剩余价值生产与劳动者权益保障

2016-03-28 17:50韩素娟
2016年5期

韩素娟

摘要:马克思的剩余价值理论是在批判地继承古典政治经济学的研究成果和他所创立的科学的劳动价值理论的基础上逐步建立起来的,是马克思经济理论的基石和核心。马克思说:“剩余价值的生产是资本主义生产的决定的目的。”①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是生产使用价值的劳动过程和生产剩余价值的价值增殖过程的统一。本文通过介绍剩余价值生产理论,结合我国的实际,分析当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运行中有关劳动着权益的问题,为构建和谐劳资关系、保障劳动者权益,使经济和谐健康发展提供指导意义。

关键词:剩余价值理论;绝对剩余价值;相对剩余价值;劳动者权益保障

一、剩余价值生产理论概述

剩余价值理论是马克思的首创并是他划时代的第二个伟大发现,是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研究中的重要功绩之一。正确的认识剩余价值生产理论对于无产阶级争取自身权益、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维护劳动者权益、建立和谐劳资关系提供借鉴性意义。

(一)货币转化为资本

马克思将劳动区分为必要劳动和剩余劳动,相应地,劳动产品区分为必要产品和剩余产品。必要劳动是劳动者为自己劳动的部分,在总劳动时间中余下的部分就是剩余劳动。并说明除了原始社会初期外,剩余劳动是一切社会形态共有的基础,但是作为剩余劳动的物化形式的剩余价值却只存在于发达商品经济和市场经济社会中。②在《资本论》中,马克思在分析资本流通公式时发现,剩余价值首先表现为一个“价值增量”。在分析资本总公式,即G—W—G'时,马克思指出G'=G+ΔG,即等于原预付货币额加上一个增殖额。他“把这个增殖额或超过原价值的余额叫做剩余价值。”③

(二)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

马克思说“我把通过延长工作日而生产的剩余价值,叫做绝对剩余价值。”④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是资本主义提高剥削程度的基本方法之一,是通过绝对延长工作日使剩余劳动时间增加而生产的剩余价值。工人的工作日分为必要劳动时间和剩余劳动时间两部分。在必要劳动时间已定的条件下,工作日愈长,资本家榨取的剩余价值就愈多,剥削程度也就愈高。资本家总要尽量延长工作日以生产绝对剩余价值。在绝对剩余价值生产条件下,剩余价值量随工作日长短而变动。除明显延长工作日以外,资本家还用提高劳动的强度的方法来加强剥削。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构成资本主义体系的一般基础,并且是相对剩余价值生产的起点。绝对剩余价值生产的思考是整个剩余价值生产理论的起点,绝对剩余价值生产既是剩余价值生产一般,又是剩余价值生产特殊。⑤

1.劳动过程

资本主义的生产过程,同样是一般人类劳动过程。它作为物质资料的生产过程,也有三个基本要素:“有目的的活动即劳动本身、劳动对象和劳动资料。⑥

2.价值形成和价值增殖过程

马克思说:“正如商品本身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一样,商品生产过程必定是劳动过程和价值形成过程的统一。”⑦“作为劳动过程和价值形成过程的统一,生产过程是商品生产过程;作为劳动过程和价值增殖过程的统一,生产过程是资本主义过程,是商品生产的资本主义形式。”⑧

马克思说:“价值增殖过程不外是超过一定点而延长了价值的形成过程。”⑨

这个点就是预付的购买劳动力的资本价值。如果资本所支付的劳动力价值恰好为新的等价物所补偿,那就是单纯的价值形成过程。如果价值形成过程超过这一点,那就成为价值增殖过程。

