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纽马克的翻译理论看文学作品中比喻的翻译
——以傅雷译《贝姨》为例

2016-03-28 12:42阮滢瑛
重庆电子工程职业学院学报 2016年5期
关键词:喻体马克比喻

阮滢瑛

(福州外语外贸学院,福建 福州 350200)

从纽马克的翻译理论看文学作品中比喻的翻译
——以傅雷译《贝姨》为例

阮滢瑛

(福州外语外贸学院,福建 福州 350200)

纽马克将文本根据功能分类,并提出语义翻译和交际翻译。文学作品以表达功能为主,修辞手法的使用则具有审美功能,因而比喻的翻译主要采用语义翻译,但也不能忽视交际翻译起到的重要作用。结合纽马克的翻译理论和傅译《贝姨》中比喻的处理方式,可总结文学作品中比喻翻译的基本方法,为实践提供指导和借鉴。

语义翻译;交际翻译;比喻

比喻作为一种常用的修辞手法,对于增强语言感染力、丰富语言形式和内容有着重要作用。而文学作品中的比喻更能使语言生动、形象、充满张力。喻体是发挥比喻作用必不可缺的部分,而受到历史、宗教、生活习俗、环境等各种文化因素的影响,不同语言对于同一个喻体可能会产生不同的理解甚至难以理解,只有用合适的方法将原文中的比喻翻译出来,才能在准确表达作者语义的同时尽量保持原文风格。纽马克提出的语义和交际翻译理论为翻译实践提供了指导。而傅雷翻译的巴尔扎克作品由于贴近原文风格,又能准确表达原作意义,经久不衰,对翻译工作有很强的借鉴意义。

1 纽马克的翻译理论

1.1 文本理论

纽马克认为翻译的标准并不是固定不变的,根据不同类型的文本应当使用不同的翻译方法。在比勒(Bühler)根据语言功能划分文本类型的基础上,他进一步进行了扩充,将文本功能归为六种:表达功能(expressive function)、信息功能(informative function)、呼唤功能(vocative function)、审美功能(aesthetic function)、应酬功能(phatic function)和元语言功能(metalingual function)[1]。其中,前三种是主要文本类型。但需指出,很少有文本纯粹只有一种功能。一般是在主要偏向于其中一种功能时兼有其他功能。文学是用语言塑造形象反应社会生活的一种语言艺术,文学作品语言表达功能的核心在于说话者或作者运用这些话语表达其思想感情[2],是典型的表达功能文本,在翻译时应当以作者为先,要同时体现原作者的思想和作品的语言风格。而使用到比喻修辞手法时,增添了语言的美感和生命力,赋予了文本审美功能,翻译中更不该抹去其魅力。

1.2 语义翻译和交际翻译

语义翻译是指在表达原文本准确的语境意义时,尽量保持目标语的语义和句法结构与源语言一致。交际翻译则试图使译文对读者产生的效果尽量接近原文读者在阅读时获得的效果[3]。

也就是说,语义翻译侧重于在目的语能够表达的范围内最大限度地复制原文的词语、句子结构,强调以作者为中心并尊重原作者的思维方式,强调向读者传达作者的创作意图而非仅仅传达信息[4]。语义翻译更集中于词语、句法结构上的对应关系,注重原文文化、内涵、作者创作意图的传达。由于试图在目的语中寻找这样的词语对应,容易使译文变得更加复杂,造成过度翻译。交际翻译则注重译文产生的效果和目的语读者的感受,因此会尽量避免译文晦涩难懂,在翻译时倾向于将文本的思想内容表达出来,而将语言的形式、作者的创作意图摆在次位,容易导致翻译信息不足。

要注意的是,语义翻译和交际翻译二者并非相互隔绝,毫无关联。如信息功能的文本,主要用于传达消息、内容,句法结构的重要性在其次,那么在翻译过程中主要采纳交际翻译方法,并以语义翻译法辅助,保留原文的一些语言特色。在文本翻译过程中,这两种方法经常交替出现,甚至结合出现,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展现原文语言风格、作者创作意图,并对读者产生良好的效果。

