林文化与宫殿、坛庙建筑文化相比,一主退隐休憩、澹泊冲淡,一主功名进求,灼华热衷;一在出世,一在入世;其哲学一为儒,一为道是很显然的。道是“无为”。离宫殿、坛庙而就园林,便是心理思想上的“无为”。因此,中国古代园林文化“虽由人作”,其哲学与美学底蕴却在于道家的“无为”思想。

在我们今天所处的盛世中,道家的这些主要思想很值得我们业界同仁借鉴和学习。

《道德经》讲:“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那么最初的那个“道”是怎么来的呢?按道家思想的脉络引申,这个“道”字有很多解释,但最根本的“道”源于人内心的“善”。

在风水行业流传着这样一个故事:

有一位老者请人看宅地风水时,却老者说,那山坡是自家的果园,刚刚看到那边有鸟儿飞起,想必有孩子在偷食果子。

如果此时我们走过去,孩子一紧张,万一从树上跌下来受伤,就不好了。

风水先生作揖道:先生,您这样仁善的人不必再看风水了,您在哪里,哪里就是好风水!

善——就是道家思想的精髓。

猜你喜欢
园林景观林业文明
欢迎订阅《林业科学研究》
请文明演绎
《林业科技》征稿简则
漫说文明
land produces
生态环境建设与园林景观结合初探
浅析竹在园林景观中的应用
论生态美在园林景观设计中的传承与创新
对不文明说“不”
文明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