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语文”视角下的人生思考

2016-03-28 12:42向秩仪
重庆电子工程职业学院学报 2016年5期
关键词:课件人生语文

向秩仪

(西南大学中国新诗研究所,重庆 400715)

“真语文”视角下的人生思考

向秩仪

(西南大学中国新诗研究所,重庆 400715)

2012年,王旭明在教育界首次提出“真语文”理念。“真语文”是对现存语文教学中的假语文、伪语文现象和行为的批判,“真语文”提倡语文教学回归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我们不能将“真语文”的价值和意义固定在其功能层面,而应从不同的角度去发掘“真语文”对人生的意义。本文从“真语文”的缘由、正视语文教学中出现的问题、人生需要“真语文”三个方面对“真语文”带给我们的人生思考进行论述。

王旭明;“真语文”;人生思考

1 “真语文”的缘由

“真语文”的提出源于王旭明经历的两件事。第一件事情发生于2005年,在一次针对官员的培训课上,王旭明惊讶地发现:小到乡镇长大到省市领导,很多人竟连关联词都不会用。放眼望去,不会说“虽然、但是”的比比皆是,他意识到这是个严峻的问题,并且其根源在教育。此后一两年,他辗转各地听课,试图总结语文教育中的问题,但各地普遍“流于形式而不遵循教学章法的表演式教学”让他深深担忧。第二件事源于一个小学生告诉王旭明的亲身经历:“在明天的课堂上会有人到我们班来听课。到时,同学们要积极举手,争取回答老师的提问,每个同学都要举手。被老师抽到的同学要大胆地回答,答错了也没关系,只要同学们踊跃举手配合老师就行。同学们在明天的课堂上要表现出爱学习的积极性。”这种让孩子做“假事”的行为,让王旭明深感不安。

这两次经历深深触碰着王旭明的内心。此后,王旭明带着“真语文”奔走在中国教育的第一线。2012年11月,王旭明和14个省市的部分教师在福建泉州发表《聚龙宣言》,向全国语文教育工作者提出如下倡议:“语文教学与人生最接近;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语文课程是实践性课程;把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作为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尽可能地拓宽语文教育教学的空间;语文素养的高低影响着学生精神的成长;语文知识是学习其他学科知识的基础;语文是陪伴我们一生的课程。教师应在教学中致力于怎样教好语文。”《聚龙宣言》的聚集点就是何为语文。

叶圣陶先生在20世纪20年代这样定义语文:“语文就是指语言,换言之,就是我们生活中用到的话。生活中的话分为口头表达和书面表达。语就是指口头表达的话,文就是指书面写出的话。两者连在一起就构成了语文之意。”叶圣陶在其一生教学中,将本真教育思想推向了新的高度。陶行知先生把“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作为语文教育的至理名言;钱理群先生以“立言以立人”的语文教育观严于律己;孙绍振先生用“求实”“去蔽”“创新”“兼容”来总结语文教学的精神。他们用“真”表达了对语文本质的理解。

2 正视语文教育中的问题

王旭明倡导“真语文”时一再呼吁:“我们要教‘真语文’,教实语文,教好语文。”王旭明提出,“真语文”教育的实质是对教育前辈观点的继承和弘扬,是对我国语文教学中现存问题的正视,语文教学中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2.1 文本解读“思想化”

一次全国语文公开课上,文笔优美的《渔歌子》被老师解读为作者被贬心情的写照后,课堂气氛与文本意境大相径庭。如果仅从诗的文本角度讲,这是一篇文字优美、诗情画意的作品。写作这首诗的具体情境,还需要我们进一步考证。作为教师,又怎能对文本的“思想”妄下评语?类似的文本解读在教学中不胜枚举。部分教师习惯性地、想当然地拔高作者的写作意图,人为地把其提高到思想政治教育层面,导致对文本的曲解与误读,语文课失去原有的语文味。钱理群的《经典阅读与语文教学》《解读语文》等著作犹如一场“及时雨”,在一定程度上为语文教师对文本的理解与建构指出了方向,从而避免了部分教师对文本之意的人为拔高与降低,避免假语文、伪语文现象。

2.2 教学模式“固有化”

曾几何时,视频、音乐、多媒体的应用在语文课堂中大行其道。语文教学中多媒体已成必不可少的教具。教师的备课不再是研读文本、研究学情、揣摩教学设计、教学后的自我反思,而是花费大量时间在互联网上借鉴课件,备课时修改课件,上课时引用课件,课件成为师生之间交流的一道屏障。课堂中教师成为课件的奴仆,学生成为课件的忠实观众,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得不到释放的空间。语文课堂失去应有的灵动性,语文知识失去应有的鲜活性,教师失去对课堂的掌控性,学生失去对知识的建构性。我们不反对课堂中使用课件,而是提倡课件回归到教学辅助手段的位置,避免教学中“假、大、空”现象的泛滥,还原语文教学的人文性与工具性。

2.3 教学评定“模式化”

在语文的教学评价体系中,对学校的评定指向小升初、初升高、高升大学的“重点”人数占比率,学校成为另类加工厂的代名词。对教师的考核,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学生成绩的高低分布状况。学生成绩的好坏关乎教师的晋升、职称、评优、薪资等级;学生分数的高低成为判断其优秀与否的分水岭。对学生的评价缺少人文关怀,忽略了其自身进步的纵向空间,从而忽略学生成长中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发展,忽略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养成。

以上因素成为学生对语文兴趣逐渐走低的部分原因,语文面临着教与不教一个样的困境。王旭明站在时代的高处,发出《这个时代需要真语文》的呼声。他在文章中指出:“开展真语文研讨,是推进十八大精神的体现。真语文活动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质是相符的,二者都强调实事求是。‘真’和‘实’也是语文教学的本质,作为母语教学的语文更应在教学中展现其“真”的风采,‘实’的‘美德’。”