按照纽马克的理论,文学作品中的比喻应当采用语义翻译的方法。但由于喻体的丰富性和文化涵义的多样性,交际翻译的作用也不容忽视。傅雷翻译的《贝姨》中比喻的处理方式正体现了这两种翻译方法的有机结合。

2 《贝姨》中比喻的翻译

2.1 语义翻译

2.1.1 保留原文喻体

在傅译《贝姨》版本中,可以看到绝大部分比喻的翻译都保留着原文中的词语、句法结构,力图再现原文的语言风格和作者意图。

例1:-Ah!s’écria lemalheureux,qui sentait encore l’amertume de sa premièreétreinte avec la mort,les exilés de tous les pays ont bien raison de tendre vers la France,comme font les mes du purgatoire vers le paradis.[5]

“啊!”可怜的家伙叫道,他还没有忘掉死亡的痛苦,“怪不得各国亡命的人都想跑到法国来,像炼狱里的灵魂都想走入天堂一样。”[6]

例2:Votre homme n’est pas aussi sage que moi,qui suis réglécomme un papier demusique...

你的丈夫可不像我有分寸,不比我井井有条的像一页五线谱……

例3:Elle se trouvaitàcent lieues de la question,et elle se sentait,comme saint Laurent,sur un gril,en pensantàson oncle;car elle le voyait se tirantun coup de pistolet!

她真是离题十万八千里,而她一想到叔父,就觉得自己像圣·洛朗躺在火刑台上,因为叔父拔枪自杀的情景已经在她眼前了。

从以上3个例子中可以看出,虽然中文、法文属于不同的语系,句法结构差别较大,但是这两种语言中的比喻结构有诸多相似之处,如果喻体所承载的文化涵义相同或相似,那么语义翻译大部分情况下是可行的,这样也能最大限度地保持原作的韵味。如例1中将“亡命的人”比作“炼狱里的灵魂”,“法国”比作“天堂”,立刻就能让人感受到在当时社会环境下,法国是一个多么适宜生活的地方。例2、例3当中,虽然“五线谱”“圣·洛朗”这样的意象中国人不常使用甚至不熟悉,但是有“井井有条”“躺在火刑台”这样与原文对应的词语,也能让人很好地理解作者用意。

2.1.2 保持原文喻体并加注

由于有些喻体,尤其是一些专有名词对于读者来说比较陌生,就可以采取语义翻译加注释的形式,既保留了原文特色,又传达了外国文化。

例如:–J’auraismieux fait,se dit-il en luimême,d’épouserCélimène.

“唉,我应该娶一个赛莉梅纳的”,他(文赛斯拉)心里想。

注:赛莉梅纳为莫利哀的《恨世者》中人物,为风骚、美丽、机智、狡狯的典型。

上例中,展现的是文赛斯拉见到玛弗奈太太(文赛斯拉岳父的情妇)之后产生的爱慕之意。此时,文赛斯拉已经娶了美丽善良忠诚的奥棠丝为妻,却因玛弗奈太太对他的忽视激起了征服的心理,用赛莉梅纳这个作品人物生动地展现了玛弗奈太太的性格特征和在男人眼中的魅力。译者采用加注的方式,一方面在句法上与原文保持一致,另一方面也能让读者对于法国另一位著名作家及其笔下人物有所了解,产生兴趣。

2.2 交际翻译

2.2.1 转换喻体

语义翻译加注释翻译的方法固然能在一定程度上达到两全其美的效果,但是滥用的话却容易打断故事的连续性,影响读者的阅读体验。因此,在喻体不为目的语读者熟悉的情况下也可以转换喻体,使行文符合目的语的表达习惯。

例1:Cette fille avait,en effet,peur de toute espèce de joug.Sa cousine lui offrait-elle de la loger chez elle...Bette apercevait le licou de la domesticité.

