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局扑朔迷离的“三国杀”

2016-03-31 10:51
新潮电子 2016年3期
关键词:银联支付宝社交

智能浪潮下的移动支付开启混战模式

早在互联网时代,支付就已经成为了影响电子商务发展的一个重要问题,而为了解决这个难题,有众多的先行者尝试了一系列的解决方案,但显然,互联网时代的支付只是解决了有无的问题,无法真正地深入到用户的生活中去,移动支付还只是一个可望而不可及的愿景。随着智能手机的快速普及,移动互联网的概念开始深入渗透到用户的生活中来,在这一前提下,关于移动支付的需求也就变得更加迫切起来。

在过去的一两年时间里,移动支付的发展几乎呈爆发式的增长,对用户来说,最直接的感受就是身边支持移动支付的商家开始增加了起来,在大型商场和超市中,用户不仅可以选择使用现金或银行卡进行支付,也能够使用手机端的支付宝及微信进行支付,甚至在社区的小型便利店中,用户都可以使用移动支付来购买商品。在过去,手机、钱包和钥匙是出门必须携带的物品,而移动支付的快速发展,让用户在出门时甚至连钱包都可以不用携带了,时代发展的鲜明特征表露无疑。

最近,随着苹果宣布推出Apple Pay移动支付服务,移动支付这一问题又被放到桌面上来成为了热点,因为大家都明白,这其实就是一个信号,代表着其他厂商争夺移动支付市场的时机已经成熟,这一市场即将开启混战模式。下面,我们就一起来看看这局扑朔迷离的移动支付“三国杀”将会走向何方吧。

移动支付

Apple Pay入场会否造成两极分化?

随着连续两年春节的红包大战以及更长时间的打车软件大战,毫无疑问,小额移动支付的使用习惯已经深入人心。在习惯养成的背后,是腾讯和阿里投入的数十亿天价补贴。

根据微信官方公布的猴年除夕红包整体数据显示,猴年除夕当日微信红包的参与人数达到4.2亿人,收发总量达80.8亿个,是羊年除夕10.1亿个的近8倍。QQ公布数据显示,共有3.08亿用户参与了刷一刷抢红包。这三亿多用户共刷出了22.34亿个红包。除夕夜全球QQ用户共刷了1894亿次。参与QQ“刷一刷”红包活动的用户中,90后占到了75%以上。支付宝的数据则显示,猴年春晚“咻一咻”总参与3245亿次,在一小时内的互动数据超上一年春晚整场。

当身边的父母以及晚辈也开始通过微信、QQ或支付宝抢红包时,我们已经可以深刻地感觉到,移动支付已开始进入每个人的生活中。与此同时,苹果牵手银联引入Apple Pay,从另外一条完全不同的道路大张旗鼓地进入了中国市场。

第三方支付:并非真正弱势

反观目前市场上的第三方支付,虽然可能受到一定的政策约束,但是由于已有庞大的市场和用户规模,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也并非弱势。

对于第三方的政策约束,来自于央行去年颁布的《非银行支付机构网络支付业务管理办法》。该《办法》将于2016年7月1日起开始实施,明确定位了第三方支付的职能,即“支付通道”,禁止支付机构为金融机构和从事金融业务的其他机构开立支付账户,但仍可基于银行账户为其提供网络支付服务,引导金融从业机构网络支付业务回归银行体系。此外,《办法》根据交易验证的有效要素情况,规定了单日交易限额。同时,对于第三方支付机构进行分类监管,对于综合评级较高且实名制落实较好的支付机构,给予较大的监管弹性和创新空间,尤其体现在单日交易限额提高和转账功能放宽等方面。

目前的中国移动支付市场上,支付宝、微信已经占据将近九成份额,绝大多数电商都支持支付宝作为付款手段,微信利用公众号为商家提供了交易平台。此外,现在支付宝和微信的线下收单体系已经进入了从一线国际化大都市到四线内陆城市的广阔市场,甚至是街边的便利店、小吃店等银联POS机无法覆盖到的消费点,都已经成为微信和支付宝的必争之地。

