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凝聚力理论与演化轨迹分析*

2016-04-01 02:32刘学谦周志田杨多贵
中国科学院院刊 2016年11期
关键词:凝聚力国家文化

刘学谦 周志田 杨多贵

1 中国科学院交叉科学中心唐山科学发展研究院 唐山 063000

2 中国科学院科技战略咨询研究院 北京 100190

国家凝聚力理论与演化轨迹分析*

刘学谦1,2周志田2杨多贵1,2

1 中国科学院交叉科学中心唐山科学发展研究院 唐山 063000

2 中国科学院科技战略咨询研究院 北京 100190

编者按 国家凝聚力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在形成、发展过程中不断积淀、变化、塑造、发展形成的一种合聚力和向心力,它既是国家和民族发展状况的一种符号标识,也是促进国家和民族发展的动力源,是国家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前,我国正处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中,科学认识国家凝聚力科学内涵、探讨我国国家凝聚力建设举措,对凝聚全国人民共识、增强国家和民族认同,以顺利实现国家“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具有重要意义。因此,本刊特策划“当代国家凝聚力研究”专题,邀请国内知名专家从国家凝聚力理论、世界主要国家凝聚力比较、心理学与国家凝聚力建设、民族凝聚力等方面对此主题进行了阐述,以期为相关政策制定者提供决策参考。本专题由刘学谦研究员指导推进。

文章对当代中国国家凝聚力的概念、内涵作出了清晰而明确的界定。分析了国家凝聚力的包容性、非均衡、周期性、积淀性、作用方向的选择性等特点。将国家凝聚力解析为物质凝聚力、精神凝聚力、政治凝聚力、文化凝聚力和安全凝聚力五大组成部分。文章对当代中国国家凝聚力状况进行了综合评价,总结并提炼了增强当代中国国家凝聚力的若干启示。

国家凝聚力,内涵解析,演化轨迹,启示

DOI 10.16418/j.issn.1000-3045.2016.11.004

进入 21 世纪,无论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国家凝聚力都受到了严峻挑战。西方国家连续出现的经济发展低迷使国家凝聚力明显下降,特别是对多元文化的排斥和不同信仰的博弈,动摇了社会稳定的根基;发展中国家由传统社会步入工业化社会,连续遇到“资源诅咒陷阱”“中等收入陷阱”“腐朽老化陷阱”,严重冲击着社会的稳定与和谐,增强国家凝聚力已经成为各国政府的头等大事。我们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必须破解难题,调动起全体人民的积极性、创造性,以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为动力,全面增强当代中国的国家凝聚力。

1 当代中国国家凝聚力的内涵解析

1.1 国家凝聚力的概念定义

所谓当代中国国家凝聚力是指,国家内不同民族、政党以及民众在理想、目标、利益共同的基础上,国家满足其物质、精神、政治、文化、安全等需要而产生的内向聚合力和外向吸引力[1]。 这个概念表明 5 方面的内容:(1)国家产生凝聚力的前提,是人民必须有共同理想、目标和利益;(2)国家产生凝聚力的条件,是国家必须有能力满足人民的物质、精神、政治、文化、安全等需要;(3)国家凝聚力表现为人民群众之间的诚信与友善、团结与互助;(4)国家凝聚力在国内表现为人民的爱国、责任和担当;(5)国家凝聚力在国外表现为羡慕、支持和向往。国家凝聚力同时也是国家治理能力的综合体现。一个国家政权的治理能力越强,其国家凝聚力也就越强;国家治理能力差,其国家凝聚力也会弱化。

1.2 国家凝聚力的特性属性

不同国家的凝聚力都有和自己国家性质相一致的特点,当代中国国家凝聚力同样具有自己的特点。当代中国国家凝聚力具有 5 个特性属性[2]。

1.2.1 国家凝聚力的包容性特点

在我们国家中,不仅有国家凝聚力,还有政党凝聚力、民族凝聚力、社会团体凝聚力等。但是,作为国家凝聚力,并非是和这些凝聚力相排斥,而是相互包容的。在国家代表人民利益的健康发展时期,上述凝聚力都是国家凝聚力的支撑与合力。因此在作用方向相同的前提下,社会各群体凝聚力的强大,也会促进国家凝聚力的强大。当然,这种包容是有条件的,这个条件就是国内政党、民族目标、利益的一致性。国家凝聚力的包容性特点对国家稳定、社会和谐有重要作用。

