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德育实践中学生主体性研究

2016-03-29 11:37张华敏
重庆电子工程职业学院学报 2016年3期
关键词:主体德育班级

张华敏

(重庆电子工程职业学院 应用电子学院,重庆 401331)

高职院校德育实践中学生主体性研究

张华敏

(重庆电子工程职业学院 应用电子学院,重庆 401331)

高职院校德育效果不佳,一直是困扰高职院校学生全面发展的瓶颈。德育过程中学生主体性的缺失是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学效果不理想的重要原因,学校、德育工作者和学生的三方联动是提高德育实效性的最佳途径。

高职院校;德育;学生主体性

高校承担着培养社会主义社会的建设者和合格接班人的神圣使命,同时也应当是学生得到全面发展的地方。但近年来,高职院校德育效果不佳,学生没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和动力,缺乏生活的热情,对周围的事物缺乏同情心,无法理解周围的人等,阻碍着高职学生的全面发展。

德育是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德育教育过程是师生之间的一种交互行为,学生也是德育过程中的主体,不应被动承载教师传授的所有德育知识。本研究试从德育过程中学生主体性的角度,对高职院校德育效果不理想的原因进行分析,并从学校、德育教育工作者和学生的角度分别提出应对策略。

1 主体性概念解读

康德认为,主体是能够按照自己的意志,独立自主地做出决定并诉诸于行动的人。主体性是作为认识主体的人在处理外部世界关系时表现出来的能动性。主体性是主体的内在规定,是作为人的根本性质[1]。德育过程是在教育者的价值引导和受教育者的自主建构相统一的活动中形成思想道德主体的过程;德育过程形成的思想道德主体是指从事思想道德认识活动和实践活动的现实的人[2]。在高职院校德育过程中,学生也是学校道德教育的主体,即在教育者的引导下,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能动认识和处理外部世界的关系;在与一定客体的关系中通过自己的自觉能动活动而获得对客体的主动态势,发挥出能动的积极作用并取得支配地位。

目前,在高职院校德育过程中,学生的主体地位没有得到应有的尊重,学生的主体性没有得到充分发挥,导致高职院校德育实效不佳。

2 高职学生德育主体性缺失的原因分析

2.1高职院校德育工作的边缘化

高职院校以就业为导向,把培养专业技术型人才作为自己的办学目标。在高职院校办学目标的导向作用下,学校有目的、有重点地发展技术、技能型人才,重技能轻德育的问题比较突出。由于德育工作周期较长,助力于学生成长的效果较慢,尤其是在就业竞争日趋激烈的社会环境下,高职院校的德育工作被迫让位于专业技能,德育类课程逐渐沦为高职院校的边缘课程,学生德育活动逐渐趋于形式化和表象化。在重技能轻德育的高职院校文化氛围中,德育教育者逐渐沦为边缘员工。高职学生目睹了德育工作的无足轻重,对德育的信任程度也逐渐下降,德育过程中主体性也渐渐丢失。

2.2知性德育观的影响

德育观念决定并直接影响着德育工作者的德育行为。知性德育观下的德育工作,以学科知识为导向,过分强调德育知识的传授。在效率观念以及应对考试观念的共同作用下,德育教育者总是习惯于在单位时间里传授更多的德育知识,忽视学生的德育实践。知性德育观关照下的高职学生德育工作,是在没有了解学生德育需求的情况下进行的。尽管学校开展了大量的德育活动,开设了相关的课程,但学生的德育需求并没有得到有效满足,德育教师满堂灌的讲解,使德育活动流于形式,学生的主体性受到压抑。

2.3边缘人性格带来的影响

斯通奎斯特的边缘理论认为,“边缘人”由于长期处于多种社会的心理冲突中而产生了“边缘人格”[3]。在高职院校的生源中,学生在初中阶段或高中阶段未得到全面发展,成为课堂中的“边缘人”或者“差生”。多数学生在中学阶段因成绩不好,受到教师的批评和冷落,对学校的德育内容和活动产生排斥和抵触心理。在进入高职院校后,既定性的边缘人性格给他们心理上和行为上带来巨大影响。

首先,在心理上,边缘人性格导致学习主体性缺失。由于惯性思维,对自己的主体地位和主体性认识不到位,导致德育过程中学习主体性的缺失。高职院校的学生大部分是迫于高考、中考失利别无选择或是父母的意图,而不是经过自己的深思熟虑后选择现有专业。对所选学校、专业以及对应的职业发展前景都缺乏了解,导致其学习目的不明确,学习积极性不高,学习动力不足,自我约束和自我控制能力较差。在学校育德过程中,他们不愿意与老师互动,不喜欢与人交往,逃避集体活动,结果逐渐远离学校的育德中心,丧失育德过程中的话语权,从而处于相对弱势的地位。

其次,在行为上,边缘人性格导致班级学习氛围不浓。班级是学校机体的细胞,是学生在校生活的“家”[4]。班级成员的学习风貌无形中将形成一种班级氛围,时刻影响着班上每一位成员。受边缘人格影响,高职院校的班级活动常常被一种过度平静的氛围笼罩。当班级文化氛围不好的时候,学生很容易察觉到班级文化中默认的价值,并且围绕这些价值建构起他们的行为方式。生活在同一班级的学生都能感受到这种边缘氛围,受此感染,学生不愿参加学校的德育活动,即便参加也更多地表现为旁观者而不是德育活动的主体。

