藜麦的特性及其发展建议

2016-03-28 19:47魏志敏李顺国夏雪岩刘斐刘猛赵宇周汉章
河北农业科学 2016年5期

魏志敏,李顺国,夏雪岩,刘斐,刘猛,赵宇,周汉章

(河北省农林科学院谷子研究所,河北省杂粮研究实验室,国家谷子改良中心,河北石家庄050035)

藜麦的特性及其发展建议

魏志敏,李顺国,夏雪岩*,刘斐,刘猛,赵宇,周汉章*

(河北省农林科学院谷子研究所,河北省杂粮研究实验室,国家谷子改良中心,河北石家庄050035)

藜麦(Cheuopodium quinoa)是藜科(Chenopodiaceae)藜属(Cheuopodium)1a生草本双子叶植物,原产于南美洲的安第斯山脉,有5000a以上的种植历史。近年来藜麦因自身特性而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对藜麦的生物学特性、营养价值、利用途径、经济效益进行了详细论述,并提出了我国藜麦产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其解决方案。

藜麦;营养价值;开发利用

藜麦(Cheuopodium quinoa)别称南美藜、藜谷、奎奴亚藜等[1],有5 000 a以上的种植历史,原产于玻利维亚、厄瓜多尔,智利和秘鲁一带的安第斯山脉,是印加土著居民的主要传统食物,被印加人称为“粮食之母”、“谷物之母”和“安第斯山的真金”。藜麦因其营养价值高而全,且具有多种开发利用价值而受到了全世界的认可,美国航空航天局将藜麦列为宇航员长期从事太空任务的理想食物之一[2],联合国粮农组织(FAO)推荐藜麦为唯一的单体植物就可以满足人体全部基本物质需求的完美营养食品[3],被誉为“营养黄金”、“超级谷物”、“太空粮食”、“未来食品”,是未来最具潜力的农作物之一。1987年我国西藏自治州农牧科学院开始引种进行试验研究,并于1992年和1993年在西藏境内多个地区进行试种均获得成功,目前藜麦在陕西、山西、青海和、河北和四川均有规模化种植。

1 藜麦的生物学特性

藜麦是藜科(Chenopodiaceae)藜属(Cheuopodi原um)1 a生草本双子叶植物。基础染色体数目x=9,同源四倍体(2n=4x=36)。生长周期90~125 d,不同的品种株高差异较大(从几十厘米到3 m不等)。植株呈扫帚状,有分支,向上呈多棱型,主梢和侧枝都结籽。茎近地面部分横切面为圆形,木质状,外皮坚韧,基本颜色有绿色、紫色和红色,成熟期颜色会发生改变;根系属直根系;花序有穗状花序、锥花序和伞房花序等多种类型,主花序轴分生二级花序轴,分支数目与花序轴长度因环境和品种的不同而有所差异,同一植株上有雌花、两性花和雄性败育的花,其比例因品种而异,受遗传和环境的影响。一般为自花授粉,异花授粉率在12%左右;其叶像鸭掌,叶缘波状锯齿,幼叶绿色,老叶黄色、紫色或红色等;果实为瘦果,直径1.5~2.0 mm,千粒重1.4~3.0 g,表皮有1层水溶性的皂角苷。果实主要有黑、红、白等多种颜色,其中,黑、红色的籽粒较小,白色的较大。目前藜麦自然变异品种较多,人工改良的品种还比较少[5,6,8,10]。藜麦具有耐寒、耐旱、耐瘩薄、耐盐碱、耐霜冻等特性,适应能力较强。适宜土壤pH值5.5~8.5,沙壤土、壤土中生长良好,在地块排水不畅、自然肥力低的极限土质中也可生长[1,6,7]。在相对湿度40%~80%、温度-4~38℃条件下均可生长,最适耕作温度为14~20℃,营养生长阶段可耐-1~0℃的轻度霜冻,种子结实之后可耐-6.0℃的低温[1]。

2 藜麦的营养价值

藜麦为碱性食物,具有均衡补充营养、增强机体功能、修复体质、调节免疫和内分泌、提高人体应激能力、预防疾病、抗癌、减肥、辅助治疗等功效,对心脏病、高血压、高血糖、高血脂等有很好的防治作用,长期食用藜麦有利于维持人体内的酸碱平衡,保持体质最佳状态。

