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型-模型翻译理论的合理性与不足之反思

2016-03-28 15:20赵联斌
滁州学院学报 2016年3期
关键词:模拟原型

赵联斌

原型-模型翻译理论的合理性与不足之反思

赵联斌

摘要:原型-模型翻译理论多年的研究历程证明,由于其研究者力量薄弱,且提出者名小声微,该理论并没有引起国内翻译界尤其是著名专家学者的足够关注。笔者欲通过本文的撰写,重新梳理其研究思路和现有成果,对其合理性及不足之处予以界定,并希望能够吸引更多中国翻译界研究人士及著名学者参与其中,共同推进原型-模型翻译理论的完善与发展。

关键词:原型-模型翻译理论;模拟;适合与忠实

一般情况下,翻译理论的提出和创建都离不开翻译实践的过程。综观中外翻译理论,其提出者无不是著名的翻译实践家。严复在《天演论》(译例言)中提出了“信达雅”的翻译标准,而《天演论》则堪称是严复的翻译代表作。傅雷在1 951年《高老头重译本序》提出了“神似说”,且非常重视实践在理论形成过程中的重要性。著名翻译理论家奈达也是在致力于《圣经》的翻译实践中提出与更新自己的翻译理论。相比之下,原型-模型翻译理论似乎是一个背道而驰的翻译理论,表面看来它是提出者在实践严重不足的情况下提出来的。事实上并非如此,只要认真梳理一下它的发展过程,就会发现它其实也经历了漫长的实践检验过程。原型-模型翻译理论的构建完全是提出者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将散乱的拼图部件组装成一个整体而已。真正将其运用于翻译实践中的是中国著名的翻译理论家张今教授,是他于2005年8月在《文学翻译原理》(清华大学出版社)一书中首先将原型-模型论这一发迹于理学研究的中国理论介绍到文学翻译研究中,并进行了大量的文学翻译实践考证。原型-模型翻译理论的提出者赵联斌在与张今教授进行了四次畅谈后,将原型-模型论以研究生论文的形式介绍到翻译理论研究中,随后在山西中北大学举行的2008年中国翻译研讨会上作为第20个发言人正式提出原型-模型翻译理论,并于2009年由国防工业出版社出版的《原型-模型翻译理论》[1]将此理论正式引入到翻译理论研究中。从翻译理论的多重内涵与多重功能来看:翻译理论与翻译实践之间的关系较为复杂,不是简单的直接一一对应的关系,中间还隔着翻译经验[2]。可见,原型-模型翻译理论事实上也经历了漫长的文学翻译检验过程,也称得上是一个具有实践检验过程的翻译理论。

一、理论构成的哲学基础

原型-模型翻译理论是一个地道的中国翻译理论,它的提出有如下意义:1)无疑为中国翻译研究提供了一个新的研究视角。翻译批评从 90 年代初起进入到一个新的发展高潮期,摆脱了经验主义的束缚,翻译界开始用理性的眼光看待和评价翻译,这正是翻译理论研究深化的结果。[3]原型-模型翻译理论强化了这一深化过程,为中国翻译理论研究输入了些许新鲜血液。2)抗衡强国话语霸权。其提出时值强势政治和经济背景下的强国霸权理论独姿于世。他们用好坏评判理论,用自己的价值标准去判断不同理论的价值,这势必会导致不同理论之间的冲突。[4]原型-模型翻译理论就是要脱离西方强权理论的束缚,用中国的哲学理论为基础。3) 维护世界理论对话的和谐平衡。原型-模型翻译理论完全在中国的国土上诞生,其哲学基础是中国的阴阳学说。这种独立的姿态使得中国翻译理论能够在世界翻译理论对话的过程中占有一席之地。