从用户角度来看,中国用户要用Apple Pay,首选需要拥有一部iPhone6或以上机型,AppleWatch需要与iPhone5或更新机型配对才能在店铺支付,iPad则只支持线上。换句话说,Apple Pay的用户群受制于苹果新型号手机持有者。另外,不断更新iPhone版本的用户多为青少年,他们的消费能力和信用卡渗透率非常有限。相对而言,支付宝和微信则支持当下大多数型号与系统的智能机,并且使用门槛很低。

除此之外,支付宝和微信还在各种支付场景下为消费者提供了大量补贴、折扣和返现福利,这些积少成多的福利培养了用户使用支付宝、微信进行现场小额支付的使用习惯。而作为相对官方的银联,在这方面的付出相对较少,也为Apple Pay的推广带来了极大的阻碍。

监管部门:政策首要保证支付安全

根据市场研究机构Gartner发布的最新报告显示,去年第四季度全球智能手机销售同比增长9.7%至4.03亿部,创2008年以来最低增速。其中苹果iPhone销量出现上市以来首次同比下滑,市场份额同步缩水,iPhone同期销量下滑4.4%至7153万部,市场份额从前一年同期的20.4%下降至17.7%。智能手机市场的发展,大量性价比高的手机品牌正一步步侵蚀Apple的市场份额。另外,支付宝和微信支付都有强大的地推团队,已有众多企业或商家与阿里、腾讯有合作。苹果公司将Apple Pay推广到银行简单,要推广到本地商户则不太容易。

不过,对于监管企业来说,移动支付涉及到金融安全,监管力度只会越来越大,这对于第三方支付来说不是什么好事,但对于Apple Pay几乎没有影响。因此,Apple Pay很可能借力政策,实现后来居上的超越,虽然未必能一举超过支付宝和微信,但成为市场前三悬念应该不大。

目前,国内第三方支付企业最大的入门门槛就是由央行发布的第三方支付牌照。从2011年5月央行发布首批支付牌照起,目前全国范围内获得支付牌照的企业总数已经超过200家。在数量如此众多的第三方支付企业中,支付宝、财付通等占据了近80%的市场份额,剩下约20%的份额由其他中小型支付企业分食。真正能够找到盈利模式或变现渠道的,仅仅只有寥寥数十家,大部分中小支付机构面临巨大生存压力。

根据相关规定,第三方支付机构需要拿到中国人民银行颁发的《支付业务许可证》才能开展业务,且央行已有近一年未发出新的牌照,大批公司正在排队申请中,但实际上能够拿到新牌照的机会非常渺茫。另一方面,《支付业务许可证》的有效期为5年,起始时间为第一次拿证时间,期间可申请修改或扩大业务范围和类型,但更改之后有效期不会延期。第一批27张牌照即将于2016年5月2日到期,续牌的难度将增加。

2015年11月20日,人行下发中国人民银行关于《支付业务许可证》续展工作的通知,要求非银行支付机构在《支付业务许可证》期满前6个月向人民银行提出申请续展,人民银行将根据相关要求进行核查,再根据核查结果决定是否予以延期。对于第三方公司来说,监管部门进一步加强的管理将对未来的业务开展产生巨大影响。

中央财经大学金融法研究所所长黄震就此对媒体表示,“随着银行的服务水平不断提高,网银跟第三方支付平台的效率相比一点都不差。” 他认为,仅从操作的角度看,无论是用第三方支付平台还是网银支付,对于习惯快捷便利支付服务的消费者来说,其支付体验没有任何折损。 “互联网金融野蛮生长多年,滋生的乱象也越来越多,对消费者造成的损害也越来越大,对其进行必要的清理和规范刻不容缓。” 中国社科院金融所银行研究室主任曾刚则表示,监管是一个不断动态调整的过程,今天的限制随着行业发展未来也有可能松绑。

