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开始更新多管火箭炮

2016-03-29 16:37
兵器 2016年4期
关键词:反导

到2020年前后,俄军现役多型多管火箭炮都将退役。“合金”科研生产联合体早在2006年就计划以“冰雹”为基础开发“狂风”-G,2013年才列装。该炮有两个15管模块,增加了自主导航和驾驶室遥控射击能力,乘员从3人减至2人,行军-战斗转换时间减至无准备阵地6分钟,最大射程100千米,近年已用于乌克兰东部。替代现役“沙暴”和“飓风”的“狂风”-U和S型都采用四轴BAZ-6950卡车底盘,S型有两个6管模块,最大射程120?150千米,未来还可发射巡航和弹道导弹。三种火炮均可发射反装甲末敏子母弹,火控系统还可互换。2016年底,俄东部军区摩步部队将列装“狂风”-G,西部军区也将装备40多套“狂风”-S。

“紫菀”增强反导能力

2016年1月14日,空客航天防务公司获得法军4.36亿美元,以第1批次“紫菀”-30B1型为基础开发B1NT导弹,前者只能拦截射程600千米的短程弹道导弹,后者能拦截射程1000千米的近程弹道导弹和部分射程1000?3000千米的中程型号。B1NT用Ka波段主动雷达导引头代替了“紫菀”-30的Ku波段导引头、新的弹载计算机,还增强了反隐身能力。目前“紫菀”-30B1只用于陆基的SAMP/ T“曼巴”地空导弹系统,除法国空军将装备10套外,意大利陆军也将把装备的“紫菀”-30B1升级到这一水平。未来第2批次“紫菀”将配备新型红外导引头、具有大气层内高空碰撞杀伤能力,能拦截射程3000千米以上的弹道导弹,并具备与其他美制反导系统协同作战的能力。

以色列开发新型弹药

以色列军事工业公司开发的MPR-500炸弹大量装备以空军,并于2014年投入实战。MPR系列以Mk80通用航空炸弹为基础,采用复合材料弹体,缩小了杀伤半径,但借助350米/秒的下落速度增强了穿透力,并能与多种飞机和制导组件兼容。其中,MPR-500破片最大杀伤范围60?100米,以80度入射角投下时可穿透超过一米厚的钢筋混凝土。最新型号为MPR-250、MPR-1000和MPR-2000,其中MPR-1000可穿透1.5米的混凝土。另外该公司开发的Romah GPS制导火箭弹也即将于2016年内在以军服役。该弹弹头重20千克,射程35千米,精度10米以内。该弹口径不是227毫米,为此以军炮兵现役的M270多管火箭炮已完成了改进,安装了新的发射管,后者除发射Romah外也能发射其它非227毫米弹药。

以、澳新项目透露未来战车走向

以色列国防部最近透露了在研的“梅卡瓦”Mk.4坦克后继型“卡梅尔”技术验证样车的一些细节。30?35吨的战斗全重留有增长余地,动力倾向于混合电传动,安装中口径火炮的遥控炮塔将有较大俯仰角,适于打击城区和山区目标,顶置遥控武器站将安装机枪和反坦克导弹。计算机火控系统可自动完成探测到打击。它还将采用新一代主动防护系统,除能为本车抵御反坦克导弹和火箭弹外,还可以保护附近没有主动防护的平台。澳大利亚陆军耗资近百亿美元、替代现役ASLAV步兵战车的“陆地”400项目也已开始征集方案,要求新战车配有反坦克导弹、能抵御自制爆炸装置和地雷,主动防护系统能探测和自动摧毁各种来袭弹药。

美“斯特瑞克”装甲车完善火力

美现役“斯特瑞克”8×8装甲步战车一直安装M151“保护者”遥控武器站,配有12.7毫米M2机枪、M240型7.62毫米机枪或Mk-19自动榴弹发射器。随着每个“斯特瑞克”旅的机动火炮型数量削减,步战车急需要加强火力,但前提是不加装炮塔。M151的制造商康格斯堡公司2008年就在研制采用Mk44“大毒蛇II”30毫米炮的中口径遥控武器站(MCRWS),其射程从现有的600?1550米延伸到2000米,代价是需改装车顶并增重两吨。经过2014年的试射,2016年1月将其纳入耗资7500万美元的“斯特瑞克”升级计划的一部分,预计2021年交付8辆样车,但尚未决定是否为全部9个旅的该型战车改装,也可能每个连升级一辆。