西方辩证法垄断了几乎所有的理论构建,成为几乎所有理论构成的哲学基础。作为中国土生土长的翻译理论,原型--模型翻译理论则跳出了这一框架,以张今教授撰写的《东方辩证法》中提出的阴阳学说为哲学基础。东方辩证法就是《周易》辩证法,是建立在科学方法基础上的现代知识理论体系。[5]他在阐释《系辞传》过程中正式提出阴阳学说,建立了东方辩证法的一系列根本性范畴,如阴与阳、太阴与太阳、动与静、道与器、时与位以及天与人等,彼此之间无不渗透着二元对立且相互联系、在运动中相互转化的哲学气息。阴阳之道范畴的特点在于它是同时建立在对于创造性原则和创造性过程的过去统一的现象学与本体论本原的考察之上的。科学的理论是从探讨宇宙的本原和秩序开始的。原型-模型翻译理论认为,世间万物以“型”为本体特征,“型”的原始形态为阴强势的初元状态。阴盛阳衰之时,“型”处于未被开化的自然属性状态——原型状态。随着阴阳交替的发展过程,“型”的阳性逐渐强势。在社会主体——人的作用下,“型”的社会属性逐渐开始呈现。“型”一旦呈现社会性,便呈现模型状态。在原型相对静止的情况下,模型处于相对运动的状态中且时而以原型的形态被模拟时而以模型的形态而存在。“型”阴“模”阳就是这样在人的作用下反复地交替出现,介于阴盛阳衰、阴阳平衡和阴衰阳盛三种状态中,不断地发展和模拟着客观物质世界和精神世界,源源不断地将原型的自然属性转化为社会属性。因此,原型是未被开化的最初静态。“模型”是一个由“模”范畴与“型”范畴整合起来的范畴,是原型的后续、存在形式阶段和审视对象( 结果) 。模型蕴含着原型,是原型的补充、展开和实现,是动态的范畴、动态的过程。[6]无论是创作过程(第一模拟过程)还是翻译过程(第二模拟过程)都是人类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在模拟过程中,作者充当第一模拟者,译者充当第二模拟者,且随着模拟过程的接力延续还会有第三模拟者、第四模拟者等等。无论是第一模拟者、第二模拟者还是后续模拟者都有共时模拟者和历时模拟者的存在,因而也有共时模型和历时模型的存在。可见,阴阳学说能够以足够的哲学特性分析和解释原型-模型翻译理论,是其坚实的哲学基础。

翻译理论具有三重基本内涵:1)提供理解翻译现象和活动的概念框架;2)提供描述与解释翻译现象和活动的思维方式;3)提供认识翻译现象和活动的价值观念。这三重内涵的不同侧重也决定了翻译理论具有多重功能, 即认识功能、 解释功能、 预测功能、 方法论功能、 批判功能、 指导功能、 鉴赏功能、思辨功能、 反思功能、 检验功能和评价功能等[7]。原型-模型翻译理论的哲学基础——阴阳学说为人们认识和理解翻译现象和活动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给予了明确的阐释。关于翻译现象和活动的概念框架,本文将在下文对比相关著名翻译理论予以逐步论述和反思。

二、理论构成的框架及过程

工具书对“翻译”的定义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特定阶段人们对于翻译活动或翻译行为的普遍认识。[8]18相对于某一理论而言,工具书更能反映研究界学者们对某一意识形态的共同认识。《现代汉语词典(第6 版)》将“翻译”解释为“把一种语言文字的意义用另一种语言文字表达出来(也指方言与民族共同语、方言与方言、古代语与现代语之间一种用另一种表达);把代表语言文字的符号或数码用语言文字表达出来;做翻译工作的人”。[9]工具书对翻译的解释虽然也有语言学和社会学层面的审视视角,但也只局限在了语言转换层面。附加现在一些社会属性的内容,穆雷、邹兵认为“翻译是语言服务的一种重要形式,是通过各种介质的转换传达包括语言在内的各种符号信息的活动。”[8]19可见,翻译活动已经是一种与现代社会体系相容的人类行为,它必须是由人类产生同时又服务于人类的活动。