(三)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

相对剩余价值是在工作日长度不变的条件下,通过缩短必要劳动时间、相对延长剩余价值劳动时间得到的。它是在个别资本追求超额剩余价值的竞争中自发形成的。⑩它是在剩余价值规律、价值规律和竞争规律共同作用下形成的。资本主义生产的目的是剩余价值,因此,资本家关心的不是使用价值,也不是商品的绝对价值,而是商品中包含的并由商品出售而实现的剩余价值。“因为相对剩余价值的增加和劳动生产力的发展成正比,而商品价值的降低和劳动生产力的发展成反比。”B11为此,资本家必然不断改进技术、提高劳动生产率以降低商品的个别价值,再按社会价值出售以获取超额剩余价值。个别资本家为追求超额剩余价值而展开的竞争,最终会使劳动生产率普遍提高。劳动生产率的普遍提高,不仅使商品价值量下降,而且最终会使再生产劳动力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下降,从而使劳动力价值下降,形成相对剩余价值生产。B12

(四)工资与剩余价值生产

工资本来是一个分配问题,但是工资形式又是进一步剥削剩余价值的手段。B13马克思的工资理论揭露了工资的本质,分析了劳动力价值如何转化为劳动价值的原因。B14马克思说:“在资产阶级社会的表面上,个人的工资表现为劳动的价格,表现为对一定量劳动支付的一定量货币。在这里,人们说劳动的价值,并把它的货币表现叫做劳动的必要价格或自然价格。另一方面,人们说劳动的市场价格,也就是围绕着劳动的必要价格上下波动的价格。”B15“工资不是它表面上呈现的那种东西,不是劳动的价值或价格,而只是劳动力的价值或价格的掩蔽形式。”B16由此在这里,马克思详细地指出了劳动不是商品,它没有价值更没有价格,资本家购买的不是工人的劳动,而是工人的劳动力。即“实际上,在商品市场上同货币所有者直接对立的不是劳动,而是工人,工人出卖的是他的劳动力。”B17

二、剩余价值生产和劳动者权益保障的关系

马克思说:“正如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被看作是劳动对资本的形式上的从属的物质表现一样,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也可以被看作是劳动对资本的实际上的从属的物质表现。”B18剩余价值生产是资本主义生产的目的,马克思的剩余价值生产理论,不仅揭示了资本主义生产的实质和生产方式的绝对规律,而且也蕴含了社会化大生产条件下市场经济运行的一般规律,有助于我们了解当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剩余价值生产与劳动者权益保障问题。

(一)绝对剩余价值生产与劳动者权益保障

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是资本主义提高剥削程度的基本方法之一。马克思从绝对剩余价值生产的分析中得出资本关系的几点结论认为:一是在生产过程中资本发展成为劳动,即发挥作用的劳动力或工人本身的指挥权;二是资本发展成为一种强制关系,迫使工人阶级超出自身生活需要的狭小范围而从事更多的劳动,劳动对资本的隶属关系还只是形式上的隶属。B19

第一,根据我国《劳动法》第四章第三十六条规定:国家实行劳动者每日工作时间不超过8小时、平均每周工作时间不超过44小时的工时制度。第三十八条规定:用人单位应当保证劳动者每周至少休息1日。然而在现实生活中,由于中国是一个人口大国,劳动力供给大于需求。近年来外流人力资本增加等因素更加加剧了国内就业难问题,用工企业利用提供一定的就业岗位加强对劳动者的剥削,为了节约不变资本,在生产过程中以劳动者的健康为代价,过度延长劳动者劳动时间和增强劳动强度。特别是在某些本来劳动时间一般较长且劳动强度和劳动密度普遍高的劳动力密集型行业,如加工业,建筑业等,普遍存在加班、取消假期等现象,使劳动者超负荷劳动且得不到相应报酬。

第二,资本家在绝对延长劳动者的劳动时间和提高劳动强度,疯狂追求绝对剩余价值同时由于节省不变资本严重忽视劳动者的劳动条件,危害劳动者的身心健康甚至涉及劳动者的性命。在某些高风险行业如化工、精密设备加工等,由于忽视生产设备和生产环境的安全检查和维护而导致安全隐患比比皆是。