前景堪忧

Apple Pay

手机的NFC功能其实早已推出了很多年,手机厂商也针对NFC功能推出了各种新奇的应用,从某种程度上来说,NFC也确实是具有相当前景的功能。但市场往往是非常奇怪的,新技术新事物的出现往往并不能讨市场和用户的欢心,手机的NFC功能就是这样一个典型的例子。事实上,早在2014年,银联和运营商曾经对搭载NFC(近场通讯)支付的手机厂商进行过巨额补贴,却因受制国内近场支付生态环境不成熟而发展缓慢,此次Apple Pay将NFC支付技术重新激活,通过对市场具有效仿和引导作用的iPhone手机重启基于银联网络的非接触式支付体系,对于银联来说也是新的机会。

随着智能手机的进一步普及,支付市场的进一步变化,NFC功能的便利性再次被众多手机厂商想起,也针对这一功能与运营商、银行展开了一系列深入的合作,但从当前的局势来看,市场依旧是一片死水,几乎没有变化。表面上看,运营商、银行在线下渠道有着天然的优势,会有众多实体的网点,因此推广NFC支付行为会更为简单,但现实是,银行、运营商现在虽然建立了全国联网机制,但在某些关键的渠道上还没有实现互通,因此在推广移动支付方面还欠缺统一的协调。举例来说,现在的信用卡消费,商户都需要向银联支付一定的手续费(在淘宝上使用信用卡购物会收取1%手续费就是这么来的),手续费会按照7:2:1的比例,在发卡行、收单行和银联间进行分配。由于现实是用户的支出增加,因此银联在推广自有的支付业务时遭遇了用户的冷遇,再加上支付宝和微信在市场上的火爆,因此当苹果想要使用NFC功能推广自己的支付业务时,银联自然是无比欢迎的,这也就是Apple Pay进入中国市场的最大“东风”。 牵手银联,可能是Apple Pay在中国市场最重要也是最正确的决策。官方背景的银联,让Apple Pay不仅可以快速地对接到绝大部分银行的支付系统,同时也可以规避可能出现的政策风险。此外,Apple Pay将通过与银联合作在两方面获利,一是以Apple Pay绑定用户银行卡数量获取银行付费;二是作为消费支付通道获取银行分成。

虽然我们现在并不知道银联、银行以及Apple Pay之间的手续费分成比例,但首先可以预见的是,这个费用并不会较之前高,在费用不变的情况下,选择一个更靠谱的合作伙伴显然是银联和银行愿意看到的。对商户来说,情况又分为两种,一是根据自己用户情况选择继续不安装相应收银设备的,对商户来说,过去没有安装类似设备的原因就是不想因为成本的增加而吓退顾客,因此在什么都没改变的情况下,继续保持原状就是最好的选择;二是觉得自己有必要争取高端用户的,在高端用户群体中普及率最高的设备支持NFC支付后,加装类似收银设备也成为了业务拓展的最好时机。从目前市场变化来看,前者的情况显然是占绝大多数,Apple Pay推广的道路并不轻松。

对苹果来说,与当前支付困局中的中国银联合作显然是最好的方式,由于是一个“外来者”,同时又有一贯的传统,苹果不可能放下身段去与国内的银行、运营商、商户去深入讨论合作的可能性,利用银联现有的渠道就是最快捷的方式,这样能够在最快的时间内见到效果,因为银联之前为了推广自己旗下的移动支付品牌“闪付”,在线下500万商家中布置了相应的收银设备,这显然会节省自己的推广成本,再加上苹果有先见之明的签署了排他性协议,因此在短期内也不会有竞争对手利用这一成熟渠道来威胁苹果。不过显而易见的是,这在不久的将来会成为Apple Pay的一个软肋。从政策角度来说,Apple Pay相对于支付宝和微信等产品也有不同。支付宝、微信支付使用的二维码扫描,依托的是第三方支付账户,属于弱实名账户,不受法律保护。而Apple Pay则不然,它使用的NFC支付依托的是银行卡,属于强实名账户,受到国家法律的保护及银行的认证。

