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项目地下水污染监测井布设方案的定量化研究

2016-03-31 06:05张正鑫李书涛
安全与环境工程 2016年5期
关键词:水文地质污染物监测

张正鑫,赵 江,曾 斌,李书涛

(1.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环境学院,湖北武汉430074; 2.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工程学院,湖北武汉430074)

工业项目地下水污染监测井布设方案的定量化研究

张正鑫1,赵 江1,曾 斌1,李书涛2

(1.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环境学院,湖北武汉430074; 2.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工程学院,湖北武汉430074)

工业成品生产过程中各类装置所产生的污染源严重威胁着工业建设项目厂区及其周边地下水环境安全,对工业项目厂区及其周边地下水水质进行有效的监测则成为防控地下水污染风险的关键。以某石化项目为例,基于对研究区水文地质条件的剖析和概化,通过野外水文地质调查及现场试验获取水文地质参数,利用FEFLOW数值模拟软件建立研究区地下水三维非稳定渗流模型和溶质运移模型,分析预测设定工况下污染物随地下水的迁移规律,实现了地下水污染监测井布设方案在时间和空间尺度上的定量化分析,并提出了合理且有效的监控管理措施,可为工业项目地下水监测井的精细化布设提供参考。

工业项目;地下水污染;监测井布设;FEFLOW;数值模拟

工业建设项目容易对地下水环境造成污染,而地下水污染监测井的布设则可有效地监测污染趋势,从而保护地下水环境。在工业建设项目地下水污染监测井布设时,传统经验是基于水文地质调查的目标区地下水类型和水文地质单元的分区情况布设监测井,这种按经验布设的地下水监测井多为定性布井,对于井位及井深设计没有定量依据,其控制性和代表性仍有待进一步提高。目前相关研究主要集中在对已有地下水监测井网的优化设计,采用的方法主要包括水文地质分析法[1]、克立格法[2-3]、聚类分析法[4-5]、信息熵法[6-7]、统计学法[8]、数学规划模型法[9-10]等,基本上是针对大区域监测网的优化,且以定性和半定量优化为主,缺少针对小区域工业项目监测井网的优化设计。

实践共同体自1991年由美国伯克利大学的人类学家莱夫和温格在《情境学习:合法的边缘性参与》这一著作中首次提出以来,已应用于包括教育在内的很多领域,且收效显著。实践共同体是指一群有着共同关注点且对同一个问题感兴趣的人,在同一个实践活动中能相互影响,以提升自己在该领域中的专业知识和技能的组织形态。实践共同体强调的是在实践情境中通过有效互动来提升个人的知识和技能,强调了团队协作的重要性,这正好弥补了青年教师在提高自身教学水平时仅靠个人努力的缺点。

2011年我国《地下水环境评价导则》的发布,对工业项目地下水监测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并促使研究人员开始对地下水监测井定量化布设进行探索研究。如刘桂环[11]认为污染源的分布与污染物在地下水中的扩散形式是地下水污染监测井布设的主要原则;李媛媛等[12]考虑污染场地的规模较小和其特殊性,认为很多区域地下水污染普查的方法并不完全适用于污染场地,并结合地下水的分布及运动特征,从全面性、系统性、代表性、可行性、经济性五个方面阐述了污染场地地下水监测布点应遵循的基本原则;石磊等[13]分析了监测井在化工厂区土壤和地下水污染监测中的应用,并定性布设了本底监测井和污染源监测井;夏大金等[14]以地下水系统比较脆弱的低丘区某工业场地项目为例,利用水质模型模拟出该项目在非正常工况下可能污染物下渗到地下水系统中的运移扩散规律,并根据模拟结果制定出合理的观测井布设方案和监测频率;谭承军等[15]结合某核电厂址的水文地质条件,阐述了水文地质概念模型的建立以及地下水放射性监测井井位的布设原则和具体方案;王宁涛等[16]运用计算机技术实现了马坑铁矿地下水监测井的布设,并实现了地下水水位突变预警功能。综上研究可见,现有工业项目的地下水监测井布设基本上依据水文地质条件直接布设,或者结合数学模型加以辅助说明和内插结果,如今数值模拟技术广泛应用于地下水水量预测、溶质运移分析等领域,为地下水水量和水质的定量化分析评价提供了理论依据,因此结合数值模拟结果指导地下水监测井的布设,对于更加有效地监控地下水污染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本文以某石化项目为例,在调查分析研究区水文地质条件的基础上,建立了与之对应的水文地质概念模型,通过野外水文地质调查及现场试验获取水文地质参数,利用地下水数值模拟软件FEFLOW建立了研究区地下水三维非稳定渗流模型和溶质运移模型,研究了石化厂区污染物在设定工况下的时空迁移规律,并据此布设地下水监测井,以为工业项目地下水监测井的精细化布设提供参考。

