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还乡》中的《圣经》原型

2016-03-29 09:38刘建东
长春师范大学学报 2016年9期
关键词:家乡人哈代克林

刘建东

(长春师范大学,吉林 长春 130032)



论《还乡》中的《圣经》原型

刘建东

(长春师范大学,吉林 长春 130032)

《还乡》是英国著名作家托马斯·哈代最出色的作品之一,读者可以从小说中直接或间接地找出多处相对应的《圣经》原型。原型批评理论家认为文学的发展主要是原型在作品中的“置换变形”,通过一系列的隐喻形式在作品中反复出现。本文从人物原型、主题原型和意象原型三个方面探讨了《还乡》中的《圣经》原型,以增强读者对小说的隐喻和内涵深层次的理解。

《还乡》;《圣经》;人物;主题;意象

托马斯·哈代(Thomas Hardy)是英国著名诗人、小说家,一生共发表8部诗集和20余部长篇小说。自1871年发表第一部小说《计出无奈》后,哈代开始创作以威塞克斯地区为背景的一系列富有乡土气息的小说。1878年,哈代发表了另一部乡土小说《还乡》(TheReturnoftheNative),这部长篇小说被一些评论家认为是哈代最出色的作品。《还乡》主要讲述了男女主人公克林·姚伯、游苔莎与爱敦荒原的关系。克林出生于荒原,在巴黎生意获得成功后想返回贫穷的故乡开创一番事业,为家乡人谋福利;而游苔莎出生于繁华都市,流落于荒原并一心想重返大都市,二人不同的理想追求最终导致悲剧的发生。

原型批评(Archetypal criticism)以英国人类学家弗雷泽的著作《金枝》中所建立的交感巫术原理为基础,结合瑞士心理学家荣格的精神分析学和集体无意识学说,主要挖掘文学作品中反复出现的人物、情节、主题及意象,探索原型与文学之间的密切关系。加拿大学者弗莱在二人的基础上把原型批评进一步升华,在《批评的剖析》中揭示了文学对应于神话的内在结构,建立了以“文学原型”为核心的原型批评理论。弗莱指出,神话与现实代表着文学表现的两种形式。从叙述角度来看,神话乃是对以欲望为限度的行为的模仿,这种模仿是以隐喻的形式出现的[1]。文学的发展主要是原型在作品中的“置换变形”,通过一系列的隐喻形式在作品中反复出现。《圣经》是基督教的经典之作,对西方许多作家的创作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哈代的母亲是一位虔诚的基督教信徒,哈代在童年时期便有意或无意地受到《圣经》的熏陶。他的文学作品中多次直接或间接引用《圣经》中的人物、主题、情节和意象等,《还乡》中亦有多处相对应的《圣经》原型。

一、人物原型

《还乡》的男主人公克林对应《圣经》中的耶稣原型。耶稣是《圣经》中的救世主,为了拯救世人到处奔波给人们传授道义,虽四处碰壁却始终坚持不懈,最终被钉死在十字架,用鲜血唤醒麻木的世人。耶稣在圣诞节那天出生,哈代把男主人公的首次亮相安排在圣诞节那一天暗示着克林与耶稣的内在密切联系。随着小说情节的发展,读者可以看出克林的形象和性格与耶稣具有很多相似之处。克林出生于爱敦荒原,通过自己的努力在大都市获得成功,然而他并没有留恋巴黎的繁华,而是义无反顾地回到了贫穷的故乡爱敦荒原。在他的眼中,“荒原虽然看着像沙漠那样毫无生气,实在却像草原,甚至于森林,那样生气勃勃,所以凡是琢磨它的人,总要对它特别用心”[2]。克林对荒原情有独钟,一心想通过大都市先进的文明来改造贫穷、落后的荒原,使家乡人过上幸福的生活。克林对此有着坚强的信心,“他宁肯把一些个人牺牲了,而为一班人谋福利……他很愿意马上把自己作首先牺牲的一个”[2]。这种精神与耶稣的牺牲自我、利他主义相吻合。克林回到家乡前就已经做好了牺牲自己的准备,他热爱荒原,热爱荒原上的人们,把荒原人的幸福看作自己的幸福,心甘情愿地为家乡人的幸福而放弃自己的利益,这种思想与耶稣的甘愿为世人奉献精神不谋而合。克林在生意上获得成功后,并没有像大多数成功人士那样过着奢侈、豪华的生活,而是一直过着多年来保持的简朴生活,而且他对贫穷家乡人一视同仁,甚至把他们当作自己的兄弟,这也体现出耶稣的禁欲主义和世人平等的思想。