优势

据国内外媒体报道,Apple Pay被称为目前技术上最安全,体验也是最好的移动支付手段之一。苹果利用的“Tokenization”技术,将银行卡信息转化成一个字符串(Token)存在手机、手表等智能终端中,实际的卡号既不存储在设备上也不存储在苹果的服务器上,系统会分配一个唯一的设备账号并对该账号加密,以安全的方式将其存储在设备的安全芯片中,每次交易都使用一次性的唯一动态安全码进行授权。相对于其他支付的银行卡支付功能,缩短了交易环节,降低了用户信息泄露的可能。从硬件上看,芯片里的安全区与芯片的其他部分是隔离的,从而保障敏感信息的安全。此外,相比支付宝或微信支付要求联网的环境,Apple Pay可在无网络的环境下运作,这样大大加强了用户使用的便利性。

Apple Pay能够充分利用手机上几乎被闲置的NFC功能,为用户提供一种更加便利的支付方式,而且相对当前的移动支付的额度来说,Apple Pay的单笔支付额度和每日支付额度都有明显的优势,因此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Apple Pay都将会是移动支付市场上被重点关注的产品之一。

劣势

相对支付宝和微信支付来说,Apple Pay的竞争对手显然更多,首先是可以遇预见的各种其他手机厂商推出的Pay服务(至少当前华为、小米都有类似的电子钱包业务,SAMSUNG Pay也即将进入市场),与苹果封闭的系统相比,Android阵营的开放式设计显然更适合资源的共享和互通,虽然手机厂商未必会愿意,但不排除由银行、运营商或其他机构来牵头完成这一工作,因此其他各种Pay服务的用户基数可能是会是苹果的数倍,这是需要重视的问题;其次是苹果在排他协议到期后将直接面对银行和运营商联合开发的同类产品竞争(即中国移动联合银联开发的手机钱包),相对苹果产品的昂贵售价,只要用户拥有支持NFC功能的手机,只需更换一张NFC-SIM卡就可以使用移动支付,支付速度还更快(免密小额支付),这显然是一个巨大的挑战。此外,Apple Pay的问题还有目前之具备在一线特大城市推广的潜力,向下级市场的拓展力不足,因此其未来的发展着实堪忧。

微信的

支付之痛

一直以来,腾讯的“模仿”模式都是众多互联网厂商最为头疼的问题,借助即时通讯工具QQ的庞大用户群,腾讯推出的任何服务都是其他互联网厂商不能忽视的重要威胁。不过微信却是一个意外,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微信在最开始实际上是游离于腾讯体制之外的应用,当成功之后,才被作为与QQ并行的一个项目进行独立运营。鉴于微信推出的初衷,其身上强力的社交基因决定了,微信不太可能在其他方面会有更加深入的考虑。

微信最开始加入支付功能,大致是因为需要在社交基因中添加一些较为喜庆的元素,这也就是微信红包诞生的初衷之一。显然,在这个时候,微信团队考虑的是用快捷的操作方式来攻占市场,再进行进一步的市场拓展,因此对环节的严谨和盈利都没有考虑更多,再加上竞争对手的“挖墙脚”行动转移了微信团队的注意力,因此腾讯之前一直没有注意到的问题在用户数量达到一定峰值的时候开始爆发。

腾讯其实一直对在线金融业务有着一定程度的憧憬,这点可以从其开设理财通服务,开设拍拍网,收购易迅网等动作中看到。但需要明白的是,腾讯始终是一家以互联网社交起步的互联网公司,业务全方位发展是没错,但要以社交的思路来进行金融服务或经营在线商城就是灾难了,因为社交考虑更多的是用户体验,而经营则是需要在保证盈利的前提下再考虑用户体验,两者的思维完全不同,这也是腾讯始终在这方面没取得突破性进展的根本原因。持续投入巨资进行发展,作为一家上市公司,腾讯需要做出成绩给董事局,微信不错的现金流水就是这样一个扭转局面的契机,不仅能够有漂亮的账面给董事局和股民,同时还能进一步推广自己旗下的理财通服务,腾讯借助危机打出的如意算盘确实精明,但真正愿意维持下去的用户有多少,现在还是一个未知数,至少对当前消费能力最强的年轻用户来说,对微信保持抗拒心理是一种普遍现象,QQ反倒成为了这一用户群体最爱使用的沟通工具。