1.2.2 国家凝聚力的非均衡特点

所谓非均衡特点,是指国家凝聚力在作用对象上是非均衡的。一方面与国家对人民的满足程度和水平不均衡有关,另一方面与吸引对象个人的觉悟、知识、素质、能力有关。国家凝聚力的非均衡特点往往是国家凝聚力建设的着力点。针对国家凝聚力的非均衡特点,找准影响国家凝聚力的薄弱环节,加强全面建设,才能保持国家凝聚力的持续强大。

1.2.3 国家凝聚力的周期性特点

任何时代、任何制度下的国家凝聚力都是有周期变化的。国家凝聚力的周期变化同人民需要的周期变化具有同步相关性。人民群众的物质、精神、政治、文化、安全需要是不断变化的,而且这种变化是有周期性的。旧的需要满足了,国家保持了对人民的凝聚力;人民的需要变化了,国家用旧的办法去满足新需要,就不会产生凝聚力;只有用新的办法满足人民的新需要,才会产生凝聚力。这实际上是对国家政权执政能力的严峻考验。

1.2.4 国家凝聚力的积淀性特点

国家凝聚力可以在较短时间内得到增强或爆发,如国家突然遭遇灾害和战争。但国家凝聚力的形成则是一个积淀的过程。一方面,一个国家不会因暂时的困难满足不了人民的需要而即刻丧失凝聚力。如果这些困难并非主观因素所造成,在国家凝聚力的积淀性特点作用下,处理得好还会增强国家的凝聚力。另一方面,一个国家的历史与国家凝聚力的积淀性成正比。在一般情况下,一个国家的历史越长,说明满足人们需要的能力越强,国家凝聚力也越强。国家凝聚力的积淀性特点,对任何时代的国家复兴,都具有重要作用。现在我国提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实际上就是充分利用中华民族历史积淀的凝聚力,来达到实现中国梦的目标。

1.2.5 国家凝聚力作用方向的选择性特点

国家凝聚力本身的作用方向是有选择性的,它往往和国家执政者确定的国家目标密切相联系。因此,不能简单地说,国家凝聚力越强就一定越好。如果方向错了,国家凝聚力越强,对国家、社会的破坏力就越大。两次世界大战的爆发都可以从强大凝聚力作用方向的错误找到原因。因此,只有保持正确方向的国家凝聚力,才能保持作用的正能量[3]。

1.3 国家凝聚力的系统解析

遵从一般系统学的理论和原则,我们对构成国家凝聚力的本质要素进行了长期的探索和研究,把国家凝聚力内涵解析为内部具有严格逻辑关系的 5 个分力,即国家物质凝聚力、国家精神凝聚力、国家政治凝聚力、国家文化凝聚力和国家安全凝聚力。根据社会发展合力的观点,任何国家推动社会发展的动力都不是单一的,而是既有物质因素又有精神因素,还有政治因素、文化因素、安全因素等,这些因素交互作用形成推动社会发展的整体合力。因此,国家凝聚力是构成国家社会职责的多种要素共同发挥正向作用的结果,国家凝聚力必然是推动社会发展的总合力(图 1)。

图1 国家凝聚力的构成要素

1.3.1 国家满足人民经济与社会生产生活需要构成国家物质凝聚力

任何国家都首先要把满足人民生存与发展的物质需要作为首要职能,这样才会产生国家物质凝聚力。构成国家物质凝聚力的要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国家财富总量和人均社会财富;(2)人民健康水平,主要指标是人均寿命;(3)人民的社会保障程度,这是国家凝聚人民的重要国家物质要素;(4)人民收入分配公平程度,特别是人民对分配公平的认同;(5)国家可持续发展能力。

1.3.2 国家满足人民信仰、理想、精神、道德需求构成国家精神凝聚力

世界上每个国家不论其性质如何,都有统一的、人民认同的主导信仰,人民有信仰,国家才有强大精神凝聚力。国家理想目标是国家发展的前景和未来,代表着人民的长远和根本利益,是凝聚人民的重要精神力量。国家精神是一个国家的人民为生存和发展,在同敌人、困难和灾害做斗争的过程中所凝练的爱国家、爱人民、爱生命的行为理念,是一个国家历史传承下来并不断丰富发展的精神宝库。国家主导的道德行为准则,对国家与凝聚对象之间具有双向行为约束力和价值认同基础上的双向吸引力。

