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伪狂犬病病毒致病机理及其变异的研究进展

2016-03-27 12:15冷依伊任梅渗蒙正群杨泽晓姚学萍王印
养猪 2016年5期
关键词:狂犬病毒糖蛋白毒力

冷依伊,任梅渗,蒙正群,杨泽晓,姚学萍,王印

(1.四川农业大学动物医学院,四川成都611130;2.动物疫病与人类健康四川省重点实验室,成都611130)

猪伪狂犬病病毒致病机理及其变异的研究进展

冷依伊1,2,任梅渗1,2,蒙正群1,2,杨泽晓1,姚学萍1,王印1,2

(1.四川农业大学动物医学院,四川成都611130;2.动物疫病与人类健康四川省重点实验室,成都611130)

猪伪狂犬病病毒(Pseudorabies virus,PRV)属于疱疹病毒I型,可引起家畜和多种野生动物以发热、呼吸道症状和神经症状为特征的急性传染病。文章对猪伪狂犬病病毒的病原特征、临床症状和致病机理进行描述,尤其是对目前已发现的在致病性中存在关键作用的11种主要的糖蛋白,如gE、gD和TK等进行了详细综述,以期为猪伪狂犬病致病机理、基因变异情况和猪伪狂犬病疫苗研究提供依据。

猪伪狂犬病病毒;流行现状;潜伏感染;致病机理;变异

伪狂犬病(PR)是由伪狂犬病病毒(Pseudorabies virus,PRV)引起的一类急性传染病,在养殖产业中对猪的危害大,可通过水平与垂直传播,因此传染率高,且后果严重。PRV可导致病猪机体内多方面组织、器官受损,虽然伪狂犬病临床症状十分明显,但存在潜伏感染,给防治工作带来很大挑战。其致病机理一直是兽医界关注的关键问题,这与猪伪狂犬病的疾病控制密切相关,随着PRV变异的出现,致病机理的研究显得更为重要。

1 PRV感染

1.1 PRV临床症状

伪狂犬病(PR)是由伪狂犬病病毒(PRV)引起的家畜及野生动物的急性传染病,若新生仔猪感染PRV,病毒最初定位于扁桃体,以高热、神经症状为特征,4周龄内的仔猪常1~2 d内死亡,且死亡率很高;成年猪多为隐性感染,也可表现发热和呼吸系统症状,有时还可见上呼吸道卡他性炎症;怀孕母猪50%主要表现出流产、产死胎和木乃伊胎;康复猪可以通过鼻腔分泌物及唾液持续排毒。PRV可通过直接接触而感染,主要经呼吸道和消化道传播,也能通过吸入带毒的飞沫或污染的饲料而感染。目前PRV已分布至世界范围内[1],临床症状主要表现为外观皮肤无出血点、斑,耳朵稍暗红,鼻孔有分泌物。断乳前后仔猪发病率和死亡率较低,而一旦拉黄色稀粪时,常以死亡为转归[2]。成年猪能够经受感染并生存下来,但也因此成为了PRV的天然储存库和传染源,同时PRV在猪水平和垂直传播均可以发生,所以应对猪进行重点防护,以免病毒发生进一步传播。所以,伪狂犬病的发生主要取决于猪的年龄、主动和被动的免疫水平、导致感染的病毒株毒力以及病毒的数量[3]。

1.2 PRV潜伏感染

潜伏感染是疱疹病毒科的共同特点之一,是指机体感染病毒后以非活化的状态存在于机体的感染神经节中,感染动物无任何症状,不产生具有感染性的病毒粒子。Wheeler等[4]曾报道过在病毒潜伏感染期,病毒的基因组仍可在脑干等神经部位检测到,但大部分基因的转录处于静止状态,仅少数基因可以表达。

动物试验表明,PRV的潜伏感染可以分为两个阶段[5]。首先,PRV在口腔、鼻腔黏膜繁殖(也可直接进入鼻咽部感觉神经的末梢),经过第1轮复制后构成原发感染灶。然后,病毒经三叉神经、嗅神经、舌咽神经的神经末梢,进入嗅球和三叉神经节,在其中复制一段时间后以核衣壳的形式存在,即构成潜伏感染,这一过程大约需要2~4周的时间。视神经为颅腔内较靠前的一对神经,由间脑发出,PRV感染视网膜神经节细胞后,沿着视神经顺向感染视交叉上的二级神经元[6]。