理论可分为两类,其一是与实践检验相联系的应用性理论,这类理论具有行动性、实践的直接性和具体性;另一类则是与形式结构相联系的纯理论,它是一个严密的逻辑体系,这类理论具有思辨性、实践的间接性、抽象性和潜在性等特点[10]。原型-模型翻译理论是一种应用型理论,主张作者向读者靠拢,即reader-centered。“模拟”是翻译的本质属性,“适合”与“忠实”是译者遵循的翻译标准,译者的翻译目的是为了延续原语文本在译语环境中的生命力。即:译者的模拟行为应以“忠实”于原语文本为基础,以“适合”于译语文本读者的阅读需求为翻译目的。译者对原语文本的模拟过程包括三个步骤:第一步是“气质模拟 ”。即译者的任务是提取原型的内涵实质,避免模型对原型的不忠。[11]也就是在译者对原语文本的理解过程中,译者需要运用其前认知、价值观和人生观所构成的判断标准去对原语文本进行解读和阐释。第二步是“改造模拟”。“改造”不仅仅是指灵活的使用语言追求“神似”,而是有意识地模拟出另一种文本。[12]译者在对原语文本模拟的过程中赋予了原语文本共时性和历时性的特征,这两种特征是原语文本所没有的,它只有在译入语环境中经过了译者的模拟过程之后才具有的。第三步是“定型模拟”。原型—模型翻译理论认为这是译者模拟活动的结局阶段。从翻译效果的角度来看,它是模拟翻译的终极结果。译者对译语文本审核校验的过程。回译是译者检验译文忠实与否的一个必要手段。译者在回译时几乎没有自由度,不可任意地发挥译者的主体性,这是由回译的性质所决定的。[13]译者回译的过程本质上是走回头路的过程,译者必须按照原路返回才可能到达原语文本。如果译者按照原路仍然不能到达原语文本,则说明译者的翻译过程是单向的,是有背于“适合忠实”的翻译标准的。只有双向的翻译过程才能经得起回译的检验。原型-模型翻译理论使译者的翻译方向予以明确,使译者的执行标准予以规范,对译者的行为起到指导作用是毋庸置疑的。但不足之处在于,它没有明确自己归属的文本范畴,这并不是一个适用于任何文本的理论,它究竟适用于何种文本? 这是此理论目前为止尚未解决的问题。

研读材料阶段实际上是原型-模型翻译理论的提出者赵联斌在河南大学研究生阶段的课题确定和开发过程。在郭尚兴导师的引介下,赵联斌四次拜访张今教授,畅谈了原型-模型论的发展和在翻译研究中的运用问题,并做了详细的笔记。在掌握了原型-模型论的相关特质及其在语言学和文学翻译中的可适用性的同时也完成了其硕士论文《一般原型-模型论在翻译研究中的运用》,并顺利通过了答辩。从研读前期成果的过程中发现:王宏强教授首先提出原型-模型论且从理学的角度充分运用了原型-模型论且对原型和模型的本质已有哲学高度的认识。张今教授将原型-模型论收录在《东方辩证法》中且在阐释《周易》的过程中将其进一步用阴阳学说予以阐释。姜玲教授将原型-模型论运用于语言学研究中。张今教授将原型-模型论引入文学翻译研究中并将其收录在《文学翻译原理》中。赵联斌在《原型-模型翻译理论》一书中正式提出原型-模型翻译理论。

在2008年10月山西中北大学举行的第七次全国翻译研讨会上,作为大会的最后一个发言人——第20个发言人,赵联斌首次将原型-模型翻译理论以翻译理论的形式搬上中国翻译理论研究的舞台,并得到了国内相关翻译界知名人士杨自俭教授、唐闻生教授、蔡兴乐教授和导师郭尚兴教授等的点评和指导。《原型-模型翻译理论》、《译者的模拟权限》、《一般原型-模型论在翻译研究中的运用》和《含义的不可解读性和意义的多样性》为正式提出原型-模型翻译、构建原型-模型翻译理论的框架、揭示原语文本和译语文本的本质和阐发译者在此理论中的身份及主体性。