1.3.3 国家按照人民意志建设满意度高的政权及运行机制所形成的国家政治凝聚力

不同的政治国情和不同的政治发展阶段,人民意志所选择的政权形式也是不同的。(1)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国家,党的凝聚力直接影响和决定着国家的政治凝聚力。党能够保持强大的凝聚力,当代中国才会有强大的政治凝聚力。(2)国家领导人的执政能力和执政水平是影响国家政治凝聚力的关键因素。国家领导人的威望、人格和才能对国家政治凝聚力的形成、发展、强大具有重要作用。(3)民主和法制是国家政治凝聚力的核心内容。人民群众当家作主贯彻的广泛性和持久性影响着国家政治凝聚力的强大和稳定,没有法制的国家不会形成对现代人的政治凝聚力。(4)建设高效廉洁的政府,是国家政治凝聚力的基本要求。政府廉洁为中国历朝历代人民群众所敬仰,贪污腐败在中国为历朝历代人民群众所唾弃。政府工作高效往往是人民对政府满意的重要标志,办事效率低下,人民会由此对政府失去信任。

1.3.4 国家传承历史文化,创新现代文化,满足人民文化需要所形成的国家文化凝聚力

文化凝聚力是国家的软实力。作为构成国家文化凝聚力的文化,主要包含以下 4 个方面。(1)文化载体。主要包括语言文艺、文学艺术、风俗习惯等等,通过文化载体把文化价值要素传递给凝聚对象发挥凝聚作用,最终形成文化凝聚力。(2)文化教育。文化教育的普及与提高是国民认知和认同国家信仰、认同制度道路、认同传统文化的前提条件,国家文化教育水平决定着国家文化凝聚力的范围与强度。(3)文化传播。人民的文化需求是由文化传播手段所实现的,同时文化需求的水平和程度决定文化传播手段的规模和发展,因此文化传播是国家文化凝聚力的构成要素,文化传播的规模和人民接受程度可以反映国家文化凝聚力的变化。(4)文化产业。国家文化凝聚力的构成要素,都是通过文化产品传递到凝聚对象,才能发挥凝聚作用。带有国家主流文化要素的产品能走多远,一个国家的文化凝聚力就能影响多远。

1.3.5 满足人民安全需要所形成的国家安全凝聚力

人民没有安全感,国家不可能把人民凝聚起来。国家安全凝聚力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军事安全。军事安全属于国家安全的传统领域,是国家安全的核心要素,直接决定着主权国家是否存在、人民是否生存,是国家安全凝聚力的重要基础和前提。(2)政治安全。政治安全是国家安全体制的核心,一个国家没有政治安全不可能有国家安全。(3)经济安全。经济安全与政治安全、军事安全相互影响,直接决定社会、生态、文化、科技、信息等各领域的发展水平和状态,是国家安全凝聚力的重要构成领域。(4)社会安全。社会安全是公共安全的基本需要,是社会稳定程度的表现,是国家安全的重要内容,只有社会安全才能实现其他领域的安全。(5)生态安全。生态安全是国家安全的物质基础之一,营造和谐、安全的生态环境既是人类生存、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也是国家稳定、人民安居乐业形成凝聚力量的重要基础。(6)文化安全。文化安全对国家安全的影响具有间接性、隐蔽性和融合性的特点,是维护国家安全的精神力量,是国家安全凝聚力的重要内容。(7)科技安全。科技安全和国家安全在状态上成正相关,既是维护国家安全的重要手段,又是国家安全的重要标志。(8)信息安全。在现代化的条件下,信息技术渗透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任何领域的发展都将离不开信息技术的支撑,都将直接影响经济、政治、科技、文化、军事等领域安全,没有信息安全就没有国家安全。

2 当代中国国家凝聚力的演化轨迹

从 1949 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至今,国家的发展有高潮也有低谷。当我们探寻国家发展背后的强大动力时,也发现了和国家发展同步的国家凝聚力发展变化的历史轨迹。当代中国国家凝聚力的演化轨迹大致可分为 5 个时期:(1)国家凝聚力的形成培育时期(1949—1956 年),(2)国家凝聚力的强化发展时期(1956—1965 年),(3)国家凝聚力的不平衡发展时期(1966—1976 年),(4)国家凝聚力的调整发展时期(1977—1992 年),(5)国家凝聚力的全面发展时期(1993—2013 年)。