目前关于潜伏感染的建立、维持及激活机制尚不明确。通过研究,人们已知PRV的DNA既能以附体的形式存在[7],也可以插入潜伏感染的神经DNA。一方面,潜伏的基因组一般为沉默基因,当受到外界的刺激因素(应激、外周组织损伤或某些药物)后,潜伏感染被激活,病毒可通过轴突运输返回外周组织,通过口、鼻或生殖道分泌物排毒。另一方面,PRV潜伏的细胞可能逃避了免疫系统的清除。Aleman等[8]在研究PRV对细胞程序性死亡的作用时发现,PRV可以诱导免疫细胞死亡,阻碍或延迟被病毒侵染的细胞程序性死亡,并在被侵染细胞内最大限度地增殖。因此,在免疫细胞遭到破坏时,机体的免疫系统不一定能清除被PRV侵染的细胞。

2 伪狂犬病病毒病原学

2.1 PRV病原特性

伪狂犬病病毒(Pseudorabies virus,PRV)属于疱疹病毒科(Herpesviridae)A型疱疹病毒亚科[9]。而疱疹病毒亚科分为3种类型:甲亚科、乙亚科和丙亚科[10]。乙亚科是宿主范围最窄,并且复制周期最长的一类;丙亚科大多感染淋巴样干细胞,因此易在淋巴组织中形成潜伏期,同时存在B细胞或者T细胞特异性;而PRV属于疱疹病毒甲亚科水痘疱疹病毒属,其宿主选择范围很广,并且复制周期短,在短时间甚至几小时内便可产生细胞病变,同时包装成病毒颗粒,从而在大脑神经节内产生潜伏感染,并确定潜伏期。虽然PRV与人的甲型疱疹病毒有高度同源性,并且可选择的宿主范围广,但是PRV却不能感染人[11],这也大幅减少了之前伪狂犬病病毒大肆传播与感染的担忧。

2.2 形态学特征

伪狂犬病病毒粒子呈球形,囊膜表面有呈放射状排列的纤突[12],成熟的病毒粒子直径约150~180 nm,基本由4个结构构成:核芯(包含有病毒的双股DNA基因组)、核衣壳(由162个中空的壳粒组成,直径约100 nm左右的二十面体,具有保护基因组DNA的作用)、被膜和囊膜(包裹被膜的,且含有很多病毒糖蛋白)[13]。成熟疱疹病毒颗粒的核衣壳和囊膜之间存在一定空隙,但几乎都由被膜蛋白填充,当囊膜和被感染的细胞膜融合时,被膜蛋白和核衣壳将同时进入细胞,从而辅助细胞接受病毒,但此过程在PR病毒蛋白质开始合成之后便会停止[14]。PRV的囊膜由磷脂双分子层组成,是病毒在转运至高尔基体内的组装过程中融合细胞膜而形成的,疱疹病毒的糖蛋白几乎存在所有被感染细胞的细胞膜和病毒的囊膜上,囊膜蛋白在病毒出芽、内化、包膜、出胞、细胞转运、诱发保护性免疫、免疫逃避以及免疫应答方面均有重要作用,并且在免疫应答时还能促进胞体的形成。

3 伪狂犬病的致病机理

研究PRV毒力的致病机理有助于评估目前所用疫苗株的安全性,同时可以了解不同PRV毒株引起各种疾病的临床症状的相关机理。PRV的毒力受多种基因控制,但不同的基因在构成PRV毒力中所起的作用不同。决定PRV毒力的蛋白质大致可分为3类[15]:介导病毒进入宿主体内并扩散的囊膜糖蛋白;病毒编码与DNA代谢或磷酸化有关的酶;与病毒装配有关的蛋白质。而经研究发现,通过PRV的UL41基因的产物形成的囊膜蛋白具有RNase活性[16],能降解宿主mRNA。而在PRV基因组编码形成的16种囊膜蛋白上存在11种糖蛋白[17],即gB(UL27)、gC(UL44)、gD(US6)、gE(US8)、gG(US4)、gH(UL22)、gK(UL53)、gI、gL(UL1)、gM和gN(UL49.5)。对PRV糖蛋白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不仅有助于了解PRV与宿主细胞相互作用的分子机制,而且对于疱疹病毒的分子进化关系及糖蛋白免疫学的研究具有特别价值。

糖蛋白是动物机体免疫系统识别的成分,现已发现PRV有11种糖蛋白[18],这11种糖蛋白是病毒颗粒和被感染细胞的表面组成部分,成为宿主免疫防御的主要靶标。病毒增殖的必需的糖蛋白主要有gB、gD、gH、gL、gK;非必需糖蛋白是决定毒力的因子,主要有gE、gI、gG、gC、gM、gN等。在病毒与细胞的融合过程中,至少有4种糖蛋白参与其中:即gB、gD、gH、gL。缺少任何一种蛋白质,病毒都不会与细胞膜相融合。在细胞囊膜与细胞膜融合后,核衣壳开始释放入细胞内,并在5 min内沿微管转移至核膜上临近核孔的位置上,衣壳的一个顶点正对核孔,将病毒DNA注入细胞核内[19]。下面将对几种主要的糖蛋白进行分析。