泰国将再次采购坦克

由于乌克兰冲突,泰国2011年花费2亿美元订购的49辆T-84“堡垒”主战坦克只在2014年初和2015年中分别接收了5辆,即使2016年4月再交付10辆,其余车辆的交付延误已无可避免。2016年2月10日,泰国陆军表示正考虑从俄罗斯乌拉尔车辆厂的T-90、韩国现代罗特姆公司的K1A1和中国的MBT-3000中选择一种主战坦克。为此他们将成立一个采购委员会,不过目前尚未确定采购数量等细节,但外界估计该项目可能价值2.5亿美元,为期三年,将采购约50辆,而且有一定紧迫性。虽然泰国防长将在访俄时参观T-90,泰国总理也将于6月访俄,但官方表示并未选定俄制产品,采购将取决于性能和价格。

美网络战力量初见端倪

成立5年来,美国网络司令部已初步形成了一支包括6200名网络高级技术人员的网络部队。除保护国防部网络外,他们还要准备在民间发生重大网络事件时出手相助,同时为美军形成从防御到进攻的广泛网络战力,目前这些战力已开始发挥实际作用。2016年初,该部首套网络空间作战系统——美国空军内部控制网(AFINC)已全面形成战斗力。该系统2013年开始建设,作为美国空军第一道网络防线,每周阻止超过10亿次可疑入侵。2016年,美国网络司令部仍将优先保卫国防部网络及系统,但重点关注在系统和平台软硬件设计之初就充分考虑安全,并普及“网络卫生”观念,因为只要人人都正确使用网络,美军面临的网络防御挑战可望减少80%。

美军监视朝鲜武器试验

2016年1月朝鲜核试验后,美国空军照例从日本嘉手纳基地派出一架WC-135“永恒凤凰”核试验侦察机。该机型1965年服役,现仍有两架在役,1979年曾用于侦察南大西洋闪光事件,1998年侦察巴基斯坦和印度核试验,2006年10月、2009年5月、2013年1月和这次均针对朝鲜出动,据称2009年发现了与核试验有关的放射性尘埃,其余结果不详。2016年2月2日朝鲜通报计划8?25日发射卫星后,美国海军导弹靶场测量船“霍华德·O·劳伦斯”号于次日抵达佐世保港。该舰排水量12845吨,长163米,2008年开工,2014年服役,载有“眼镜蛇国王”主动相控阵雷达,替代了退役的“观察岛”号测量船及其“眼镜蛇朱迪”雷达。该舰由军事海运司令部管理,但承担空军主持的任务。

美日韩三国反导合作加速

2016年1月22日,韩国透露了韩美年内共建导弹防御网,实时共享信息的合作计划。目前,韩国雷达发现朝鲜导弹后,将通过韩国战区导弹作战(KTMO)系统下令韩国防空反导系统(KAMD)的导弹拦截,而驻韩美军也有不同的探测、指挥和反导拦截系统。今后,两国将通过16号数据链将反导系统网络联网,实时共享对朝鲜导弹的预警信息。不过韩国也担心在指挥等环节的更深入合作可能造成KAMD事实上并入美国反导系统、而不是联合作战的局面。由于美日反导系统联网,这也将使韩日反导系统相连。虽然三国2014年12月就签署了应对朝鲜核武和导弹威胁的信息共享协议,韩国仍不允许美军不经韩国首肯就将韩方任何信息传递给日本,但这在技术上可能难以实现。

菲将装备首艘战略海运舰

2016年1月17日,菲律宾海军首艘“战略海运舰船”(SSV)在印尼帕尔军工公司造船厂下水,目前正准备海试。2013年10月,菲批准拨款8139万美元建造两艘该型舰,2014年底选定印尼公司,一共将建造4艘。刚下水的“塔尔拉奇”号舷号LD-601,排水量7200吨,长123米,宽21.8米,舰员121人,两台2920千瓦发动机,最多可载621人或500名全副武装的士兵,最大航速16节,作战航程9360海里,自持力30天,可搭载包括AW-109舰载型在内的3架直升机。其飞行甲板可同时起降两架直升机,船体内可能设有坞舱。服役后,该舰将主要用于军事海运、两栖作战,也作为菲海军浮动指挥中心,执行搜救、人道主义救援和救灾任务。