的确,这个姑娘怕一切的拘束。要是堂姊请她住到她们家里去,贝德觉得寄人篱下就等于戴了枷锁。(傅雷译)

例2:-Oh!cousine,je seraimuette...

-Comme un poisson??

“噢!贝姨,我一定闭上嘴巴……”

“能守口如瓶吗?”

例3:Ce n’est pas du gibier pour votre nez...

这不是你吃得到的天鹅肉……

例1中,“le licou”表示“(骡、马等头上的)笼头”,纵然翻译出来能够理解,但相比较而言,“戴上枷锁”更符合中文的表达习惯。例2中,如果直译成“缄默得像鱼一样”,除了法语学习者之外的读者估计都不能适应,而用成语“守口如瓶”恰如其分地表现出了文章语义。例3中“du gibier”表示“野味”,转义为“追逐的对象”,翻译成“天鹅肉”正符合中文习惯,也比直译来得更生动形象。

2.2.2 省略喻体,直接表述

还有一些情况,语义翻译听起来晦涩难懂,在中文里又没有相近的表达方法,那就只能采取省略修辞手法,直接表述出句子含义。

例如:Ceci,monsieur Crevel,est encore un hors-d’?uvre...

先生,这些仍不过是闲文……

“un hors-d’?uvre”表示“冷盘,拼盘”,是在上主菜之前的一道小菜,是大餐开始前的开胃菜,在法语中也有转义,表示“插曲,附属建筑物”,可见它表达的是“重要性不大的事物”。但此处若直接翻译成“这些不过是一道冷盘”,对于中文读者来说真有些不知所云,但又没有一个对应的喻体表达相似含义,于是译者直接翻译成“闲文”,隐含的意义浮于纸上,一目了然。

2.2.3 语义交际与交际翻译相结合

例1:La famille,qui vivait en commun,avait immoléla fille vulgaireàla jolie fille,le fruit?pre àla fleur.

弟兄不分居的家庭,把丑姑娘做了漂亮姑娘的牺牲品,苦涩的果子作了美艳的鲜花的祭礼。

例2:Deux fillesperduesavaientétélesprêtresses de cet hymen,proposédans quelque orgie,au milieu des dégradantes familiarités de deux vieillards ivres!

不知在哪一次的酒色场中,两个老人醉醺醺的,亲昵狎弄之余,提出了这头亲事,等于由两个堕落的姑娘做了媒婆。

例1中,译者在按照法语结构翻译出来后,在“鲜花”后又加了“祭礼”二字,是因为法语偏向于省略重复的词汇,而中文常用对仗的句子,使句子工整、节奏明快。例2中,译者基本按照原文词语翻译,只将句子的顺序进行调整,并补充了“等于”二字,使行文流畅、易懂。

这说明了在语义和交际翻译方法上并不是互相矛盾的,在语义翻译的基础上,为了使译文更加符合目的语的表达方式或表述得更加清楚,可以适当地进行语序调整或增加连词、名词甚至解释性词汇,既尊重原文,又达到良好的表达效果。

3 反思

傅雷翻译的《贝姨》中对于将语义翻译作为首选方法来处理比喻。译者将原作的语言组织方式放在重要地位,力图表达作者的创作意图、思想和内容,在语言风格上也尽量追求与原作相近;在语义翻译可能造成句子不通顺或者语境含义模糊时辅以交际翻译,使译文符合目的语的表达习惯,更加通顺。当出现目的语中没有完全一致的意象时,使用加注的方式或者改变喻体的方式进行翻译。而完全抹去比喻修辞手法,直接将句子隐含意义阐释出来的情形则屈指可数。这样的处理方法恰好与纽马克提出的文本类型及适用翻译方法相符合,也说明了傅雷先生追求“形似”与“神似”和谐统一的理念。