3.1 PRV的gC基因作用机理

动物感染PRV后,病毒将吸附在靶细胞上,病毒的囊膜糖蛋白和细胞表面的蛋白受体之间会产生特异性结合。PRV对细胞的吸附有可逆性吸附和不可逆性吸附两个阶段[20]。首先是可逆性阶段,Hampl等[21]认为gC通过和细胞表面的硫酸乙酰肝素糖蛋白相互作用来实现PRV对靶细胞的最初接触,相结合时细胞囊膜和细胞质膜均未发生改变,此时肝素钠溶液可以将PRV病毒粒子洗脱下来。随着吸附时间的延长,在适宜的条件下,病毒与细胞表面其他受体相继结合,引起细胞和囊膜产生变化,使可逆性结合转变为不可逆性结合。Schmidt等[22]用gC和gD的真核表达质粒分别免疫猪,结果均能产生相应的抗体,用含gC基因的DNA疫苗免疫可对PRV-75V19毒株攻毒起完全保护作用,对NIA-3株PRV攻毒只能起到部分保护。接种猪除了产生抗gC的抗体外,还能诱导机体产生对gC的特异性的细胞应答,这一结果为研制基因疫苗控制伪狂犬病带来了新的希望。但如果用表达gC的核酸疫苗进行免疫,则能很好保护猪以抵抗PRV-75V19毒株的致死性攻击,并能保护猪部分抵抗PRV强毒NIA-3株的攻击。

3.2 PRV的gD基因作用机理

PRV囊膜糖蛋白gD在病毒与细胞最初接触时产生作用,是病毒侵入靶细胞所必需的[23],主要改变病毒在细胞膜上的吸附状态。虽然PRV gD是病毒在细胞间传递必需的糖蛋白,但并未参与吸附与穿透的病毒感染过程,然而gD基因的缺失将直接导致病毒性能的改变。经研究表明,利用PRV保护性抗原基因gD进行试验,发现免疫小鼠能产生较高滴度的抗体,并在疫苗免疫3次后抵抗强毒攻击。此外,Haagmans等[24]构建含PRV gD基因的真核表达质粒,以其接种新生仔猪或小鼠,结果显示都能产生中等水平的中和抗体并诱导淋巴细胞增生。用强毒接种免疫动物,同时以空质粒载体作为对照组,可发现单纯的DNA疫苗如gD所诱导的免疫保护通常不足以提供机体完全的抗病毒保护,攻毒后机体还有一个排毒的过程并且出现一些临床症状,对PRV的攻击不具保护力[25]。研究表明,gD基因的DNA疫苗可以刺激机体产生高水平的体液免疫反应[26],并且gD可诱导机体产生非补体依赖性抗体,应用PRV gD基因在大肠杆菌中表达的产物或gD基因的重组病毒载体疫苗,给小鼠或猪免疫接种,或注射gD单抗均可抵抗PRV的致死性攻击。Heffner等[27]研究发现,gD基因缺失的PRV在培养细胞和动物体内不会产生有感染性的子代病毒粒子,病毒只能通过细胞间的接触进行传播,这为研制更为安全的PRV弱毒疫苗和PRV载体疫苗奠定了基础。

3.3 PRV的gB基因作用机理

糖蛋白gB属于同源二聚体,是PRV的一种主要囊膜糖蛋白,能诱导产生中和抗体,对病毒的复制和感染是必需的,也是疱疹病毒中最保守的糖蛋白之一[28]。在病毒的穿入过程中可以促进病毒包膜与细胞膜融合,同时在核衣壳进入细胞质后,促进病毒粒子对外层核膜,以及感染和未感染细胞膜间的融合。gB基因DNA疫苗接种猪可以诱导机体产生以细胞免疫为主的免疫反应,特别是CDs+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和辅助记忆性T细胞反应[29],并可以减少动物在感染早期的排毒。