藜麦含有丰富的纤维素、淀粉等多糖[11];蛋白质含量高并且含有完全蛋白质(动物性蛋白质),其完全蛋白含量高达16%~22%,且含有清蛋白与球蛋白,消化率和功效比值均较高。藜麦具有近乎完美的氨基酸组成,其中包含人体必需从外界摄取的全部9种氨基酸,比例均衡、易于吸收,尤其含有一般谷物缺少的赖氨酸、组氨酸和蛋氨酸;藜麦子粒脂类含量为1.8%~9.3%,多为不饱和脂肪酸;淀粉含量为38%~61%,支链淀粉所占比例高于直链淀粉,糊化温度64℃左右。藜麦含多种维生素、不饱和脂肪酸、类黄酮、维生素E、维生素B、亚麻酸、亚油酸、DHA、RAR等物质,对增强体内细胞的抗氧化性、提高智力和记忆力具有一定的功效。藜麦富含锰、钾、铁、钙、、镁、磷、硒、铜等多种矿物质。矿物质是维持身体正常代谢以及体内酶的重要组成部分,有效保证了身体各个组织额正常运转,并增强免疫力和应激能力[6,9,12~14]。

3 藜麦的广泛用途

藜麦的营养学特性使其具有多种经济开发利用价值。藜麦营养丰富,可做成各种糕点、主食或营养添加剂和饮品等,如藜麦面包、藜麦饼干、藜麦南瓜八宝粥、高营养藜麦汤、藜麦苹果汁、藜麦白酒等;其幼苗可以当作蔬菜食用,营养价值丰富。目前,已有很多公司开发出畅销的藜麦产品,如雀巢公司投巨资开发了供婴幼儿食用的藜麦乳粉,法国某知名食品企业也开发出了多种婴幼儿藜麦食品来替代奶粉,90%销往发达国家。藜麦中含有丰富的维生素、离胺酸等成分,因此藜麦可以做化妆品原料。藜麦皂甙(又称皂苷)主要为三萜皂甙,通过异戊二烯途径生成,齐墩果酸型、商陆酸型等为常见类型,糖苷配基主要为半乳糖、阿拉伯糖和葡萄糖,藜麦皂甙及其衍生物对人体无毒且具有多种生理活性(抗真菌、增强免疫、抗炎症等),具有广泛的药理作用和生物活性作用,可以成为安全的农用杀虫或驱虫剂、润湿剂和根生长剂等,还可以作为食品天然甜味剂、保护剂、发泡剂、增味剂和抗氧化剂等,同时,因为具有天然抑菌效果也可以加入到洗护用品中。

藜麦还有作为药物的利用价值。藜麦中含有天然植物雌激素,植物雌激素主要是异黄酮(类黄酮物质之一)活性成分,在临床上经常用来降压、降糖、降脂,以及预防心脑血管、动脉粥样硬化等疾病,尤其对乳腺癌、前列腺癌、绝经期综合征、心血管病和骨质疏松具有显著作用,同时对预防一些慢性病及妇科疾病效果显著。从藜麦中提取的阿拉伯多糖及果胶类多糖,可以治疗溃疡。藜麦不含胆固醇,在人体中的代谢时间较长,因而饱腹感持续时间较长,从而减少了对其他食物的摄入量,是目前国际市场上流行的减肥食品之一,也适合于作为糖尿病人的主食。其秸秆粉碎后加工成特殊的颗粒,是牛羊的优质饲料。同时,藜麦成熟期色彩艳丽,也可以作为原生态农业,为旅游观光增加了一道亮丽的风景。

4 藜麦的经济效益

藜麦营养丰富,市场需求量大,蕴含着巨大的经济价值。近年来,美国、日本、新加坡、韩国、台湾等国家或地区对藜麦的需求量逐年增加。在原产地安第斯山脉,藜麦总种植面积和产量占到全世界的95%以上,由于气候及环境条件相对恶劣,处于种植的边缘地带,产量低且不稳定,导致藜麦供给不足,难以满足市场需求。国际市场上的藜麦价格为12美元/kg,市场份额超过百亿美元[18],其中,2014年秘鲁藜麦总产量为10.4万t,出口额达1.87亿美元;玻利维亚藜麦总产量为8.4万t,出口额达1.53亿美元[19]。在国际市场上,藜麦的需求量与供给量之间存在着很大的缺口,藜麦的经济效益价值显而易见。这为发展藜麦产业开拓国际市场带来了极大的信心。

从国内市场上看,藜麦具有成本较低但效益可观的优点。黄杰等[17]调查发现,甘肃省藜麦平均产量为3 000 kg/hm2,收购价按12元/kg计算,收益为3.6万元/hm2,除去种子和肥料成本6 000元/hm2,单位面积收益高达30 000元/hm2;2015年山西静乐县藜麦的实际收购价已经接近20元/kg。藜麦生产有着可观的经济效益,因此,是农民增收致富的一条新途径,会极大地调动农民种植藜麦的积极性。发展藜麦加工企业,可以增加农民当地就业,减少外出打工带来的一些弊端,对促进社会和谐发展有着一定的社会意义。