1 研究区概况

研究区位于湖北省某市丘陵地带,地势总体上西高东低,区内最高海拔为228.50 m,最低海拔为53 m。研究区所在区域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冬冷夏热,年平均降水量为972.20 mm。

3.2 模拟结果及分析

石化类项目对地下水造成污染的情景一般有两种:第一种情景为正常工况下埋入式装置区的跑冒滴漏;第二种情景为事故工况下罐区爆炸泄漏。考虑到第二种情景事故发生概率较小,且发生后能迅速被发现,并采取应急措施,能快速地控制污染风险,而装置区的跑冒滴漏很难察觉,因此在对地下水监测时主要考虑第一种情景,即正常工况下埋入式装置区的跑冒滴漏。

研究区内断裂不发育,无构造影响,出露的地层主要为下第三系(E)及白垩系(K)泥质粉砂岩和第四系(Q)全新统冲洪积物。第四系全新统冲洪积层和下第三系及白垩系强、中风化的泥质粉砂岩为研究区内最主要的含水层,自上至下分别为:第四系全新统冲洪积层主要分布在研究区内三条沟谷内,为含黏性土粉砂或含粉砂质黏土,粉砂含量较高,厚度为1~10 m;第四系以下基岩主要由下第三系和白垩系跑马岗组地层构成,这两套地层岩性、风化程度相似,均为泥质粉砂岩,按岩石风化程度从上往下依次细分为强风化、中风化、微风化泥质粉砂岩,这套碎屑岩上部强风化和中风化泥质粉砂岩构成裂隙含水层,强风化层厚为3~15 m,中风化层厚为25~32 m,随着深度的增加,到微风化泥质粉砂岩层后,风化裂隙发育降低,裂隙闭合,含水性和导水性也随裂隙性质的变化而逐渐减弱,成为研究区内的相对隔水层。研究区内第四系孔隙含水层和基岩裂隙含水层之间并无隔水层,两者之间水力联系紧密,具有统一的潜水面,属于同一个潜水含水系统。

“汽车电子与仿真测试”是一门理论与实践并重的研究生课程,教学需要注重技巧,才能够提高教学效率,获得更好的教学效果。活动引导式教学方法作为“知行合一”教育理念的体现,强调教师引导,学生主动学习,积极参与到教学环节,适合于本课程的教学,也获得了比较好的效果。本课程已经开设了5轮,教学效果良好。学生、同行以及德方专家共同的评价是:课程设置合理实用,教授方法灵活,互动频繁,实践环节所占比例重。

研究区主要接受大气降水的补给,地下水径流主要受地形控制,研究区北部的地下水主要向1、2号沟汇集,并顺地势沿沟谷总体向北东侧径流,最终排向地表水体竹皮河;研究区南部的地下水主要向3号沟汇集,并顺地势沿沟的走向向东南侧径流,最终排入地表水体东宝水库,见图1。受地形控制,三条沟谷是研究区内地下水汇集与径流的主要优势通道。

2 地下水数值模型的建立

2.1 模型概化

根据研究区水文地质条件,可将研究区的水文地质概念模型概化为具有非均质、各向异性的地下水非稳定渗流系统,其三维水文地质概念模型见图2。模型范围基于ArcGIS平台流域分析并结合水文地质条件圈定。模型北部以地表河流为界,概化为定水头边界;模型西部以地下水分水岭为界,地下水分水岭边界概化为零通量边界,全长约7.01 km;模型东部、南部大部分以地下水分水岭为界,地下水分水岭边界概化为零通量边界,全长约3.54 km,模型东南端以地表水库为界,概化为定水头边界,全长约0.77 km。本次模拟区总面积约6.65 km2,基本构成一个相对完整的水文地质单元,模型具体边界见图3。模型顶面接受降雨补给,地表水体为排泄边界,底面与下伏地层无水量交换。