3.4 PRV的gE基因作用机理

PRV在神经元的传播中,gE属于必需糖蛋白,是PRV从视网膜、嗅觉上皮细胞、三叉神经节侵入中枢神经组织所必需的[30]。研究表明,缺失gE的PRV通过嗅神经和三叉神经等途径来实现在周围组织的繁殖、对一级神经元的感染以及向中央神经系统的传播等[31],但很难引起猪中央神经系统的二、三级神经元感染。gE对PRV的毒力表达、侵袭神经和沿着神经传递等方面起着决定性的作用。Kritas等[32]于1994年报道PRV的gE缺失株不能侵入猪神经系统的第二级、第三级神经细胞,而PRV的gI缺失株却能侵入猪神经系统的第二级神经细胞,不能侵入第三级神经细胞,两个缺失株表现了不同的生物学表型,从而认为gE对PRV神经亲和性的影响远比gI的重要。gE/gI复合物是影响病毒生长的功能成分,并与gC之间的相互作用主导病毒的释放[33]。gE、gI和gC都缺失时,病毒从细胞中释放的能力明显降低,这是因为gE影响细胞融合后病毒在细胞间的直接传播,而gC使释放的病毒吸附感染细胞的能力下降。这3种糖蛋白影响病毒的生长与释放,具有高度的细胞特异性。由于gE缺失疫苗在病毒侵入神经系统方面被认为比其他单个非必需糖蛋白缺失苗更安全,不会影响病毒的复制和中和抗体的产生,是所有野毒株均表达的一类糖蛋白[34]。这种高度保守性表明其可以做为一个标志性蛋白用于分子水平的诊断,区别野毒感染动物和疫苗接种动物,为清除PRV提供良好前景。

3.5 PRV其余糖蛋白作用机理

gG是由感染细胞释放出来的非病毒子成分,常常存在于感染细胞的分泌物中,除gG外的糖蛋白均是成熟病毒粒子的结构成分。有研究表明,gK可能阻止病毒与细胞的再次融合。PRV糖蛋白gM能抑制感染和非感染细胞间膜的融合[35],此功能是通过从胞质细胞膜内化病毒糖蛋白然后转运至高尔基体的过程中实现的,gM的抑制效应可能会促进病毒高效地在细胞间进行扩散。gM蛋白对融合的抑制作用在疱疹病毒中是保守的。gH对病毒侵入细胞以及被感染细胞与邻近细胞之间的融合是必需的[36],gL可能与gH相互作用。PRV gH糖蛋白是第2个最保守的糖蛋白,作用类似gB糖蛋白,参与病毒的复制过程,在病毒进入细胞和细胞融合过程中起作用。

在疱疹病毒中首先发现与毒力有关的基因是编码胸苷激酶(TK)的基因,TK基因对PRV的毒力影响最大[37]。TK和gE对PRV毒力的表达都具有决定性的作用。PRV TK能催化脱氧胸苷的磷酸化成为dTTP,dTTP为DNA的组成成分,从而促进dCTP、dGTP、dATP等物质的合成,对于确定毒力有重要作用。TK在神经细胞等非裂解细胞中维持着病毒增殖,也有可能激活潜伏感染状态的病毒粒子,TK-的突变病毒株几乎可以使病毒完全丧失毒力[38]。TK基因缺失后的病毒同野毒株在培养细胞上增殖良好,但经检测其毒力和潜伏感染的能力会大幅降低,即TK属于PRV病毒的非必需基因,但却能保证病毒正常的生长繁殖。所以,现阶段几乎所有的基因工程疫苗均存在TK基因的缺失。第1代基因缺失疫苗便是PRV毒力基因TK而制得的疫苗。经过各种动物试验证明TK缺失疫苗对猪有很高安全性,并能使免疫猪产生强免疫力以抵抗PRV强毒的致死攻击。需要指出的是,TK基因缺失疫苗[39]与gE缺失疫苗的共同作用在于都能很好地区分免疫接种猪与自然感染猪。但是,由于TK基因属于酶蛋白基因,在体内不能产生其相应的抗体,因此仅缺失TK基因需采用PCR的方法区别免疫接种猪与自然感染猪[40],而缺失gE基因则可以通过血清学检测来加以区别。在第1代基因缺失疫苗的基础上进一步分析,研究出了第2代基因缺失疫苗,即除了缺失一个TK基因,还缺失了一个在非编码区的必需糖蛋白基因,或在此编码区插入一个报告基因,这样突变株就不能产生被缺失的糖蛋白,免疫动物也就不能产生相应的抗体,此时便可通过血清学方法区别免疫接种猪与野毒感染猪,这也是第2代基因缺失疫苗的最显著的特点。四川农业大学的郭万柱等[41]构建了PRV闽A TK-/gC-、TK-/gE-等毒株。经增殖能力、安全性、毒力稳定性和免疫原性等测定结果表明,这些疫苗株具有较好的安全性、遗传稳定性和免疫原性。这些疫苗目前在全国范围内都被广泛使用,并达到很好效果。经证实,gD-/gE-/TK-PRV接种动物体内不仅可以诱导产生插入外源基因表达蛋白质的抗体,而且可以抵抗PRV强毒的攻击。

