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 匠 世 家

2016-03-28 07:36本栏编辑张同昌tongchang15sinacom
农业知识 2016年36期
关键词:皮匠锥子窝子

本栏编辑:张同昌(tongchang15@sina.com)

记得乡愁

皮 匠 世 家

本栏编辑:张同昌(tongchang15@sina.com)

三犋六个牛,不如一个锥子头。在沂南县城花山路与人民路交汇处的人民路路北,花山路路东常年的那一个皮匠摊,皮匠摊的主人公,便是家在远离县城五里地的小独墅村的周姓人士周士业。

周先生是回民,他正在给一位少妇掌着皮鞋。他削好一块与女士高高鞋后跟一般大小的皮,放下剪刀摸起小锤,熟练地将那块小皮钉在鞋底。边钉边用顺口溜的形式,自我赞扬自己所从事的职业。从他赞叹的话音里,足见他对生活的乐观。

钉好鞋后,周士业递给那位少妇。少妇接过看了看,说掉不了吧。老周用顺口溜回答道,三颗钉子固定住,保你走它千里路。

周先生祖上是济南人,在清代,为了生计,担着皮货家把什自济南来到界湖。先在大成庄定居,后转到小独墅村。靠掌鞋、制作皮烟袋荷包、加工牛皮绳等与皮货相关的生意为生。据周士业回忆,他们从事这一行当至少已经五辈,靠赶集出摊为主,赶的集南到四十里地的河阳,东到库沟,北到沂水的姚家店子大集,附近的有界湖、铜井、张庄、依汶、苏村等集市。他的老爷爷有一把牛角刻的锥子,上面镶着铜箍,在老人的手里那就是一件了不起的宝贝,锥子上面的锥条都是老人自己做,钢针自己磨,老人用那把锥子给有钱人在缎子布鞋上面,用软皮打上前包头,后裹跟,手艺好得让世人称道。老人还被请去给袁钿的戏班子制作演出用的戏鞋。戏鞋为木头底,边上挖一溜槽,用锥子钻眼,将戏布子勒上,一针一针往上上。

周士业说,他的老爷爷不但是个好皮匠,且身有武艺,大刀耍得很带功夫。在大成庄居住时,当过庄长,并教授习武的年青人耍大刀。

在周士业童年的记忆中,他的爷爷制作牛皮鞋底的过程,是将熟好的牛皮,用秫秫穰子点了火熏,熏出的皮底发红,好看。用麻绳子订鞋帮,翻着上。上好的鞋,底越穿越亮。上鞋时,腿间有个夹板子,把鞋在夹板子上夹住,代替膝盖。上鞋面子用的主要工具有刀子、剪子,锤子,锥子,鞋砧子等。鞋砧子33厘米高,底座是木头的,上面的形状为丁字型,像裹脚的老太太的小脚底。制出的牛皮底鞋,怕水,雨天不能穿。

周家最拿手还有一项,就是在蒲鞋上打皮围裙。旧时冬日,有身份的年长者都有一双叫做“蒲窝”,因里面垫毡,又称“毡窝子”的蒲鞋。蒲鞋打上围裙,寒冷天暖脚,又是身份的象征。

给毡窝子打围裙很有讲究,前要三指高,后四指高,两边二指高。转着翻上熟好刮薄的羊皮或牛皮,所上的针脚均匀,转着毡窝周边,青皮红疤,蚂蚁排队行走一般,很好看。毡窝子的底大多为羊皮底,耐磨,又轻盈。

周士业还介绍说,皮匠分为硬皮匠和软皮匠两种。周家的皮匠老祖们既做软活,又做硬活。制作牛皮绳、皮鞭、牛皮鞋底、皮笼头,过去的钱包,都属于硬活。他还着重讲了搿牛皮绳的工序,这便是,把生牛皮放在生石灰水缸里,把皮上的毛腐蚀掉,拿到汪里洗,对于不掉的毛,抱着大铲用力在上面铲,直至把毛剐净。用刀剐净,然后在边上起一个头,用锋利的刀转着圈子地往中心起条子。所起得条子宽度要一样,在一厘米左右,全部转完后,在两树之间拴绳,将割好的条子晾在绳上,待至半干时,用制作绳子的工具扭成皮绳。

制作皮绳的工具与搿麻绳的工具相同,先是定好绳的长度,因牛皮条子在上劲子时长度会缩短,故而搿三米的牛皮绳时,要放到四米多,搿四米的绳子,要放在五米。三米的皮绳,老尺算作五尺四。

牛皮绳有四股的,有五股的,细得也可以三股。制作绳有个模具,一头是横单,上面有钩子,搿几股绳,就用几个钩子,钩住处皮条子,扯到这一端来。这端的横单子上有槽,皮条子顺着槽延伸到另一端,中间有个“瓜”,有的人叫做“葫芦”,这个“葫芦”或“瓜”或是硬木做的,如枣木,老槐木,也有用大牛角做的,它的前端分为几股,后端合为一股。这端有个摇把,用摇把摇着上劲,“瓜”在上劲过程中往前走。搿完绳子后再晒,直到晒干。

晒出的牛皮绳子透亮,但是特别硬,乍开始用时,一般的人握不了扣,很撑使。但有一件,最怕雨淋水湿,一遇水就软。也有用牛皮条子搿短绳的,过去缺乏硬度强的、像铁丝之类,短皮绳代替铁丝,用于耙上。耙前面要有个活动的横单子,绳子拴在上面,牛拉耙,绳有硬度,不会断。

但是随着时代的进步,这种手艺,已经无用武之地,只能当作手工艺的记忆。

(刘京科)

猜你喜欢
皮匠锥子窝子
老礼
写给不想打窝子的钓友
老礼
打窝切忌打过量
何鸿舫巧治“黑疸病”
找不到的失踪者
守望
街边即景
醉鱼
“杨皮匠”雅鞋吸引国际佳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