图1 研究区地下水径流方向示意图Fig.1 Schematic view of the groundwater flow direction of the study area

图2 研究区三维水文地质概念模型Fig.2 Three-dimensional hydrogeological conceptual model of the study area

模型结构通过勘察资料及水文地质条件确定。模型垂向自上往下依次分为三层:第一层为模拟区三条沟周围分布的第四系孔隙含水层,层厚为1~10 m;第二层为强风化泥质粉砂岩裂隙含水层,层厚为3~15 m;第三层为中风化泥质粉砂岩裂隙含水层,层厚为25~32 m。第四系地层自沟谷向基岩山区逐渐尖灭,山区基岩裸露,模型空间结构见图4。

图3 概念模型边界示意图Fig.3 Boundary of the conceptual model

图4 概念模型空间结构图Fig.4 Spatial structure of the conceptual model

根据上述概化的水文地质概念模型,可以用以下地下水渗流偏微分方程及其定解条件来表示:

我国基坑在施工过程中已发生较多事故,大部分原因为基坑周边和地下水位之间没有做好处理,导致倾覆危险,本文通过介绍使用三轴搅拌桩应用于止水帷幕中的优点,今后在实际施工过程中应更多的使用此类安全、快捷的方法,最大程度的保护施工人员的安全,为我国建筑行业树立更加优秀的形象。

式中:Ω为地下水渗流区域,根据概化模型,Ω为6.65 km2;H0为初始地下水位(m),其取值将在后文给出;H1为指定水位(m);S1为第一类边界水头边界;S2为第二类边界流量边界;μs为单位储水系数;Kxx、Kyy、Kzz分别为x、y、z主方向的渗透系数(m/ d);w为源汇项,包括蒸发、降雨入渗补给;q(x,y,z,t)为在边界不同位置上不同时间的流量为水力梯度在边界法线上的分量。

2.2 模型网格剖分

3.代谢障碍性肝硬变。由于代谢障碍引起肝细胞变性、坏死,继而发生肝细胞再生和组织的增生,使肝小叶的正常结构破坏,发生肝萎缩,变硬。肝表面散在黄豆、樱桃大小硬实的小结节显得高低不平。因胆汁沉着,肝可呈黄绿色。肝门淋巴结充血肿胀。

研究区污染物CODMn随时间迁移的数值模拟结果见图9和图10。由图9和图10可见,在模拟初期,污染物CODMn下渗后直接进入地下水中,污染晕向四周扩散模拟;在模拟中后期,随着时间的推移,污染晕在地下水径流控制作用下逐步向东北部迁移扩散,且污染物迁移扩散方向与地表沟谷延伸方向同步,污染晕面积呈现逐渐增大的趋势,污染晕面积在第30年时达到最大。

模拟区地面高程数据采用研究区1∶1万矢量化数据,并利用ArcGIS软件插值得到。即根据50个较均匀分布钻孔钻探资料并结合研究区地层资料,利用插值法获取第四系地层、强风化地层和中风化地层的厚度值分布;再利用地表高程相应减去每一层的厚度值,获取每一层的高程数据;最后将每一层的高程数据输入FEFLOW数值模拟软件后建立模拟区三维地质模型,其中结点数为32 720个,有限单元数为47 856个。

将划定的模拟区离散为不规则三角网格,三角网络剖分则采用TMesh剖分方法,剖分过程严格遵循Delaunay法则,使三角网格内的三角形内角角度为锐角,三边长度尽量相等,三角网格中任一个三角形的外接圆范围内不会有其他点存在,在散点集可能形成的三角剖分中,Delaunay三角剖分所形成的三角形的最小角最大。模型平面上共剖分为8 180个节点,模型总共分为15 952个单元。

建立了以市长为组长、副市长为副组长,市委办、市府办以及21个职能部门主要领导为成员的试点工作领导小组。在水务局设立了日常事务工作办公室,抽调了5名专职人员负责水资源管理制度试点工作。

2.3 模型参数选取及识别验证

根据抽水试验、渗水试验等水文地质试验获取本次模拟的水文地质参数,模型校验需对模型进行上百次运算,参数校验除基于勘察资料外,主要采用“试错法”调整,最终拟合结果的合理性依据为研究区流场形态、模型收敛性、水位观测孔拟合数量。根据模型识别验证,第一层渗透系数分区见图5,第一层渗透系数分区及取值见表1,第二层和第三层渗透系数取值见表2。

