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癌及癌前组织中端粒酶活性检测的临床探讨

2016-03-30 23:00林志明杨旭初
中国实用医药 2016年8期
关键词:胃癌

林志明?杨旭初

【摘要】 目的 探究胃癌及癌前组织中端粒酶活性检测的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端粒重复序列扩增法(TRAP法)对就诊的胃癌者、行溃疡性手术者和行胃镜检查者共计178例进行端粒酶活性检测, 疾病包含肠上皮化生、萎缩性胃炎、早期胃癌、中晚期胃癌。结果 根据患者病情分为胃炎组、肠上皮化生组、胃癌组, 另取正常胃黏膜为空白对照组。端粒酶阳性检出率胃炎组和空白对照组相比,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两组与空白对照组相比,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胃癌组与胃炎组、肠上皮化生组相比,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的性别、肿瘤位置、大小、浸润深度、是否存在淋巴结转移、分化程度、临床分期和胃癌端粒酶表达水平关联性不大。结论 端粒酶不但能在胃癌组织中可以检测到, 在癌前病变也有表达。

【关键词】 基因表达调控;酶学;胃癌

DOI:10.14163/j.cnki.11-5547/r.2016.08.024

和正常细胞相比, 肿瘤细胞有着永生性的特点, 该生物学特征在癌细胞的发生发展中非常重要。如果端粒酶被激活, 则肿瘤细胞就会获得永生性生物学特征, 进而令患者病情恶化[1]。相关研究证明, 绝大部分癌细胞的端粒酶活性为高表达, 对端粒酶进行检测, 有着十分重要的临床意义。结合实际情况, 本文使用TRAP法对胃癌和癌前组织内端粒酶活性进行全面观察, 目的在于探究端粒酶在胃癌发生与发展中的相关变化和意义, 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选择2013年5月~2014年5月来河南省肿瘤医院就诊的胃癌, 溃疡性手术和行胃镜检查者共计178例为研究对象, 其中男92例, 女86例。从疾病类型上来看, 肠上皮化生23例, 萎缩性胃炎62例, 早期胃癌16例, 中晚期胃癌77例。年龄31.5~72.3岁, 平均年龄(62.3±3.7)岁。

1. 2 方法 在获取患者组织之后, 在第一时间收集, 放在经过二乙基焦炭酸酯处理过的试管中, 并保存在-80℃环境下。

1. 2. 1 组织制备 取样本75 mg放置在试管中, 同时使用200 μl的冰缓冲液洗涤, 之后将组织剪碎处理, 于其中添加冷裂解液200 μl, 5 mmol/L的β-巯基乙醇, 浓度为10%的甘油和0.1 mmol/L的蛋白酶抑制剂(AEBSF), 将上述物质均匀混合后, 放在冰上孵育30 min, 收集上清物质, 后使用紫外分光光度计对核酸与蛋白质的含量进行测定, 置于-80℃环境下保存。

1. 2. 2 端粒酶检测 本实验使用TRAP法为基础, 进行改良, 实施端粒酶检测工作, 具体如下:依照标准核酸定量, 选取1 μg的物质, 添加去离子水和反应液直到8.5 μl, 放在常温下反应30 min, 目的在于完成端粒酶介导作用下TS延伸反应, 后加入CX因物1.5 μl, 搅拌均匀后在90℃环境下作用1.5 min, 目的是为了消灭端粒酶活性, 后使用PCR循环设备, 进行增扩处理, 参数设置为:93℃40 s, 48℃40 s, 72℃1 min, 后利用72℃继续反应, 时间控制在10 min之内, 每次均使用端粒酶阳性为阳性对照, 使用经过RNA酶消化过的组织为阴性对照。选择1 μg 的提取物, 利用裂解液, 依照1:10和1:100的比例稀释, 重复上述步骤, 选择10 μl的PCR产物放在浓度为10%的非变性聚丙烯凝胶中实施电泳, 在干燥后使用X线平片放射到显影24~48 h。

1. 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0.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 1 不同胃黏膜病变组织端粒酶阳性检出率 本实验依照患者患病情况, 分成三组, 每个组的端粒酶阳性检出率如下:萎缩性胃炎24.19%(15/62)(胃炎组), 肠上皮化生39.13%(9/23)(肠上皮化生组), 胃癌92.47%(86/93)(胃癌组), 另取正常胃黏膜为空白对照组, 检出率为0。胃炎组和空白对照组相比,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两组与空白对照组相比,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胃癌组与胃炎组、肠上皮化生组相比,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2. 2 端粒酶表达和临床病理参数之间的关联性 结合患者的性别、肿瘤位置、大小、浸润深度、是否存在淋巴结转移以及分化程度和临床分期情况, 对胃癌患者进行全面研究, 结果证明, 患者的性别、肿瘤位置、大小、浸润深度、是否存在淋巴结转移、分化程度、临床分期和胃癌端粒酶表达水平关联性不大。

3 讨论

端粒酶的活化程度与癌细胞的一些生物学行为有着密切的关联性, 有实验证明[2], 早期胃癌患者的端粒酶检出率明显比晚期胃癌者高, 且存在淋巴结转移的患者检出该物质的几率比无淋巴结转移者高。对患者进行随访发现[3], 端粒酶呈现为阳性的胃癌患者术后存活率明显比阴性患者低, 这在一定程度上证明, 对端粒酶实施活性检测, 不但对临床诊断有很大的帮助, 且对于患者疾病预后同样存在重要的现实意义。

对临床病理参数和端粒酶表达之间的关系进行研究同样能够获知患者的性别、肿瘤位置、大小、浸润深度、是否存在淋巴结转移以及分化程度、临床分期和胃癌端粒酶表达水平关联性不大。

本实验在萎缩性胃炎和肠上皮化生组织内也检测出端粒酶活性, 这在一定程度上证明, 端粒酶在癌前病变或相关疾病中存在表达现象, 上述端粒酶活化过的细胞可能就是癌前细胞的一种, 因此对端粒酶阳性患者来讲, 实施相关检测, 能够尽早判断出其是否存在胃癌, 其临床意义需要进一步通过随访来证明。

综上所述, 端粒酶不但在肿瘤组织内可以表达, 且在早期病变时就有了表达迹象, 证明端粒酶对于肿瘤的发生发展有着必然性作用, 对于胃癌的早期诊治有着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因为癌症分期和不同癌基因激活/抑制有着密切联系, 而端粒酶活化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癌细胞永生化发展, 所以说对于已经活化的端粒酶基因实施有针对性的治疗, 有着良好的临床前景。

参考文献

[1] 陈海伟, 杨静茹. 端粒和端粒酶与癌症发生和治疗的关系研究进展. 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4, 30(19):51-54.

[2] 王大虎.端粒酶和PinX1基因在食管癌中的表达及生物学意义. 河北医科大学, 2011.

[3] 张丹. miR-1182下调hTERT的分子机制及其对胃癌细胞增殖和转移的影响.第三军医大学, 2014.

[收稿日期:2015-11-11]

猜你喜欢
胃癌
幽门螺杆菌感染与TNM胃癌分期相关性的研究
长期吃大蒜能降低胃癌死亡率
胃癌癌前病变有哪些,该如何早期发现和治疗
早期胃癌手术治疗方法有哪些
预防胃癌 从身边小事做起
全球近一半胃癌患者在中国
“胃”爱护航
预防胃癌——从身边小事做起
恶性肿瘤死亡率
胃癌筛查首选胃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