赵联斌通过著作《“模拟”翻译教学模式探究》将原型-模型翻译理论引入翻译教学模式构建的研究中,同时进一步阐释了译语文本在原型-模型翻译理论中的读者分类和“适合”与“忠实”的模拟翻译标准,从实践的角度用原型-模型翻译理论探索典籍英译的意义。可见,赵联斌在原型-模型翻译理论的成型阶段,在构建原型-模型翻译理论体系的同时也渗透了将原型-模型翻译理论向翻译领域的其它方面渗透的研究走向。

通过《原型-模型翻译理论视域下的语义研究》和《原型-模型翻译理论与学校德育研究》赵联斌将原型-模型翻译理论运用于语义研究和学校德育理论研究。在《原型-模型翻译理论视域下的文学创作本质研究》一文中,赵联斌从文学创作本质的角度揭示了作者和客观物质世界的关系,进一步明确了创作与翻译过程属性相同的命题。

如上所示,原型-模型翻译理论虽然谈不上风靡于翻译界,但也在短暂的发展时期内引起了感兴趣的部分研究者如李砚霞、秦丽艳、崔艳华、屈景峰等业内人士的关注,在此不再重复提及。原型-模型翻译理论已经在典籍英译、晋商文化外译、影视翻译、法律翻译等方面开始绽放光环。

三、反思与深思

综观原型-模型翻译理论的形成过程,它分别经过了提出者论点形成、观点阐释和观点运用三个阶段,符合观察收集、资料分析、经验概括、学术归纳和理论形成的归纳法理论形成思路。其形成符合当今中国译论发展的时代走向和世界翻译理论生态平衡的形式所需,为中国翻译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输入了点滴新鲜血液。其阴阳学说的哲学基础、客观物质世界和精神世界的“型”属本质、翻译“模拟”本质的探索以及“适合”与“忠实”的翻译标准无疑是翻译研究界的理论新视角,也是中国翻译理论研究本土化的导向性研究。

但合理性之余,原型-模型翻译理论也存在着诸多的不足之处。笔者经过认真梳理,将其发展过程中存在着的不足之处予以概念化,试图用演绎法予以验证。原型-模型翻译理论存在如下四项不足:1)思路欠缜密。从上述的科研成果可以看出,其研究思路不明确,归纳成型阶段和研究发展阶段的成果出现交叉混乱的现象。可见,提出者是在原型-模型翻译理论的运用过程中不断予以补充和自身酝酿,虽然对于理论本身的发展似乎也是个不错的走向,但这样会造成理论要点特质的不稳定性,致使界内学者会质疑其完整性,从而不去使用它论证别的翻译现象。2)策略不成型。到目前为止对译者的研究观点为:原型-模型翻译理论指导下的译者行为本质为“模拟”;译者以“适合”与“忠实”的翻译标准约束自己的模拟行为;译者的模拟手法有气质模拟、改造模拟和定型模拟,分别表示译者模拟过程的三个阶段以及应该持以何种态度。但究竟译者在这种态度支配下该采取怎样的翻译策略则没有明确提及。3)文本无界定。译者必须站在译语文本读者阅读需求的基础上从原语文本中提取译语文本读者适合的部分,在再忠实于原语文本的基础上翻译给译语文本读者。“适合”与“忠实”的翻译标准虽然有它的合理性,但也应该有的文本适合,有的文本不适合。原型-模型翻译理论应该在适合的文本群翻译过程中发挥其理论指导作用。4)研究力量弱。原型-模型翻译理论自2008年诞生以来,走过了7个春夏秋冬,其理论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主要研究成果都来自提出者自身,虽然逐渐也有一些专家学者参与其中,但距离形成大的气候还是相差甚远的。原型-模型翻译理论只有对照已经定型的著名翻译理论点点审验,及早完善,才能全身进入翻译的研究领域并更好地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四、结论