图5 第一层渗透系数分区图Fig.5 Zoning map of the first layer coefficient of permeability

表1 第一层渗透系数分区及取值(m/d)Table 1 Zoning and values of the first layer coefficient of permeability(m/d)

表2 第二层和第三层渗透系数取值(m/d)Table 2 Second and third layer coefficient of permeability(m/d)

为了确定溶质运移所需要的核心参数弥散度,对研究区进行了弥散试验。试验场选于地下水径流带,采用以试验孔为中心的同心圆布设方法,一个试验孔、两个观测孔,利用食盐5 kg作为试剂一次性投放,试剂投放前对两个观测孔地下水中的Cl-、Na+含量进行水样采集检测,作为初始数据,历时11天32次取样对Cl-含量进行检测,然后计算弥散度。

在考虑时间效应的非稳定流状态下,模型选取2012年7月至2013年3月作为模拟区间,利用稳定流状态下模拟计算出的地下水流场作为初始流场,模拟计算非稳定流状态下地下水位的动态变化情况,非稳定流条件下研究区观测孔(ZK11和ZK12)地下水月平均水位模拟值与实测值的对比见图7和图8。由图7和图8可见,观测孔ZK11和ZK12的地下水位的模型模拟值与实测值拟合较好,说明本次建立的数值模型客观反映了研究区实际的水文地质条件。

图6 研究区地下水初始流场拟合图Fig.6 Fitting figure of the initial groundwater flow field of the study area

图7 观测孔ZK11地下水月平均水位模拟值与实测值对比Fig.7 Comparison of the simulated and measured mean monthly groundwater level at the observation hole ZK11

图8 观测孔ZK12地下水月平均水位模拟值与实测值对比Fig.8 Comparison of the simulated and measured mean monthly groundwater level at the observation hole ZK12

2.4 溶质运移模型

地下水溶质运移的三维水动力弥散方程的数学模型如下:

式中:右端前三项为弥散项,后三项为对流项,最后一项f为由于化学反应或吸附解析所产生的溶质的增量;Dxx、Dyy、Dzz分别为x、y、z三个主方向的弥散系数;μx、μy、μz分别为x、y、z方向的实际水流速度(m/ s);c为溶质浓度,Ω为溶质渗流的区域(km2);c0为溶质初始浓度。

根据模拟区厘定的水文地质参数运行模型,并通过各观测水位点的计算值与实测值进行比较,校正构建的地下水渗流数值模型。研究区地下水初始流场拟合结果见图6。由图6可见,模型模拟计算出的地下水初始流场与实测地下水初始流场拟合较好。

由于水动力弥散尺度效应的存在为模拟和预测地下水中溶质在介质中的运移规律带来了困难,因此本次弥散度的选取在弥散试验的基础上结合Geihar等[17]对世界范围内所收集的59个大区域弥散资料进行整理分析并综合确定,最终确定的溶质运移模型参数见表3。

表3 溶质运移模型参数Table 3 Parameters of the solute transport model

3 污染源强设定及模拟结果分析

3.1 污染源强设定

指分布式发电、储能及负荷等在不同地点的分布情况。不同的分布情况将会对系统的电压、潮流产生不同的影响。以空间分布为基础,便于展开潮流优化与无功补偿,是下一维度各类约束条件的基础。

大学生就业能力的提升其实都是为了满足企业对人才的需求。只有满足了企业的需求,才能得到用人单位的认可,从而使自己的价值得到企业的认同和赏识。为了大学生就业能力的提升,学校可以和一些自愿培养没有实践经验的大学生的企业进行合作,安排学生进入企业实习,提高学生的应变能力,使其将理论和实践相结合,企业也可通过这样的合作为本公司储备一批人才。经实践证明,经过实习的学生在毕业之后能更好的适应社会、适应工作、适应新环境。因此,校企合作可以更好地提高大学生的就业能力。

本次选取的某石化项目产生污染的装置主要有柴油加氢、渣油加氢、重整抽提、硫磺联合装置等装置区,产生的特征污染物主要是苯、石油类、CODMn等。结合本项目的实际情况,本文选取发生跑冒滴漏的装置区为污染源地,并选取高锰酸盐指数(CODMn)为预测因子,根据工况分析设定CODMn渗漏量为841.259 kg/a,CODMn浓度为500 mg/L,持续渗漏,持续时间为项目30年运营期。