4 PRV毒力返强

目前已使用多种疫苗防止PR,如国内的HB98、SA215和国外的Bartha-K61、Bucharest等,并且采用gE-ELISA检测方法,给此病的防控提供了非常好的条件。但疫苗经过一段时间的大规模使用后,自2011年起,很多疫苗出现免疫失败的现象,很多规模化的免疫猪场都逐渐出现母猪产弱仔、死胎、流产,仔猪出现神经症状及死亡等疑似伪狂犬病的临床症状。2012年以来,在我国河北、河南、广东及福建等多个省份的猪伪狂犬病基因缺失疫苗免疫猪场的发病率和病死率明显上升,且出现了新的发病特征,其存在毒力返强的情况,由于更加难以控制,给养殖户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损失。经调查可以发现,这些疫病暴发为多基因亚型的猪伪狂犬病流行。哈尔滨兽医研究所课题组检测为PRV感染,并分离到一株变异毒株HeN1株[42]。通过绵羊和小鼠致病性试验表明HeN1株毒力明显强于经典强毒株,且通过gE基因测序分析表明为新流行的变异毒株。

4.1 PRV基因变异

由于PRV基因组GC含量高达74.9%[43],导致基因组结构复杂使得基因组体外扩增极其困难。PRV存在多个毒力基因,虽然单独毒力基因的变化并不能导致其毒力明显的增加或者减弱,但是广泛的病毒毒力基因的变异会导致其抗原性发生明显变化也可能导致其毒力增强。姜平[44]曾从病猪组织上分离出ZJ01病毒毒株,并发现此毒株发生了基因组的变异,且毒力较原来有所增强。其中基于ZJ01毒株生产的gE/gI基因缺失灭活疫苗能够有效抵御致死量PR VZ.J01攻击,同时gE-ELISA抗体检验为阴性,用以鉴别野毒感染。

童武等[45]和范克伟等[46]分别对PRV变异毒株JS-2012和Fu-jian-LY进行攻毒试验,发现与经典PR症状相比,变异毒株引起的发病率和死亡率会显著升高,发病仔猪主要表现为体温上升达41℃以上,食欲废绝,伴有明显的神经症状和腹泻;断奶前后仔猪主要表现为呼吸系统症状:咳嗽、呼吸困难、眼分泌物增多和流鼻涕等,部分猪出现拉稀和呕吐等情况。PRV毒力不同,感染仔猪后在体内的分布也有差异,PRV强毒感染后,病毒在全身均有分布,而中等毒力的毒株及弱毒株感染后病毒只分布于局部中枢神经等[47]。

4.1.1 PRV变异毒株基因的变异经TK基因氨基酸序列分析结果发现,TK基因氨基酸序列与核苷酸序列类似,具有高度保守性,只有少数位点存在突变,如47位和385位的AG突变,导致了第16位的赖氨酸变为了精氨酸,同时129位的丝氨酸也变成了甘氨酸,这是国内首次有关TK基因在该位置发生氨基酸替换的报道;此外,215位苏氨酸和284位丙氨酸均突变为缬氨酸的现象也可能是PRV流行株出现的原因[48]。以上结果的变化会影响TK蛋白主要的功能区,即ATP结合结构域和核苷酸结合结构域,从而造成PRV毒力的变化。

通过基因组主要毒力蛋白和功能区域的遗传进化和抗原性变化分析来看,在病毒的囊膜糖蛋白中,gB、gC、gD和gE核酸和氨基酸序列的变异较大,存在特征性的插入和缺失,与经典毒株的同源性较低。其中,gE基因与其他参考毒株的同源性在97.6%~99.9%,从gE基因的系统发育进化树上可以看出gE基因在进化树上存在两个较大的分支。2012年新分离的毒株与之前的PRV传统毒株的gE位于两个相对独立的分支中,与以往的分离株亲缘关系比较远[49]。其次,通过多序列分析表明,在gE的氨基酸序列48与496位上各插入了一个天门冬氨酸,使所有攻毒仔猪均转为PRV gE抗体阳性[50],因此无法根据gE来区分野毒株与疫苗株的感染。gB变异位点多位于B细胞表位中,并且gB基因变异较大,存在几个特征性部位的变化,如有很多碱基的替换和缺失等,其基因组的变异导致多个部位的抗原指数增加,经过遗传演化分析可发现变异后的gB和其他参考株的gB位于两个不同的分支。序列对比发现,gC基因存在很多点突变,而且还有一段不连续的碱基插入和高变区,但是在进化树中显示gC基因与国内的分离株同源性较高,所以gC基因可能和国内其他分离株有共同的起源,不过与经典毒株相比,也存在多个部位抗原性增加的现象,而通过序列分析发现gD基因最特征的变异就是插入了6个连续碱基。

