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劳动者素质技能的提高

2016-03-28 09:38侯霄冰
2016年5期
关键词:提高劳动者

侯霄冰

摘要:劳动在本质上是指人为了满足需要而在意识导引下,在交往中以脑力和体力改造物质或服务于人的活动,劳动者是中国社会的主体,而素质技能是劳动者身体、技能和文化精神等方面的综合素养和能力的反映。本文以经济“新常态”为背景,梳理了劳动者身体素质、技能素质和文化精神素质的区别联系,就提高劳动者素质技能提出了几点思考,以期劳动者素质技能的不断提高,能够在“十三五”时期全面实现小康社会过程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关键词:劳动者;素质技能;提高

一、问题的提出

“十二五”时期以来,我国经济增长从高速转入中高速的“新常态”,经济“新常态”是人口红利渐失、简单依靠对原材料加工转口式的生产难以为继、资本流动的国际化趋势明显、服务业兴起、科技创新与制度红利必须强调并落实的经济发展阶段。①一方面,“十三五”时期提出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新的目标要求,包括到二〇二〇年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翻一番,国民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显著提高等等。另一方面,根据中国社会科学院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所统计,从“十四五”期初开始,劳动年龄人口将以较快速度减少,预计10年间均减少870万人,尽管目前开放了二胎生育政策,但是二胎生育意愿不高且生育要在多年内逐渐实现,实际上引起生育水平大幅反弹的可能性很小。②因此,面对“十三五”时期的新要求、新变化和新特点,必须以劳动者自身为突破口,提高和发挥劳动者素质技能,妥善应对人口结构变化和劳动力市场转折所引发的挑战,这不仅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条件,也是全面实现“十三五”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坚实保障。

经济“新常态”背景下,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主线,而素质技能是劳动者身体、技能和文化精神等方面的综合素养和能力的反映,劳动者的素质技能决定着发展水平的高低。因此深入研究劳动者素质技能,正确梳理劳动者身体素质、技能素质和文化精神素质的区别联系,有利于明确劳动者素质技能在社会发展过程中的重要地位,引起劳动者对素质技能的广泛重视,通过不断提高并充分发挥劳动者素质技能,解决劳动者素质技能短板问题,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为“十三五”时期全面实现小康社会做出应有的贡献。此外,研究劳动者素质技能也能够为经济学、政治学、社会学等学科提供必要的研究依据,从劳动者角度研究身体素质、技能素质以及文化精神素质也可对以上学科建设发展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二、劳动者身体素质、技能素质和文化精神素质的有机统一

(一)劳动者身体素质

劳动者身体素质是劳动者素质技能的基础,它包括人的生理构成的各项指标、健康状况、寿命、体能等等。没有劳动者身体素质的保证,劳动者技能素质和文化精神素质也就无从谈起,但是目前我国劳动者身体素质仍在存在一定问题,影响了技能素质和文化精神素质的提高。

2014年我国达到“国民体质测定标准”合格等级以上的人数平均水平百分比为89.6%。3~6岁幼儿达到“合格”等级以上的百分比为93.6%,20~39岁成年人为89.0%,40~59岁成年人为88.1%,60~69岁老年人为87.1%,男性为88.2%,女性为91.1%,城镇人群为91.1%,乡村为87.2%。

2014年我国“国民体质综合指数”达标为100.54。3~6岁幼儿为102.65,20~39岁成年人为101.45,40~59成年人为99.77,60~69岁老年人为99.00,男性为99.28,女性为101.42,城镇人群为100.60,乡村人群为99.71。

由此可知,我国20~59岁成年人、男性以及乡村人群体质不仅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并且在综合测量指数中也未达标。由图4-3可知,与日本成年人相比,不管是男性还是女性,我国成年人体质均处于落后水平。成年人作为我国劳动者的主力军,其身体素质水平的落后势必影响到技能素质和文化精神素质的提高。

(二)劳动者技能素质

劳动者技术素质是主体,包括人的受教育程度、知识、各方面的技能,技术素质是提高劳动生产率,发展生产力,推动社会科技进步的关键。目前我国劳动者技能素质偏低,结构不合理现象突出。以职工群体为例,尽管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我国职工群体受教育程度大幅提高,比重情况大学本科以上占19%,初中以下仅占1.6%,初中为22.6%,高中为34.6%,大专占22.2%,但是与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相比仍然有较大的发展空间,相比而言,难以更好的适应和推动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以及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