3 高职学生德育主体性缺失的应对策略

3.1学校层面

为了提升生源素质,吸引更多优质生源进入高职院校学习,学校必须减少对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的依赖心理,积极树立市场竞争意识,打造学校特色,主动提升发展内驱力。充分利用办学自主权,紧贴人才市场发展态势,及时调整办学目标和方向,不断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努力提升高职院校的核心竞争力和知名度,打造国际国内一流名校,让更多的学生以能进入该学校学习为荣,提振学生的自信心。

3.2德育教育者层面

德育教育者是师生德育矛盾的主要方面和影响学生发展的重要因素。德育教育者作为德育关系中的主动发起者,对激发学生的主体性起着主导作用。

首先,德育教育者要主动提高认识,转变教学观念。在德育活动中,由于学生有着不同的成长经历,他们对德育的需求范围和程度不一样。学生成长出现个性化发展,这就要求德育教育者根据学生的个性化特征,有针对性地对学生发展进行引导,促进学生的个性化成长、成才。

其次,德育教育者要规范自己的行为,公平分配德育活动的有限资源。目前高校组织的德育工作者常常担负着几十人甚至上百人的德育管理工作,德育资源紧张的现状在短时间内不能得到有效缓解,这就要求教育者在分配德育资源时尽可能兼顾公平,让每个学生都有互动机会。同时教育者要提升德育管理技能,丰富德育活动内容、优化德育活动形式,尽力把学生吸引到德育活动中来,积极参与课堂互动,师生间保持良好的互动关系,保持对每一位学生德育发展的积极关注。古人云:“亲其师信其道。”在教育者积极努力的工作氛围中,学生能潜移默化地受到德育情感的熏陶,自己的德育主体性能得到有效激发。

3.3学生层面

学生是德育活动的主体,高职德育过程中德育矛盾的解决依赖于学生主体性的发挥。

3.3.1激发学生自我意识的觉醒

教育是人的灵魂的教育,而非理智知识和认识的堆集[5]。在高职德育过程中,教育者是教学信息的发出者,教学信息能否被学生接受,接受程度如何以及接受后如何对该知识进行管理和内化,均与学生的自我意识有关。如果学生是被动地接收教育者的教学信息,那么就相当于教育者在唱独角戏,这就从根本上导致了高职德育过程中学生主体性的缺失。因此,在德育活动中,学生要明白德育对自己今后人生发展的重要意义,清楚自己对德育的需求,从而产生强烈的德育内驱力,积极主动参与学校的德育活动,获得量大质优的德育知识和德育体验,并在实践中自觉践行这些知识,真正做到学以致用。

3.3.2助推学生自主确立德育学习目标

怀特海言:“学生是有血有肉的人,教育的目的是为了激发和引导他们的自我发展之路。”[5]高职学生在德育活动中,应充分发挥自己的主体性。在自我觉醒的基础上,与任课教师一起制定出适合自己的德育学习计划。在自我学习目标的引导下,结合德育学习的内容,对学习中的热点和焦点进行讨论,不仅能提升自己的理论知识,而且还能深化理解,更好地融入实践。

3.3.3引导学生自为地参与德育活动

学生的自为性是学生参与德育活动的内驱力。德育知识学习不是“为了学,所以学”的孤立行为,而是要学以致用。高职学生在德育活动中应有一种自为性,即对高职学生自身来讲,参与该德育活动符合自己的成长需求,有助于将来的个人成长。在学校的育德过程中,增强德育工作者和学生之间的互动环节,如思政课堂上的提问与解答。德育工作者要尝试教会学生不断提问,增强学生主动学习的意识,把提问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同时,德育工作者还应利用多种手段吸引学生的参与,使其成为德育过程中的主体。当学生出现道德困惑的时候,德育工作者应启发学生主动讨论,组织学生认真剖析,去伪存真,抓住本质,把握重点,攻克难关。学生通过参与德育活动,学到有用的德育知识,以指导和处理学习和生活中的困难。

3.3.4树立学生德育活动的典范,营造积极向上的班级氛围

心理学研究表明,青年学生在内心深处都有一股积极向上的愿望。德育工作者要善于抓住德育工作中的学生典范,以点带面,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的参与性,营造良好的班级氛围,展现高职学生良好的精神风貌,从根本上促进高职学生的全面发展。

[1]裴娣娜.主体参与的教学策略:主体教育·发展性教学实验室研究报告之一[J].学科教育,2000(1):8-11.

[2]范树成.德育过程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10):32.

[3]张黎呐.美国边缘人理论流变[J].天中学刊,2010(4):64-67.

[4][德]雅思贝尔斯.什么是教育[M].邹进.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社,1991:4.

[5][英]怀特海.教育的目的[M].庄莲平,王立中.译.上海:文汇出版社,2012:2.

责任编辑闫桂萍

G618

A

1674-5787(2016)03-0009-03

10.13887/j.cnki.jccee.2016(3).3

2016-03-20

本文系重庆电子工程职业学院2015年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会课题“高职院校德育实践中学生主体性研究”(项目编号:15XSZ07)的阶段性成果。

张华敏(1979—),女,西南大学教育学部博士研究生,重庆电子工程职业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高校德育、高等教育。

猜你喜欢
主体德育班级
德育要在“善”处留白
《中国德育》
班级“四小怪”
论自然人破产法的适用主体
班级英雄
德育提效:必要的叙事转向
如何构建和谐班级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
技术创新体系的5个主体
关于遗产保护主体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