美空军改组航天部队

2015年12月,美空军航天司令部司令透露该部队力量严重不足,GPS卫星系统有时只有两名19岁的军人负责值班。为增强保护美国空间基础设施的力量,空军正在施里弗空军基地的第50空间联队组建一支全新的部队。它将由352名轨道分析人员、情报人员、任务专家和工程师组成4支中队。到2016年晚些时候,还将在彼得森空军基地组建第21空间联队,在巴克利空军基地组建第460空间联队,大力加强太空战基础力量。近年,美国空军忙于应对中、俄两国的反卫导弹和卫星干扰等威胁,对未来5?10年的长远力量建设有所忽视,比如俄罗斯2013和2014年有4次航天发射的卫星出现了异常机动操作,美国航天司令部正密切关注这些卫星的位置。

欧、印、俄调整航天战略

2016年欧洲航天局预算比上年增加18.4%,主要用于遥感卫星、运载火箭、国际空间站和欧俄合作的ExoMars任务。2014年12月启动的“阿里安”-6重型火箭项目已确定设计,计划2020年首次发射。目前法国政府正在评估开发可重复使用火箭的可行性,为2016年12月的欧洲航天局峰会提出战略建议,以应对美国私营航天竞争。最近三年,虽然一直为载人航天计划提供少量资金,但印度已成功的火星探测器仅耗资0.67亿美元,而载人航天预计需5.9?44.3亿美元。为此印度航天研究机构开始思考载人航天是否有真正需求,还是只是为了国家威望,建议更多投入自动航天任务。俄罗斯原计划2025年发射载人登月飞船,但最新的2016?2025太空计划已将投资从250亿美元减至173.6亿,据说已放弃月球项目。

“神剑”炮弹海军应用的前景

美国陆军的155毫米“神剑”精确制导炮弹已作战800余次。雷声公司最近测试成功的“神剑”N5将用于海军127毫米Mk45舰炮,但与原有型号有70%硬件、99%的软件通用,制导与导航单元则100%相同。普通炮弹理论射程24千米,但超过15千米,精度急剧下降,而N5则可以精确打击约37?48千米的目标。射程虽然低于BAE火箭助推炮弹的111千米,但却便宜很多。海军可将“神剑”N5用于耗弹较多的对岸火力支援,并代替昂贵的导弹,摧毁能从28?37千米发射反舰导弹的导弹艇。为此雷声还在GPS制导之外增加激光导引功能,由舰载直升机提供激光目标指示,下一步采用毫米波导引头后还能“发射后不管”。

日法竞争澳潜艇项目

澳大利亚将建造8?12艘4000吨级新型潜艇,订单总预算高达约500亿澳元,预计2016年中期在日、德、法三国中决定合作伙伴。但是,由于该项目的战斗管理系统和武器将由美国提供,美方担心德国不能保守技术机密,拒绝为澳德合作提供技术,德国中标的可能明显下降。外界也质疑德国蒂森·克虏伯公司以2000吨级的214型潜艇大型化改进的方案有技术风险。由于日美在海军领域合作较多,美国承诺如果澳方采用日本建造的苍龙级潜艇(4000吨级)方案,将提供最先进的战斗系统。为增强竞争力,法国舰艇建造局已提出愿意在阿德莱德建造5000吨级的梭鱼级潜艇并转让技术,包括用于法国攻击型和弹道导弹核潜艇的隐身技术,但日方在技术转让上的立场最近也开始松动。