4.1.2 PRV变异毒株蛋白的变异核衣壳蛋白、非结构蛋白、外膜蛋白、被膜蛋白和调控序列区域都有不同程度的变异[51]。非结构蛋白区域的变异主要是指与病毒复制和包装相关的基因,以及与病毒在细胞间迁移相关的基因。有些非编码区的调控序列也有较大变异,比如增强子和复制起点序列。研究发现很多部位存在较多的碱基替换,主要的结构蛋白和功能区也发生了特征性的变化,导致其抗原性和某些毒力因子的强弱也发生了变化。

所以变异毒株毒力的差异是可能由多个因素导致的,整体基因组的变异导致其抗原性差异的变化,这些综合因素导致其毒力增强。对这些变异的功能区域的分析为我们进一步研究其毒力差异的变化提供材料,为以后新型基因工程缺失疫苗的开发提供依据。

5 结论与展望

伪狂犬病是由猪伪狂犬病病毒引起的家畜及野生动物的急性传染病,其主要特征表现为发热、奇痒(猪除外)和脑脊髓炎综合征。目前为止通过对PRV的研究可知,PRV有11种糖蛋白,其中gB、gD、gH和gL是附着在细胞表面的糖蛋白,参与囊膜与细胞膜的融合过程,是病毒体外感染和复制的必需糖蛋白。其中gB是病毒囊膜蛋白的主要组成成分,与细胞融合有关。gB、gC、gD均为刺激机体产生中和抗体的蛋白,是研制PRV亚单位疫苗的首选糖蛋白[52]。而最有效的中和抗体仍是gC和gD蛋白的抗体[53]。TK、gL、gG基因不能诱导机体产生保护性抗体,但TK和gI的存在对免疫保护有一定的辅助作用。能够诱导机体产生保护抗体的糖蛋白还有gE和gL,它们的缺失均可导致PRV毒力不同程度的降低,但gE和gC同时缺失将导致毒力极大降低。gC、gE、gG、gI、gM是病毒复制非必需的糖蛋白,其中gE是一个主要的毒力基因之一,对PRV在神经元中的传播起着关键作用,同时促进感染细胞与邻近非感染细胞间融合,介导细胞间扩散。猪伪狂犬病病毒可以缺失与毒力相关的基因如TK、RR、gE、gL等来降低病毒毒力,也可缺失gG、gC、gD等基因以引入选择标记或阻止感染性病毒的产生,从而致弱猪伪狂犬病病毒,同时又保持其较强的免疫原性。近期PRV出现毒力返强的现象,某些重要的糖蛋白在多个方面存在一定程度的变异,使某些猪场的免疫猪发病异常严重,再次引起广大兽医工作者的关注。

由于PRV毒力受多基因控制,致病机理复杂,现已测定的病毒蛋白质包括TK和囊膜上的11种糖蛋白,与病毒毒力都存在一定的关系,尤其是近期PRV流行毒株出现多个基因的变异点,如碱基的缺失或者插入,都会影响病毒毒力与疫苗的免疫效应[54],所以目前研究PRV的致病机理以及其变异株的特征显得十分关键。在进一步揭示PRV基因组结构和功能、基因表达调控及其诱导机体免疫应答机理的基础上构建新的缺失突变株疫苗和发展双价或多价载体疫苗将是今后猪伪狂犬病疫苗发展的主要方向。随着分子生物学研究的不断发展和基因工程技术的广泛应用,期望猪伪狂犬病疫苗的研究在不久的将来会有更进一步的突破。

[1]Verpoest S,Cay A B,Van C W,et al.Age and strain dependent differences in the outcome of experimental infections of domestic pigs with wild boar Pseudorabies virus isolates[J]. Journal of General Virology,2015,97(2):347.

[2]单景学.猪伪狂犬病的临床症状与防控措施[J].养殖技术顾问,2012(1):101.

[3]潘霄.猪伪狂犬超强毒株的分离鉴定及非编码短片段DNA文库的构建[D].洛阳:河南科技大学,2013.

[4]Wheeler J G,Osorio F A.Investigation of sites of PRV latency using PCR[J].American Journal of Veterinary Research,1991, 52(11):1799-1803.

[5]刘博涛,宋昌军,刘翊中.伪狂犬病毒致病机理的研究进展[J].西北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4):65-68.

[6]洪琦.口蹄疫-伪狂犬病二价与口蹄疫-猪细小-伪狂犬病三价基因工程疫苗的研究[D].武汉:华中农业大学,2005.

[7]陆承平.兽医微生物学[M].第3版.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3:471-473.

[8]Aleman N,Quiroga M I,Lopczpena M,et al.Induction and inhibition of apoptosis by pseudorabies virus in the trigeminal ganglion during acute infection of swine[J].Journal of Virologyl,2001,75(1):469-479.