2.1.2高品质天麻基地按道真乌天麻生长的最佳效果选择条件要求在1 500~2 000米的高寒山层,温度适宜,森林资源丰富,水源充足,水质清澈,达食用水的山泉水。常年空气相对湿度保持在70%~90%。土壤要求酸碱度为中性壤土。高品麻基地周围无污染源,冬季低温不低于-5摄氏度。夏季高温不高于28摄氏度的自然环境条件。

为了研究污染物随时间迁移的规律,本次预测年限设定为发生泄漏1年、5年、10年、20年、30年后,评价的特征污染物参照我国《地下水质量标准》(GB /T14848—93)中相应的 CODMn浓度限值(3 mg/L),预测过程中CODMn浓度超过上述标准值的区域即为超标区域。

人际情绪管理包括反应依赖和反应独立两种机制[6].反应依赖过程有赖于他人反馈的质量.只有对方给予支持性反应时,有情绪困扰的个体倾诉完后才会感觉好些.反应独立过程也发生在社会交往情境下,但并不需要他人做出特定的反应,倾诉本身就可以达到管理情绪的目的.

近年来,中国银行云南省分行坚持科技引领,大力发展金融科技,借助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新手段,开展产品与服务模式创新,研发推广中银E贷、中银慧投、移动柜台等金融科技产品和终端,使传统银行服务网络化、智能化,为客户提供更加便捷和人性化的服务。同时,创新应用区块链、人脸识别、指纹识别等生物识别技术,为客户打造更加安全、快捷、方便的使用体验。

图9 污染物CODMn迁移平面图Fig.9 Plane of migration of the pollutant CODMn

图10 污染物CODMn迁移剖面图Fig.10 Profile of migration of the pollutant CODMn

根据设定的预测时间年限,该污染物超标面积在第1年、5年、10年、20年、30年时分别为0.31 km2、0.42 km2、0.51 km2、0.64 km2、0.75 km2,平面迁移距离分别为55 m、135 m、205 m、325 m、450 m (见图9);从剖面图上看,污染晕在垂向上迁移距离分别为4.9 m、8.2 m、14.3 m、18.6 m、23.1 m (见图10),该污染物不仅污染第四系孔隙含水层,而且已经污染下层裂隙水含水层。

根据数值模拟结果,实际运行条件下装置区的跑冒滴漏渗漏的污染物的确进入了地下水环境,并且污染物主要沿地下水径流优势通道迁移,在30年的运行期内最大的污染面积为0.75 km2,最大的水平迁移距离为532 m,最大垂向迁移距离为23.1 m,将对研究区地下水造成污染,并且威胁下游地表水体及民用水井的水质安全。因此,有必要基于模拟结果,设计合理可靠的监测井布设方案,从而防止污染物随地下水径流造成不可逆的地下水环境破坏。

4 监测井布设方案定量化分析

地下水监测是水文地质条件与数值模型相结合,以污染物的空间迁移规律为导向,根据污染物迁移距离与时间的关系,合理设计监测井的具体位置、数量、井深及布井时间等。

在共建这一年多来,作为西江广东段的“西大门”,肇庆市政府积极作为,发动了全市各方力量积极参与,各相关涉水部门全方位、多角度、立体化配合,为肇庆这一江水域的安全生产绷紧弦、卯足劲、动真格,反响热烈,效果显著。

从研究区的水文地质条件来看,该污染源地处于研究区中部北东走向U型沟谷内,地势由西南向北东倾斜,地下水赋存于第四系孔隙介质和第三系及白垩系裂隙介质,两种含水介质没有隔水介质,为统一的潜水含水层,地下水补给来源主要为西南方向上游地下水侧向径流补给,地下水径流主要受地形控制,由地势较高的西南向北东向径流和排泄,且该沟谷为研究区地下水径流的优势通道,因此若污染物进入地下水环境,污染物迁移除因对流和弥散向四周迁移外,主要将沿地下水的优势径流方向即东北向迁移,并可能对下游地下水造成污染。通过研究区水文地质条件的分析,若对该污染源地进行监测,可以初步确定监测井应在该区地下水径流方向沿线以及污染源上游及其周边布设。但为了有效地控制监测成本,监测井的具体空间分布位置和有效监测时段需要基于数值模型计算出污染物在平面和剖面上随时间迁移的距离及扩散情况进行确定。基于此,本文将水文地质条件分析与数值模拟相结合,对本次研究的监测井布设方案给出定量分析结论。