俄彻底放弃拉达级潜艇

2016年1月18日,俄罗斯海军宣布拉达级柴电潜艇完成在建的两艘后将彻底终止,全部3艘都将分配给波罗的海舰队。该级艇可追溯到1989年开始研制的第四代常规潜艇(出口型称阿穆尔级),但其首艇“圣彼得堡”号1997年开工,2004年才下水,原定2005年交付,但2010年初才开始海试。由于推进装置、声纳、战术数据系统和TE-2鱼雷等都有问题,2011年底俄海军一度宣布该艇仅供实验,已近完工的“喀良施塔德”号和“塞瓦斯托波尔”号停工,直到2012年才勉强同意继续建造。2016年1月17日,俄海军表示希望基洛级改型——636.6阿尔罗萨级的第五、六艘交付黑海舰队后,再为太平洋舰队订购6艘,下一步将开发第五代卡琳娜级常规潜艇,预计2020年后开工。

美舰载无人攻击机计划生变

在2017财年预算提案中,美国海军将舰载无人空中监视与打击(UCLASS)计划改为舰载空中加油系统(CBARS),主要用于加油,兼顾情报、监视、侦察和通信中继,原来设想的攻击能力将推迟实现。CBARS的研发将分机体、控制系统和通信三部分,可能采用翼身融合体设计,但最优先的还是适于不同机体的控制和通信系统。虽然F/A-18E/F有20%?30%的架次是伙伴加油,但浪费资源,海军也一直没有开发过舰载加油机,直到2014年才考虑UCLASS的加油用途,这能将原用于伙伴加油的舰载战斗机解放出来,而且比改装其他机型更可行。这也是在2020年前尽可能增多舰载攻击力量的最佳途径。

美欲改装两栖舰用于反导

得益于巨大的体积和载重能力,2.5万吨的LPD-17圣安东尼奥级两栖船坞运输舰被美国海军看中,可望改装成导弹防御舰,并成为美海军自二战以来最大的水面战斗舰。下一代S波段弹道导弹防御雷达相当庞大和沉重,多块天线阵面积可达9?10米,比目前安装在阿利·伯克级驱逐舰及其第III批次改型上SPY-1和AMDR雷达还大,并需要安装在上层建筑较高位置。LPD-17也能为可望10?20年内成熟的高能激光武器和电磁导轨炮提供充足的空间,估计导弹垂直发射单元的数量将比现役巡洋舰多一倍。内部空间和良好的稳定性也使它能容纳定向能武器所需的发电和冷却能力。此外,它还可用于救灾、指挥控制和特种部队部署等任务。

双基地声纳助力反潜战

2016年1月24日,DARPA的艇外机动秘密通信与接近(MOCCA)项目开始征集方案。传统的主动声纳能得到目标回波,但会暴露自身位置,被动声纳虽然能保护本舰隐蔽性,但探测能力不及主动声纳。该项目将把声纳信号发射机安装在无人潜航器上,而将接收机安装在潜艇上,构成双基地声纳,使潜艇能远程探测及跟踪敌潜艇而无需暴露自身。潜艇需要拥有秘密通信能力,以掌握无人潜航器的确切位置并协调其活动。为期15个月的MOCCA第一阶段将投资1200万美元,用于概念设计和子系统原型验证,全部3个阶段将在4年内完成。关键技术挑战包括可装入直径不超过533毫米的无人潜航器的小型主动声纳发射器和信号处理技术,以及潜艇远距控制无人潜航器的隐蔽通信链路。

美国陆基中段反导完成新试验

2016年1月28日夜,美国导弹防御局发射了一枚带有CE-II大气层外杀伤器的地基中段反导(GMD)拦截弹,飞向一枚带有诱饵的中程弹道导弹靶弹。试验主要评估造成2010年12月拦截失败的转向姿态控制系统(DACS)故障的改进效果,并检验区分弹头和诱饵的能力。目前美国已部署的拦截弹采用CE-I杀伤器,已成功完成两次拦截,但2013年改进后的试射失败。采用CE-II的拦截弹则只有2014年6月的一次成功。虽然GMD的成功率达到了7次试验4次成功,但完善后的杀伤器(RKV)将在2019年首次正式拦截试验,2020年前后才部署。RKV也将为多目标杀伤器(MOKV)奠定基础。