如果用简单的例子来对微信和其主要竞争对手支付宝进行说明,支付宝更像是一个适合宅男宅女的互联网工具,寻觅衣食住行几乎不用与人沟通,把所有专业的东西都交给专业的人士来进行操作,自己只需花费金钱,最后获得不错的效果(即能用钱解决的都不是大事)。而微信则更像是一个呼朋唤友的工具,通过一系列的交流后,最后也能获得一定的效果,但缺点是所有事情都需要自己亲力亲为,需要进行主动的沟通和选择。通过这样一个例子,我们可以发现两者之间的区别其实根本就是天壤之别,无论是支付宝加入社交基因,还是微信加入支付基因,最后两者其实都是完全不同形态思维的产物。

优势

微信强力的社交基因是其当前的重要优势,快捷的充值和使用是微信支付的一个重要特征,对时间宝贵的现代都市人来说,最少的操作能达到想要的效果就是一种理想状态。举例来说,在需要进行小额支付时,只需调出二维码,扫码即可进行支付就是最大的便捷,在这一点上,微信特别适合进行小额快速支付,应用在小型便利店或类似的场景之下。

劣势

微信本身并不具备强力的盈利功能,这是由其本身强力的社交基因所决定的,如同微信本身的产生一样,微信支付起初只是为了提供更加便捷的支付渠道,同时又能强化微信本身的社交体验。换句不客气的话来说,就是微信的支付功能还显得不够专业。不幸的是,微信庞大的用户基数在这个时候成为了“拖后腿”的重要因素。用户频繁的小额转账,再加上庞大的用户基数将灾难成指数地放大,最后的结果就是微信支付一个月需要承担高达3亿元手续费。正是由于不够专业,微信起初并没有对每一个细节的盈利能力进行评估,因此导致了当前的局面。虽然现在腾讯提出的解决方案是用户通过腾讯理财通进行转帐可免收手续费,但对用户来说,多做一步都嫌多,更何况有先前即时到账这样的例子存在,对比之下,用户放弃微信支付的可能性显得更高一些。

支付宝的

社交迷局

支付宝从诞生之日起,其作为支付工具的属性就没有改变过,只是在过去,受限于硬件及网络环境,支付宝更多是被应用在网络购物方面,其潜力没有充分被挖掘。但即使如此,从诞生之日起,支付宝的发展几乎都可以用一日千里来形容,从最开始的支持借记卡,到支持各种信用卡,其应用范围也在不断扩展,并不仅仅只是一个第三方支付工具。

进入智能手机时代,支付宝早期的宏大布局开始展现出威力。首先是在支付方面,支付宝通过App《支付宝钱包》,支持用户快速进行小额支付。对商家来说,投入改造收银系统的成本不高,却能够更加方便快捷地进行收款,而且减少了现金周转时可能出现的差错和现金转运的风险,收入可以直接进入网络银行帐号。与此同时,在早期支持小额支付的时候,支付宝投入了大量的资金对用户进行补贴,用户在进行支付后,可以随机享受到不同额度的优惠,这种类似“彩票中奖”式的补贴,让用户的每一次使用都充满新鲜感和刺激感。

在应用拓展方面,支付宝适时推出的余额宝理财服务,用户可以通过App,快速将储蓄的钱投入理财服务,这样使用户不必单独去银行即可享受到理财服务,并且没有门槛,获得的收益也较活期存款更高。这一理财服务的推出,对时间宝贵的现代都市人来说更具显示意义,无需去排成长龙的银行浪费时间,只需在手机上进行简单的操作即可完成,收益每天都可以用直观的方式看到,一时间在朋友圈分享余额宝使用经验的内容成为了热门。

如果大家把支付宝仅仅看做是第三方支付工具和理财工具,那显然是低估了马云“爸爸”和阿里巴巴集团,因为支付宝的终极目标其实还是社交,试图通过一个更深入渗透用户生活的全方位服务,成为用户社交中必不可少的工具(从目前来看,至少成为必不可少的工具已经是现实)。为了能够更直观地看到支付宝的布局,我们不妨把支付宝关于社交的布局在下面挨个进行说明。