[9]张三军,陈奎.一例猪伪狂犬病的诊治与讨论分析[J].黑龙江畜牧兽医,2014(24):73-74.

[10]张乐天,陆梓杰,吕艳丽.犬伪狂犬病病毒致病机理研究进展[J].动物医学进展,2013(6):145-149.

[11]戴爱玲,范克伟,李晓华.闽西南地区部分规模化猪场猪伪狂犬野毒感染的血清流行病学调查[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2016(1):1-5.

[12]马兴杰.鉴别猪伪狂犬病病毒gE/gB/gG的纳米PCR及荧光定量PCR方法的建立及评价[D].北京:中国农业科学院,2014.

[13]胡涛.伪狂犬病病毒gD、gE、TK基因的克隆与通用转移载体的构建[D].郑州:河南农业大学,2003.

[14]文昌清.浙江6个规模化猪场伪狂犬病血清学调查及3种伪狂犬疫苗免疫比较试验[D].南京:南京农业大学,2011.

[15]林跃华.猪伪狂犬病毒EP0基因生物信息学分析及TK蛋白的同源模建[D].雅安:四川农业大学,2009.

[16]杨慧敏.表达绿色荧光蛋白的猪伪狂犬病病毒与猪细小病毒VP2基因的重组病毒的构建[D].郑州:河南农业大学,2009.

[17]郭广君.猪伪狂犬病病毒野毒与基因缺失疫苗株鉴别检测方法的建立及应用[D].长春:吉林大学,2013.

[18]张辉.伪狂犬病毒间质蛋白UL14功能研究及TK-/gG-株感染性克隆构建[D].武汉:华中农业大学,2007.

[19]蒋鹤春.伪狂犬病病毒gE基因的表达及初步应用[D].南京:南京农业大学,2002.

[20]龙晓婷.伪狂犬病毒在潜伏感染猪体内的组织分布[D].武汉:华中农业大学,2007.

[21]Hampl H,Benporat T,Ehrlicher L,et al.Characterization of the envelope proteins of pseudorabies virus[J].Journal of Virology,1984,52:583-590.

[22]Schmidt J,Gerdts V,Beyer J,et al.Glycoprotein D-Independent infectivity of Pseudorabies virus results in an alteration of in vivo host range and correlates with mutations in clycoproteins B and H[J].Journal of Virology,2001,75(21):10054-10064.

[23]Smith G.Herpesvirus transport to the nervous system and back again[J].Annual Review of Microbiology,2012,66(1):153-176.

[24]Haagmans B L,Rooij E M A V,Dubelaar T G,et al.Vaccination of pigs against pseudorabies virus with plasmid DNA encoding glycoprotein D[J].Vaccine,1999,17(9-10): 1264-1271.

[25]杨毅,李文刚,饶宝,等.猪伪狂犬病疫苗的研究进展[J].江西农业学报,2010(3):154-157.

[26]梁苑燕.猪伪狂犬病病毒gE/TK基因缺失株的构建及免疫效力的研究[D].江苏:扬州大学,2012.

[27]Heffner S,Kovacs F,Klupp B G,et al.Glycoprotein gp50-negative Pseudorabies virus:a novel approach toward a nonspreading live herpesvirus vaccine[J].Journal of Virology, 1993,67:1529-1537.

[28]罗飞.猪伪狂犬病毒结构蛋白gB和gD主要抗原区的原核表达以及猪血清PRVgB抗体间接ELISA检测方法的建立[D].扬州:扬州大学,2010.

[29]姜艳芬.猪伪狂犬病毒陕西省WG株的分离鉴定及其gD、gE基因的克隆与序列分析[D].杨凌: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6.

[30]王革非.伪狂犬病病毒鄂A株gl基因的克隆、表达及gl/gE重组杆状病毒的构建[D].武汉:华中农业大学,2001.

[31]阳爱国.伪狂犬病病毒主要毒力基因功能的研究[D].雅安:四川农业大学,2005.

[32]Kritas S K,Pensaert M B,Mettenleiter T C.Invasion and spread of single glycoprotein deleted mutants of Aujeszky's disease virus(ADV)in the trigeminal nervous pathway of pigs after intranasal inoculation[J].Veterinary Microbiology,1994, 40(3-4):323-334.

[33]张松林.伪狂犬病gE-/gI-基因缺失突变株及禽流感假病毒的构建以及免疫效果的研究[D].武汉:华中农业大学,2008.

[34]陈磊.伪狂犬病病毒新疆株的分离鉴定及其gD和gE基因的克隆与序列分析[D].乌鲁木齐:新疆农业大学,2004.