2.1 国家凝聚力的形成培育时期(1949—1956 年)

从 1949 年 10 月开国奠基至 1956 年确立中国社会主义国家制度,是当代中国国家发展历史的最好时期之一。在这一时期,当代中国国家物质凝聚力、精神凝聚力、政治凝聚力、文化凝聚力、安全凝聚力基本形成。中国几代人渴望的物质、精神、政治等需要,第一次通过人民自己的政权实现了满足,国家物质凝聚力、精神凝聚力、政治凝聚力、文化凝聚力和安全凝聚力,都基本形成。这是新中国国家政权的新生凝聚力。这一时期,国家凝聚力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主要表现为 3 个方面:(1)民心的聚合作用;(2)对新政权的巩固作用;(3)化解矛盾,团结各族人民,实现共兴共荣的作用。

2.2 国家凝聚力的强化发展时期(1956—1965 年)

这一时期是国家凝聚力全面发展和加强的时期。1956 年,我国的生产资料所有制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标志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已经基本建立起来了。从此,中国进入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新时期,也是国家凝聚力强化发展的时期。虽然我们党和政府在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过程中出现了偏差,直接影响了对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等需求的满足,致使出现了国家凝聚力的弱化因素。但随着党和政府对实践偏差的调整与纠正,经济社会发展回到了正确道路,国家凝聚力也进入正常发展,至 1965 年,当代中国国家凝聚力已经强大起来。这一时期,国家凝聚力对我国经济、社会、文化、教育、科技、国防等全面发展发挥了促进作用。2.3 国家凝聚力的不平衡发展时期(1966—1976 年)

由于“文革”的发生,国家政治凝聚力、精神凝聚力等某些方面发生了一些方向性的偏差,文化凝聚力出现了严重弱化,国家物质凝聚力受到严重影响,唯一得到强化的是国家安全凝聚力。这一时期的国家凝聚力发挥了 3 个方面的积极作用:(1)保证国家乱而不散的维护作用;(2)凝聚全国军民抵御苏联霸权主义侵略威胁的作用;(3)排除干扰促进经济发展的作用。

2.4 国家凝聚力的调整发展时期(1977—1992 年)

这一时期是由长期封闭到改革开放的新时期,是人民群众的需要全面发展的新时期,更是多层次、多元化矛盾叠加凸显的新时期。因此,这一时期的国家凝聚力必然是在曲折中不断变化、在构成要素不断完善发展过程中得到提升。(1)国家物质凝聚力发挥了重要的支撑作用;(2)新中国积淀的国家精神凝聚力弥补了“文革”后国家精神凝聚力的不足;(3)国家政治凝聚力经历了先弱化后强化的过程;(4)国家文化凝聚力在恢复和博弈中得到增强;(5)国家安全凝聚力继续保持了强大。

2.5 国家凝聚力的全面发展时期(1993—2013 年)

这一时期因实现基本小康,建成世界经济大国,因此国家凝聚力是不断上升和加强的。具体有 5 个特点:(1)国家物质凝聚力继续发挥重要的基础支撑作用,但是由于生态环境问题的出现,使得本来应该更加强大的国家物质凝聚力,遭到一定程度的削弱;(2)国家精神凝聚力得到加强,但是增强的速度并不是很快。原因是构成国家精神凝聚力的要素发展并不均衡,人民的认同还没有同我们的努力成正比;(3)国家政治凝聚力由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充分发挥而得到加强;由于腐败问题出现的减分值,远小于由于发展成果巨大而得到的加分值;(4)国家文化凝聚力逐步进入稳定增强时期;一旦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先进文化相结合,一定能够形成不可战胜的能够影响世界的强大文化力量;(5)国家安全凝聚力由于要素的增加,弱化了发展的速度。特别是和工业化发展阶段相关的生态安全,需要较长时间的治理才能全面达到目标。但是对国家凝聚力建设的重要支撑作用并没有改变。