美陆军无人机暂不载人

目前,可选有人/无人驾驶无人机进展顺利,美国海军和海军陆战队都正在探索无人空运技术。作为无人机的潜在使用大户,美陆航却面临飞机采购预算过去三年下滑约40%的局面,因此该兵种高层最近表示:美国陆军未来10?15年内无人机数量都不缺乏。尽管陆军希望用无人旋翼机在敌对区域执行任务,以降低人员面临的风险,在陆军发布的2010?2035无人机路线图中,无人机在“中期”阶段将承担约25%的后勤再补给任务,但对于士兵运输或救援任务还是有人驾驶飞机更放心。用无人机运输货物任务太过单一,如果要考虑新无人机,还是希望与“灰鹰”同级别的无人机具备无跑道垂直起降能力,同时加强生存力,减少操作人员数量。

A400M进入美军希望不大

在2015年底的一次英美联合军演中,英国空军的一架空客A400M“阿特拉斯”中型运输机成功地运载了美国陆军的“斯特瑞克”装甲输送车。这既是北约成员国装备协同作战能力的一大进展,也被外界视为空客进军美国军机市场的机会。目前美国军用运输机基本为波音的C-17和洛-马的C-130占有,空客不打算与这两种机型直接竞争,而准备走差异化战略。A400M的优势一是载重量比C-130大,二是可以使用的简易机场范围比C-17还大一些。但是,空客前些年竞标美国空军加油机时已经领教过美国的政策壁垒,2015年5月又有一架A400M在西班牙坠毁,美国陆军虽然观看了2015年9月在阿拉巴马州举行的A400M演示飞行,但表示“仍需在战术环境下对该机进行验证”。

美展望新的机载反导激光武器

ABL机载化学激光器曾被希望用于助推段反导,终因生存力、成本、燃料补充和高空光束稳定性问题被取消。2016年1月19日,美国导弹防御局局长谢林阐述了用于反导的机载激光武器的要求。虽然定向能技术进展迅速,但距反导的要求尚有一些距离。除了需要光束射程更远,功率更高,以实现防区外攻击、提高机载平台生存力外,还应当能安装到无人机等小型飞机上,在约2万米高空活动,最好能连续巡航数天或数周。它还应当有一定的反复攻击能力(相当于传统战机的载弹量)和快速重新瞄准的能力。功率和机体重量之比应当能从ABL计划的每千瓦55千克降到每千瓦5千克。预计到2020或2021年部署第一架机载激光反导技术验证机。

齿轮传动涡扇发动机投入应用

随着2016年1月20日空客向德国汉莎航空公司交付首架最新型A320neo客机,美国普惠公司耗时20年及100亿美元研发的齿轮传动涡扇发动机也首次投入使用。为A320neo研制的PW1100G能比同类型号节省油耗15%,增加航程950千米,减少污染排放50%,降低噪音75%。预计到2020年,这种高涵道比“洁净动力”系列发动机的节油幅度可达到20%,飞机维护成本也将大幅降低。原有涡扇发动机通过一部分高温燃气作功,使压缩机风扇转动,齿轮传动涡扇发动机的核心技术则是采用齿轮传动的减速箱带动风扇,从而使发动机每部分都以最佳速度转动,但在成本和可靠性方面有较大的难度。目前,普惠已获得7000台该系列发动机的订单,已经拥有30个国家的70个客户。

美军增购无人机

为与“阿帕奇”攻击直升机共同组成有人-无人机混合编队,美国陆军2016年1月又向德事隆系统公司追加资金9710万美元,全速生产“影子”无人机及其战术数据链,预计2018年完成交付。“影子”已在美陆军和海军陆战队使用多年,翼展6米,载荷27千克,可为旅级部队提供125千米内的情报、侦察和监视能力,能从2400米高度昼夜识别3千米外的战术车辆。同时,美国海军陆战队也宣布RQ-21“黑杰克”无人机初步形成战斗力,到2017年将采购100套。这种源自“扫描鹰”的小型战术无人机2013年首次上舰试飞,随后美国海军开始采购,计划装备25套。

猜你喜欢
反导
打造反导坚盾考验哪些能力
俄再射新型反导拦截弹
基于弹道仿真的反导保卫区快速建模方法
印度欢呼夜间反导成功
俄将用最新反导系统保卫莫斯科
印度国产反导系统测试成功
印媒欢呼“将成世界反导大国”
中国成功进行陆基反导试验
美想用亚洲反导网罩住中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