原型-模型翻译理论诞生于中国本土,以阴阳学说为哲学理论基础。其型阴模阳的哲学思辨充分证实了世间万物“型”属本质的哲学本质,以相对静态的原型阴始性和相对动态的模型阳展性论证了原语文本和译语文本之间的二元对立关系。译者在整个模拟活动中的模拟行为事实上是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一种介质性行为。这种哲学思辨充分奠定了原型-模型翻译理论的哲学根基,强化了其科学性和延展性特征。此理论中译者站在译语文本读者阅读需求的立场对原语文本在译语环境中的生存无疑是一种保障性措施。适合与忠实的翻译标准从一定程度上界定了译者的翻译行为,使译者既不能随心所欲地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又不能像奴仆一样地顺从于原语文本。译语文本读者的阅读需求满足成了衡量译者行为度的一种标尺。

然而,原型-模型翻译理论的不足之处也显而易见。这种看来非常完美的外表背后却隐藏着模糊的视界。四点不足之处:1)思路欠缜密;2)策略不成型;3)文本无界定;4)研究力量弱。归根结底是由于提出者始终没有搞清楚原型-模型翻译理论究竟应该适合于那种文本,这是目前为止原型-模型翻译理论尚未解决的研究课题。不是不该解决,而是研究的不足之处所在。早有纽马克的翻译分类:语义翻译和交际翻译,本可以为原型-模型翻译理论提供一个分类明确的视角,使之产生时便有合理的定位。然而提出者却一直局限于东方独立性的研究敏感思维束缚中,始终在探寻中国独立性空间里依存的互文关系。这是提出者未能真正理解翻译理论互文性的内涵实质造成的。原型-模型翻译也不会因为有了西方理论的解读而失去自己的身份独立性。

[参考文献]

[1]赵联斌,刘治.原型-模型翻译理论[M].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2009.

[2]穆雷.也论翻译研究之用[J].中国翻译,2012 (2).

[3]刘云宏,许钧.翻译批评与翻译理论建构[J].上海: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2014(4):1-8.

[4]赵联斌.原型-模型翻译理论的研究焦点与理论视角[J].上海:上海翻译,2012(2):17-21.

[5]张今,罗翊重.东方辩证[M].北京: 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

[6]赵联斌.原型-模型翻译理论视域下的语义研究[J].长治:长治学院学报,2012(4).

[7]吕俊.翻译理论的功能——兼析否认理论的倾向[J].上海科技翻译,2003 (1).

[8]穆雷,邹兵.翻译的定义及理论研究:现状、问题与思考[J].中国翻译,2015(3).

[9]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编. 现代汉语词典(第6 版)(纪念版)[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2:35.

[10]侯向群.翻译理论在学科研究中的作用[ J].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4 (1):115,117.

[11]赵联斌.译语文本的模拟类型[J].长治:长治学院学报,2011(1).

[12]赵联斌.从原型-模型翻译理论看典籍英译的意义[J].琼州:琼州学院学报,2011(2).

[13]张今,张宁.文学翻译原理[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

责任编辑:李应青

中图分类号:H0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1794(2016)03-0053-03

作者简介:赵联斌,长治学院外语系副教授,上海外国语大学骨干教师高级访问学者,研究方向:翻译学(山西 长治 046011)。

基金项目:山西省高等学校哲学社会项目(2015271)

收稿日期:2015-12-18

猜你喜欢
模拟原型
武松历史原型卞元亨
包裹的一切
《哈姆雷特》的《圣经》叙事原型考证
丙酮—甲醇混合物萃取精馏分离过程合成与模拟
让学引思:让学生做主
一个高分子模拟计算网格的作业管理
工业机器人模拟仿真技术在职业教育中的应用浅析
浅析柔道运动员的模拟实战训练
虚拟机局域网组建技术应用初探
论《西藏隐秘岁月》的原型复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