5 我国藜麦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与解决方案

5.1存在的主要问题

5.1.1人才匮乏藜麦进入我国种植的时间较晚,在藜麦产业的各个环节严重缺乏人才,特别是缺乏科技研发创新人才、市场开拓人才和企业经营管理人才,致使藜麦产业发展缓慢,严重制约着藜麦产业化进程。

5.1.2品种资源匮乏我国藜麦育种尚处于起步阶段,缺乏培育出适合我国地方种植的丰产性、抗病性优良品种。目前国内所种植的藜麦品种均为引进的国外老品种,并且品种退化比较严重,产量低且品质较原产地有所降低,已成为影响藜麦推广的主要限制因素。在栽培方面,也需要总结出适合我国各地种植藜麦的栽培措施。对藜麦的生物学、营养品质、化学组成、病害与抗逆性方面的研究,也是刚刚起步[17]。

5.1.3销售滞后市场上的藜麦产品很少,市场运作水平低,流通渠道不畅,没有形成强大的网络,营销组织薄弱。导致藜麦市场化、商品化开发受到极大的限制。

5.1.4产业化程度较低藜麦产业发展处于刚刚起步阶段,产业化程度不高,以一家一户分散经营为主,农民组织化程度低,缺乏应对市场风险能力。还没形成藜麦加工龙头企业,加工、深加工能力不足;并且科技含量不高,水平总体层次较低,附加值低,缺乏实力和竞争力,更缺乏品牌打造和宣传。种种因素制约了藜麦的生产,最终制约了藜麦产品和市场的扩大。

5.1.5认识不足藜麦作为我国一个新的种植作物,广大群众对藜麦的营养价值还不了解,尚未被人们关注,严重影响对藜麦产品的消费,制约着藜麦生产和深加工。

5.2发展建议

5.2.1加强专业技术人员培养,促进农业技术推广藜麦产业的发展必须以技术创新为先导,要增加科研、教育投入,农业院校需开设与藜麦产业相关的专业,培养专业技术人员,为藜麦产业提供强大的技术支撑。同时,加强农业技术推广工作,向农户提供良种、种植、施肥、植保、农田管理、加工等各个环节的全方位服务;加大农民培训力度,尤其是高新农业技术的培训,首先培育一批懂经营、会管理的种值大户,然后带动其他农户不断进步。

5.2.2选育优良品种加强藜麦科研力量,开展藜麦新品种选育以及对引进品种的提纯、复壮等工作,培育适合不同地区种植的产量高、质量好、稳定优质的品种。建立种子繁育基地建立,完善良种供应,积极建立藜麦育种、区试、推广制度,以藜麦生态和种植区划为依据开展专属区藜麦的育种工作,建立藜麦良种储备制度,建立科学的育种评价体系,利用市场机制鼓励藜麦育种工作。

5.2.3完善和优化栽培技术藜麦的栽培技术应进一步完善和集成。针对不同区域制定相应的栽培技术,将会对藜麦的推广及大规模种植提供重要保障。在藜麦的优势产区建设一批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大力推广应用专用藜麦高产保优增效综合栽培技术,重点推广精量播种、种子包衣、抗倒伏、病虫害综合防治等配套栽培技术。

5.2.4加快深加工技术的运用及产品开发藜麦在中国市场是一种崭新的粮食,其营养丰富、用途广泛,可用作食品、化妆品、营养品、药物等,但这都需要有一定的科研力量做支持。所以,应引进先进的技术和工艺,为市场提供高产优质、适销对路的优质产品。应以市场为导向,延伸藜麦产业链,增加藜麦产品的附加值,提高生产综合效益。

5.2.5培养龙头企业,创立特色品牌以培育龙头企业为依托,从育种到加工、销售形成完整的藜麦产业链,尤其是形成以不同加工企业为龙头的藜麦产业链。采用“市场+企业+基地+农户”的形式,以市场为导向、企业为龙头、基地为核心,与农户签订种植购销合同,由公司统一加工销售,建立藜麦产业链,从精深加工中创出特色、创出品牌,实现可持续生产的多元发展模式,从而增强藜麦的竞争能力。

5.2.6提高政府的支持力度,引导大众消费加大政府支持力度,加强政策扶持和引导,利用政策和项目促进藜麦产业的发展。可以在良种补贴和农机具购置补贴上给生产者一定的支持,积极扶持藜麦科技创新和实用技术的推广应用,提高藜麦科技转化应用能力。加大对藜麦龙头企业的扶持。同时,通过媒体如电视、网络、报纸等宣传,加快人民群众对藜麦的认知程度,促进对藜麦产品的消费。

5.2.7建立藜麦产业行业协会,加强产学研合作交流藜麦产业在我国是一个新兴行业,组建行业协会可以在对行业内各个企业的权利和利益进行协调、平衡的过程中,通过谈判、协商、妥协等方式,达成的一种共识,形成行业秩序,有利于藜麦产业的健康发展、协会的会员要由科研人员、企业家和农民等构成,以促进产学研的交流与合作。

[1]王晨静,赵习武,陆国权,毛前.藜麦特性及开发利用研究进展[J].浙江农林大学学报,2014,31(2):296-301.