(二)相对剩余价值生产与劳动者权益保障

相对剩余价值生产是以工作日延长到必要劳动时间以上为前提的,是资本家提高剥削程度的基本方法之一。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它日益成为资本家加强对工人剥削的主要方法。要缩短必要劳动时间就必须降低劳动力的价值,为此必须普遍提高劳动生产率。而劳动生产率的普遍提高是个别资本追求超额剩余价值的结果。要降低产品的个别价值追求超额剩余价值就必须不断改进技术、改进劳动过程的社会组织。即在剩余价值规律作用下,个别资本追求超额剩余价值的竞争作为外在强制力,通过价值规律的作用,使劳动生产力不断提高,形成相对剩余价值生产。与此相适应,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持续创新,生产成为科学技术在工艺上运用的过程。B20

第一,大规模协作、分工和先进机器的使用在提高劳动生产率的同时,引起同一行业或同一企业劳动者之间的两极分化。劳动过程社会组织的变更和不断更新导致同一行业或同一企业中劳动者待遇两极分化现象严重。具有专门技能的劳动者和普通劳动者的工资待遇和工作环境明显区别对待,导致劳动者之间增加矛盾,丧失对企业信心,导致内部劳资关系恶化。

第二,一方面,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和农村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农村大量的富裕劳动力向城市转移导致我国城镇劳动力供给远远超过就业需求量,劳动就业压力大且长期存在。文化水平较低或没有专业技能的劳动者就业无法保证,导致短期合同化现象在知识技能素质水平不高的劳动者之间充斥,引起劳动者与劳动者、劳动者与企业之间的恶性竞争和矛盾。企业更加容易降低寻求劳动力成本和逃避社会责任,造成社会不和谐。另一方面,劳动者的供大于求,还容易造成劳动歧视问题。B21

第三,机器代替劳动者实现高产出,导致劳动者缺乏主动创新精神和工作热情,工作质量和工作效率将会大大降低。使劳动者无法通过正常激励渠道提高技能,实现合法收入。不利于维护和谐劳资关系,劳动者基本权益无法保障,威胁社会的稳定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三、剩余价值生产理论对我国劳动者权益保障的指导意义

剩余价值生产理论的研究对象虽然是资本主义社会,但对于我们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来说也有着现实的指导意义。我国作为一个人口大国,长期以来,劳动者供大于求导致的廉价劳动力造就了所谓的“世界工厂”,科学技术和先进机器的应用加剧了企业对低层次劳动者的高剥削的程度,造成了密集型劳动力的超量付出和低微收入。由于劳动者权利保护不到位所引起的劳资互不信任以及劳资矛盾,已经严重影响了社会稳定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深入认识和理解剩余价值生产理论与劳动者权益保障关系,对于完善我国劳动者权益保障有指导意义。

(一)从企业层面讲,引导企业重视劳动法规,保障职工基本权益。

树立社会责任意识,以合理的方式提高劳动生产率。单纯依靠不断地压缩工资等劳动力成本如延长工作日、增加工作强度、忽视生产条件来获取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方式是以侵蚀劳动者的身心健康和家庭幸福为代价的。为了有效提高劳动生产力的同时保证企业劳动者权益达到有效的基本保障,对社会主义企业来讲,首先应该积极采用先进的科学技术,改善生产技术条件,进行组织技术创新是降低企业必要劳动时间、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的重要途径之一。在采用现代化的技术装备时,需要从实际出发,量力而行,注意正确处理采用先进技术和安排劳动者就业之间的关系。B22

(二)长期处于弱势地位的劳动者首先要加强学习劳动者权益知识

提高自身素质和权益意识,了解并合理维护自己的权益。积极参加用人单位和劳资管理人员的专题培训、劳动保障法律知识讲座来增强自身的法律意识和权利意识。以合法手段、法定程序反对企业为获得绝对剩余价值和相对剩余价值剥削劳动力的行为。维护自身拥有的取得劳动报酬的权利;休息、休假的权利;获得劳动安全卫生保护的权利;接受职业技能培训;享受社会保险和社会福利等权利。

