限制高校辅导员科研能力的因素

2016-03-28 08:12卢毅鸣
新校园·上旬刊 2016年1期
关键词:科研能力高校辅导员因素

卢毅鸣

摘 要:随着高校的日益发展,辅导员队伍建设的重要性逐渐突显。辅导员包揽学生学习和生活的各个方面,工作量大,内容繁琐。高校在紧抓辅导员工作质量的同时,却忽略对辅导员职业生涯的规划,轻视辅导员自我需求的满足。本文以辅导员科研能力的限制因素为切入点,全面分析辅导员的科研现状,希望各高校对限制辅导员科研能力的因素予以重视,并在今后的实践中逐步解决。

关键词:高校辅导员;科研能力;因素

随着高校对学术科研的重视,辅导员科研能力提升的呼声也逐渐高涨。辅导员重视工作质量的同时,也要重视个人的发展和自我价值的体现。教学实践中,辅导员科研能力的提升存在诸多限制因素。

一、限制高校辅导员科研能力的客观因素

1.学生管理工作占用大量的时间和精力

辅导员承担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奖助学金评定、心理疏导、学生干部培养、党团建设、班级宿舍管理、情感咨询、就业指导等多项职责。按照辅导员与学生的比例为1:200的标准来算,目前很多高校都存在辅导员数量不足的情况。辅导员工作量和工作难度显著增加,对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不能进行深入研究,工作往往敷衍了事。

高校对辅导员有严格的考核标准,以某高校为例:每月定期与学生进行谈话,并做好谈话记录;对所带班级,每月至少听课一次;每周至少进行两次学生宿舍检查,等等。辅导员要24小时开机,工作事无巨细,面面俱到。对于上级安排的工作及日常学生工作已经是疲于应对,还要经常利用休息时间对学生进行心理疏导和教育监督,工作推进难度增加,成效不大。

2.高校辅导员的科研激励机制太片面

当前,一些高校在管理中无形将辅导员队伍边缘化,不轻视,但也不重视。辅导员薪酬待遇不同程度低于专职教师和其他行政人员,职务晋升也处于劣势,甚至没有资格,无论是个人发展还是工作技能的提高方面都没有完善的激励机制。考核标准在实施的过程中存在落实不到位的情况,多数辅导员工作五年以上,薪酬和职务还是没有较大提升。部分高校存在辅导员无法入编的状况,辅导员在学校没有“名分”,这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他们工作的积极性,使他们对本职工作的前景丧失了信心。

3.高校辅导员的科研环境有待改善

在日常工作中,辅导员少有机会接受专业科研能力的培训,即使是参加学院组织的各项培训,也仅仅限于学生工作方面,客观上阻碍了辅导员科研能力的提升。

个人职称是限制科研课题申请的最大因素,多数高校辅导员都有搞科研的热情,可是苦于自身学历等因素的限制,无法参与课题的申请和研究。此外,限制条件还有很多,比如学院内部没有适合申报的项目,申报项目的合伙人不能达成一致协议等,使得科研项目的开展层层受阻。缺少良好的科研平台,辅导员相互交流和学习的机会较少,很多好的观点和思路中途夭折,难以继续。

二、制约高校辅导员科研能力的主观因素

1.高校辅导员自身科研能力有限

高校辅导员队伍总体上以本科学历为主,硕士学历为辅。根据调查,高校辅导员构成中本科学历占总数的78%,而硕士学历占总数的22%。本科生在校期间以学习理论知识为主,很少涉及科研项目的开展,对科研的程序和内容较为陌生,加之科研工作要求科研人员具有发现问题、搜集资料、分析数据和总结过程等科研工作的基本功,这大大制约了高校辅导员自身科研能力的提升。

2.高校辅导员科研意识淡薄

多数高校辅导员认为本职工作就是上传下达、例行公事,缺乏对学生管理工作的思考及经验的总结,再次遇到同样的问题,依然手足无措,误时误事。辅导员缺乏用科学的眼光看待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很难意识到提高科研能力能为自身的工作带来更高的效率。部分辅导员有对科研的热情,但大多是三分钟热度,对课题感兴趣却嫌科研开展程序复杂;或者在开展的过程中遇到困难半途而废;对科研项目的开展没有明确的目标,只是想到哪儿做到哪儿,思路不清晰,同样也会打击科研的积极性。大部分辅导员缺乏准确的自我定位和适合自己职业生涯的设计,不能充分认识到开展学生工作研究的意义,对科研工作也就缺乏相应的热情。

从管理学的角度出发,各高校对辅导员队伍的建设缺乏全面的认识,只是简单地认为辅导员只要做好学生管理工作就是完成任务。但实际上,好的高校在辅导员队伍的建设中更应该重视辅导员自身对于职业的愿景和需求,重视辅导员科研能力的提高。

猜你喜欢
科研能力高校辅导员因素
解石三大因素
徐州技师学院教师科研能力提升新途径研究
高校辅导员科研能力现状及对策
心理学在高校辅导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应用分析
新常态视阈下高校辅导员做好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研究
我国高校辅导员队伍的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
工商管理学科研究生科研能力培养现状调查与思考
浅析儒家思想对高校辅导员专业化的作用
高职院校教师提升科研能力途径研究
短道速滑运动员非智力因素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