[2]Schlick G,Bubenheim D L.Quinoa:an emerging"new" crop with potential for CELSS[D].Washington:National Aeronautics and Space Administration,1993.

[3]White P L,Alvistur E,Diaz C,Tian Y.Nutrient content and protein quality of quinua and cafiihua,edible seed produets of the Andes mountains[J].Journal of Agricultural&Food Chemistry,1955,3(6):351-355.

[4]贡布扎西,旺姆,张崇玺,杨庆寿.南美藜在西藏的生物学特性表现[J].西南农业学报,1994,(3):54-62.

[5]周海涛,刘浩,么杨,杨修仕,高文杰,杨才,任贵兴.藜麦在张家口地区试种的表现与评价[J].植物遗传资源学报,2014,15(1):222-227.

[6]郭晓凤.试论藜麦的推广前景及栽培技术[J].现代农业,2015,(2):61-63.

[7]俞涵译,蒋玉蓉,毛泽阳,陆国权,陈国林,毛前.藜麦愈伤组织诱导体系优化研究[J].江苏农业科学,2015,43(3):2183-2188.

[8]朱剑宏.南美藜的化学组成和营养价值[J].成都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21(2):24-28.

[9]稼棋.藜麦:补充脑力的理想食品[J].农产品加工·综合刊,2013,(11):66.

[10]Bhargava A,Shukla S,Ohri l D.Genetic variability and interrela-tionsbip among various morphological and quality traits in quinoa(Chenopodium quinoa Willd)[J]. Field Crop Res,2007,101(1):104-116.

[11]Hirose Y,Fujita T,Ishill T.Antioxidative properties and flavonoid composition of Chenopodium quinoa seeds cultivated in Japan[J].Food Chem,2010,119(4):1300-1306.

[12]Valdivia R,Paredes S,Zegarra A,Teynor T M.Manual del productor de quinua[M].Lima:Centro de Investigacon de Recursos Natu-rules y Medio Ambiente,1997.

[13]Tapia M.La quinua y la kaniwa:cultivos andinos[M]. Bogota:CⅡD,1979.

[14]Koziol M J.Chemical composition and nutritional evaluation of Quinoa(Chenopodium quinoa Willd.)[J].J Food Compos Anal,1992,5(1):35-68

[15]刘美正,郭忠武.皂苷研究新进展[J].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1997,9(2):81-85.

[16]张振兴,吕宣中.南美“粮食之母”扎根静乐黄土地[N].国际商报,2013-12-11.

[17]黄杰,杨发荣.藜麦在甘肃的研发现状及前景[J].甘肃农业科技,2015,(1):49-52.

[18]刘锁荣,范文虎.促进山西藜麦种植规模化及产业链形成的建议[J].山西农业科学,2011,39(7):767-769.

[19]丁云双,曾亚文,闵康,易斌.藜麦功能成分综合研究与利用[J].生物技术进展,2015,(5):340-346.

Discussion on the Characteristics and Development Strategies of Cheuopodium quinoa

WEI Zhi-min,LI Shun-guo,XIA Xue-yan*,LIU Fei,LIU Meng,ZHAO Yu,ZHOU Han-zhang*
(Institude of Millet Crops,Hebei Academy of Agriculture and Forestry Sciences,Cereal Crops Research Laboratory of Hebei Province,National Foxtail Millet Improvement Center,Shijiazhuang 050035,China)

Chenopodium quinoa(quinoa),an annual herb of multiple species belonging to the genus Chenopodium,is native to the Andes in south America,where it has been planted for more than 5 000 years.In recent years,quinoa had been caused attention because it has its own characteristics.This article carefully discusses quinoa from its biological characteristics,nutritional value,use,perspective of economic benefits,to find out the existing problems of quinoa industry in China now and propose a solution to the problem.

Cheuopodium quinoa;Nutritive value;Development and utilization

S512.9

A

1008-1631(2016)05-0014-04

2016-03-15

魏志敏(1974-),男,北京人,硕士,助理研究员,主要从事谷子、藜麦栽培技术研究。E-mail:weizhimincn@126.com。

周汉章(1960-),男,河北宁晋人,研究员,主要从事饲草谷子栽培研究。E-mail:zhz5678@126.com。

夏雪岩(1978-),女,河北故城人,副研究员,主要从事谷子栽培研究。E-mail:xiaxueyan@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