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殖池塘的春季管理技术

2016-03-28 17:47刘山乔王高荣
渔业致富指南 2016年8期
关键词:鱼塘苗种水温

○刘山乔王高荣



养殖池塘的春季管理技术

○刘山乔王高荣

水产动物经过长时间的越冬低温生存与适应,其体力消耗、抗环境变异能力降到极限,随着春季的气温、水温逐渐回升,细菌、病毒和寄生虫等也随温度升高大量繁殖,容易引发各种疾病并流行。此时,如不及时预防与治疗,会造成养殖动物发病甚至死亡,给养殖户造成经济损失。经过一个越冬期,养殖池塘水质一般有老化、水体下层缺氧等特点,因此,养殖池塘春季的管理工作不可忽视。笔者认为,主要抓好水质管理、饲料投喂管理、防病防缺氧管理等几项要点。具体措施如下:

一、加强春季养殖池塘管理

1. 养殖要控制池水深度,采取分期注水措施,即不要一次灌满水,应该由浅到深逐步加入,以利提高水温,促进养殖动物快速生长,一般10~15天加水1次。早春鱼池水深控制在0.8~1m以内,晚春池水加深到1.5m左右;虾、蟹养殖水面水深应由0.6m逐步加深到1m,室外养鳖池应换去大部分池塘老水,早春水深掌握在0.5m左右,晚春以后逐步加深到养殖的正常水位。

2. 当水温上升到10℃以上时,一般的水产养殖动物已开始摄食,摄食量随水温的升高而逐渐增大。此时应及早开食,投喂新鲜质优的饲料,保障其能提早开食,促进体质的恢复。饲料中添加水产用多维等,可增强抗病力,促进生长,提高养殖产量。

3. 春季常出现阴雨天气,气压较低,水体易缺氧,此时水质管理的要点是:加强巡塘,注意鱼塘有无浮头现象出现,若出现浮头现象,应及时开启增氧机增氧,浮头现象严重时结合抛撒增氧剂(如立氧、速氧等),并及时对鱼塘更换、加注新鲜水;视鱼塘底质恶化情况,施用微生物制剂改良水质,保持鱼塘良好的水质环境。

4. 做好防病治病措施,掌握无病先防、有病早治、防重于治的原则,尽量避免鱼病发生,保障健康生长。在春季,鱼类容易患水霉病、细菌性烂鳃病、肠炎病、小瓜虫病、斜管虫病、锚头蚤疾等,虾、蟹的常见病有黑鳃病、烂肢病、甲壳病和纤毛虫病、蟹奴病等,鳖的常见病有腐皮病、红脖子病、赤斑病、腮腺炎和累枝虫病等。春季要及早采取预防措施,把疾病控制在初始阶段。同时,要防止鸟类、鼠类、水蛇等自然敌害对于养殖动物的危害。

二、加强春季苗种放养管理

不仅过冬水产动物在春季需要加强管理,在放养苗种的时候,更要注意。

1. 苗种的运输成为淡水养殖生产的重要环节。运输要操作精细、安全、高效,应保证和提高运输成活率。运输苗种时应注意运输前制定周密的运输计划,准备好装卸、起运;消毒工具和药物。运输密度要根据放养的种类、规格、水温、水质、运输时间、运输方法和供氧设备等综合确定。宜选择气温较低的晴天运输苗种,起运前对苗种应停喂,拉网练苗。2. 苗种下塘前,水源充足的池塘可以先放水干塘,挖去过厚的淤泥,保持10~15cm淤泥即可,铲除塘边四周杂草,堵塞池埂漏洞,改浅水为深水,增加蓄水量,扩大苗种投放数量,提高抗御自然灾害能力,为养殖高产创造一个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对进(注)水困难和不能放水的池塘要带水用药物清塘消毒,杀灭敌害生物和病原体。清塘消毒常用的药物有生石灰、漂白粉和茶饼等。生石灰的作用是改良底质和水质,中和酸性,提高pH值;漂白粉杀灭病原体,消除过量的浮游生物,也有改良水质的作用;而茶饼则清除野杂鱼。苗种下塘前应先检查清塘后药效是否已过,早春水温低、毒性消失慢,应提前放鱼试水。

3. 下塘时注意装苗种容器的水与池塘水温差不超过±3℃,特别是小规格苗种,容易造成死亡降低成活率。早春水温低,鱼苗规格较小,鱼塘的水不要一次注满,要随着投饵施肥和鱼苗生长、天气变化而逐渐加高水位,一般每半月注水一次,每次加入10~15cm,4-5月份一般水位可控制在0.8~1m左右。

4. 实践证明,对外购苗种实施及时消毒,可有效防止疾病发生。早春温度低,苗种在起运、装卸中难免有创伤,如不及时消毒容易发生水霉病。

消毒时要注意三点:

(1)药物要现配现用,防止失效。

(2)药物剂量要准确,避免药量不足达不到预期效果或用药过量造成损失。

(3)浸洗时间要适当,发现鱼种有忍耐不住现象时,应立即加水或放入塘内。

(通联:226623,江苏省海安县大公镇水产站)

猜你喜欢
鱼塘苗种水温
某轻型卡车水温偏高的分析及验证
鱼塘的面积
杂交翘嘴鲂苗种培育及成鱼养殖关键技术
春季苗种放养与管理“五六七”
基于PLC的水温控制系统设计
基于DS18B20水温控制系统设计
巧建鱼塘
泥鳅苗种繁育及疾病防治(上)
植树
好多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