首先是亲密付,用户可以自定义亲密用户,当开通亲密付之后,用户可以为亲密用户进行支付,这在社交中也是较为常见的;其次是亲情账户,开通后,其他用户可以在授予额度内自行使用余额进行支付,包括购物交易、转账等,用户甚至还可以直接为亲情账户存入余额;最后是最重要的红包,严格说来这并不是支付宝的首创,是沿袭自微信的一套社交功能,但支付宝在这上面进行了一些改进,分为个人红包、群红包、口令红包以及商家红包等,后来为了应对微信红包的强势地位,又推出了“咻一咻”。总之,支付宝为了抢占在社交圈中的地位,试图在自己的产品体系中建立熟人关系链,这个关系链不仅来自自己的通讯录,还来自微博、微信等社交软件。

写在最后

对大部分用户来说,移动支付或固定支付实际上只是一个伪命题,只是业内人士为了便于区分而进行的分类。对用户来说,支付实际上是由使用环境所驱动的一种“情景模式”,由于消费时所处的环境不同,因此支付时的情景不同,如使用电召软件召唤出租车后,由于需要支付,而用户此时可以选择在手机端采用在线支付,这就是移动支付的典型应用场景。至于说移动支付的社交属性,那就更是伪命题,支付就是支付,社交是社交,两者间会有一些交叉,但不会出现一种属性从属于另一种属性的状况。

从未来前景看,支付宝的支付属性将进一步加强,这也是当前的一个重要趋势,由于进入市场早,支付宝已在一线、二线城市做好了布局,未来将向更下级的市场拓展,通过与银行、商户的深入合作进一步占有市场。至于微信支付,由于具备强社交属性,同时也在一线、二线城市有一定的布局,因此其发展还有一定的期盼,但与支付宝的竞争将会进一步加剧,之前曾有论点认为不排除微信支付与支付宝合作的可能性,但事实上鉴于支付市场的竞争剧烈,利润微博,因此几乎可以排除这一可能性。Apple Pay大概是当前最不被人看好的移动支付方式,虽然其与银联签署有排他协议,其有三点硬伤是无法回避的,一是苹果本身的高端属性会排斥一半以上的基本用户;二是新的支付方式会增加商户的成本,影响商户支持这一方式的热情;三是Apple Pay在与银联的排他协议到期后会受到银联本身“闪付”的冲击。如果这三点无法解决,Apple Pay在中国市场上最终只会成为一个“吉祥物”。

优势

与其他移动支付工具相比,支付宝由于在行业内潜心布局已久,因此对用户的生活环境有着全面的渗透,能够支持用户在手机端购物、理财、生活缴费、收款、慈善捐款、加油服务、话费充值、彩票、校园卡充值、城市一卡通充值、快递服务、外卖服务、旅游服务等,用户使用支付宝的移动端服务时,即使是在一个完全不熟悉的地方,也能过得相对不错。而且对用户来说,最明显的改变是可以过上无现金使用的生活,所有的服务都可以通过网络进行,非常适合事务繁忙的现代商务人士。

劣势

由于支付宝本身是作为一个支付工具而被开发设计的,因此其具备“强支付属性”,相应地也就降低了其社交属性。对一种工具来说,不专注显然会成为硬伤所在,因此给支付宝这样的应用加入社交属性完全就是馊主意,短期内,四处挖墙角可能会带来一些利益,但会招来竞争对手的强烈反弹也是不争的事实,微信与支付宝的数次交锋就是明证。在我们看来,支付宝与其将精力放在挖竞争对手墙角上,还不如将更多的投入放在拓展下级市场上,在用户基数更大的市场上提前实现布局,只有这样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猜你喜欢
银联支付宝社交
社交之城
社交牛人症该怎么治
银联优惠日 油惠享不停
“云闪付”一站式健康出行银联
社交距离
你回避社交,真不是因为内向
奇客巴士支付宝旗舰店
银联钱包
银联支付在高速公路中的应用
我的支付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