数值模拟结果显示,污染物在30年的迁移过程扩散中,主要迁移扩散方向与地表沟谷走向一致,随着地下水沿污染源地东部径流,污染物在第10年时迁移方向明显向北转折,污染物的平面迁移距离在第1年、5年、10年、20年、30年时分别为55 m、135 m、205 m、325 m、450 m,污染物的垂向迁移距离分别为4.9 m、8.2 m、14.3 m、18.6 m、23.1 m,该方向污染物迁移距离和扩散面积最大,需要作为监测井主要布设区域,据此布设监测井 ZK4、ZK5、ZK6、ZK7、ZK8。研究区地质资料显示,含水层厚度大于20 m,为了满足分层监测的要求,根据污染物在前20年最大垂向迁移距离为18.6 m,ZK4、ZK5、ZK6、ZK7监测井的井深设定为20 m,根据污染物在第30年时垂向迁移距离为23.1 m,ZK8监测井的井深设定为25 m。

此外,污染物在30年的迁移过程中,污染物向周围迁移情况为:上游和北部污染物迁移距离小,南部迁移距离大。其中,上游最远水平迁移距离为20 m,垂向迁移距离为10 m;北部最远水平迁移距离为30 m,垂向迁移距离为10 m;南部最远水平迁移距离为50 m,垂向迁移距离为10 m。因此,为了降低地下水污染风险,需要在西部、北部和南部布设监测井ZK1、ZK2、ZK3进行意外风险监测。

为了最大程度地提高监测效率,上述监测井不需要同时布设,可以分级别进行布设。对于监测污染物是否进入地下水环境的监测井划分为第一级监测井,对于监测污染物随时间运移规律的监测井划分为第二级监测井。第一级监测井需要在污染源存在时即项目装置启用时即第0年时就进行布设,例如对地下水背景值进行监测(ZK1)、监测污染源是否进入了地下水环境(ZK2、ZK3);第二级监测井的布设是基于污染物随时间迁移规律的数值模拟结果进行布设,根据数值模拟结果,监测井ZK4、ZK5、ZK6、ZK7、ZK8是为了监测污染物在项目运营1年、5年、10年、20年、30年后最有可能到达的位置,但监测井ZK4还有监测污染源是否进入了地下水环境的功能,所以布设时间依次为第0年、第5年、第10年、第20年、第30年,考虑模拟结果可能与实际时间有些许误差,布设时间可适当提前。

据此,监测井布设方案为布设8个监测井,地下水监测井平面分布位置见图11,地下水监测井布设的定量化参数见表4。

图11 地下水监测井分布位置图Fig.11 Location distribution of groundwater monitoring wells

表4 地下水监测井布设的定量化参数Table 4 Quantitative parameters of layout of groundwater monitoring wells

5 结 论

本文以某石化项目为例,基于研究区水文地质条件,合理概化水文地质概念模型,采用FEFLOW软件进行数值建模,基于设定工况下得到研究区地下水中污染物的迁移规律,并进行地下水监测井布设方案的定量分析,得出如下结论:

(1)地下水污染监测井定量分析布设是水文地质条件与数值模型相结合,以污染物的空间迁移规律为导向,根据污染物迁移距离与时间的关系,从而设计监测井的具体位置、井深、数量及布设时间。

(2)对于工业建设项目的地下水监测井布设方案,应首先从水文地质条件分析出发,初步确定监测井应布设于地下水集中径流方向沿线以及污染源上游及其周边;然后基于地下水三维非稳定渗流模型和溶质运移模型得到污染物在地下水中的时空迁移规律;最后根据数值模拟结果,实现工业建设项目地下水污染监测井布设方案在时间和空间尺度上的定量化分析布设。

[1]戴长雷,迟宝明.地下水监测研究进展[J].水土保持研究,2005 (2):86-88.

[2]周仰效,李文鹏.区域地下水位监测网优化设计方法[J].水文地质工程地质,2007(1):1-9.

[3]仵彦卿,李俊亭.地下水动态观测网优化方法综述[J].地球科学与环境学报,1993(1):86-94.