(三)劳动者文化精神素质

劳动者文化素质是主导,包括价值观、思想和道德,还包括人的精神状态和意志。一个人的价值观、思想和道德,对于身体素质和技术素质的形成和使用是主导性的。文化精神素质看似不在生产中起作用,但却主导着身体素质和技能素质的发挥,主导着劳动者的发展。目前我国的劳动者文化精神素质普遍没有引起重视,不仅难以树立劳动者正确的价值取向,难以培育良好的思想道德和精神意志,也难以使劳动者意识到自己的利益和权利,联合起来维护自己的利益和权利。我国提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便是希望在社会上倡导一种积极向上、科学合理的价值取向来促进人们文化精神素质的提升,进而推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构建和谐社会。

(四)劳动者要确保身体素质、技能素质与文化精神素质的有机统一

劳动者身体素质、技能素质、文化精神素质是有机统一的,共同在劳动者发展中起作用。劳动者的身体素质是基础,由多项身体指标构成,良好的身体素质是提高技能素质和文化精神素质的基本保证。劳动者的技能素质是主体,对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和科学技术的进步至关重要。劳动者的文化精神素质是主导,没有文化精神素质,就体现不出人发展的本质,体现不出人性升华的意义所在。可以说,劳动者的劳动过程是以身体素质为基本条件,在文化精神素质的主导下运用并发挥劳动者的技能开展的。

三、劳动者实现身体素质、技能素质与文化精神素质的全面提升

以下笔者就“十三五”规划纲要所引发的几点思考,提出自己的看法和建议。

1.就劳动者身体素质而言,一方面要继续通过国家层面宣传和落实“科学健身,全民健康”活动,号召劳动者及时进行身体体质测评,引起劳动者对身体素质的重视,从幼儿及青少年阶段强调身体素质意识,完善社会福利,提供劳动者科学健身的条件与平台。另一方面,完善社会保障,全面实施城乡居民养老保险与医疗保险制度,符合条件的适当降低养老金领取标准,提高医疗报销比例,确保劳动者老有所养,病有所医。

2.就劳动者技能素质而言,促使劳动者由内而外的、积极主动的、与时俱进的提高自身技术水平,在政府、企业提供技能培训的前提下,充分利用培训条件,注重新技术的推广和普及,熟练掌握和运用普通技术,加强对核心技术的研究,努力培养自己成为学习型、创新型人才。

3.就劳动者文化精神素质而言,提高劳动者文化精神素质绝非一朝一夕,而是要伴随社会发展、劳动者身体素质和技能素质不断提高的长期过程。政府层面上要积极推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尤其思想道德建设和社会诚信建设,采取劳动者喜闻乐见的形式进行广泛宣传,增强劳动者的国家意识、法治意识和社会责任意识。企业层面上要努力培育积极向上、人文主义的企业文化,为劳动者提供内化于心的人文关怀。劳动者也要自觉形成主人翁意识、积极进取和艰苦奋斗精神,结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树立起正确的价值取向,每一个劳动者都要以自己的劳动托起中国梦。

注解:

①参见:董武全,《经济“新常态”下完善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几点思考》,《理论导刊》,2015年第9期。

②参见:《人口与劳动绿皮书:中国人口与劳动问题报告No.16》,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5年版。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M]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82页。

[2]王劲松,《提高劳动者素质与精神文明建设》[J],《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8年第3期。

[3]刘永佶,《辩证法:人性升华的主导因素和社会变革的方法论》[J],《河北大学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00年第3期。

[4]刘永佶,《提高劳动者素质技能是经济发展的根本》[J],《民族教育研究》,2004年第3期。

[5]庞丽霞,《提高劳动者素质和地位是社会发展的根本》[J],《社会科学论坛》,2004年第11期。

[6]刘永佶,《中国政治经济学主体主义主题主张》[M],中国经济出版社2010年版,第4、375页。

[7]刘永佶,《政治经济学方法论教程》[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2年版,第157页。

[8]王淑霞,《大力加强职业技能培训,全面提高劳动者素质》[J],《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学报》,2014年第1期。

[9]董武全,《经济“新常态”下完善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几点思考》[J],《理论导刊》,2015年第9期。

[10]中国社会科学院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所,《人口与劳动绿皮书:中国人口与劳动问题报告No.16》[R],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5年版。

[11]国家体育总局,《2010年中国国民体质监测公报》,《2014年国民体质监测公报》,《2010年日本国民体力及运动能力调查报告》[R]。

[12]国家统计局2010年数据,http://www.stats.gov.cn。

猜你喜欢
提高劳动者
致敬劳动者
劳动者
劳动者的尊严不应被“扔”在地上
最美的劳动者——《纺车图》
试论小学生作文能力的培养
让作文互评提高能力
漫谈初中作文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