3 研究当代中国国家凝聚力的若干启示

通过对当代中国国家凝聚力演化轨迹的综合分析,总结当代中国国家凝聚力建设过程中的正反两方面经验和教训,对增强当代中国国家凝聚力有 6 个方面的启示:(1)领导核心是国家凝聚力强大的关键;(2)人民需要和满足是国家凝聚力的源泉和动力;(3)坚持走中国道路是国家凝聚力作用方向的保证;(4)平衡协调是国家凝聚力总体强大的根本;(5)自我修复能力是国家凝聚力的独特优势;(6)持续创新是国家凝聚力的活力之源。

3.1 领导核心是国家凝聚力强大的关键

实践证明,国家凝聚力的强弱,领导核心至关重要。在当代中国,领导核心具有三重内涵:一是指中共作为执政党,在整体上是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核心力量;二是指中共的中央委员会,特别是中央政治局和中央政治局常委会,是对全党实行集中统一领导的核心;三是在中央政治局常委会这个核心领导层,要形成一个“领袖核心”。中国这样的大国要凝聚全国人民、战胜挑战、破浪前进,必须有党中央这个领导核心。实践证明,领导核心的作用是国家凝聚力强大的关键。当代中国能够保持强大凝聚力,战胜各种困难,取得胜利,党中央的领导核心作用至关重要。没有这个核心,国家就是一盘散沙,凝聚人民力量就失去了指挥员。因此,我们要不断增强国家凝聚力,必须维护党中央的权威。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提出“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这对维护党中央权威、维护党的团结和集中统一领导,对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更好凝聚力量抓住机遇、战胜挑战,保证国家兴旺发达、长治久安,具有十分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3.2 人民需要和满足是国家凝聚力的源泉和动力

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国家凝聚力建设才有源泉和动力。当代中国国家凝聚力的发展史,就是党和政府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的历史。国家物质、精神、政治、文化、安全凝聚力的强弱变化,都是由此决定的。满足人民的物质需求,国家什么时候都是放在第一位的。国家富强了,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了,人民才对国家克服发展中出现的困难和问题有信心,才能保证国家进行政治文化等上层建筑领域的建设。新中国成立以来形成的国家理想、国家信仰、国家精神、国家道德,已经成为凝聚人民群众、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大动力。党和政府不断提高国家治理能力,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加大反腐力度,充分体现了人们群众当家作主的社会主义制度本质要求,国家始终保持了对人民群众的政治凝聚力。建国以后,人民的文化生活需要也越来越丰富多彩和多元化,特别是改革开放和互联网进入中国,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需求,呈现出许多国际化的特点。我们国家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主导,实现优秀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的有机结合,提高了国家文化的人民认同率和凝聚力。建国初期人民的安全需要主要体现在政治安全、经济安全和国防安全上,现在已经远远超出了以上范围。社会安全、文化安全、信息安全、食品安全、生态安全等,人民的任何一种安全需要得不到满足都容易引发社会问题。正是每一届中央领导集体,都高度重视国家安全问题,根据国家安全建设出现的新要求、新变化,不断拓展国家安全建设的内容,才有现在人民安居乐业的安全环境。

3.3 坚持走中国道路是国家凝聚力作用方向正确的保证

建国以来,国家凝聚力对共和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发挥了重大的推动作用,这源于我国走的是人民群众当家作主的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的社会主义性质,保证国家凝聚力的作用方向必须是人民根本利益指向的目标。在每一个历史时期,党和国家都提出了引导人民奋斗的前进目标,保证了国家凝聚力作用在国家经济发展、社会进步、人民幸福的支点上。当前,把国家凝聚力的作用方向引导到全面建设小康,实现“中国梦”上来,国家就有了来自人民的无穷力量。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制度和道路,对当代中国国家凝聚力的作用方向具有正相关性。当代中国能够保持和发展国家凝聚力,并形成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合力,正是由于我们国家始终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在人民中间形成了理想、目标的高度统一。

3.4 平衡协调是国家凝聚力总体强大的根本

人民的需要有物质、精神、政治、文化和安全之分,因而国家凝聚力又有物质、精神、政治、文化、安全 5 个方面的凝聚力划分,而且功能各不相同。建国以来的经验表明,这 5 个方面的凝聚力协调发展,国家凝聚力才能获得稳定的发展。5 个方面的凝聚力有相互补充、相互支撑的功能,但不能相互代替。如果有一个方面长期弱化,不仅会从整体上消耗国家凝聚力的力量,而且会使凝聚力产生相反的作用方向。现实曾出现的“端起碗吃肉,放下碗骂娘”“说经济发展成就我自豪,让我说爱国不容易”等现象,说到底是物质凝聚力和精神凝聚力建设发展不平衡、不协调造成的。当下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必然也是国家 5 个方面的凝聚力全面协调发展的新时期。人民群众不仅需要物质文明,还需要精神文明、政治文明;既需要文化素质的全面提升,也需要国泰民安、环境安全。全面满足人民的需要,实现全面、平衡发展,国家凝聚力才会发挥全面的功能和作用。