小说女主人公游苔莎可以看作是以实玛利人的原型。据《旧约·创世纪》记载,以实玛利是亚伯拉罕和其妾夏甲的孩子,招致亚伯拉罕妻子撒拉的嫉妒和反感。撒拉设法逼迫亚伯拉罕把夏甲和以实玛利放逐到荒郊野外,以实玛利逐渐成为“被抛弃的人”的代名词。游苔莎童年在当时时髦的海滨浴场蓓口过着无忧无虑的生活,而母亲和父亲的相继去世改变了她的命运。外祖父意外受伤后,不得不带着游苔莎来到偏远的爱敦荒原。游苔莎很不情愿来到荒原,她觉得跟“充军发配一样”,不过她也没有办法,只能住在荒原。游苔莎被迫来到荒原,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是被父母“抛弃”的结果。高傲的游苔莎不甘心一直留在爱敦荒原,回到繁华的大都市是她的梦想。枯燥、乏味的荒原生活使游苔莎倍感孤独、痛苦,她认为自己早已被文明社会抛弃。她嫁给了在巴黎生意上获得成功的有为青年克林,以为这样可以摆脱荒原,去巴黎生活,但克林一心想回到荒原为家乡人谋福利。即使游苔莎和克林的母亲反对这个想法,也没有阻止克林回到荒原去实现自己的梦想,游苔莎去大都市生活的梦想未能如愿。克林为家乡人着想没有错,不过他忽略了妻子的感受,从这方面看克林是自私的。克林后来与游苔莎发生各种误会,使她打算“逃走”。游苔莎最后悲剧的发生与克林对她的抛弃是分不开的,如果克林能从游苔莎的角度思考,可能会避免悲剧的发生。所以,游苔莎与以实玛利有很多相似之处,她们都不能掌控自己的命运,都是被别人抛弃的人[3]。

二、主题原型

据《圣经·出埃及记》记载,摩西带着被奴役多年的希伯来人按上帝的指令逃往迦南,途中遭遇各种困难、危险,始终没有放弃对自由的向往。经过多年的努力,希伯来人终于获得自由。追寻是《圣经》中的一个重要主题,哈代在《还乡》中也运用了这一主题。克林所追寻的首先是实现自我价值。克林出生在贫穷、落后的爱敦荒原,他没有随波逐流,而是一个“好念书的人了,对于事情总有顶别致的见解”,通过自己的努力和敏锐的洞察力在巴黎当上钻石商店经理,逐步获得生意上的成功,成为一个年轻有为的上进青年,实现了人生的自我价值。其次,克林所追寻的主要是实现自己的社会价值,为家乡人过上幸福生活而贡献自己的力量。克林深受法国空想社会主义思想的熏陶,自愿放弃巴黎繁华、纸醉金迷的生活,只身一人回到贫穷、偏僻、落后的故乡,主要是为了帮助家乡人能够摆脱贫穷、落后的局面。这时的克林已经把自身的利益置之度外,主要考虑大家的利益,甚至不顾新婚妻子和母亲的反对,充分体现了其舍小家、为大家的无私奉献精神[4]。克林为了帮助村民提高文化水平,希望能够创办一所学校。为了实现这一目标,他整日埋头苦学,最终导致视力衰退,为了村民牺牲了自己的健康。克林在遭受眼疾、母亲和妻子相继去世等一系列沉重打击之后,把“露天巡行讲演种种在道德上无可指摘的题目作了他的职业”[2]。克林在十字架旁、通水道旁、公共散步场、码头等许多地方不断地努力于这种事业,不管人们相不相信他的讲话,他都坚持他的事业,希望在精神方面对家乡人进行指引,追寻着自己社会价值的实现。