运用工会维权,工会作为劳资关系的一极,对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警示企业严格遵守《劳动法》及履行社会责任。有效利用工会的积极作用,有效保障劳动者权益、提高企业劳动生产率,尊重、承认劳资双方各自的权利和利益,实现劳资双方权益的平衡,使企业与劳动者双方的权益都得到维护。

(三)为进一步加强我国的社会生产力

提高综合国力,在增强企业剩余价值生产的同时合理保障劳动者权益,解决劳资矛盾必须要综合考虑我国的国情,积极发挥政府在劳动者权益保障层面的宏观调控作用。

完善劳动法律体系,加强法规体系建设,加强劳动监察。设立实施相关劳动法配套法律体系,在增加专兼职劳动监察人员的同时必须提高监察人员素质,确保履行职责。政府应该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积极推进养老、医疗、失业、工伤、生育等保障,强调企业的社会责任,规范企业保障责任意识。

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平衡劳资关系中的各方利益,促进集体谈判与民主参与。制定有利于扩大就业的发展战略,规范劳动力市场运作,引导和督促各类企业同劳动者依法签订并履行劳动合同,严厉打击为节省不变资本,获取剩余价值非法用工行为,将劳动就业工作导向良性发展轨道。确定最低工资保障制度,严厉惩罚拖欠工资和非法剥削行为,健全劳动保障监察体制和劳动争议仲裁机制。强化执法监督,规范执法行为。

注解:

①参见马克思:资本论[M].第一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1,第257页.

②参见洪银兴,葛扬,秦兴芳等:《资本论》的现代解析[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5.5,第161页.

③参见马克思:资本论[M].第一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1,第172页.

④参见马克思:资本论[M].第一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第350页.

⑤参见张衔:<《资本论》与社会主义经济专题研究讲义>.成都:四川大学,2014.11.

⑥参见马克思:资本论[M].第一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1,第208页.

⑦参见马克思:资本论[M].第一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1,第218页.

⑧参见马克思:资本论[M].第一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1,第229-330页.

⑨参见马克思:资本论[M].第一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1,第227页.

⑩参见张衔:<《资本论》与社会主义经济专题研究讲义>.成都:四川大学,2014.11.

B11参见马克思:资本论[M].第一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1,第366页.

B12参见张衔:<《资本论》与社会主义经济专题研究讲义>.成都:四川大学,2014.11.

B13参见张熏华:资本论脉络(第二版)[M].复旦大学出版社,1999.08,第49页.

B14参见陈征:资本论与当代中国经济[J].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10):106.

B15参见马克思:资本论[M].第一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1,第613页.

B16参见马克思:资本论[M].第三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1,第17页.

B17参见马克思:资本论[M].第一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1,第615页.

B18参见马克思:资本论[M].第一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1,第583页.

B19参见张衔:<《资本论》与社会主义经济专题研究讲义>.成都:四川大学,2014.11.

B20参见张衔:<《资本论》与社会主义经济专题研究讲义>.成都:四川大学,2014.11.

B21参见韩文甫、侯冰:和谐社会视角下构建和谐劳资关系的思考[J].黄河科技大学学报,2011,3.

B22参见孙开镛:(《资本论》与社会主义商品经济[M].第一版.中国金融出版社,1988.05,第163页.

参考文献:

[1]董玉魁.当代公有经济模式对策论——《资本论》的社会主义经济思想体系研究[M].黑龙江: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91(10).

[2]张衔.<《资本论》与社会主义经济专题研究讲义>.成都:四川大学,2014.11.

[3]王毅武.资本论的现代教程[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03).

[4]何炼成.《资本论》和我国社会主义经济问题[M].西北大学出版社,1990(6).

[5]孙开镛.《资本论》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M].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4(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