3.5 自我修复能力是国家凝聚力的独特优势

建国以来,国家凝聚力曾出现过曲折发展、失衡发展的弱化现象,但从未丧失国家凝聚力。根本原因就是我们的国家凝聚力是在国家内的民族、政党及民众理想、目标、利益一致的基础上,满足其共同的需要形成的。因此,每个时期,党和国家纠正失误时,都得到了人民的大力支持。同时,国家凝聚力中内含的责任和担当精神、“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精神,又能够集中智慧和力量,找到纠正错误,破解难题的道路和办法。这是当代中国在国家凝聚力建设中,其他国家所没有的优势。表明当代中国有强大凝聚力,党和政府不仅能够把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当成自己的奋斗目标,而且不管遇到多少困难和曲折,一定能够带领人民实现这个目标。

3.6 持续创新是国家凝聚力的活力之源

2013 年 10 月 2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欧美同学会成立 100 周年庆祝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源泉,也是中华民族最鲜明的民族禀赋。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惟创新者进,惟创新者强,惟创新者胜”[4]。新中国的诞生,毫无疑问是中国社会的伟大创新;改革开放是计划体制下的伟大创新;今天建设全面小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同样是新形势下的伟大创新。正是当代中国社会的不断创新发展,使国家不仅能够以人民的需要为目标,而且有能力满足人民需要实现目标。这是国家凝聚力保持强大的活力之源。从创新对增强国家凝聚力的意义上说,创新不仅仅是科技人员的事,应该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等各方面创新,让创新贯穿党和国家的一切工作,让创新在全社会蔚然成风。只有整个社会充满创新的活力,国家凝聚力才能保持强大和可持续。

1 刘学谦. 如何增强当代中国国家凝聚力. 光明日报, 2014-01-22.

2 刘学谦. 中国国家凝聚力的内涵、特点及动力. 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4, (5): 10.

3 刘学谦. 论国家凝聚力的功能与构成. 唐山学院学报, 2012, (4): 66.

4 习近平. 在欧美同学会成立一百周年庆祝大会上的讲话.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16-03-01.

刘学谦 河北省人民政府参事、中科院交叉科学中心唐山科学发展研究院执行副院长、研究员。主要研究领域包括:国家凝聚力、可持续发展。 E-mail: tangfu1691@sina.com

Liu Xueqian Counselor of the People’s Government of Hebei Province, Executive Vice President and Researcher of Tangshan Academy of Scientific Development, the Center for Interdisciplinary Research,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The main research field includes national cohesion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E-mail: tangfu1691@sina.com

National Cohesion Theory and Evolutionary Process Analysis

Liu Xueqian1,2Zhou Zhitian2Yang Duogui1,2
(1 Tangshan Academy of Scientific Development, The Center for Interdisciplinary Research,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Tangshan 063000, China; 2 Institutes of Science and Development,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Beijing 100190, China)

This paper establishes a clear and definite definition of the concept, composition, and characteristics of contemporary Chinese national cohesion. The national cohesion has five factors of inclusive, non-equilibrium, periodicity, accumulation, and effect of direction selectivity. The cohesion of the country is divided into five aspects of material cohesion, spirit cohesion, cultural cohesion, political cohesion, and cohesion of security. This paper comprehensively evaluates the status of Chinese national cohesion, and puts forward the countermeasures and suggestions to enhance the national cohesion of contemporary China.

national cohesion, connotation analysis, evolution process, enlightenment

*资助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13AKS003)

修改稿收到日期:2016年11月2日

猜你喜欢
凝聚力国家文化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如此凝聚力”
论当代高校青年教师团队凝聚力的提升
对增强兵团凝聚力吸引力的研究
增强意识形态凝聚力引领力 推动企业高水平高质量发展
谁远谁近?
能过两次新年的国家
把国家“租”出去
奥运会起源于哪个国家?