3 人生需要“真语文”

“真语文”不仅要求教师传授真知识、引导学生说真话、引领学生做真人,“真语文”还进一步强调培养学生热爱祖国文化的情感。“真语文”教育不仅体现在培养人的自信上,还体现在培养人的文化认同上。“真语文”从不同侧面启迪我们对人生进行思考——为什么人生需要“真语文”。

3.1 “真语文”倡导的“真”和“实”与社会主义人生态度高度一致

王旭明曾指出:“我们一直强调认真的人生态度。我们应认真对待生活中的一切,明确我们生活的目标所在,明确我们肩上所承担的责任。我们要正确地、合理地认识并处理生活中的各种事情。本着对祖国和社会负责任的态度,本着忠实于家庭和自我的态度,力所能及地做好本职工作。在工作、学习和生活中,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做好每一件事。在平凡的工作中表现出不平凡的价值。从而实现自我的人生价值,发掘自我的人生意义。”其他学者也这样界定:人应当具备对生活务实的态度。务实的生活态度要求我们在生活中做到实事求是。我们要从自身的实际情况来设定自我的人生目标,避免好高骛远,避免消极自卑,以切实可行的方案对自我人生进行定位,以实际的行动保障人生价值得以实现。在生活中学会根据具体情况调节人生的方向,不要在某件事情上做“一根筋”的“忠实者”,不要故步自封,要具有宽广的胸怀。对来自生活、工作中不同的观点要有虚怀若谷的情怀,不做妄自菲薄的狂人。做一个有思想、有文化、有修养的接“地气”的人,做一个事无巨细都能以认真、踏实的态度严格要求自己的人,做一个务实的人。

当前,我国的人生态度观强调“人生须认真,人生须务实”。《聚龙宣言》强调“我们在本真语文的旗帜下,教真语文,教实语文,教好语文。”二者倡导的“真”与“实”都是对人生的感悟,从这个层面讲,人生需要“真语文”。

3.2 “真语文”是人精神成长的重要课程

叶圣陶先生在定义语文时讲到:“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连在一起就叫语文。”我们知道,“人类主要的交流方式是语言。语言和文字是人类区别于其他动物的表现形式。语言的发展从侧面反映出人类社会发展的进程。”从人类使用语言以来,语言成为人类表达需要、表现思想的一种方式。语言体现出人类对客观世界的某种了解,语言成为人类精神世界的外在表现。语文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培养学生说真话、做真人、诉真情的品质。正如《聚龙宣言》强调:“语文教学与人生最接近,语文是影响学生一生的课程,语文是关乎学生精神成长的重要课程。”因此,作为母语教育的语文成为引导价值伦理、人的精神成长的重要阵地。

3.3 “真语文”是人生价值回归的基础

人生价值的讨论由来已久,无论何种视角的论证都要回归到文化关照的前提下。我们正是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照下得以生存和延续,我们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照下才具有中国人的价值和意义。传说中流传着这样的“人”字故事:在很久以前,两个互相仇视的部落战争到最后时,各自剩下一人,当他们分别手握长矛准备决定最终的胜负时,野兽的出现迫使他们放下先前的恩怨,背靠背地团结在一起,最终战胜了野兽。于是,古老的部落以背靠背的方式来诠释“人”字。后来部落首领将“甲骨记事”中单人手持弓或矛的象形“人”字,改成了两个人背靠背互撑的结体模样。“人”字的故事告诉我们:人与人之间需要相互依靠才能走下去;人与人之间需要齐心协力才能书写人生;人与人之间需要彼此的诚信和友善才能写好人生。人生需要真诚的携手,人生需要真心真意,人生中的“真”离不开相伴我们一生的语言文字,人生价值的回归需要语文。

历史告诉我们:一个求真务实的民族就是希望的民族。这样的民族会推动社会经济、政治发展、社会道德的进步以及审美能力的提高,这样的民族会走向更加灿烂的未来。我们希望借助“真语文”的春风,找到人生的价值,找到民族永远向前的希望!

[1]曹颖群,王松泉.真语文离不开传统文化[J].语文建设,2014(12).

[2]董蓓菲.认识失真与行为失范[J].语文建设,2013(10).

[3]葛德均.真境:真语文的理想之境[J].基础教育课程, 2015(7).

[4]李旭东.论本真语文教育[J].教研天地,2010(4).

[5]王旭明.这个时代需要真语文[N].光明日报,2014-05-13.

[6]贡如云.关于“真语文”反思的再反思[J].语文教学之友,2015(3).

[7]余国江.本真语文:叶圣陶语文教育思想的核心内涵[J].课程·教材·教法,2014(11).

[8]万超华.理论与实践的对照:民国与当代语文学者的理论探讨与实践教学现状[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14.

责任编辑 闫桂萍

G633

A

1674-5787(2016)05-0092-03

2016-06-28

本文系重庆市研究生教育优质课程项目“文学研究方法论”(项目编号:105060—20700201)的研究成果。

向秩仪(1978—),女,重庆涪陵人,西南大学中国新诗研究所2015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语文学科教育。

猜你喜欢
课件人生语文
《快乐语文》2022年全新改版!
人生中的某一天
人生悲喜两字之间
用Lingo编写Director课件屏幕自适应播放器
从“广用”到“省用”——谈音乐教学中课件使用的“度”
课件综述——《识字三》
提高高中数学多媒体课件质量的几点思考
独一无二的你
语文知识连连看
语文妙脆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