[35]黄伟坚.伪狂犬病毒上海株PK-缺失株及PK-gG-双缺失株的构建及免疫原性初步研究[D].南京:南京农业大学,2006.

[36]年阳阳.伪狂犬病病毒SL株gH、gL基因的原核表达及部分生物学特性研究[D].雅安:四川农业大学,2012.

[37]苏鑫铭.伪狂犬病病毒上海株TK基因缺失株的构建及其生物学特性初步研究[D].南京:南京农业大学,2003.

[38]范伟兴.PRV鲁A株的分离鉴定及表达EGFP和CSFV-E2的TK-重组伪狂犬病毒的构建[D].南京:南京农业大学,2002.

[39]田志军.伪狂犬病病毒gE/TK基因缺失突变株的构建[D].哈尔滨:东北农业大学,2003.

[40]葛菡,程安春,汪铭书,等.疱疹病毒TK基因的研究进展[J].中国兽医科学,2008(1):86-90.

[41]郭万柱,徐志文,王小玉,等.新型伪狂犬病病毒基因缺失株的构建及生物学特性研究(初报)[J].四川农业大学报,2000,18(1):1-3,10.

[42]彭金美,安同庆,赵鸿远,等.猪伪狂犬病病毒新流行株的分离鉴定及抗原差异性分析[J].中国预防兽医学报,2013(1):1-4.

[43]杨丽,郭万柱,殷华平,等.伪狂犬病病毒基因组密码子用法特点分析[J].中国预防兽医学报,2007(2):103-106.

[44]姜平.伪狂犬病毒基因重组导致毒力返强[J].兽医导刊,2015(12):51-52.

[45]童武,郑浩,单同领,等.伪狂犬病毒变异株(JS-2012)对仔猪的致病性研究[J].中国动物传染病学报,2014,22(5):10-14.

[46]范克伟,戴爱玲,吴德峰,等.猪伪狂犬病毒变异株(Fujian-LY)对免疫仔猪的致病性研究[J].中国兽医学报,2015(11):1727-1734.

[47]谷长勤,唐万勇,程国富,等.仔猪人工感染伪狂犬病毒Ea株的病理学观察[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2005,24(5):489-491.

[48]范克伟,戴爱玲,刘建奎,等.闽西地区猪伪狂犬病毒变异株TK基因新变异序列鉴定[J].中国兽医学报,2015(9):1415-1421.

[49]赵鸿远.猪伪狂犬病病毒变异株的分离鉴定及其生物学特性的研究[D].北京:中国农业科学院,2014.

[50]郭容利,王继春,茅爱华,等.猪伪狂犬病病毒流行株gE基因的遗传变异分析及其对仔猪致病性的初步研究(英文)[J].A-gricultural Science Technology,2015(5):926-930.

[51]张青占.变异猪伪狂犬病毒的分离鉴定及生物学特性分析[D].北京:中国农业科学院,2013.

[52]陈弟诗.猪乙型脑炎病毒—细小病毒—伪狂犬病毒活载体疫苗的研究[D].雅安:四川农业大学,2011.

[53]黄海楠.狂犬病病毒保护性抗原基因重组伪狂犬病毒/杆状病毒活疫苗的实验研究[D].长春:吉林大学,2011.

[54]肖少波.伪狂犬病毒gC基因“自杀性”DNA疫苗及VP22蛋白转导的免疫增强效应研究[D].武汉:华中农业大学,2004.

(编辑:郭玉翠)

S858.285.3

A

1002-1957(2016)05-0121-06

2016-08-16

国家“十二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No.2013BAD12B04)

冷依伊(1993-),女,四川成都人,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动物传染病病原分子生物学.E-mail:18283581287@163.com

王印(1968-),男,四川成都人,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动物传染病病原分子生物学的研究工作.E-mail:yaanwangyin@tom.com

猜你喜欢
狂犬病毒糖蛋白毒力
阿维菌素与螺螨酯对沾化冬枣截形叶螨的毒力筛选及田间防效研究
论狂犬病病毒对人类危害
制川乌、白芍配伍对大鼠海马区P-糖蛋白表达的影响
猪伪狂犬病毒变异毒株的特性及其疫苗研究
天然海藻色素糖蛋白诱导Hela细胞凋亡作用
Kedrion公司和Kamada公司研发的Kedrab获美国FDA批准上市
尿al-酸性糖蛋白在早期糖尿病肾病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布鲁菌缺失疫苗株M5-ΔznuA和M5-Δbp26-ΔznuA的构建及毒力和免疫原性的评估
水稻白叶枯病菌Ⅲ型效应物基因hpaF与毒力相关
埃博拉病毒包膜糖蛋白的密码子偏爱性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