[4]古利培.模糊聚类分析法对哈密地下水监测网的优化研究[J].干旱环境监测,1994(1):45-47.

[5]Burn D H,Goulter I C.An approach to the rationalization of stream flow data collection networks[J].Journal of Hydrology,1991,122: 71-91.

[6]陈植华,丁国平.应用信息熵方法对区域地下水观测网的优化研究[J].地球科学(中国地质大学学报),2001(5):517-523.

[7]陈植华.地下水观测网的若干问题与基于信息熵的研究方法[J].地学前缘,2001(1):135-142.

[8]Timothy B,Spruill C,Lucila C.Two approaches to design of monitoring networks[J].Groundwater,1990,28(3):430-442.

[9]董殿伟,林沛,晏婴,等.北京平原地下水水位监测网优化[J].水文地质工程地质,2007(1):10-19.

[10]王庆兵,段秀铭,高赞东,等.济南岩溶泉域地下水位监测[J].水文地质工程地质,2007(2):1-7.

[11]刘桂环.地下水污染监测井的布设方案探析[J].硅谷,2014 (23):95-96.

[12]李媛媛,刘凯,邢丽娜.污染场地地下水调查布点及样品采集技术研究[J].城市地质,2014(2):51-54.

[13]石磊,吴希文,李秀荣,等.监测井在化工厂区土壤和地下水污染监测中的应用[J].城市环境与城市生态,2000(2):27-28.

[14]夏大金,王菲,江城.地下水污染监测井布设方案研究[J].供水技术,2013(3):1-5.

[15]谭承军,商照荣,程吉吉,等.核电厂水文地质概念模型与地下水监测井布设[J].人民长江,2015(10):38-41.

[16]王宁涛,谭建民,闫举生,等.矿区地下水监测与预警系统研究——以福建省龙岩市马坑铁矿为例[J].安全与环境工程,2011(1):95-100.

[17]Gelhar L W,Welty C A.Critical review of data on field-scale dispersion in aquifers[J].Water Resources Research,1992,28(7):1955-1974.

Quantitative Research of the Layout Scheme of Groundwater Pollution Monitoring Wells in Industrial Projects

ZHANG Zhengxin1,ZHAO Jiang1,ZENG Bin1,LI Shutao2
(1.School of Environmental Studies,China University of Geosciences,Wuhan430074,China; 2.Faculty of Engineering,China University of Geosciences,Wuhan430074,China)

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the national economy,the demand for industrial products is further intensified,but the complexity of the pollution generated by the various types of device of production process is a serious threat to groundwater in the project area and the safety of surrounding environment.Therefore,how to monitor the surrounding groundwater quality of the industrial projects more effectively is the key issue to prevent and control the risk of groundwater contamination.Taking a petrochemical project as an example,based on the analysis and generalization of the hydrogeological conditions of the study area,through the hydrogeologic field survey and the field test to obtain hydrogeological parameters,this paper uses the FEFLOW software to establish a three-dimensional numerical simulation of unsteady groundwater seepage model of the study area and solute transport models,analyzes and forecasts the migration of contamination in the groundwater of the setting conditions.The paper conducts quantitative analysis of the layout scheme of groundwater pollution monitoring wells in time and space scales,and also puts forward reasonable and effective monitoring and management measures,and thus provides a useful reference for refinement of the layout of groundwater monitoring wells in industrial projects.

industrial project;groundwater pollution;layout of monitoring well;FEFLOW;numerical simulation

X832

ADOI:10.13578/j.cnki.issn.1671-1556.2016.05.017

1671-1556(2016)05-0102-07

曾 斌(1980—),男,博士,讲师,主要从事工程水文地质方面的研究。E-mail:8279299@qq.com

2016-03-08

2015-04-01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41572344)

张正鑫(1989—),男,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工程水文地质。E-mail:1163134508@qq.com

猜你喜欢
水文地质污染物监测
菌株出马让畜禽污染物变废为宝
特色“三四五六”返贫监测帮扶做实做细
基于抽水试验计算水文地质参数的分析与确定
《新污染物治理》专刊征稿启事
《新污染物治理》专刊征稿启事
你能找出污染物吗?
基于GPRS实现自动化水文地质抽水试验
基于转移概率的三维水文地质结构划分
水文地质在工程地质勘察中的有效应用
网络安全监测数据分析——2015年12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