在总结过程中同时也发现,翻译比喻的矛盾集中在:当原文喻体意象不为目的语读者所熟知时,究竟应该采取何种策略。傅雷的翻译方法值得借鉴,同时也需注意到译者所处的时代、他的翻译动机和翻译理念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翻译中的取舍问题。傅雷在翻译之初,就希望传播法国文学,引导新一代的年轻人从著作中吸取力量,新中国成立后,他决心“为社会主义事业效忠”“为西洋文学研究略尽绵薄”[7],因此在原文中出现其他作家或著作时,他选择了语义翻译加注释的方式,以宣传文学知识;而文化类知识并不是他想要传播的重点,所以当涉及的喻体是俗语、日常生活、甚至西方神话故事、宗教等时,多采用交际翻译方法,以中文里意义相似的比喻结构来替代。当然,这也是因为傅雷主张“神似”,认为“在最大限度内我们是要保持原文句法的。但无论如何,要叫人觉得尽管句法新奇而不失为中文”,因此在追求与原文结构相似的同时他也注重表达的流畅性。

在总结经验后,对于个别使用交际翻译法的句子我们有不同的看法。基于纽马克的翻译理论,也由于当今时代各国文化交流的愈加深入和频繁,我们认为,在喻体涉及一些重要的文化知识(包括文学、宗教、历史等)时,可尽量保留,加上注释来明确意义。

例:Or,au début de sa carrière commerciale,ce libertin,encha népar les devoirs de sonétatet contenu par l’indigence,avait jouéle r?le de Tantale.

而好色的克勒凡,在经商的初期,由于事忙,也由于经济的限制,只有望梅止渴的一法。

Tantale是希腊神话中主神宙斯之子坦塔罗斯,他骄傲自大、侮辱众神,被打入地狱,受着可以看到果树却永远吃不到果子、能看到水流却永远喝不到水的折磨。译者对两国的语言十分精通,巧妙地找到了“望梅止渴”这个成语,生动地表现了克勒凡只能肖想美色却无法获得的处境。此处如果能够加注释说明原文所用的词汇,或直接进行语义翻译并加注释,能让读者在理解原作意图的同时,感受到作者语言的魅力,同时也传播了西方的神话知识。

总体而言,《贝姨》中比喻的翻译体现了傅雷先生深厚的语言功底、对待翻译的极致认真态度、对两国文化深刻的了解和翻译过程中对读者感受的兼顾。他的译著作为一个范本,有极大的借鉴意义。结合傅译《贝姨》的翻译,也可以看出纽马克对文本的划分,并根据不同文本采用适当的翻译方法符合实践的要求。

4 结语

纽马克的翻译理论对于翻译工作具有较强的指导意义。文学作品中的比喻应当尽量用语义翻译重现作者的创作风格和意图,而交际翻译的辅助作用能够降低文化差异带来的阅读困难。两种翻译方法有机结合能使译文在追求与原文一致的同时,也为读者所接受。但在实践中,应当如何取舍、如何恰当地发挥译者作用进行表达,依然是每一位译者需要不断探索的问题。

[1]NEWMARK P.A Textbook of translation[M].New York:Prentice Hall International Ltd,1987:39-44.

[2]蔡萍.纽马克翻译理论浅析[J].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科版),2009(3):78-81.

[3]NEWMARK P.Approaches to translation[M]. 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2001:39.

[4]张娟,田翠芸.纽马克理论指导下的《荆棘鸟》翻译策略[J].河北联合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5):124-126.

[5]Honoréde Balzac,La Cousine Bette[M].Houssiaux, 1874.

[6]傅雷(译),贝姨.安徽文艺出版社[M].1998.

[7]肖红,许钧.试论傅雷的翻译观[J].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2(5):92-97.

责任编辑 刘志明

H315.9

A

1674-5787(2016)05-0088-04

2016-09-05

阮滢瑛,(1989—),女,福建福安人,硕士,福州外语外贸学院讲师,研究方向:翻译。

猜你喜欢
喻体马克比喻
连通器及其应用
比喻
马克·吐温:辣你没商量
买椟dú还珠
马克明篆刻
《红楼梦》比喻的喻体类型研究
Asian Insights in Davson Art
从喻体选择对比哈萨克语和汉语比喻的民族差异
喜马拉雅
再析比喻义的“像……似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