三、意象原型

原型批评家弗莱在他的著作《批评的剖析》中把意象分为启示意象和魔幻意象,《还乡》中存在大量的魔幻意象。

(一)荒原

据《旧约·创世纪》记载,夏甲与以实玛利被放逐到别是巴旷野,别是巴旷野象征着与文明相对立的原始荒原。著名诗人艾略特曾把荒原作为诗歌的标题,象征战后丧失信仰颓废的人们。哈代为小说的背景定下了阴暗、荒凉的基调,暗示着小说中人物将面临各种各样的不幸遭遇。哈代把爱敦荒原描绘成到处是灌木、苔藓的地方,而且荒原上“到处都长着菌蕈,好像硕大无朋的野兽腐烂了的肝肺”[2],营造出阴森恐怖的气氛。《圣经》中存在死亡之树、禁果之树、被诅咒的无花果树等不祥意象,小说中经常出现的茂密森林象征着凶险、命运、新旧文明的冲突等不祥征兆[5]。此外,《圣经》中蛇是魔鬼撒旦的化身,象征着不祥和恐怖。约布耐特在炎热的夏天穿过荒原去看望克林,被蝮蛇咬伤。克林母亲被蛇咬伤后不久死去,给克林造成沉重打击。哈代通过对荒原上植物、动物的描写加深了小说的悲剧色彩。

(二)水

在《圣经》中,上帝试图通过连降暴雨的途径来冲洗世间的罪恶,水具有灾难和死亡的象征意义。《还乡》中出现了大量水及水的各种变体:游苔莎打算逃走的晚上下起了雨,而且“雨可就大起来了,好像要倾盆而来似的”。克林到水堰去寻找游苔莎,那儿的“水门那儿落下来的一道一道喷涌急流”,看到水里有一个在水中飘动,立刻跳到“那一片沸腾翻滚的水涡里去”[2]。哈代通过水和水的变体——雨的意象向读者暗示悲剧即将发生,增添了小说的悲剧色彩。游苔莎最后在水中死去,正好与水的死亡象征意义相吻合。

四、结语

许多欧美著名作品的体裁都与《圣经》中的引句和典故有着密切的联系,读者了解一些《圣经》方面的知识才能更好地欣赏这些著作[6]。 哈代在《还乡》中运用的人物原型、主题原型和意象都直接或间接地引自《圣经》,了解《圣经》知识可以使读者增强对小说的隐喻和内涵深层次的了解。原型批评理论是解开《还乡》中《圣经》原型的一把钥匙,既拓宽了读者的分析视角,又深化了对这部作品的理解。

[1]王平.《还乡》的神话原型解读[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4):37-38.

[2]托马斯·哈代.还乡[M].孙予,译.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2006:79,63,257,151,192.

[3]包红芳.从原型批评理论角度解读哈代《还乡》中主人公形象原型[J].东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4):79-81.

[4]刘滢,李新德.《还乡》原型体现的哈代宗教观研究[J].新余学院学报,2012(6):49-51.

[5]程颖,唐霞.《还乡》原型浅析[J].西昌学院学报,2006(3):15-18.

[6]叶舒宪.神话—原型批评[M].陕西: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156.

Discussion on Archetype of The Return of the Native in The Bible

LIU Jian-dong

(Foreign Languages School of Changchun Normal University, Changchun Jilin 130032, China)

TheReturnoftheNativeis one of the famous English writer Thomas Hardy’s best works.TheReturnoftheNativeinTheBibleArchetype could be found in many places directly or indirectly. Archetypal criticism theorists argue that the development of literature is mainly the displacement of the Archetype in the works, which would recur through a series of metaphorical form in the works. From character archetypes, theme archetypes, and image archetypes, the paper discussed the archetypes ofTheReturnoftheNativeinTheBible, which enhance the readers ’deeper understanding to the metaphor and connotation of the novel.

TheReturnoftheNative;TheBible; character; theme; image

2016-06-12

刘建东(1979- ),男,讲师,从事英美文学与英语教学研究。

I561.074

A

2095-7602(2016)09-0109-03

猜你喜欢
家乡人哈代克林
哈代诗歌的民谣艺术
烫不死的细菌
家乡记
池塘
An General Analysis on Thomas Hardy’s Pessimism in Wessex Novels
不倒的陀螺
The Tragical Causes of Tess of the D’Urbervilles
妇科再造胶囊联合克林霉素治疗慢性盆腔炎临床观察
威塞克斯“万物有灵”观与哈代小说的神秘风格
克林霉素的不良反应及用药安全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